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描述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回顾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研究成果,指出尽管政府与社会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并未因跨入高校大门而改观,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不仅存在,而且这种不公平可能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与差异进一步加大。因此,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提升,不仅要对高等教育本身进行调整和改革,而且需要在整体社会公平的语境中才能最终达成。
|
關於作者: |
李娜,河北张家口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目錄:
|
绪 论/00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001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005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理论创新/013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026
一 研究方法/026
二 研究设计/027
三 研究操作/031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脉络及公平问题概观/040
第一节 传统社会高等教育的模式与内涵/040
一 先秦时期的大学/040
二 两汉时期的太学/042
三 隋唐以降的科举考试教育/047
第二节 新式高等教育模式的创设与发展/056
一 新式高等教育的开展/056
二 教会大学教育/058
三 自主新式教育/059
四 出国留学/060
第三节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变迁轨迹/061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阶级平等原则/061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的平等乌托邦/063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065
第四节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脉络中的公平问题/067
一 传统精英教育的公平状况/068
二 现代新式高等教育的公平状况/069
三 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公平问题/070
第二章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发端/073
第一节 不同阶层学生高校选择的差异/074
一 弱势阶层学生的稳妥策略/075
二 弱势阶层学生的经济顾虑/079
第二节 不同阶层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082
一 个人专业选择的资讯影响/083
二 个人专业选择的家庭影响/087
第三节 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分析/089
一 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的表现形式/089
二 高等教育起点不公平的影响因素/092
第三章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扩展/095
第一节 知识学习的不公平竞争/096
一 专业学习/096
二 实用技能学习/105
三 跨专业学习/108
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不均衡发展/110
一 做兼职工作/111
二 参加社团活动/114
三 担任学生干部/117
四 实习/121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不均衡积累/124
一 师生互动/125
二 同辈群体交往/128
第四节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探析/134
一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形式/134
二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影响因素/135
第四章 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彰显/139
第一节 当前高校毕业生升学选择的阶层差异/140
一 出国留学/140
二 保送读研究生/151
三 考研/159
第二节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公平竞争/164
一 对就业原因的调查/164
二 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归纳/167
三 对弱势阶层子女就业境遇的考察/170
第三节 高等教育结果不公平探讨/173
一 高等教育结果不公平的表现形式/174
二 高等教育结果不公平的影响因素/176
三 高等教育起点、过程、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177
结论与思考/180
一 研究结论与建议/180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88
参考文献/190
索 引/201
后 记/206
|
內容試閱:
|
序
实现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与特征。教育是为培养新一代人口从事社会生产生活能力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延续与创新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技能与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公平指全体社会成员受到公正而不偏袒的对待,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益。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向上流动起点的平等,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公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距今50多年前的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在教育领域清除歧视与不均等。其所说的教育歧视的含义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观点、民族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家庭背景之上的任何差别、排斥、限制或给予某些人以优先权,其目的在于或减弱教育中的均等对待。其所说的不均等则是指某些地区之间和团体之间存在的、不是造成也不是因偏见形成的差别对待,也就是指教育领域内无论原因的客观存在的差别对待。而教育领域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别对待,也就是教育不公平现象。与此同时的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兴起教育机会均等运动,代表人物为科尔曼、胡森。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1966)指出了教育公平的标志就是要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向所有儿童提供普通课程,为不同社会存在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在同一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瑞典教育社会学家托尔斯顿胡森在其所著《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中提出了教育公平的三层次,即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为考察教育公平提供了分析路径。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实现教育公平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期望,也成为我国教育行政的重要目标。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施政任务。在我国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教育公平也成为近十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李娜的这部专著,即是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新成果。
从20世纪末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至今的近2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有史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正在快速朝着普及化阶段迈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中毕业生要想上大学,不像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时期那么困难了,在每100名同龄人中能有40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下,如果再像过去那样,将高考比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有些言过其实了。在当今这个学历社会,这对于希望通过读书改变社会地位和前程命运的年轻人及其家庭来说,当然是可喜可贺、躬逢其盛的大好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社会的分层与流动由身份主义向能力主义转变的过程。通过考试遴选人才,就是一个社会实施能力主义的集中体现。中国自隋唐以降,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能力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显,特别是宋代及以后的一千多年来,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对出身于平民阶层的广大民众而言,科举考试提供了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宋代就有很多出身于寒门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高级官员或知识精英。而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同样是在能力主义的原则之下,承载着人才选拔、培养和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仍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机制之一,尤其是弱势阶层精英实现向上流动、改变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由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中国人何以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并往往以子女是否能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名牌大学作为评判对子女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大多数学生及学生的父母都认为,能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好前程就已经实现一多半了。因此,上大学不仅是普天下考生及其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尤为关注的问题。
