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

書城自編碼: 291492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严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299421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8/23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里山资本主义:不做金钱的奴隶,做个安心的里山主人(献礼大地)
《 里山资本主义:不做金钱的奴隶,做个安心的里山主人(献礼大地) 》

售價:HK$ 67.9
欧洲雇佣兵研究(1350-1800)
《 欧洲雇佣兵研究(1350-1800) 》

售價:HK$ 74.8
费里尼的电影
《 费里尼的电影 》

售價:HK$ 102.4
第一性原理:21堂科学通识课(《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作者马库斯·乔恩全新力作)
《 第一性原理:21堂科学通识课(《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作者马库斯·乔恩全新力作) 》

售價:HK$ 90.9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薄荷实验)
《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薄荷实验) 》

售價:HK$ 112.7
爱的重构:让自己成为家庭幸福掌舵人
《 爱的重构:让自己成为家庭幸福掌舵人 》

售價:HK$ 112.7
春雨杏花急急落,车马春山慢慢行(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汪曾祺、沈从文、梁实秋等17位名家写给现代人的诗意生活美学之书)
《 春雨杏花急急落,车马春山慢慢行(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汪曾祺、沈从文、梁实秋等17位名家写给现代人的诗意生活美学之书) 》

售價:HK$ 59.8
暗黑历史书系·巴黎伦敦血色历史(伦敦巴黎双城记,城市社会生活的另类书写)
《 暗黑历史书系·巴黎伦敦血色历史(伦敦巴黎双城记,城市社会生活的另类书写) 》

售價:HK$ 179.4

 

