新書推薦: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內容簡介: |
《公路景观学》一书着重阐述公路景观设计所应具备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内容包括:公路景观的含义、构成、特点,该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与专业,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人对公路景观环境的认知,形式美的规律(原则)及色彩学基础,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方法,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公路选线及线形的景观设计,公路沿线设施及构造物的景观设计,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公路沿线景观保护、利用与设计,公路景观设计实例分析等内容。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公路景观学的理论篇,第二篇为公路景观学的设计篇,第三篇为设计实例篇。
|
目錄:
|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公路景观的含义
第二节 公路景观的构成
第三节 公路景观的特点
第四节 公路景观研究涉及的学科与专业
第五节 公路景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人对公路景观环境的认知
第一节 公路景观环境认知及设计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中国人的环境观与审美观
第三章 形式美的规律(原则)及色彩学基础
第一节 形式美的规律(原则)
第二节 色彩学基础
第四章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及管理
第一节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方法
第二节 公路景观环境质量管理
第五章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第二篇 设计篇
第六章 公路选线及线形的景观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公路选线及地形与景观
第三节 公路线形设计与景观
第四节 公路横剖面设计与景观
第七章 公路沿线设施的景观设计
第一节 公路挡土墙的景观设计
第二节 公路声屏障的景观设计
第三节 公路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
第四节 公路取、弃土场的景观设计
第五节 公路道牙、护栏(柱)的景观设计
第六节 公路停车场的景观设计
第七节 公路标识牌、指示牌的景观设计
第八节 公路照明设备的景观设计
第九节 公路雕塑的景观设计
第十节 公路桥梁设施的景观设计
第十一节 公路房建设施的景观设计
第八章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第一节 公路绿化设计的功能、形式与原则
第二节 公路点的绿化景观设计
第三节 公路线的绿化景观设计
第四节 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其他问题
第九章 公路沿线景观保护、利用与设计
第一节 公路沿线景观保护、利用与设计
第二节 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协调与统一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实例篇
|
內容試閱:
|
近些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截至2002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4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近2万公里,居世界第3位。目前,我国公路建设呈以下特点:一是公路环境绿化、美化和景观设计得到重视,公路规划设计中较以往更多地融入景观学、生态学、美学、园林艺术学等学科知识,改善了以往公路建设只管修路,不问环境的旧观念;二是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公路景观环境的美学欣赏价值及公路规划、设计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保护问题,一些高等级公路和大跨度桥梁已成为一些地方的旅游景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严重破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现象,也不断受到舆论和大众的抨击;三是公路里程的增加和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使交通网络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只有应用先进、科学、有序的技术手段,大力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公路系统,才能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因素以及曾经一花一石、一草一木都叫人激动万分的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和作者对公路景观学的喜爱和执着,将自己多年来参与公路景观方面的教学、设计、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整理撰写成书,以期与同行、读者交流。目前我国对于公路景观的探讨、研究刚刚起步,国内还少有比较系统的适合我国公路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专著,而许多公路建设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公路景观学》一书的出版,相信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开展公路景观研究的开端。
全书共分三篇九章。其中第一篇为理论篇(共五章),主要论述公路景观的含义、构成、特点以及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欣赏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篇为设计篇(共四章),主要从景观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等方面论述公路选线及线型的景观设计、公路沿线设施及构造物的景观设计、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及公路沿线景观保护、利用与设计。第三篇为实例篇,收录40多幅已建成的公路各部分景观实例及景观设计实例,供读者参考借鉴。
《公路景观学》一书的筹划和撰写工作历时四年多,得力于我工作的单位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为我提供了这方面的工作机会与经历,同时还要感谢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
全书内容经过作者撰写、汇编、校核及润色,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张阳
2004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