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中国的掌纹系列
《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
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
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
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
与手相学家的不同在于,他们预测未来,
我阐释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今天。
他以非凡的眼界,观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空间
|
內容簡介: |
行走在中华大地,我们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演出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感人传奇。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
關於作者: |
萧春雷
男,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郭又惊、十步等,福建泰宁人,从事文学、艺评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人文地理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时光之砂》、《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人类如果卵生:萧春雷艺术随笔》、《阳光下的雕花门楼》、《嫁给大海的女人》、《风水林》、《世族春秋:宁化姓氏宗祠》等十余种。现居厦门。
|
目錄:
|
前言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001
中国春天的速度 007
北纬35度之秋
029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 059
藏东:地球最深的褶皱 069
帕米尔,破碎的亚洲心脏 103
鄂尔多斯的历史风沙 115
甘肃黑河的绿洲迁移 133
湖北五峰土家族地景 147
广西地理6个关键词
167
重庆武隆喀斯特的负地形 185
福建泰宁丹霞的花样年华 203
浙江花岙海蚀石林 217
没有鱼汛的海洋 239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261
|
內容試閱:
|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我出生于闽西北山区,但最吸引我的自然景观都在祖国的大西北。旅游就是感受差异,差异越大,越让我们震撼。高原、沙漠、冰川、雪山、绿洲、草原、内陆河,都让我深深迷恋。朋友问我:跑过那么多地方,哪里的景观最让你感动?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犹如母亲挑选她最疼爱的子女,但我的选择范围不出西藏、新疆和内蒙古。
第一次去西藏,我在阿里地区转了一个多月,只跑了噶尔、日土、扎达、普兰和吉隆五县,连布达拉宫都没空上去。我们寻找象雄王朝和古格王朝的废墟。难以想象,这片凛冽而荒芜的高寒之地,散落着如此众多的岩画、寺庙、佛塔、壁画、修行洞、玛尼堆、墓冢,到处是文明的碎片。有一次,我们跟着日土的牧民去看岩画,没有路,越野车在连绵起伏的荒漠上无休无止地颠簸,最后来到一个寸草不生的山谷。岩壁上镌刻着一些稚拙的简笔线条画,一个个小人背负重物,排成长列,像是描绘整个部族迁徙;还有位穿连衣裙的时尚女性,裙长及膝,与如今的藏族妇女服饰截然不同。太阳照耀着空荡荡的山谷,热气蒸腾,对面的大山仿佛变成了流体,在空气中微微摇动。高原永恒,人类来来往往。许多年前,一个部落经过这里,有人偶然在岩壁上留下一些图画,也留给我们无穷的困惑: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次去新疆,围着天山转了一个多月,整天都在路上奔波,历经40多个县市,比许多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走得都要多。我们考察天山的古道系统,不但踏勘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还寻访横穿天山山脉的夏塔、乌孙、车师、小南路、天山庙等小道。印象最深的是别迭里山口,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达坂,我相信玄奘就是从这个山口前往中亚的。这条丝绸古道已经荒废了大半个世纪,渺无人烟,山口前有座孤零零的汉唐烽燧。当地人说,前面再无居民点,只有边防军的一个哨所,守卫着无人翻越的冰雪隘口。我们沿着别迭里河又往前开了三四十公里,看到了清末民初的边卡遗迹,看到了牧民用碎石垒砌的简易围栏,河谷漫长得一如史前世纪,耳边唯闻空洞的溪声。我觉得自己行驶在地老天荒里,时光纷纷塌陷,一种混合着历史和自然的彻骨荒凉的气息,迎面扑来。
有人说沙漠上建不起城市,毛乌素沙漠里的统万城不知道应该看成一个例证还是反证。这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建造的都城,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陕西交界处,北魏后改夏州,宋代就被风沙掩埋了,直到清代被重新发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不相信赫连勃勃会把都城建在沙漠上,认为是人类活动造成土地沙化,毁了统万城。我注意到,地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最近的研究表明,古城底下就是沙漠,大夏就是矗立在沙漠上的一个王朝。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当地近年来耗费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城中国最著名的一座鬼城,也建在沙漠上。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盲点。河山这本大书,见仁见智,各人读来大不一样。
网上的帖子说,没到玉龙雪山的人不算到过丽江,如此,大旅行家徐霞客就算白跑一趟丽江了。读他的《滇游日记》,文中虽然多次提到玉龙雪山,但他住在木府的半个月里,竟一次也没有前往这座雪幕其顶,云气郁勃的雪山,他更感兴趣的是丽江的山川水系和纳西族文化。我不禁想到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他1922年来到丽江后,特地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雪嵩村找了个院子,推窗就可以望见皑皑雪峰。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还考察过四川的几座雪山。垂暮之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与其躺在夏威夷的床上,我更愿意在丽江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徐霞客为什么对玉龙雪山毫无兴趣?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的观点:首先,古人不欣赏极高山,古代享有盛誉的五岳、黄山,都是中低山;其次,古人不能欣赏雪山与冰川之美。他举例说,杜甫在成都住了几年,从没去看川西大雪山,只留下一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岷山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市不远,而李白似乎没兴趣提起它。两位大诗人歌咏过无数名山,但都是东部低矮的山头。
单之蔷在呼唤一种新的风景美学,他说: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这种理论付诸行动,就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专题,评选结果是一份出人意料的名单:最美的景观多数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最美的山第一名是鲜为人知的南迦巴瓦峰。将这份名单与5批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比较就会发现,后者多分布在人烟稠密的东部地区。这两份名单体现了新旧两种审美观的巨大差异。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的确存在盲区。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从诗画中引申出来的,最好的山水是如诗、入画。中国的诗人很少歌咏荒野,画家们总要在山水图卷中安插几间茅屋、三两个隐士,他们描绘的是适合人类栖居的家园,而非自然。宋代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越来越精致,沉溺于小桥流水、园林假山、梅兰竹菊等狭隘的意境,缺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象。欧洲也一样,人们从艺术家的油画里吸收灵感,设计园林,评论风景,他们也不喜欢沼泽。1998年,美学家艾伦卡尔松专门做过一个讲座《欣赏沼泽:湿地的艰深之美》,讨论了在西方文化中一向被认为污秽、诡异而凌乱的湿地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