編輯推薦:
农业社会产生农耕文化,工业社会造就工业文化。中国的工业何时兴起?随之产生了怎样的工业文化?这样的工业文化对当时的工业又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今天或者将来,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工业文化?翻开本书,在中国求索富强的道路中探寻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之路的紧密关系。
工业文化系列套书
工业文化
《富强竞赛工业文化与国家竞争力》 待出版
內容簡介:
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征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的复兴之路,是仁人志士对于国家富强的不懈求索。在工业发展的物质躯壳之下,工业文明的精神内核逐渐生成,并赋予工业发展以勃勃生气,这一内核就是工业文化。本书将梳理近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以工业文化的创生与成长作为中心视角,描绘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文化价值导向,尤其是工业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工业文化的未来。
關於作者:
严鹏,生于1984年8月,湖北武汉人,20142016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致力于工业化研究,已出版2部学术专著,对中国机械工业与纺织工业的演化进行了专门探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专业论文数十篇。曾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开设有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中国近代工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课程。目前正努力重建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论,对工业文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目錄
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
绪论工业文化与国家兴衰
一、文化的话语权
二、解释历史的视角:重返现代化
三、工业文化概观
四、对历史方法的说明
第一章天朝之殇:夕阳帝国与日不落帝国
一、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二、被遗忘的宝船
三、瓷器与枪炮:两个帝国的对决
第二章自强不息:中国工业文化之发轫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江南长兴:制器与格致
三、大辩论:章句之学与千年变局
第三章知耻后勇:儒士们的实业救国
一、盛世危言呼商战
二、忍侮蒙讥的状元张謇
三、张之洞的钢铁雄心
第四章市场精神:中国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不外吃、着两门为最妥
二、步入共和与中国的机会
三、科学管理:穆藕初的工业梦
第五章子夜寒星:披荆斩棘的工业文化
一、大辩论: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二、纪律重构:车间文化的变革
三、笃信科学的范旭东
第六章救亡:对抗日寇的工业骑士们
一、理工生们:工程师报国
二、公、诚、拼:资源委员会精神
三、卢作孚:为己?为人!
第七章迈向工业国:新时代的来临
一、新中国的蓝图: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四、鞍钢宪法:社会主义的管理创新
第八章火红的工业年代:铁人与三线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铁人精神:工业学大庆
三、三线精神:备战备荒为人民
第九章复兴序幕: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一、 我从来不走回头路
二、世界工厂与文化定价权
三、喧嚣与骚动:马桶盖的奇幻漂流
四、并非尾声:进击的工业党
结论作为创造意志的工业文化
一、富强:一种普世价值
二、两百年面对两千年的文化调适
三、创造意志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附录:工业文化的初步理论探讨:以福州船政局为例
內容試閱
自序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我8个月大的女儿,每天要听大人哼唱这首儿歌,才肯乖乖入睡。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是她妈妈和奶奶哄她睡觉,她爸爸得在书房里忙着撰写书稿或论文。颇为欣慰的是,小家伙最喜欢听的这首儿歌,与她爸爸的研究主题之一工业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会令她爸爸觉得,在面对堆成小山的资料辛苦工作时,与女儿仍然时刻保持着精神上的纽带与共鸣。
事实上,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并不知晓这首从小听到大的最熟悉的儿歌与工业有任何关联。说来奇怪,这些年我又特意问过一些人,包括朋友、同学、同事与学生,他们对这首歌的印象也不过就是一首拟人化的儿歌,充满童趣,与冰冷生硬的工业这是许多人对工业的印象扯不上任何关系。
然而,大约十年前的某一天,我第一次听到这首儿歌的完整版本,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时,我的二舅伯家住吴家山这一武汉市的远城区,坐公交车去他家需要经过硚口的古田工业区。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史的学生,我饶有兴味地透过车窗看街景,观察老工业区的风貌多少令我有些失落的是,我看到的是空寂的破败厂房和一片萧瑟落寞,而且意识到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老工厂将被改造为住宅楼盘或商业设施。多年以后,我学会了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看到的景象:去工业化。至于我当时的失落,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容易感世伤怀的文艺青年,还因为我知道我的姨妈曾经为这片工业区的崛起付出过青春的汗水。我的姨妈张海香是一名普通工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在姨妈家长大的,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姨妈和周围人有些不同尽管退休多年,但还是在街道居委会里热心快肠地服务,认真尽职地去做好党组织交代下来的每一件任务,践行着毛泽东时代的朴素道德。而我从我母亲那里听说,姨妈年轻时就思想觉悟高,响应党的号召,跑去古田那片荒地,肩挑背扛干打垒,参与建起了大工厂。所以,看到姨妈曾经参与建立的工厂破败不堪,不免感怀。到了二舅伯家后,亲朋好友在家唱卡拉OK这可是那时流行的风俗不知为何出现了一些儿歌,其中就有《小燕子》。当时,电视里显示的是老电影的黑白画面,我才第一次知道这是一首老电影插曲,而当熟悉的旋律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这首儿歌还有第二段,用近乎同样的曲调唱道:
小燕子,告诉你,
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我忽然如被电击。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这句歌词,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我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姨妈干打垒的那个年代,看到了大工厂从一片田野中拔地而起。然而,我心里也反复自言自语:但是,现在我们拆掉了大工厂。在那一刻,我意识到,历史不仅是记忆,也是遗忘。当我们处在创建大工厂的年代时,儿歌里居然也会唱我们盖起了大工厂;当我们处在一个将工厂拆掉的年代时,儿歌也就真成了儿歌,不再强调歌曲本来想要宣扬的价值。
这些想法,已经接近于文化研究的思路了。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工业文化产生兴趣。可以说,眼前这本书的缘起,从作者的思想根源上看,应该追溯至他第一次听到完整版《小燕子》的那一刻。
很显然,这样的一种研究,绝不会是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毋宁说,我更喜欢俾斯麦用过的一个词Kulturkampf(文化斗争)!
