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六角亭边正逢春:武陵山乡教育回忆录(1980—1989)

書城自編碼: 29009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吴国韬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703333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武陵山乡教育的真实写照
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春天的故事的个人讲述
內容簡介:
《六角亭边正逢春》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的续篇。《雨打芭蕉》于2015年2月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六角亭边正逢春》所写起自1980年,终于1989年。以时间为主轴,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线,以社会生活为大背景,讲述湖北武陵山乡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其有关的人物故事,详细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山区乡村教育的真实面貌。
關於作者:
吴国韬,男,汉族,1942年生于湖北建始凉水埠。在鄂西武陵山区芭蕉小镇任乡村民办教师十六载,后转为公办教师。现退休,居恩施。所著《雨打芭蕉: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回忆录(19581980)》获2015年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国出版协会)。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温馨之路
(1980年秋1980年冬)
1
第二章 三生有幸
(1981年春1981年夏)
48
第三章 东乡故事
(1981年秋1981年冬)
87
第四章 人到中年
(1982年春1982年夏)
131
第五章 好事多磨
(1982年夏1982年冬)
173
第六章 以工代干
(1983年春1983年秋)
214
第七章 精雕细刻
(1983年秋1984年春)
253
第八章 从一到五
(1984年夏1984年秋)
293
第九章 一无两有
(1984年秋1984年冬)
329
第十章 团结桥上
(1984年冬1985年春) 368
第十一章 春在溪头
(1985年春1985年夏)
407
第十二章 七月流火
(1985年夏1985年秋)
446
第十三章 秋尽江南
(1985年秋1985年冬)
484
第十四章 飞雪迎春
(1985年冬1986年春)
522
第十五章 亦师亦友
(1986年夏1986年冬)
562
第十六章 山花烂漫
(1986年冬1987年春)
602
第十七章 春华秋实
(1987年夏1987年冬)
642
第十八章 乔迁之喜
(1987年冬1988年春)
686
第十九章 开心一刻
(1988年春1988年秋)
726
第二十章 朋友再见
(1988年秋1989年春) 767
內容試閱
第三章 东乡故事
(1981 年秋1981 年冬)

参加下乡检查的人员在会议室开会。全县秋季学期教育工作检查即将开始,分七个片进行,我去沙地、崔坝、熊家一片,领组长衔。我只接受过别人的检查,检查别人我从来没有搞过,这一下要去搞检查,而且还要当组长,精神上有一些负担。俗话说,抱别人的脑壳好摇,检查别人的工作本是个抱别人脑壳摇的事情,照说也并不难,但是,当个组长肯定麻烦很多,少不得要多说一些话,每到一处,开头要说一番,最后还要总结。言多必失,就怕把话说错。如果说错了,站、校领导和老师们责怪说,局里怎么派这么一个开
黄腔的人来,影响是很不好的。不过,这次要去的几个公社,倒是我很想去的,属于恩施的东乡,向来被认为是文风很盛地方,而且,离我的老家很近,这里的口语与我的乡音近似,自己一直没有机会去。
我这个组的成员有小杜,他是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恰好是崔坝人,对这一方的情形很熟悉。另外的成员由这三个公社的副站长、中学校长和小学校长组成,通知他们到时直接去沙地教育站集中。
