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1. 书为《岭南学丛书》的一种,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阅读收藏。 2. 本书收入作者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的心得和习作,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与岭南历史人物、文化和社会有关,但严格说来,研究的空间并不限于岭南地区。
|
內容簡介: |
岭南学丛书系列二共5本简介 岭南学丛书系列二,共5本,包括1. 《岭南文献与文学考论》左鹏军著,64元;2.《九龄风度与盛唐气象》陈建森著,42元;3. 《岭南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谢放著,52元;4. 《粤西湛茂地区粤语语音研究》邵慧君著,72元;5.《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变》宋德华著,58元。这套丛书,是作者们汇聚多年学术积累而成的新成果,或以岭南近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为中心,考察近代岭南文化价值观的演进和岭南思想走向、文化路径的新变;或以张九龄的诗歌创作、人格魅力为中心,探讨张九龄与岭南诗学精神、盛唐文学气象形成的关系;或以若干典型个案、思想观念为中心,探究中西交汇、古今嬗变背景下岭南文化与社会形态的新动向;或以岭南方言分布与扎实的方言调查材料为基础,研究广东湛江、茂名地区粤语语音特点;或以丰富的明清及近代岭南文献史实与文学个案为依据,论述岭南文献与文学的传承与新变、探索与经验。这些著作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突出的创新价值。本书收入作者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的心得和习作,按主题列为四编:第一编主要研究了中国近代两股重要思潮即民主思潮与中体西用思潮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变迁。第二编重点论述了在全国和岭南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推动政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构想与努力。第三编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岭南人物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与辨析。第四编探讨了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的多维视野和学术路径问题。虽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与岭南历史人物、文化和社会有关,但严格说来,研究的空间并不限于岭南地区。余篇。
|
關於作者: |
谢放,男,1950年生,四川成都人。历史学硕士。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曾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近代区域史、中国近代人物与思想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四川近代史稿》(合著,1990)、《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合著,1991)、《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1995)、《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合著,1998)《张之洞传》(2004)、《跨世纪的文化巨人梁启超》(2005)、《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合著,2007);在多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
目錄:
|
第一编 民主思潮与文化变迁《万国公报》与西方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与民主的认知早期维新士人的议院观及其自由平等思想中体西用:转型社会的文化模式从尊经、广雅书院看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地域差异 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影响以中山文化教育馆为例 第二编 政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 张之洞与清末社会经济发展 梁启超的政体进化论 孙中山与中国城市近代化
|
內容試閱:
|
中国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是近二十余年来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文化转型社会转型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界提出的学术概念,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之中。这两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学术界还在持续讨论,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但从晚清到当下的国人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在西潮冲击之下,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社会皆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或者如梁启超所言皆处于一个过渡时代。从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的视角去研究中国近代史、区域史也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实,文化转型和社会转型或许更多反映了不同学科的建构和认知,在研究中两者却很难截然分开。正如耿云志先生《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所指出: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的,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种重大的转变,既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也是文化形态的转变。学术界之所以十分关注晚清以来的文化与社会的转型,或许不仅因为这一转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相,而且这一转型至今仍在继续。梁启超在1912年发表的《莅广东同乡茶话会演说辞》中说:吾粤僻处岭海,与中原邈隔,故在数千年历史上观之,其影响于国家政局者不甚大;虽然,以世界的眼光观之,则吾粤实为传播思想之一枢要也。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受其文明而与己之固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 确如梁氏所言,以中国的眼光观察,岭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而以世界的眼光观察,中外文化交流,新思想的传播,则为岭南的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自近代以来尤其凸显,而且延续至今。岭南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也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范式效应。在这一领域,学术界已有了不少成果问世,当然,或许还需要在问题意识和研究路径上更具有世界的眼光。 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代地方(区域)史,在四川大学求学和任教期间主要关注的是四川近代社会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城市史。1994年起开始尝试研究张之洞,翌年又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 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国际学术研讨会,受这次会议的影响和启发,逐步将研究兴趣转向了中国近代人物和思想研究,开始较多涉及中国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的问题。自南下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后,虽然也较多关注岭南人物与岭南文化,但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毕竟还是一名新兵,在众多前辈、同辈学者以及他们已有的丰硕成果面前,检视自己的初步探讨和不成熟认识,不禁汗颜。岭南学是近年来岭南学界随着岭南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而提出学术命题,其学术概念和学科建构也还在探索之中。自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后,也多次参与中心举办的关于岭南学的学术研讨会。在讨论中,我曾认为目前所希望建构的岭南学,就研究基础和条件而论,似乎更接近于学术界方兴未艾的地域文化研究,以研究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为重点。地域文化研究虽然与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有一定关联,但似乎具有更高的学术要求,也面临更多的研究难点。就学科而言,需要涉及的领域不仅包括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也要涉及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就视野而言,不仅要对岭南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还需要以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眼光来审视岭南历史文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共性和个性,从而提供更富有学术内涵的地方性知识;同时还需要深入发掘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精细的研究。以自己的积累和学力,显然难以胜任,仅仅希望就力所能及的范围进行些微探索。本书收入我近二十年来相关研究的心得和习作,曾先后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学术刊物,或提交学术会议。现大体按主题编列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了中国近代两股重要思潮即民主思潮与中体西用思潮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变迁。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在全国和岭南都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推动政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构想与努力。第三章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岭南人物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与辨析。第四章探讨了近代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中的多维视野和学术路径问题。本书的主要内容虽然直接或间接与岭南历史人物、文化和社会有关,但严格说来,研究的空间范围并不限于岭南地区。之所以能够作为 岭南学丛书之一,忝列其中,这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的提议和支持,我将选编的篇目呈交鹏军教授审阅时,获得他的首肯,从而得以付梓。本书若幸有所获,皆受益于众多师友的教诲、指点和帮助。当然,所有谬误之处,皆由我个人负责,尚祈师友和读者不吝指教。 谢 放2015年3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