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編輯推薦:
本书参考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本着让学生易读、易懂、易掌握的原则,对传统《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并在语言叙述上尽可能做到简练、直白、逻辑性强,使初学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经济理论框架、掌握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了让学生在使用本书时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同时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编写了与本书配套的习题集和课件。
內容簡介:
本书共十一章,第一章为宏观经济学概述;第二至九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十章简单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十一章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短期经济模型。同时,每章还精心设置了学习要点及目标、关键概念、本章小结和自测题等模块,有助于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 本书内容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完整性,可作为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经济学教师、学生的参考读物。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2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4
本章小结 7
阅读资料 7
自测题 22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25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26
第二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29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
支配收入 31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33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35
本章小结 36
自测题 36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1
第一节 均衡产出 42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44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
决定及变动 50
第四节 乘数论 52
第五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4
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中的各种乘数 56
第七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59
本章小结 60
阅读资料 61
自测题 66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
均衡 69
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 70
第二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75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 82
第四节 LM曲线 87
第五节 IS-LM分析 92
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95
本章小结 97
阅读资料 97
自测题 98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01
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02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103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108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12
本章小结 113
案例分析 114
自测题 115
第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19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120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22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30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39
本章小结 143
案例分析 144
自测题 146
第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49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50
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153
第三节 长期和短期在国民收入决定中
的特殊含义 157
第四节 总供给曲线 158
第五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
解释 162
第六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数学
小结 164
本章小结 166
自测题 167
第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71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172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74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75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176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179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84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86
本章小结 192
案例分析 192
自测题 194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97
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
波动 198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199
第三节 经济增长核算 203
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 207
第五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5
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217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218
第八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 223
第九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26
本章小结 228
阅读资料 229
自测题 230
第十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235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236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 239
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242
第四节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 245
第五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
措施 247
本章小结 249
阅读资料 249
自测题 251
第十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
模型 255
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 256
第二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60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263
第四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268
本章小结 271
自测题 271
参考文献 275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多年的经济学专业教学生涯中,每给本科新生讲授宏观经济学都感到有压力。对于学生来说,经济问题分析的方式方法与他们以往学习和接受的知识有很大不同。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对老师来说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对经济学或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学知识对他们的影响深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曾经说过:"大学一年级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改变了我的一生。"而对于中国的大学生还远不止于此,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以及求职、职务晋升等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考核。所以对初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学生来说,能正确引导初学者学习的一本系统性经济理论教材显得格外重要。本书就是本着实现这一目标编写的。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中外文献资料,本着让学生易读、易懂、易掌握的原则,对传统《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并在语言叙述上尽可能做到简练、直白、逻辑性强,使初学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经济理论框架、掌握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了让学生在使用本书时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同时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同时编写了与本书配套的习题集和课件。本书由黄英教授、葛金田教授担任主编,沈飞、马伟华、杨杨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黄英、张娜、张芳菲第一章、第四章、第九章;葛金田、张娜第二章、第三章;马伟华、庄亚娇第五章、第六章;杨杨第八章;沈飞、王振梅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参与编写的主要成员都长期从事经济学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限于编者的学识和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学界同行给予批评指正。编 著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学习要点及目标】