晚上对旭娃说了,我要下乡检查,差不多有两个星期时间,还是要自己料理生活。他说:不怕的。我又作了一些安排,讲了一些注意事项,还说了有事可找家家、伯伯和大舅舅他们。他还是说:不怕的,您放心去。

我和小杜乘车直往东走。这条路,是七十年代为川气东输修的,称为气管道,线路大体沿着东大路这条古道,儿时离开老家到咸丰走过,一些地名也不生疏,只是印象十分模糊。就说这鸦鹊水,当年我从凉水埠出发,第一天走三十里,就落脚在鸦鹊水的亲戚家。我还知道,这地方很缺水,因为有一个顺口溜广为流传,说的是:走到鸦鹊水,见他妈的鬼,吃的面面饭,没有漱口水。又听说过,鸦鹊水到崔坝,是很近的,多近呢?有个说法,是二十五里搭一跑。据说这也是有来历的,讲的是两个人打赌,一人说这两地之间是
二十五里,另一个说绝不会有二十五里。这两人都特别较真,还打起赌来。于是来做实际丈量。他们从鸦鹊水,向崔坝的方向丈量,刚好量到二十五里的时候,天下雨了,越下越大,于是两人一趟子跑到了崔坝,这便留下了搭一跑的模糊数据。不过,今天我们不去崔坝,而是到沙地,车在鸦鹊水向右边拐过去了。
车过鸦鹊水,行不多远,穿过不大不小的山林,再翻过一道山梁,看见一个壮观的大斜面,沙地小镇便坐落在这半坡之上。下车之后才发觉,站在这半坡之上,视野是极为开阔,梯田层层,房舍星罗棋布,树木点缀其间,或绿,或红,或紫,或黄。小杜一边走,一边给我介绍放眼可及的地方。集镇背后的最高处,有奇峰凌云,那上面一个地名很神奇,叫天鹅池。一听到这个地名,就让人想到了《天鹅湖》,耳际似乎回响起了欢快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集镇前面的最低处,是深深幽谷,清江河就从谷底的深邃处流过,
那里又有个地名颇富有诗意,叫杨柳池,叫人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青青江水平之类的名句。说起地名,我发觉东乡三个字的地名还不少,就说这沙地,其实是叫沙子地,人们总是喜欢简单,就叫沙地了。再比如崔坝,其实是崔家坝。鸦鹊水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愿多说这个水,就叫鸦鹊。正是这样,天鹅池也有人叫天鹅,杨柳池就叫柳池。

教育站在下街附近一个单独的院落里,显得颇为自在。我们到达的时候,向中心站长、黄立鉴副站长和站内人员正在开会,我想一定是在布置迎接检查的事。我们的到来,自然使他们的会议中断。为了让他们将会议进行到底,稍事休息之后,我约小杜去街上一逛。看了古朴的老街,再看公路边的新街,还看了他们的重点小学。
走出小学,沿着公路往东走去,有一座小桥。小杜指我看,桥那边就是公社所在地,公社后面的小山上是个天主教堂。我们走过小桥,到了公社门口,看见场院里有位胖胖的同志,小杜迎上去喊了一声袁主任。原来这区革委会的袁主任是小杜的老乡,也是崔坝人。我与他握手认识,说明来意,向他报到,主任表示已经听说了,欢迎检查指导工作。随后谈起天主教堂,袁主任说:这还是我们沙地的一个古迹呢,房子都保存得上好。于是,我们缓步向着小山岗走去。拾级而上,两边林木繁茂,遮天蔽日。不过百余步,有一西式建筑立于山头,墙面是洁白的,门窗是红色的,小窗上端是半圆的。我问主任,这房子修了多少年了,主任便说开了:起码也是七八十年了,还是清朝手里的事嘛。沙子地那时候有洋人来传教,一个乡民想看看洋人传教士到底长个什么样,就把轿门帘掀开看了一眼,惹出多大一折事情来。与洋人一起的,还有几个教民,看见有人掀开窗帘看洋人,做着狐假虎威的样子。其中一个家伙,还顿时伸手扇了这乡民几个耳光,骂他不懂规矩,得罪了洋人,还要他置办酒席,放多少响鞭炮赔罪,不然的话就送到县衙门法办。这乡民忍气吞声,也都一一照办了。
但是,传教士一伙人横不讲理,太霸道了,还说什么鞭炮放少了,要补多少响。这一下就激起了公愤,围观的人都出来打抱不平,和他们讲道理。一时之间,推推搡搡,都动起手来。其中,领头的就是沙子地出了名的向燮堂。向燮堂是个性情豪爽,天不怕,地不怕,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角色。他带着一帮弟兄,把洋人和洋狗子教民揪住,直往死里打,几家伙奈何(打死)了七个就在那个桥上。主任把手往下面那座小桥一指。我望着小桥,想象当年沙子地上演百姓怒杀洋人,该是怎样一种场面。主任接着说:说起来也是气人,事情发生以后,清朝政府吓得要死,下令官府捉拿了向燮堂他们上十个人,押到恩施城。没有好久,向燮堂在恩施城东门河坝被处斩,清政府还给洋人赔了一大坨银子。这个教堂,也是用这个银子修的。
