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內容簡介: |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的关系研究(1942-1965)》,引入中国当代文学的世俗性与革命性之关系视角,助我们重新分析和讨论1942-1965中国文学的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思辨当代文学初始阶段断裂与链接、个体与语境、局部与整体等学理性问题,以文本的互文阐释与创作心理学分析等个案研究为基础,注意探讨二十世纪文学史序列中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比对革命话语与婚恋、革命仪式与社会风尚等关系因素在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在政治与美学的链接点上探讨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可能理路与方法论问题。
|
目錄:
|
序
导论:世俗性视域之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
一、1942-1965年中国文学的范围与界定
一、世俗性、革命性与革命世俗观
三、世俗性与1942-1965年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
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意识形态规约与文学演化
第一节 文化语境的引导、规训与惩罚
一、人民的文学的基本方向
二、歌颂与暴露的立场平衡
三、出版传播的瓶颈控制
第二节 20世纪40-60年代文学演化的三阶段
一、多质含混的延安文艺(1942-1949年)
二、话语调整的模糊地带(1949-1958年)
三、世俗化写作的时代禁锢(1958-1965年)
第二章 人性与阶级性
第一节 进步历史观与普遍的人性
第二节 革命斗争在世俗意义上的起点与归宿
一、革命与暴力复仇
二、革命与土地财富
三、革命与爱欲诉求
第三节 世俗幸福的流向与分配
第三章 革命与婚恋
第一节 英雄的恋爱与革命
一、与革命矛盾的恋爱
二、被革命保护的爱情
三、被恋爱置换的革命
第二节 大众的情感与家庭模式
第四章 社会风尚与革命仪式
第一节 民间风尚与世俗信仰
第二节 革命仪式下的伦理逻辑
一、嫁接
二、颠覆
三、模拟
第五章 私人场景与公共空间
第一节 革命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
一、战斗指挥部
二、旧祠堂里的批斗会场
三、新的县政府与区公所
第二节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将空间冲突置换为情理冲突
二、将空间冲突置换为城乡冲突
三、将空间冲突置换为知识者与劳动者的冲突
第六章 《青春之歌》研究:创作心理与形象学阐释
第七章 孙犁研究:时代之风与美学个性
第八章 革命文学:本体特征与研究思路的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当代文学世俗性与革命性关系研究(1942-1965)》:
第二节革命斗争在世俗意义上的起点与归宿
由于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普遍规训,20世纪40-60年代的文学作品几乎都采用隐蔽迂回的方式,叙述从世俗生活不合理性出发质疑和反抗现实的革命行动,即使重在表现以革命斗争为背景的世俗生活面貌,最终也必以归于革命理想作为最终的妥当掩护。然而,无论是在革命实践中,还是在表现革命的文学叙述中,我们并不缺乏人性与阶级性、世俗生活与革命斗争具有本然联系的大量例证,世俗生活常常是在终极性革命理想的掩护下改头换面或粉墨登场,以下将从三方面予以论述。
一、革命与暴力复仇
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大量文本中,坚定狂热的阶级斗争与革命理想常常是由个人复仇或家族复仇转化而来。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中,英雄人物参加战争、英勇战斗的原动力,往往来自于世俗生活中为亲人复仇的情感动力。《红岩》中江姐解救劳苦大众的情怀与家恨是无法分离的,只有当读者从文本侧面了解到江姐的成长经历和婚姻生活,再从正面目击江姐面对丈夫首级的万分悲恸时,江姐参加革命斗争、并以顽强意志承受敌人酷刑的动机和行为才能获得进一步合理的理解,也就是说,世俗家仇所产生的饱满激烈的情感铺垫,为承载革命理想的国恨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合理性,这才使江姐高昂的革命斗志得到读者情感上的高度认可和强烈共鸣。《红旗谱》《暴风骤雨》这类表现农村土改运动的小说,表现上看是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农村继续革命主题,但这些小说在展现农村生活面貌时,却并非完全以农村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为权威价值观,而是混杂着以地域、血缘为纽带的江湖义气和家族复仇的情感理念。应该承认,家族复仇中适用的江湖义气、家族伦理的价值原则与阶级革命的观念纠缠共生的现象,既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普遍现实,也是当时文学叙述革命时必然采取的写作策略,完全脱离对世俗生活及其内在规则的展现,纯粹以阶级斗争为依托的文本叙述是无法实现的。《红旗谱》中朱老忠的革命话语,多以乡间人情话语为依托,朱老忠对阶级革命的想象,也从未脱离对乡村家族仇恨的认识范围,由于朱老忠的阶级身份,作为复仇者形象,他的仇人对象是地主恶霸,这为其进步的历史幻觉与文学幻象提供了主题层面的隐身衣。
既然阶级斗争与阶级复仇难脱联系,那么暴力就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手段了。对阶级斗争的暴力性质,《共产党宣言》有明确的阐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