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1.《汽车性能与评价》一书从路面和轮胎的相互作用出发,以汽车整车及其部件的受力分析为基础,根据作用于汽车的外力特性,建立相关的动力学方程,系统介绍了与汽车动力性相关的汽车使用性能。
2.《汽车性能与评价》一书对于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通过性和平顺性等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3.《汽车性能与评价》一书讨论了汽车在使用和汽车部件结构参数两方面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新的国家标准对汽车使用性能的试验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
|
內容簡介: |
《汽车性能与评价》以汽车整车及其部件的受力分析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与汽车动力性相关的汽车使用性能。对于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通过性和平顺性等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讨论了汽车在使用和汽车部件结构参数两方面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国家新标准对汽车使用性能的试验方法进行了介绍。
|
目錄:
|
第一章汽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汽车的使用性能
一、汽车的动力性002
二、汽车的燃料经济性002
三、汽车的制动性003
四、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003
五、汽车的行驶平顺性003
六、汽车的通过性003
七、汽车的使用方便性004
八、汽车的容量004
九、汽车的可靠性与耐用性004
十、汽车的安全性005
十一、汽车的维修性006
十二、汽车的质量利用006
第二节汽车的分类
一、按用途分类006
二、按动力装置类型分类008
三、按行驶道路条件分类009
四、按行驶机构的特征分类009
五、按发动机位置及驱动形式分类009
六、按乘客座位数及汽车总质量分类009
第三节汽车的组成和原理
一、发动机009
二、底盘012
三、电气设备015
四、车身016
第二章汽车的动力性
第一节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一、最高车速018
二、汽车的加速性019
三、汽车爬坡能力019
第二节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行驶力学基础020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027
三、汽车行驶方程式036
第三节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和动力特性图
一、汽车驱动力和行驶阻力平衡图037
二、动力特性图040
第四节汽车的功率平衡图
第五节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一、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042
二、传动系统最小传动比与最高车速043
三、传动系统最大传动比与最大爬坡度045
四、传动系统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045
五、燃料经济性与动力装置参数
的确定047
第六节汽车的驱动附着条件与
附着率一、汽车的附着力048
二、地面法向反作用力049
三、汽车驱动形式与附着力050
四、附着利用率051
五、附着条件制约的汽车加速能力052
第七节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第八节汽车动力性试验
一、道路试验058
二、室内试验060
第九节影响汽车动力性的因素
一、发动机参数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063
二、传动系统参数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064
三、汽车流线形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066
四、汽车质量与汽车动力性的关系066
五、轮胎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066
六、使用条件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066
第三章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第一节汽车燃料经济性概述
第二节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试验方法
一、不限定条件的燃油消耗量试验069
二、限定条件的燃料消耗量试验070
三、等速燃料消耗量试验070
四、多工况燃油消耗量试验071
五、室内燃料消耗量试验074
第四节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
第五节影响汽车燃料经济性的因素
一、政策性措施081
二、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的结构措施084
三、汽车使用条件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090
第六节汽车燃料经济性检测
一、汽车燃油经济性路试检测094
二、汽车燃油消耗仪(简称油耗计)095
三、汽车燃油经济性台试检测098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第一节汽车制动性概述
一、制动距离102
二、制动力103
三、制动减速度103
四、制动时间104
第二节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分析
一、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和附着力105
二、地面附着系数107
第三节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一、制动力和制动减速度110
二、制动过程分析111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114
第四节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制动跑偏116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和前轴转向能力丧失的问题117
第五节制动力的分配
一、制动时前、后轮的地面法向反作用力120
二、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曲线121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122
四、具有固定值的汽车在不同路面上的制动过程123
五、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效率126
六、对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128
七、制动防抱死装置 130
第六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一、概述132
二、ABS的工作原理133
三、ABS的控制过程134
四、ABS的结构135
五、ABS在汽车上的布置136
六、ABS的优点和局限性137
七、ABS的故障排除138
第七节汽车的制动性试验
第八节汽车制动性能的检测
一、对制动系统的技术要求 141
二、制动系统常见故障 142
三、制动性能台式检测项目及有关检测标准 142
四、单轴反力式滚筒制动试验台143
五、汽车目前制动性能检测中的问题148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定义151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153
三、人-车闭环系统154
四、试验评价方法155
第二节轮胎的侧偏特性
一、轮胎的坐标系156
二、轮胎侧偏现象156
三、轮胎的坐标系及轮胎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158
四、回正力矩162
五、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163
第三节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164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167
第四节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一、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172
二、侧倾外倾车厢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173
三、侧倾转向175
四、变形转向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176
五、变形外倾177
第五节转向系统对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影响
一、转向系统的功能与转向盘的力特性177
二、侧倾时转向系统与悬架的运动干涉178
三、转向系统刚度与转向车轮的变形转向179
第六节传动系统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关系
第七节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一、用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180
二、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182
第八节汽车的侧翻
第九节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试验
一、试验仪器与设备189
二、汽车操纵稳定性道路试验190
第六章汽车的通过性
第一节汽车的轮廓通过性
一、最小离地间隙194
二、纵向通过角194
三、接近角与离去角194
四、最小转弯直径和内轮差194
五、转弯通道圆195
第二节汽车的牵引支承通过性
一、附着质量和附着质量系数196
二、车轮接地比压196
第三节汽车的倾覆失效
第四节影响汽车通过性的因素
一、汽车的最大单位驱动力和行驶车速197
二、汽车车轮198
三、液力变速器202
四、差速器203
五、独立悬架204
六、拖带挂车206
七、驱动防滑系统ASR206
八、驾驶方法208
九、轴距209
十、涉水深度209
十一、分动器209
十二、底盘保护209
第七章汽车的平顺性
第一节汽车的平顺性概述
第二节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一、平顺性评价指标212
二、13倍频带分别评价法213
三、总加权值评价法214
第三节影响汽车平顺性的结构因素
一、悬挂结构215
二、轮胎218
三、悬挂质量218
四、非悬挂质量219
五、人体-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220
第四节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
一、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特征描述220
二、等效连续均方根值的加算法221
三、等效连续振级的加算法222
四、暴露时间222
五、测量位置223
六、测量仪器223
七、测量条件225
八、测量方法225
九、测量报告225
第五节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
一、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226
二、全身振动环境的评价准则230
参考文献232
|
內容試閱:
|
汽车可以说是改变世界的机器。
由于汽车工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因而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快速稳步发展,汽车产量年均增长约20%,相当于同期世界汽车产量增长量的10倍。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得汽车产业人才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与此相应的,作为汽车人才培养主要基地的汽车类职业技术院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汽车类专业的职业技术院校已达百余所。
汽车性能与评价是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汽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汽车制造、汽车设计和汽车试验等领域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本书以受力分析为基础,讨论了汽车的工作环境和汽车的使用性能。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在详细分析各种使用性能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的同时,还讨论了这些使用性能的试验方法和国家的试验法规和试验标准。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语言简练易懂,图文并茂,对于公式的推导,要求精准无误。因此既适合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应用型人才,即企业生产一线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郑州铁路技师学院的张勇斌编著。初稿完成后,邀请河南农业大学的李冠峰教授对本书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使用本书的师生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