我们一起下山,小杜议论道:也真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主任说:都是清朝政府没得狗屁用,该老百姓吃亏。我问向燮堂还有后人没有,主任说有的,他的坟墓就在上面不远处,每年清明祭奠的香火不少,学校也组织学生去扫墓。
不觉已经走到公社大门口,我们向袁主任道别。
次日上午,崔坝的周清政副站长和李弼胜、向兴学两位校长,熊家肖德顺副站长和谭玉庭、王洪银两校长都先后到达。于是,召开检查组会议,讲了目的意义以及具体任务,还讲明我们一是要检查别人的工作,二是互相观摩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晚上检查组听向中心站长工作汇报,沙地的各个辅区学校负责人都参加了。我听向站长的总结汇报,很佩服这位站长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事情都抓到了点子上,办法也很多,整个工作很有起色。站长汇报一结束,我少不得要安排布置一番,明天分成多少路,各路哪些人参加
第二天早晨,下了一点小雨。我和肖德顺、李弼胜三人,在教育站谭宗炼老师和水坪管理区黄校长带领下,去水坪管理区学校。走在乡间公路上,极少车辆,无一点灰尘,很是舒服。五个人热热闹闹,边走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讲到了农村去年实行责任制的事,谭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然和的故事》:
然和,姓向,是沙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不过三十来岁,当地群众也不叫他向主任,就叫他然和。去年,包产到户的政策刚刚出来的时候,人们还不知是个什么阵势。有相当经历的公社干部,都狐疑不定,大多数还提心吊胆,生怕犯三自一包的错误,视包产到户如水火,不敢有一点放纵。但是,听广播的社员,心里却是向着广播里的声音,要包,要分,就是没有人敢给他们撑腰。独有这个向然和,在公社干部分工蹲点的时候,他公开讲:哪里分田,我就在哪里去蹲点;不分田的地方,我不去。他这一句话出来,把不少干部都惊
呆了,有的人还为他捏冷汗。
柳池的社员呢,就是要包,要分,巴不得有这么一个硬汉子干部来给他们做主。好,就这样,然和到柳池蹲点去了,柳池也就干起来了,家家户户分田了。
公社里呢,看着出了然和这么个毛小子,把个杨柳池闹翻了,也把个沙子地四处都扯动了。几个领导都得了急,想着这纸又怎么能够包住火,情况一旦报上去,上级追查起责任来,沙地公社挨批是注定了,还要搞得臭名远扬。怎么办呢?他们决定马上整理然和的材料,先把他批判了再说,就说是沙子地刮起的这一阵风,都是然和这小子搞歪门邪道。批判然和的材料基本准备就绪,只差选定一个恰当时候开批判会。这时,接到县里通知,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这样,批判然和的事,只好推迟到三级干部会后进行,同时,也觉得这样借上级的东风回来整然和的风,也许还更好一些。
谁知道,三级干部会上贯彻中央15 号文件,就是要落实生产责任制,就是要包,要分。这个会一开,沙子地的干部都说:格杂的,然和搞的还是对的!
如今,柳池人个个都庆幸,亏得早早落实责任田,家家粮食翻一番,收入翻一番,比别人早吃一年饱饭。
谭老师讲得兴致勃勃,接着又说,今年的沙地,收入5 000
元以上的有90户,沙地人总结的是:要发家,有四抓粮、烟、猪加油菜花。
谭老师还说,原来我们想,责任制好是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肯定要高得多,但是也有几个担心:一是秋后国家的粮食能不能收上来,如果农民不愿交,我们吃供应粮的人就有问题了;二是都去忙责任田,我们的教师能不能稳住;三是学生会不会流动。现在的事实说明,我们的农民,真是有良心的农民,他们有了东西,巴不得献出来。我们亲眼所见,他们真是把最好的粮食首先交给国家。我们那个粮店,一时间交爱国粮是排队成串。教师呢?百分之九十的半边户教师,也跟着托责任制的福富起来。有个向必铎老师,家大口阔,原来
一家人总是不够吃,一年要买几百斤粮食添补。今年他家里收了两千多斤稻谷,一千多斤苞谷,还愁着没有地方装!那一天,他跑到教育站来,高高昂着头,一路大声叫喊:站长,站长,今年我家的粮食收了几千斤啦,还要找地方装!我有饱饭吃了,有饱饭吃了我吃的是邓老板的饱饭啊!学生呢?嗨,今年来得比哪一年都快,钱比哪一年都收得齐

