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內容簡介: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的语录,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传习录》着重发扬阳明心学,直到今天仍在当代儒家中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建军,号引车卖浆,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山外山教育(Group)董事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特聘教授,香港亚太继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阿里巴巴百家讲坛签约讲师,清华、北大、复旦大学总裁研修班指定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导师,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端培训年度优秀教师,2015年中国创新课程杰出培训师,2015年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最受学员欢迎讲师。
主讲课程:《高绩效团队构建艺术》《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协作》《授权、激励与管控》《传统文化与和谐团队建设》等。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阳明为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建军,号引车卖浆,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DBA),山外山教育(Group)董事长,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特聘教授,香港亚太继续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阿里巴巴百家讲坛签约讲师,清华、北大、复旦大学总裁研修班指定团队建设与领导力导师,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端培训年度优秀教师,2015年中国创新课程杰出培训师,2015年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最受学员欢迎讲师。
主讲课程:《高绩效团队构建艺术》《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协作》《授权、激励与管控》《传统文化与和谐团队建设》等。
主要著作:《管理者的六驱动力》《提高团队执行力的58条职业法则》《领导有道管理有术》《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曾国藩:成大事者不纠结》。
|
目錄:
|
卷上
徐爱录2
陆澄录36
薛侃录97
卷中
钱德洪序147
答顾东桥书151
答周通书191
答陆原静书 (一)203
答陆原静书(二) 208
答欧阳崇一231
答罗整庵少宰书242
答聂文蔚(一) 253
答聂文蔚(二)263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279
卷下
陈九川录 286
黄直录 308
黄修易录322
黄省曾录334
钱德洪录 344
黄以方录 395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422
|
內容試閱:
|
卷上
明正德十三年(1517年)八月,王阳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年的阳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
徐爱录
徐爱(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各种有关格物的说法,都以旧说为正确的参照标准,这些在前代的大儒看来都是谬误的说法。我起初听后被吓到了,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虑地互相对照分析各种说法,并以此求证于先生。现在我才体会到先生的主张犹如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不可置疑,即使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对此产生疑问。先生睿智天成,但为人坦荡,平易近人,不做表面文章。人们有鉴于先生年轻时性格豪迈洒脱,不受拘束,也曾沉溺于词章之学,浸淫佛道两家的学问。所以刚开始听到先生的主张时,大家都认为这些不过是标新立异、荒诞不经的言论,也不愿予以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专精纯一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了纯全、中正、至极的境地。
我日夜在先生门下受教,觉得先生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容易,但随着深入学习就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初看好像很粗疏,但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妙;刚接近仿佛很浅显,但深入其中就越来越感到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没有看清。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与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说过先生的学说,有的事先就怀着蔑视、激愤的心情,这些人想在照面的功夫里就根据传闻来妄加臆断,像这样又怎能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学习的人,对于先生不倦的教诲常常得到的少而遗漏的多,这就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性别和颜色等表面文章,而忽略了千里马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把平日里听到的教诲详尽地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传阅,以便考核校正,这样大概才不至于辜负先生教育之恩。
门生徐爱序
评析
此段为全文之开篇,作者将王阳明的精神风貌和学问联系起来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王阳明乃古代大儒的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
文中不难见作者对于老师的敬爱之情,也对先生的学问的准确、高深、受用无穷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为了让日后学习的人能够真正窥见学问的大端,他首先指出了当初自己遇到的几种轻视阳明心学的人群,他们自恃聪明,妄自高大,根据道听途说的内容来对自己从未深入了解、学习过的东西妄加评论。同时也就有心听教的人遗漏重点,只抓细枝末节的问题说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译文
徐爱问:《大学》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理解,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像也可作为这种说法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理解,这是否也有什么根据?
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意思不同,前者怎可作为按在新民理解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不是新的意思。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对新字做出阐发。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有亲的意思。亲民就像《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之。百姓不会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藉此加深他们的感情。《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再如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即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作亲民理解,就兼具了教化、养育等意思,只作新民理解,就失之偏颇、狭隘了。
评析
本节对《大学章句》里的亲民里的亲作何理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朱熹认为应该作新理解,王阳明认为该作亲理解。王阳明用后文对于亲字的阐发作为例证,对亲字的意义做了深入的解释,把亲民亲其亲如保赤子安百姓结合起来相互阐发,认为君子在对民教化、养育的问题上好比民之父母。如果仅作新民字理解,与后文的联系就不是很紧密,而且意义会显得狭隘许多。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看法有抵触。
先生答说:要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这就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对至善的体悟也不会脱离具体的事物。《大学章句》中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如果只从心中寻求,恐怕对天下所有的事理不能穷尽吧。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评析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阳明先生始终困惑在朱熹格物致知的思辨中,即从具体的事物中去求得事理。为此,王阳明曾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终一无所获,也因此病倒了。
及至他龙场悟道,才终于了悟: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是理的主宰,舍此心外,没有理之存在,格物的重点都应摆在心上,而不是舍心求理。
原文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译文
徐爱说:就像侍父的孝心、事君的忠心、交友的信心、治理百姓的仁心,这里面有许多道理,恐怕也不能不去探究。
先生感叹地说:这种观点蒙蔽世人已经很久了,怎么可能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醒悟呢?姑且就你说的那些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奉父亲,不是从你父亲那里去求孝的道理;侍奉君主,不是从君主那里去求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也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去求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都在人们的心中,心就是理。这颗心没有被私欲障蔽,就是天理,不必到心外寻求并添加多余的道理。凭借这颗合乎天理的心去侍奉父亲就是孝,去侍奉君上就是忠,去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格除私欲,存住天理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