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12.7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8.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9.7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7.2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图文并茂 展现伟人一生的足迹 折射其思想、品格与精神风貌
|
內容簡介: |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邓小平,为读者展现出一位骨血丰满的伟人形象以及百余年来中国涅槃新生之路。书中选取的档案,包括手稿、照片、文物等,均出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具有权威性。每一件档案,都是邓小平人生经历的见证,真实地描绘出伟人一生的足迹,折射出他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
|
關於作者: |
就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领导人生平思想研究,发表了《毛泽东引古论事》《毛泽东的古诗情怀》《毛泽东借古喻今》《毛泽东诗传》《邓小平题词背后的故事》等十余部图书,具有扎实的理论和文字功底。
|
目錄:
|
目录
1.乡村少年 1
2.重庆求学 9
3.艰苦的做工生活 17
4.走上革命道路 25
5.在莫斯科的学习岁月 33
6.在大革命风暴中 39
7.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47
8.平生第一次政治磨难 57
9.《红星》报的主编 65
10.遵义会议的亲历者 73
11.红军政治工作的领导者 79
12.战斗在太行山上 87
13.上党、平汉出奇兵 93
14.千里跃进大别山 99
15.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105
16.决战淮海 111
17.指挥渡江战役 119
18.参加开国大典 127
19.进军西藏 133
20.稳固西南 139
21.筹建院校培养干部 145
22.修建成渝铁路 153
23.关心图书工作和广播事业 159
24.重视医疗事业和体育运动 165
25.倡导简洁的文风 171
26.赴京担重任 177
27.坚定维护党的团结 181
28.筹备中共八大 189
29.在大跃进的日子里 197
30.在顺义调查 203
31.组织制定《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 211
32.在七千人大会上 219
33.中苏论战的当事人 227
34.积极支持三线建设 233
35.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239
36.在江西的日子 247
37.正式复出 255
38.出席六届联大 261
39.四届人大组阁之争 269
40.开展全面整顿 277
41.天安门事件后再蒙冤 283
42.第三次复出 291
43.自告奋勇抓科学和教育 299
44.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
讨论 305
45.为老舍和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案件
平反 311
46.决定国家命运的36天 317
47.伟大的历史转折 325
48.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331
49.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 341
50.为农村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349
51.关注经济特区发展 355
52.解决香港问题 363
53.重视军队建设 371
54.关注高科技的发展 379
55.情系华夏,情系人民 387
56.一封辞职信 397
57.最后的政治交代 403
|
內容試閱:
|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广安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中段的丘陵地带。境内丘峦纵横,连绵起伏。渠江自北向东穿城而过,风景秀美。唐代诗人元稹曾写有《南昌滩》一诗赞此美景: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捻迟;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广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故有金广安之称。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可以证明这里的富庶: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外,广安历史亦十分悠久。春秋时期,广安属巴国,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秦朝时在广安设县,名宕渠县。宋开宝二年,在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隶属夔州路,广安地名由此而来。元代设广安府,明清两代设广安州。1913年改设广安县。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广安州新志》中也写道: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乎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邓小平的家在广安县城北面约7公里处,是一座有着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农家三合院,青瓦粉壁,共有17间,当地人称邓家老院子。院子坐东朝西,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平平的坝子。正东一排房子为正房。正房对面的远处是当地人称的笔架山,房子的四周是茂密的竹林,不远处还有一个水塘。这样的一个院落,凝聚了邓小平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的心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景区,供四面八方的游人参观。正房的门上悬挂的是由江泽民同志手书的邓小平同志故居7个大字。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勤劳,俭朴。祖母戴氏会纺纱织布。他们靠着苦心经营,置办了不少家业。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曾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接受一些新式教育。早年,邓绍昌曾参加当地民间帮会组织哥老会(在四川又叫袍哥会),在广安县协兴场的袍哥会中先后当过三爷、掌旗大爷(即首领)。辛亥革命时期,他率众参加过广安的武装起义。1914年,他当上广安县团练局长、八县联防副指挥。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当官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邓绍昌任职仅一年多后,他得罪过的一些人重新上任后就将他撤换下来。无奈,他只得常年逃难在外,家境也随之败落。1936年,不满50岁的邓绍昌客死他乡。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父业教育,同时又是军政界中人,同时又是一个小地主。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僚,是进步党的党员,民国三年我的父亲曾任四川广安县警卫总办,所以家庭当时的生活可谓丰满已极,其后进步党的势力在四川大失败,于是我的父亲亦随之下台,逃难在外约七八年之久,因之,家庭的经济亦随之而逐渐破产。他的弟弟邓垦是这样评价父亲的:他属旧社会的人,有旧社会的一些坏东西、坏作风。但他对旧社会不满,对我们兄弟俩参加革命一直采取支持、拥护的态度,从来没有反对过。