到了,到了。我们一路谈着,于不知不觉间走了十多里路,到了水坪管理区学校。学校老师们像家里来了客一样,个个出动,端茶递水,有原来相识的,相互问这问那,很是亲热。学校的主任,不是别人,恰是郑兴顺我初中的老同学。他师范毕业留校做后勤工作的时候,我去他那里玩过,是他骑自行车把我带去的,一晃就二十年了,他怎么回家乡教书来了?晚上听学校工作汇报,就是郑主任讲。他好像没有多做准备,讲得很简短。是的,他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人,平时话就不多。不过,第二天我看了工作计划,看了作业批改
情况,又听了几节课,觉得学校的管理,都井井有条,老师们的备课、讲课都认认真真。晚上开各大队学校负责人会,听他们汇报,都有一套管理学校的方法。我感觉,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有向站长这样一个精明的头,下面是不会差的。
在这个管理区的第三天,我们四个人,分成两路,各去一所大队学校。我和肖德顺在郑兴顺带领下,去双龙大队学校。顺着一条小河,逆流而上,很像是从九道水去戽口,也是那样的高山,也是那样的密林,也是那样的色彩斑斓。可惜下雨,道路泥泞,雾气蒙蒙,不然,这一行是很畅快的。双龙学校五六个教师,热情得不得了,说我们真是稀客。有意思的是,他们无论男女,每个人都要装烟,似乎各自只代表自己,而且要装一双,实在有趣。一个小伙子,也是一双白金龙香烟递来,我说你们这样客气,我都不好意思了。他爽快地说:
您放心,我又不是怕您们检查出什么毛病还就望您们指出毛病来。我们一年到头在这山沟沟里工作,真心希望自己家里有人来看看,就像嫁出门的姑娘,见到妈屋里的人一样。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我记得自己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时候,参加了几次老师们的活动,对教育界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觉得教师这个群体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现在,我更感到我们教师队伍,是一个好大的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的确是很温暖的。
无论怎样,我们还是照着程序进行我们的工作,听课,开座谈会,查看资料。晚饭,是所有老师陪着我们热热闹闹地吃,然后几个老师还送了我们一程路。

在水坪管理区的工作就要结束,老同学郑兴顺非得接我们去他家吃餐饭不可。好意难却,我们四五人,到兴顺家去。沿着公路走,山上枫叶正红。行不远,转一个弯,路旁一个农家小院,屋旁一棵柿子树,挂满红红的小灯笼,场院里几株大丽菊开得正艳,兴顺说家就是这里。一位高高大大的女人,笑盈盈地走了出来,不用说就是女主人了。坐定喝茶闲谈,我说这一带真是山清水秀。兴顺说这里地名黄广田,不缺柴,不缺水,还有水田,比沙地很多地方都好。我说缺水的是鸦鹊,吃的面面饭,没有漱口水。几个人笑我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沙地和崔坝,都是缺水的地方,这一边方属于青石岩壳地,又多天坑,地上装不住水。谭老师说:我们沙子地就是因为缺水找水,还出了一个名人呢!
我问:哪一个?
谭老师说:胡海山,你没听说过没有?
我说:听说过,胡海山就是这里的人?
谭老师答道:是那边落都管理区的人。
我说:他还算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只是后来没怎么听说了。
肖德顺也说:是的嘛,只怕恩施没有哪个不晓得他。那时候报纸上,广播里,连岩石板上写的都是要学习胡海山,还编成歌唱,只是好久没听说他了。
谭老师说:这个人也算是不简单,只是差点文化,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在了谭老师便把胡海山的前前后后,给我们讲了半天,中间还有黄校长、兴顺他们插言,打补巴。我把记得的大概情节记录下来
胡海山,沙地公社落都人,是个年轻力壮的铁匠。他居住的地方,青石多,岩壳地多,装不住水。下雨的时候,水流四处;晴了几天,就滴水如油。胡海山受尽缺水的苦,做梦都想着如何找到一股泉水,让村中男女老幼尽开笑颜。