当然,我对工业文化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系统,只是附着于我对工业史的更为经济学化的研究。不过,我的研究路数也决定了文化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所推崇的德国经济学的历史学派,从来就视文化为最重要的变量及研究议题之一,马克斯?韦伯正是该学派之殿军与集大成者。除了该学派以外,我还发现不少更为主流的经济学家或经济史学家都存在着某种研究主题上的文化转向。比较典型的如道格拉斯?诺斯、乔尔?莫基尔与麦克洛斯基。但是,更令我欣喜的则是,我在麦克洛斯基崇敬的老师格申克龙那本经典论文集《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里,读到了这样几篇文章:《社会态度、企业家与经济发展》《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历史中有关经济发展的思想》《一个被忽视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信息来源》《对苏维埃小说的反思》《关于小说<日瓦戈医生>的评注》。格申克龙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工业化问题的经济史学家,不仅将小说视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来源,还对小说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这令我感慨大师不愧为大师。我历来主张向大师学习。因此,在数年之前,我也开始尝试将文艺作品视为史料,用以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特定社会的心态与价值观。不得不说,这项研究之于我只是零敲碎打的副业,或者说是某种学术消遣,我的重心还是放在从经济角度剖析具体的工业部门的演化。然而,由于我在基本研究中大量运用企业家精神解释经济行为主体的动机及其后果,并试图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探讨来完善企业家精神理论,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毋庸置疑,我针对不同行业、企业、企业家展开的个案研究,构成了本书在学术上的重要基石。
最近几年,中国的网络上兴起了所谓工业党这一坚定支持工业发展的群体,而反对大型工业项目建设的邻避运动亦不时见诸新闻。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从历史中看到的情景一样,存在着要求工业化与反对工业化的两种对立性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对立既具有文化意义,本身也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景观。2013年,我读到马丁?威纳的《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大呼相见恨晚。威纳针对英国的研究,给了我极大的灵感,使我相信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既存在着一种工业文化,又存在着一种反工业文化,两者在某个社会中的此消彼长,将影响到该社会的现代经济发展走向。于是,我开始萌生写一本类似著作来探讨中国工业文化问题的想法。当然,面对有时无法自主的繁重的科研任务压力,我依然只能利用零敲碎打的时间搜集资料,整理思路,默默地从事相关研究。
2014年2月24日,我来到湖南株洲,参加当时还未与北车集团合并的南车集团组织的车迷有约,走进南车活动。株洲是中国机车制造的摇篮之一,能够亲临现场培养历史感性认知,亲入车间一览新式轨交设备生产过程,并向企业领导、工程师和工人代表请教问题,对我这个工业史研究者来说,当然是极为难得的机遇。在此要感谢中车集团的徐厚广君(网络上赫赫有名的高铁见闻)能够在万千报名者中选中我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高校教师。就在抵达株洲的当天,我接到了单位本科教学秘书廖林子老师的电话,问我是否准备给全校本科生开任选性质的通识选修课,如开课则要求自报课程名称。我在短暂的考虑过后,上网回复,决定开设一门叫做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的课不用说,这一灵感直接源于我正在株洲参与的活动。然而,多年来的学术积累与反复思考是我开这样一门课的深层动力。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着手备课以后,才发现困难巨大。首先,什么是工业文化?就当时来说,学术界其实还没有非常正式的专门研究,也缺乏相关文献,很多工作我必须自己从头做起,包括赋予工业文化一个原创性的定义。其次,我逐渐了解到,工业旅游在中国还属于一种极不成熟的旅游模式,而且相当小众,不光是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也缺乏很清楚的讨论。但是,课程的开设已无法撤销,我也就只好硬着头皮备课,为了对学生负责,我花在准备这门课上的时间甚至挤压了我的基本科研工作。而我的第一版课程大纲,曾构想讲授如下问题:
导论 何处寄乡愁:工业文化与现代生活
第一讲 摩登时代的新文化:工业文化的创造性破坏
第二讲 韦伯在哪里:工业文化与国民性
第三讲 小清新对决工业党:工业文化与文学艺术
第四讲 万物皆可萌:亚文化对工业文化的侵蚀
第五讲 现代社会的万神殿:工业遗产
第六讲 生产线变景点:工业旅游的兴起
第七讲 大工厂欢迎你:中国工业旅游现状
回头来看,这份课程大纲,确实基本上包含了工业文化所有的可能性面向:无论是将工业文化视为与农业文化相对立的现代生活方式,还是将工业文化看成一种主张工业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抑或将工业文化理解为文化本身对于工业题材的反映这就既包括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又包括近年兴起的大众文化中的ACG文化等亚文化分支,总而言之,从理论角度看,这版课程大纲对于工业文化进行了极为理想的全面阐发。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大纲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形成一本学术专著,而且有些问题确实是迄今仍缺乏系统学术探讨的。于是,如果我完全按照大纲来备课并讲授,我将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并可能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里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某些重要的问题。毕竟,这是一门只开半学期的任选课。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调整。在给学生铺陈了基本的文化研究理论之后,我将工业文化界定为主张工业发展的态度与价值观,并在这种视角下介绍英国、德国、美国与日本的工业文化兴衰史,如果课时允许,也会提及中国后来,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同一门任选课时,课程名称就改为历史视野下的工业文化了。这种战略收缩很有好处。我开始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是以零敲碎打和近乎消遣的方式,将我的授课内容撰写为书稿。机缘巧合之下,我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王斌编辑的鼓励,加速了书稿撰写的进度。这就有了眼前这本《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以及即将完成的《富强竞赛工业文化与国家竞争力》。
我可以很坦然地说,《富强求索工业文化与中国复兴》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作为一名任教于重点大学的教师,科研是我的天职,我也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获得了同行专家认可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提炼出的心得实际上融入了这本书中,使这本书有它应有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原创性。但我同样可以很坦然地说,就这本书想要探讨的问题而言,它只是一个起步,而不是终结,事实上,书中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以扩展为一部学术专著。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承担它应该承担的使命,而不要去承载过重的不属于它的负担。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相当看重教学工作,尤其是给本科生上课。毕竟,文化是要靠具体的一代代人去传承的。我在入职时,曾非正式地对领导表示过希望去教学单位,不过,承蒙领导