邓绍昌先后娶过4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张氏,婚后不到两年即病逝了,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是嘉陵江上船工的女儿。前夫病死后,她带着一个女儿(即三女邓先芙)改嫁邓绍昌。后来生下两个女儿,即四女邓先蓉(10多岁时病死),五女邓先群。1949年邓小平和刘伯承率军解放重庆后,邓小平把夏伯根从广安老家接到重庆同住。她从此和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2001年去世。邓小平的生母淡氏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贤惠通达,明白事理。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淡氏一手操持。邓小平晚年回忆说:当时那个家能够保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对于长子邓小平,淡氏寄予了很大希望。邓垦后来回忆说:我母亲非常爱小平,她是个旧社会的妇女嘛,他(指邓小平)是长子。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困难很多,父亲长期不在家,我家有40亩土地。40亩,在我们那里叫200挑,5挑为1亩。由于欠了很多债,我父亲长期不在家,当时维持那个家庭是困难的。她就是希望小平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邓小平出生时,邓家已经是三代单传。这个男孩的出生,给这座院落里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慰藉。父母对这个孩子的出生尤其欢喜,取名邓先圣。邓小平后来回忆说:父母之爱我犹如宝贝一般。因为我自幼时资质就颇聪明,他们爱我,自然是对我有很大的希望,希望我将来能够做官发财,光耀门庭。邓小平一岁的时候,父亲按照当地的习俗,给他定了一门唐姓的娃娃亲。邓小平后来十分反对这门亲事。参加革命后,他给家中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从此不能回家,也不能顾家了;二是要求废除旧式婚约。父母拗不过邓小平,只好说通了唐家的女儿,由邓家置办嫁妆,将其作为邓家的女儿嫁了出去。1909年初,不足5岁的邓小平开始入私塾读书,习字,作文。私塾设在邓小平同族先人翰林院编修邓时敏所修建的翰林院子中。邓时敏雍正十年中举,乾隆元年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被授以编修,后升为侍讲,乾隆十年升为大理寺正卿。清嘉庆年间朝廷为褒奖他和另一位广安籍高官郑人庆的功绩,在村中敕建了两块神道碑和一座牌坊,牌坊村的名字由此而来。邓时敏颇重儒教,以孔子为圣人,认为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稀世罕见的贤才。邓希贤这个名字后来一直用到1927年。邓小平这个名字是在1927年白色恐怖的武汉时改用的。邓小平儿时很聪慧,书读三遍就可背诵。他开始接触四书五经,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读物。在这个过程当中邓小平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江西劳动期间,他也阅读了不少中国传统著作。邓小平写字尤其认真,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要在家反复练习,因此,他的字进步很快,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基础。直到晚年,他的字依然刚劲有力,可以说这是他童年时代私塾学习的最大收益。就在邓小平进入私塾发蒙的阶段,中国社会却已走到了辛亥革命的前夜。时代正在着发生着巨变,落后的私塾教育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它的步伐了。1910年,邓小平进入离家1.5公里的望溪乡初级小学堂读书,接受新式教育。学习的主要课目有国文、体操、图画等。学堂由邓绍昌和本乡曾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胡光白等创办,邓绍昌本人在学堂教过课。国文教师邓俊德除了选教《论语》《古文观止》上一些名篇外,经常给他讲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介绍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少年邓小平的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1911年5月,为抗议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抵押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9月,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请愿群众,激起更大民愤。同盟会会员在四川各县组织保路同志会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受此影响,虽然地居偏远,但包括邓小平父亲邓绍昌在内的广安各界进步人士和广大群众也积极参加到了这场运动中。具有朴素爱国思想的邓小平也不例外,他和同学们演唱《来日大难歌》等号召参加保路运动的歌曲,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运动。在变革年代的大潮中,邓小平逐渐成长成熟,开始承担起作为家庭长子的责任。邓垦后来讲述过这样一件关于少年邓小平的故事:我们那个家乡,有一个姓刘的地主,和我们家有些来往。那个时候我父亲不在家,家里很困难。到了过年时要写春联,那个地主有文化,字写得不错。有一年春节,我们家买了张红纸,请他写个春联。那个家伙很坏,他就写了几句挖苦我们家的话。我母亲、姐姐她们都不识字,不知道啊。小平看到了之后很生气,把它撕掉,自己又买了张红纸。他那时候还很小啊,自己来写,写个门对子贴上去。1915年秋,邓小平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开始接受初步的新式教育。学校为全县唯一的一所高等小学堂。它是在邓小平出生的那一年,由四川保路运动的领袖之一广安人蒲殿俊创办的。小学堂位于县城西北的考棚巷,原是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正面礼堂左右有两排一楼一底三通的穿斗式瓦房,每排各6间,楼下做教室,楼上做学生宿舍。在这里,邓小平度过了三年新学生活,学习的主要课目有国文、算术、理科(理化知识)、史地、修身等。邓小平开始接触德先生和赛先生等进步思想,立下少年凌云之志。据他的同学回忆,那时邓小平喜欢理化课和史地课。他经常运用学到的理化知识,思考一些自然现象和简单的工业生产问题。历史和地理课,给他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从这时开始,他酷爱读历史书籍,《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籍直到晚年还在读。他也很喜欢看地图。后来,不论走到哪里,他经常要看看地图,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1918年夏,邓小平从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安县立中学。中学学习的主要课目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化学、物理、体操等。当时国内政局风云变幻,思想文化领域非常活跃,《新青年》等宣传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文化的书刊传入了广安。学校开设的课程已不能满足邓小平求知的渴望,于是他一面读书,一面从当时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思索救国之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月下旬,广安县立中学和县立高等小学堂联合成立学生爱国分会,召开会议通过广安学生爱国简章。邓小平积极参加了爱国分会组织的声援和配合全国学生、工人、商人的旅行、集会、宣传、罢课活动。这是他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革命活动。6月学校停课,邓小平离校回家,从此结束了在广安的求学生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