然而,上了大学就真的是前程一片光明了吗?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时,这种看法似乎还不算太离谱,但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甚至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来,每年高考都有几十万考生弃考即是强有力的例证。由此,需要追问的问题是:哪些人觉得上大学划不来?哪些大学生就业难?各种调查和研究已经表明,认为读大学划不来的人,主要是社会弱势阶层;找不到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也主要来自社会弱势阶层。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上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出身社会弱势阶层的青年也有较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读大学的收益因人而异,特别是因阶层出身而异。
本书作者李娜,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业,都是在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完成的,在南开十年,曾受到严格系统的学术训练。博士毕业后到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任教也有七年时间。她在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其最关注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公平问题,我作为她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时期的指导教师,对她在教育公平研究方面所下的功夫,是比较了解的。她的这部专著,即是她多年从事教育公平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本书作者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为研究内容,探究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那些影响个人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培育的因素和机制,力图为来自社会弱势阶层的大学生何以在职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现象提供一个可能性的解释。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学机会公平性方面,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问题。不过,影响高等教育起点公平的所有因素,并不是由高等教育决定的,而是由高等教育之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研究,其实并不是以高等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本书作者以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问题为研究对象,则是聚焦于高等教育本身,探究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性,是对高等教育本身的考察,真正使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落在高等教育本身之上。由此,本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突破性。
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核心问题是: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进入相同档次的高校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同样的发展?先在的经济文化差异和教育差距有什么样的变化?阶层差异给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作者希望通过探讨高等教育过程中这种隐蔽的差异性,考察弱势阶层在获得高等教育时的境遇,从中透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状况。作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中的起点公平问题、过程公平问题和结果公平问题三个阶段存在前后相续、单向传导的关系,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影响因素,相当程度上是影响起点公平的那些因素的传递和继续,而影响结果公平的因素同样源自影响过程公平的那些因素,是对过程公平性的最终呈现和反映。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发端于教育起点即入学时的不公平,并最终通过高等教育的结果就业彰显出来。
因此,作者从入学、在学、毕业三个时间维度,综合对高等教育过程在学期间的不公平进行动态考察;着重探讨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拥有状况对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主要是知识学习、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通过深入的个案访谈和分析,作者发现,弱势阶层青年由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匮乏,他们要么被排除在高等教育的行列之外,要么只能集中在那些力量不强、声望不高的高校,或者市场需求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冷门专业。而且这些影响仍会继续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即那些在入学之时处于相同起跑线的大学生,在四年的高等教育过程中,仍然可能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差异而不能取得平等的发展。和出身优势阶层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弱势阶层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提升、个人素质培养仍处于劣势。
作者认为,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人智力、精力的投入,也需要不菲的经济投入,因此经济资源不足者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而家庭文化资本则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群体的知识储备、素质培养与目标规划,优势阶层出身的子女在这方面占据天然优势。另外,出身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自主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因为先在的差异再次累积了差距。作者指出,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还会对就业、升学产生消极影响,即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因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衡发展,他们的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竞争中依然存在难以弥合的差距。而无论是出国留学抑或保研、考研,所具备的条件都是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积累的,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则会通过这些条件继续作用于升学,从而影响到个人今后的发展。
本书在研究思路、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等方面,都有发别人所未发、论别人所未及之处,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也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社会学专业功底。不过,作为一项教育社会学实证研究,本书的篇幅稍显单薄,其对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框架还有待继续完善,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的论证也有待继续充实。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充实调查材料、夯实理论基础,进一步追踪我国高等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新进展、新变化,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是为序。
王处辉于南开园
2016年国庆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