*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了解国民收入的主要核算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概念;
* 掌握计算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 了解名义GDP、实际GDP等概念。
【关键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支出法 收入法 储蓄-投资恒等式 名义GDP 实际GDP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要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首先应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因此,首先有必要弄清什么是GDP。为了弄清这一概念,可以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
1. GDP的具体测算
假设某企业在某年生产和销售500万美元制成品,那么能否说这500万美元的产品价值都是这个企业生产的或者所创造的呢?不能,因为生产中必须消耗原材料、能源等等。假定这些消耗是200万美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充其量只有300万美元其实这300万美元价值中还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的部分。这300万美元的价值是该企业产品价值与从其他企业购进的原材料、能源等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称为价值增值。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该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
弄清这一点对认识经济学所说的社会一年的总产出是至关重要的。举个例子说,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5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假设棉花价值为15美元,并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不包含为生产棉花所用的肥料、种子等价值当然,这事实上不可能,但为说明问题方便,需作这样的假定。再假定棉花纺成纱售价20美元,于是纺纱厂生产的价值是5美元,即增值5美元。20美元纱织成布售价30美元,于是织布厂生产的价值是10美元,即增值10美元。30美元布制成成衣卖给售衣商为45美元,于是制衣厂生产的价值是15美元,即增值15美元。售衣商卖给消费者为50美元,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美元。可见,这件上衣在5个阶段中的价值创造即增值共计:15 5 10 15 5=50美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现在这件上衣不再出售,由其最后使用者即顾客消费了。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Final Goods,而棉花、纱、布等则称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其他产品使用的产品。
2. GDP的多层经济含义
上衣的例子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生产千千万万种最终产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这些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就等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各行各业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这被认为是该国在该时期内真正生产的价值,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这一定义含有如下几方面的意思:
1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
2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则其总额将是:15 20 30 45 50=160美元,而不再是50美元,但其卖价只能是50 美元,因为50美元的价值才是这件上衣生产中真正被创造出来的价值,而绝不能把重复计算的价值计算在内。
3 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做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GDP。相反,虽然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 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
4 GDP是计算期内如2010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Flow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若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一幢旧房,包括19.8万美元的旧房价值和2 000美元的经纪人费用,这19.8万美元不能计入GD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计算过了,但买卖这幢旧房的2 000美元经纪人费用可计入GDP,因为这笔费用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提供的劳务报酬。
5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要计入美国的GNP中,但不计入美国的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反之,一个在美国制造业中开设公司的日本老板取得的利润是日本GNP的一部分,不是美国GNP的一部分,但它是美国GDP的一部分。因此,若某国一定时期内的GNP超过GDP,说明该时期该国公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超过了外国公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而GDP超过GNP时,说明的情况则正相反。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改用GDP,原因是大多数国家都用GDP;同时,由于国外净收入数据不易收集,而GDP则较易测量,并且GDP相对于GNP来说是国内就业状况更好的衡量指标本国使用外资时解决的是本国就业问题。当然,对美国来说,GDP和GNP的差异还较小。
6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 GDP的不同统计口径
生产上衣的例子不仅说明了产出是增值的,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而且还说明了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以及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为什么说产出总是等于收入呢?仍以生产上衣为例,假定棉农共生产15万美元棉花,并假定这15万美元就是新增价值,那么,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假定这15 万美元价值就是生产棉花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的。这15万美元棉花卖给纺纱厂纺成纱卖20万美元,增值5万美元,怎么会增值的呢?因为纱厂把棉花纺成纱也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这5万美元的增值被认为就是这些要素共同创造的。由于企业使用要素必须支付代价,雇用劳动力要付工资,使用资本要付利息,使用土地要付租金,这些要素报酬都被认为是这些要素在生产中做出的贡献,因而这5万美元的增值要转化为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假定工资是2万美元,利息是1.5万美元,地租是0.5万美元,则5万美元售价中还剩余1万美元,这一余额就是利润。上述情况可列简表,如表2-1所示。
表2-1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 单位:美元
收入支
产出收
工资和薪金
20 000
生产出成品纱
200 000
利息
15 000
减:购买原料棉花
150 000
地租
5 000
利润
10 000
总计收入
50 000
产出增值
50 000
不仅纱厂的情况是这样,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的情况也是这样。它们生产的价值,都要转化为生产要素报酬和企业利润,即转化为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由于把利润看作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所以产出生产的价值总等于收入。上例中利润为1万美元;若工资、利息、地租之和为4.5万美元,则利润为0.5 万美元;若三种报酬之和为5. 5万美元,则利润为-0.5万美元,说明企业亏损了。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