被遗忘的宝船
全球化并非当代的新现象,事实上,当哥伦布的远航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之后,全球化就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成长起来了。一开始,葡萄牙与西班牙抢占先机,在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将触手伸向东南亚;紧随其后的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主导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英国人亦步亦趋,也组建了东印度公司,并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打败了欧洲的竞争对手,成为全球化的新的推动者。当乾隆帝还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世界形势大体如此。
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开启前,中国也一度称雄于海洋,这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那时,被称为宝船的中国大帆船,成群结队,在印度洋上遮天蔽日,如同海上突然兴起了浮动的城市,宣扬着大明的国威。这些巨大的宝船是在中国的船厂中被制造出来的。然而,当具有世界帝国气魄的明成祖时代落幕后,下西洋活动也被禁止,到了190多年后的嘉靖时代,不仅宝船从大洋上消逝,中国的造船业也随之一落千丈。建于洪武初年的南京龙江船厂,原本东西长138丈,南北长354丈,后因承平日久,造船不多,厂内空地都召集军民种地,只留下一小部分地区工作。到嘉靖年间,南京工部主事李昭祥被派驻该厂时,见到一片残垣与木栅之遗迹。在洪武、永乐年间,龙江船厂征调了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居民400余户,来南京造船。这些老百姓被编为4个厢,一厢负责船木、梭橹、索匠;二厢负责船木、铁、缆匠;三厢负责出艌匠;四厢负责出棕蓬匠。每厢又分10甲,设甲长,每长统10户人家。很显然,船厂的劳动力体制是由世代沿袭的专业化造船户构成的。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匠户皆失其故业,且消长不齐。到了1541年,船厂只剩下245户,而每户的户丁人数也不一致,又都将职责视为负担,穷户尤其无法忍受,流亡日甚。结果,到了1551年,船厂只剩不到200户人家了。在这种形势下,工匠不乐其业,都想换其他工作以求解脱。不过,尽管船厂的劳动力流失严重,业务也极端衰退,很多制度却一直得到保留,空耗国家钱财。例如,洪武、永乐年间为造船入海取宝而设置有宝库,并调拨匠丁看守。宝船停造以后,到嘉靖年间,库房的杂草已长得茂盛,却仍旧派遣匠丁看守如故。 龙江船厂的没落与体制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据记载,龙江船厂可以造的船的种类包括:预备大黄船、大黄船、小黄船、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浮桥船、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颗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九江式哨船、安庆式哨船、轻浅利便船、金水河渔船、后湖一号楼船、后湖二号楼船、后湖平船、抽分座船、快船、蜈蚣船、海船、两头船。这些船中,既有运输船,又有战舰,还有游船,涵盖面较广。明朝建立之初,船厂可以造所有类型的船,但到190余年后的嘉靖时代,随着航海活动的废止,有些船的制造方法已经被遗忘了。例如,海船即尺度无考。所谓海船,本是元朝的运输船。元朝需要从海上将东南的粮食运入首都北京,明朝初年沿袭了这个制度,海船能发挥重要作用。1414年,会通河修成,东南的粮食可由运河输入北京,明廷遂废除了海运制度,但还通过海路向辽东运送物资,以防备倭寇侵扰。正德年间,海船一度停造,但直到嘉靖三年即1524年才彻底停造。李昭祥称,他听说海船之所以停造,是因为当时已没有物资可向辽东运输,而海船笨重不易旋转,不能用于海战。李氏不太认可这个理由,他认为海上风涛非内陆江湖可比,士兵如果不习惯的话,一出海即头发晕、腿发抖,根本无法发挥战斗力,而停造海船使明朝士兵少了在海上操练的机会,结果导致倭寇肆虐。海船的停造不过嘉靖初年之事,几十年后,李昭祥已经弄不清楚海船的规格了,只能在自己的书中配一张图,留待后人考证。与之相仿的是另一种在大海中航行的两头船,到李昭祥的时代也已经尺度俱无考。实际上,李昭祥此前根本对这种船闻所未闻,只是从书中看到过记载。据说,由于海风转向无常,而大型船只难以调整方向,故该船在两头都安上了舵,随风顺逆而用之。李昭祥认为,这也是航海不可或缺的船只,但由于停造太久,已莫可考据。 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业存在着严重的衰退问题。从文化的角度说,制造技术的传承依赖于人的记忆与实际操练,当实践活动停止后,记忆自然随之消散,技术也就失传了。这是制造业的规律,无论对于手工业还是对于工业来说,都一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