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7.4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2.1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一书作者亲历了中国高速铁路从建设之初一直发展至今的过程。书中的文字详实、客观。全书包括九个部分,六个章节,从中国需要高铁吗,一直记述到高铁的运营之道。
本书内容很有趣味性,因我社出版该书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两个文版,在英文版的制作过程中请外国专家审稿,外国专家对这本书稿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而作为责任编辑的我,多年的编辑经验告诉我,这本书稿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我被这个书稿的内容深深吸引。两年多的时间里,从作者*次交稿,我们反复修改、讨论,中间初审就做了5次之多,可谓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如今这本书顺利出版,欣慰之余我只想跟广大读者说一句:这是一本值得您反复阅读、值得您留存的好书。
|
內容簡介: |
中国高铁速度,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关乎民生改善。中国高铁以其安全、便捷、舒适的综合优势成为老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随着四纵四横中国高铁网的形成,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拥有优势产能,技术先进、***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黄金名片;中国速度,代表着中国人民奔小康的豪迈斗志和坚定步伐。
作为中国高铁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者王雄在《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中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素材,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轨迹,记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艰辛历程,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国高铁助力中国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灿烂前景。作者以客观求实的态度、凝重灵动的语言,着力探究中国高铁的创新之谜、发展之路,饱含深情地讲述着** 特色的中国高铁故事,给人启示,今人振奋。
|
關於作者: |
王雄,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主席,汉水文化学者。下过农村,开过火车,干过宣传,当过记者,现任职于《人民铁道》报社。热衷于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480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传世古》荣获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一等奖,由外文出版社出版英文版,面向国内外发行。
|
目錄:
|
引言速度源于开放 第1章 中国需要高铁吗 京沪大通道的呼唤 轮轨与磁悬浮之争 让实践来说话 第2章 开启风时代 中国高铁前奏曲 京津城际先声夺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 第3章 中国高铁模式 大国技术与中国市场 国产动车组之殇 市场与技术的较量 第4章 高铁外交 高铁与这个世界 曾经的铁路王国 中日高铁的纠结 第5章 高铁理性回归 高铁全面调速 调速与高铁票价 高铁投资与债务 第6章 高铁运营之道 高铁运营组织 高铁大客流 全面走向成熟 尾声速度改变了中国 我与火车一同成长(代后记)
|
內容試閱:
|
1992年,太平洋西岸的美国,一位中国老人正在图书馆里认真地阅读报刊资料。
这位老人就是华允璋,上海铁路局原总工程师,当时已退休。
《华盛顿邮报》上有一则有关高速轮轨铁路的文章引起了华允璋老人的高度关注。
文章说,轮轨高速新线造价高、列车检修频繁、备用量大,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除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因有庞大的客运量(年客运量为1.3亿人次)和与飞机票持平的高票价盈利外,其余全部亏损,因此 50年来,建设轮轨高速并已投入运营的仅限于日、法、意、德、西等少数国家。人们担心轮轨高铁的总投资太大、运营成本过高,严重亏损不可避免,进而导致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轮轨高速铁路技术上是优势,财政上是灾难。
华允璋老人联想到自己的祖国正在准备兴建轮轨高速铁路,不由得心急如焚。
华允璋是中国高铁缓建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在铁道部动议修建京沪高铁之初,华允璋就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建设京沪轮轨高速铁路,实现客货分流,将导致高铁新线亏损,既有线客源流失,最终两败俱伤。华允璋建议,在既有线上引人摆式列车,实现高速运行,费用不到新修高铁的10%。
不久,华允璋老人回国。他要用自己掌握的资料,为缓建高速铁路据理力争。
很快,华允璋老人找到了知音。他就是姚佐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原副院长。虽然姚佐周早已从岗位上退下来,但一直非常关心铁路发展。他对铁道部提出的京沪铁路运能长期处于饱和、超饱和状态,控制区段运能缺口高达50%,必须急建新线的说法,很不赞成。
这是在为急于兴修高速铁路找借口。老人十分生气。
对国家科委、铁道部等四委一部联合组织形成的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课题组报告,姚佐周认为,报告大大地高估了中国修建高速铁路的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他坚决反对报告中得出的修建京沪高速铁路迫在眉睫,应该力争在 九五期间尽早开工的结论。
1994年,姚佐周在《上海交通运输》杂志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新建高速铁路并非当务之急》和《再论新建高速铁路并非当务之急》,认为急建论者 高估运量、低估运能,低估投资、高估效益,以使项目可行,这是中国铁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相当时期内的惯性。
同年4月,华允璋在《科技导报》上刊发了题为《京沪高速铁路不宜立项上马》的文章。他认为,京沪沿线1997年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仅3100美元,沿线城市平均接近1000美元,仅为日本东海道沿线的四十六分之一。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而测算的高铁客流却远超东海道新干线,这显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两位铁路老人的执著精神,成就了一段佳话。
此时,两位老人,一位83岁,一位76岁。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华允璋在京沪铁路的那一头,上海。
姚佐周在京沪铁路的这一头,北京。
P13-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