为什么产出等于支出Payment呢?这是因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例如,生产了一件上衣卖50美元,就是购买上衣的消费者支出了50美元,这50 美元就是生产和经营上衣的五阶段的厂商棉农、纱厂、织厂、制衣厂及售衣商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这样,千千万万最终产品的生产都是这样。因此,从全社会看,总产出就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然而,假如社会某年生产了1万亿美元最终产品,只卖掉0.8万亿美元,总产出又怎么说是等于总支出呢?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中,这未卖掉的0.2万亿美元产品仍被看作是本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由于企业把存货变化也看作是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投资支出,因此,上例中的总支出就不是0.8万亿美元,而是1万亿美元了。
认识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又等于总支出,对于弄清如何核算GDP有着重大意义。上面说过,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从理论上说,似乎只要把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GDP了。如果代表各种最终产品,代表它们的价格,则。然而,事实上不大可能这样来核算GDP,这不仅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标准来区分最终产品,而且即使真能按产品差别来划分最终产品,最终产品的清单也是为数众多的一长串。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它们乘以各自的价格并加总,实际上几乎不可能,为此只能采取其他方法来核算。上面说过,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从上述分析又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因此,GDP也可以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Expenditure Method。从上述分析还已知,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因此,GDP还可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这种方法叫作收入法Income Method。
第二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方法
上文说到,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只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1. 消费支出
消费Consumption,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
2. 投资支出
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Investment,用字母I表示。为什么用于投资的物品也是最终产品?资本设备难道不是像中间物品一样是用来生产其他产品的吗?为什么不属中间产品呢?要知道,资本物品如厂房设备等和中间物品是有重大区别的。中间物品在生产其他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但资本物品在生产其他产品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一个钢铁厂若用40年,则每年都要耗费部分价值,40年后全部耗费掉。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Depreciation。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例如,一台设备使用年限虽然未到,但过时了,其价值要贬损。
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为什么住宅建筑也属投资而不属消费,因为住宅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1 000 亿美元而年末为1 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而资本存量则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资本总量。假定某国家在2007年投资900亿美元,该国2007年末资本存量可能是5 000亿美元。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亿美元要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净增加的投资只有500亿美元,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Gross Investment。
3. 政府购买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用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
4. 净出口
净出口Net Exports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Export,用M表示进口Imports,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把上述四个项目加总,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2.1
表2-2是美国2008年的GDP和需求的构成情况。
表2-2 2008年美国GDP和需求构成
构 成
金额10万美元
百分比%
个人消费支出
10 129.9
70.1
私人国内总投资
2 136.1
14.8
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
2 883. 2
20.0
产品和劳务的净出口
-707.8
-4.9
国内生产总值
14 441.4
100
二、收入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来说,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外,还有间接税Indirect Taxes、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
1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贴Subsidy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
2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Corporation Income Tax、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5 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
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 利息 利润 租金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第三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了要弄清上面说过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外,还要弄清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其含义在本章第二节中已说过,它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活动的价值。"某年某国产出多少"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指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即折旧,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2.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
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就得到净增加值,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总"和"净"对于投资也具有类似意义。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即建设的全部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而净投资是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例如,某企业某年购置10台机器,其中2台用来更换报废的旧机器,则总投资为10台机器,净投资为8台机器。
3.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这里的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狭义的国民收入。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是列入产品价格的,并不代表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或者说收入,因此计算狭义的国民收入时必须扣除。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不列入产品的价格,但成为生产要素收入,因此应当加上。
4.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国民收入不等于个人收入,一方面国民收入中有三个主要项目不会成为个人收入,这就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另一方面政府转移支付包括公债利息虽然不属于国民收入要素报酬,却会成为个人收入。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DPI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下面我们用2008年美国的材料说明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步骤,如表2-3所示。
表2-3 美国2008年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单位:10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
14441.4
加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809.2
减
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667.3
等于
国民生产总值GNP
14583.3
减
固定资本消耗
1847.1
等于
国民生产净值NNP
12736.2
减
统计误差
101.0
等于
国民收入NI
12635.2
减
包含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调整的公司利润