其实,村里的人哪一个不像胡海山那样,做梦都想找到水?七十年代初,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这里的人就想圆这个梦。他们听老人说,离胡海山家不远的地方,地下有一条阴河。于是人们就在这里组织大会战,大队人马开了去,铁锤叮当,炮声隆隆,战天斗地干起来。但是,从七二年战到七三年,始终没有见到一滴水,只好作罢,无功而返。
胡海山的找水梦不圆,心里总是不甘。1975 年的一天,他独自一人去到当年会战的战场,到处细细地察看,又俯下身子,耳贴地面静静地听。终于,他在一处听到淙淙的流水声。胡海山喜从天降,跑去邀集乡亲,再来开山找水。但是,没有一个人响应,人们想的是,那么多人在这里大会战,战了那么久,都没有成功,哪个痴子再去白费力!这个胡海山却是一条犟牛,带着钢钎铁锤去到工地,独自一人开山凿石。他早去晚归,披星戴月,如此数月,开山不止,真像个当代愚公,人们也真是嗤笑他有几分愚。
老愚公是要把山搬走,劈开直通的大道;胡海山是要在山里打洞,引出清亮的泉水。老愚公有儿孙们帮忙;胡海山是孤身一人奋战。老愚公寄希望于未来无穷匮的子子孙孙;胡海山是盼着今天就亲手挖出哗哗的泉水来。胡海山的山洞已经打得不浅,还是没有见到泉水。他并不灰心,相信老人讲的阴河,更相信自己的耳朵,仍旧不停地挖山凿石。忽然,轰隆隆一阵响,洞口塌下大堆的土石,封住了洞门,里面顿时一片黑暗
村中的人,发现两天不见胡海山归家了,担心他出事。几个人忙跑去洞口一看,果然,看见土石坍塌,洞门已被封死。谁都料定胡海山是凶多吉少胡铁匠这一回是为水断送了性命。
耶,那个岩缝中怎么有钢钎在动呢?有人发现了情况,高声叫起来。人们惊喜胡海山真是命大,还活在洞里!大家七手八脚,搬开石头,扒开泥土,把个要死不活的胡海山救了出来。
说胡海山是一条犟牛,实在不错。这次差一点丢了性命,他依然是不回头,犟着继续操起钢钎铁锤,凿石开山不松劲。一天,奇迹终于出现:他掘出一个洞来,一泓清水就在面前哗哗地流!这时的胡海山简直发了疯,他一趟子跑到街上,买了寸金三百响的鞭炮两挂,吊在洞门口哔哔剥剥燃放起来。山野里鞭炮鸣放,顿时引得村民云集。只见胡海山进洞去,三两下掘出一条口子,清亮亮的泉水滚滚涌了出来。这胡铁匠自个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人们一下子围了上去,把个胡海山抬了起来。
胡海山打出水来,圆了自己的梦,村里的男女老幼也真是笑逐颜开。喜讯传出,胡海山名声大振。记者采访,代表参观,领导接见,一时之间,落都一带各色人物川流不息。报纸报道,电台广播,舞台表演,歌声颂扬,都是要学习胡海山。胡海山成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好榜样,是当今的活愚公,是专门利人的白求恩,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胡海山的名字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无论怎样宣传胡海山,胡海山就是胡海山。他到底差一点文化,比如,有时说话就有用词不当的地方。地委书记接见他,他说:书记,您好肥啊!他不说胖,是因为落都人说胖是专对小孩的,他便说了这个肥。这就明显是用词不当了,而且,在书记面前还有别的话可说,怎么要讲什么肥瘦呢。胡海山没读过书,认得几个字是上扫盲班学的。单凭认得的几个字,要读报纸都有些勉强。他热爱毛主席,但要读毛主席著作也是有些困难的。至于要读别人写的稿子,更是困难重重了。问题就出来了:在一次隆重的广播大会上,他按照要求,费力地照着别人给他写的讲稿读,总是感到别别扭扭。他想,事情就是我做的,自己背都背得出来,怎么要一个个认别人写的字,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而且,自己做事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照这稿子上读,做事之前还要想到这么一个教导,那么一个指示,什么时候又想起怎样一条语录就为这事,他是太恼火了。这稿子把胡铁匠搞得汗流浃背,比打毛铁还吃力。他实在憋不住了,火气一来,对着麦克风说道:扯鸡巴蛋,你们搞的这些东西我念不来!把讲稿掀到了一边
胡海山还是原来的胡海山,回到村里依旧当他的铁匠。他的名字从此再没有宣传,渐渐为人淡忘,除了吃上了水的落都人。
一年以后的一天,这位铁匠上山弄柴,就在他打出水来的山上,一脚踩虚,跌下悬崖,胡海山不幸身亡。
或许,胡海山的身躯和灵魂就是要同这座山融为一体,因为,胡海山就是一座山。胡海山是个英雄,不是人们塑造打磨出来的,是真真切切的,一个有棱有角、性格粗犷的英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