1360.4
净税收*
993.8
净利息
815.1
社会保险税
990.6
政府所经营之企业的当前盈余
-6.9
企业当前转移支村
118.8
加
个人资产收入
1994.4
个人当期接收的转移支付
1875.9
统计误差**
5.1
等于
个人收入PI
12238.8
减
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
1432.4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NPI
10806.4
减
个人各项支出
10520.0
等于
个人储蓄
286.4
*:净税收指生产与进口税和补贴的差额。
**:统计误差指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账户中统计劳动者薪金收入时出现的误差。
这个资料有几点要说明:
第一,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如本国在外国投资获得的利润,本国公民在外国的劳务收入等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称来自国外要素所得净额Net Factor Income From Abroad,也称国外要素净支付。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就可以得到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国民收入要素报酬并不会都给个人,从中要减去公司保留利润和社会保障缴款。这里,社会保障缴款指公司为本公司员工参加社会保险而缴纳给社会保险机构的费用,这些要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当然,个人收入也会从政府和企业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和红利这些途径中增加。这里,净利息是指企业付给家庭部门的利息减法家庭部门付给企业部门的利息消费信贷后的余额。
从表2-3中可以看到,国民收入可以指五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数字,它们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或目前已经较少使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 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DPI。除了上述这些概念外,还有一个国内生产净值NDP的概念,这是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这些概念或数字显然各有用处。然而,在宏观经济学的文献中,除非特别加以标明,国民收入或简称收入是针对GDP而言的。在GDP的意义上,一国的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并进而得到对分析宏观经济行为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其基本公式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系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居民户和企业即厂商,因而就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先撇开折旧费用,这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用Y表示。在两部门经济中,没有税收、政府支出及进出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情况如下:
一方面,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
另一方面,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减去工资、利息和租金后的余额,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做储蓄。于是,从供给方面看的国民收入构成为:国民收入=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消费 储蓄,即。
由于,就得到。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投资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然而,这一恒等式决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投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户进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储蓄动机和企业投资动机也不相同。这就会形成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以后我们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或者说事前投资等于事前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我们这里讲的储蓄-投资恒等不是一回事。这里讲的储蓄和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
还要说明,这里所讲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对整个经济而言,至于某个人、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则完全可以通过借款或贷款,使投资大于或小于储蓄。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其基本公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了政府部门。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这样,把政府经济活动考虑进去,国民收入的构成如下:
1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为。按理说,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同样要形成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应列入公式,但这一需求已包括在消费和投资中,因为居民得到了转移支付收入,无非是仍用于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因为转移支付是政府给居民的救济性收入及津贴,因此这里公式中政府支出仅指政府购买。
2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外,还要先纳税。然而,居民一方面要纳税,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也就是国民收入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表示全部税金收入,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将是:。
按照前面说过的社会总产出等于总销售总支出,总产出价值又构成总收入的道理,可以将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为。公式两边消去C,得,或。在这里,可看作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这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其基本公式
在上述三部门经济中加入一个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这里,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这样,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表示为
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
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
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则可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是这些国家获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是这些国家需要的支出,也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Dissaving。这样,M-的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上面我们逐一分析了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以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在分析时是把折旧和企业间接税先撇开的,实际上,即使把它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如果上述Y指GDP,则上述所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总投资和总储蓄。如果Y指N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I,则C、I、G是按出厂价计量的,等式两边减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可见,不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第五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
由于GDP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一个国家的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动。为弄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名义GDPNominal 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Real 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假设某国最终产品以香蕉和上衣代表。两种物品在2006年现期和1996年基期的价格和产量分别如表2-4所示,则以1996年价格计算的2006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260万美元。
2006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差别,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在上例中,330260=126.9%,说明从1996年到2006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26.9%。在这里,126.9%称为GDP折算指数。可见,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如果知道了GDP折算指数GDP Implicit Deflator,就可以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其公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2.2
表2-4 名义GDP和实际GDP
1996年名义GDP
2006年名义GDP
2006年实际GDP
香蕉
15万单位1美元 =1 5万
美元
20万单位1.5美元 =30万
美元
20万单位1美元 =20万
美元
上衣
5万单位40美元 =200万
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300万
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40万
美元
合计
215万美元
330万美元
260万美元
例如,在上例中,从1996年到2006年,GDP名义上即从货币价值看从215万美元增加到330万美元,实际只增加到260万美元,即如果扣除物价变动因素,GDP只增长了20.9%,而名义上却增长了53.5%。
由于价格变动,名义GDP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因此,如果不作特殊说明,以后各章中所讲的产出,总是指实际GDP,并以英文小写字母来表示实际GDP以及其他变量。例如,用y、c、i、g分别表示实际的产量收入、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
本 章 小 结
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最常用是后两种方法。用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支出G 净出口X-M;用收入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工资 利息 利润 租金 间接税 折旧。
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国民收入乃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实际上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些概念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关联着。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在二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的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可以分别表示为,以及M-X Kr。
国内生产总值有名义的和实际的之分。某个时期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别,可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
自 测 题
一、选择题
1. 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B.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C. 某一定时点上的变量
D.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2. 下列不列入GNP核算的是 。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3. 下列记入GNP的是 。
A. 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 B. 购买普通股票
C. 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 D. 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利息
4. 下列不包括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指标是 。
A. 国民总产值 B. 国民净产值
C. 可支配收入 D. 国民收入
E.以上各项均包括
5. 下列不是要素成本的是 。
A. 业主收入 B. 雇员报酬
C. 公司转移支付 D. 股息
E. 个人租金收入
6. 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得个人收入,不用减去的是 。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公债利息
C. 公司收入税 D. 公司未分配利润
7. 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
A. 国民生产净值 B. 个人收入
C. 个人可支配收入 D. 国民收入
E. 国民生产总值
8. 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的方法是 。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 D. 增加值法
9. 下列不是公司间接税的是 。
A. 销售税 B. 公司利润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0. 已知:工资额=10亿元,消费额=9亿元,利润额=3亿元,投资额=2亿元,出口额=3亿元,进口额=2亿元,所得税=2亿元,下列正确的是 。
A. GNP=12亿元 B. 政府预算有1亿元的赤字
C. 政府预算有1亿元的盈余 D. 储蓄额=2.5亿元
11. 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有 。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成的收入
B.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 出售股票的收入
D. 晚上为邻居看儿童的收入
E. 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12. 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0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0美元,消费等于430美元,利息支付总额等于10美元,个人储蓄等于40美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美元。
A. 500 B. 480 C. 470 D. 400
13. 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费=1.5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1.8亿元,则 。
A. NNP=8.7亿元 B. GNP=7.7亿元
C. GNP=8.7亿元 D. NNP=5亿元
二、判断题
1.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产出一定等于收入,但不一定等于支出。
2. 当我们测度一个特定时期所发生的事时,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流量。
3. 储蓄要求一部分现有产品不被消费掉。
4. 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
5. 从NNP中扣除间接税、政府转移支出,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就等于国民收入。
6. 住宅建筑是消费的耐用品,在国民收入账户中,被作为消费者支出处理。
7.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所说的储蓄恒等于投资,是指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8. 对一个国外净要素收入为负的国家而言,GDP应小于GNP。
9. 同样是建筑物,如被居民和企业购买属于投资,如被政府购买则属于政府购买。
三、简答题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2. 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在于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在于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3.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4.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5.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对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6. 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 GDP?
7. 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8. 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四、分析题
1. 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2. 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3. 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 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 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4. 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 年
1999 年
数 量
价 格
数 量
价 格
书本册
100
10美元
110
10美元
面包条
200
1美元
200
1.5美元
菜豆千克
500
0.5美元
450
1美元
1 1998 年名义 GDP;
2 1999 年名义 GDP;
3 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 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 "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对否?
6 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5. 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4 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 000
政府购买
960
政府预算盈余
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6.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 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