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国内*部由专业研究机构编创完成的省级农业科技绿皮书,集成的45篇专业研究报告凝结了100多位相关领域学者的心血与智慧。全书从综合、专题和产业三个不同的视域,全景式地呈现了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甘肃省农业产业科技及其主要学科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各研究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依靠农业科技支撑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措施与对策。
● 本书是一部关于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权威性、综合性资讯文献,对于了解甘肃农业科技的总体状况、把握全省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开展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国内*部由专业研究机构编创完成的省级农业科技绿皮书,凝结了100多位相关领域学者的心血与智慧。全书从综合、专题和产业三个不同的视域,全景式地呈现了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甘肃省农业产业科技及其主要学科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各研究领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依靠农业科技支撑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措施与对策。
|
關於作者: |
魏胜文,1963年1月生,甘肃民勤人。农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任甘肃省农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特邀研究员,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各类课题26项;出版专编*18部其中专*8部;发表论文40余篇C刊以上13篇;完成研究报告15篇。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专*《反贫困之路》,荣获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成果一等奖。 2006~2013年,连续8年主持编研《甘肃蓝皮书》,直接主编经济、舆情和县域蓝皮书。其中,担任执行主编的《2006~2007年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为全国首部,获第十一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乔德华,1964年5月生,甘肃灵台人,副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参加小麦、糜谷等粮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百合、玫瑰等花卉研究开发,西瓜、辣椒等瓜菜作物育种及种业开发,并从事《甘肃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以及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参加完成陇东旱地复种糜子良种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西瓜新杂交种选育等课题8项,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甘肃省软科学专项科技扶贫关键问题研究、甘肃省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重大课题特色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5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主编专*2部。张东伟,1967年7月生,甘肃白银人。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生态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英国政府赠款流域管理项目、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项目、国家外专局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以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等2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6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作者出版《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专*;参编学术专*3部。曾先后赴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专业研修和合作研究。魏胜文,1963年1月生,甘肃民勤人。农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任甘肃省农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党建研究会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研究专委会特邀研究员,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各类课题26项;出版专编*18部其中专*8部;发表论文40余篇C刊以上13篇;完成研究报告15篇。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专*《反贫困之路》,荣获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成果一等奖。 2006~2013年,连续8年主持编研《甘肃蓝皮书》,直接主编经济、舆情和县域蓝皮书。其中,担任执行主编的《2006~2007年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为全国首部,获第十一届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乔德华,1964年5月生,甘肃灵台人,副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参加小麦、糜谷等粮食作物育种栽培研究,百合、玫瑰等花卉研究开发,西瓜、辣椒等瓜菜作物育种及种业开发,并从事《甘肃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以及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参加完成陇东旱地复种糜子良种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西瓜新杂交种选育等课题8项,主持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甘肃省软科学专项科技扶贫关键问题研究、甘肃省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重大课题特色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5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3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主编专*2部。张东伟,1967年7月生,甘肃白银人。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生态经济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英国政府赠款流域管理项目、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项目、国家外专局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以及地方政府资助项目等2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6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作者出版《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专*;参编学术专*3部。曾先后赴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专业研修和合作研究。
|
目錄:
|
Ⅰ 总报告
1 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展望/001
Ⅱ 综合篇
2 甘肃省农业科技政策、计划与研发能力研究报告(2011~2015)/023
3 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与成果产出研究报告/035
4 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报告/047
5 甘肃省科技扶贫战略与路径研究报告/061
6 甘肃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报告/075
7 甘肃市州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报告/088
8 甘肃省农民科技素质研究报告/103
9 甘肃省农民科技需求研究报告/117
10 甘肃省农业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研究报告/127
Ⅲ 专题篇
11 甘肃省旱地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43
12 甘肃省节水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56
13 甘肃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69
14 甘肃省土壤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80
15 甘肃省肥料科技发展研究报告/190
16 甘肃省农产品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5
17 甘肃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19
18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31
19 甘肃省植物保护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47
20 甘肃省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63
2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报告/272
22 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84
23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00
24 从《甘肃农业科技》文献计量看甘肃农业科技发展/315
Ⅳ 产业篇
25 甘肃省马铃薯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32
26 甘肃省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47
27 甘肃省草地农业与草食畜牧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59
28 甘肃省特色林果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75
29 甘肃省中药材科技发展研究报告/393
30 甘肃省种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07
31 甘肃省水产(渔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18
32 甘肃省大麦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31
33 甘肃省小麦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44
34 甘肃省玉米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57
35 甘肃省胡麻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65
36 甘肃省谷子糜子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78
37 甘肃省花卉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497
38 甘肃省大豆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05
39 甘肃省食用豆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15
40 甘肃省食用菌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28
41 甘肃省西甜瓜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47
42 甘肃省油菜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63
43 甘肃省棉花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76
44 甘肃省食用百合科技发展研究报告/590
45 甘肃省藜麦研究报告/602
|
內容試閱:
|
前言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稳粮增收转方式,提质增效可持续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技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使农业发展从过去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从主要依靠农业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从依靠传统农民向依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全面构建以高效节本型、生态安全型、循环节约型、农业信息技术型和现代物质装备型为特征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贫困面较大,贫困维度多,贫困程度深,且返贫率高,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甘肃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必须标本兼治,把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着力提升农民致富能力作为重要抓手。
为了全面回顾十二五时期甘肃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农业科技创新经验,准确查找制约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精心谋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蓝图,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促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驱动力;同时为了提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全省农业及农村工作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通过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作中处处留脚印,达到科学决策时事事有声音,进一步发挥省级农业科技机构在全省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和科技管理中的智库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本院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省内相关行政、科研、教学机构的权威人士,研究和编写了《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5)》(简称《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的研编以坚持原创、追踪前沿、打造权威为基本遵循,旨在提供事实充分、分析透彻、结论可靠、对策具体的权威性研究成果,力争成为各级党政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进行民主决策、参政议政、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为了顺利开展绿皮书的编研工作,《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5)》编委会成立了,全面领导和协调绿皮书的编研和出版工作。编委会主任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充分发挥多年从事皮书编研工作的丰富经验,把握研究方向,全面协调指导,使绿皮书的编研工作得以有序、有效推进。编委会强化项目过程管理,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按篇章分工,按专题定人的方式组织研究和编写。编委会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创新团队承担项目日常管理及具体实施任务。编研工作严格按照皮书的基本规范开展,项目启动时编制了《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编研出版工作手册》并发至每位作者,明确了编研内容、编研方式、编研程序、编研定位、编研目的,并对篇章结构、时间进度、质量控制、编排体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各篇章作者提交编研大纲后,编委会进行了逐一审订,通过审订后方可正式开展编研工作。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由甘肃省农科院联合甘肃省农牧厅共同组织完成。绿皮书分为总报告、综合篇、专题篇、产业篇四部分,共由45篇研究报告组成。整体编研工作以甘肃省农科院及其各研究所科技人员为基本研究力量,甘肃省种子管理局、农业机械管理局、水产研究所承担完成了相关专题研究报告,组建了一支涉及20家单位或部门的编研工作团队,形成了一个超过百人的庞大作者群体。编研工作坚持实行科研部门与实务工作部门相结合、紧密层研究人员与松散层研究人员相结合、专业研究与兼职研究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研编统一、综合规划,任务分组、各司其职。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各研究报告均由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科研技术骨干承担具体编研任务。坚持专家立场,学术视角,体现科学性、客观性、前瞻性、应用性及可读性。在研究内容上,该绿皮书始终以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以向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建议为落脚点。遵循理论、方法与实践紧密联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科学、权威、翔实的数据为基础,以评估现状、分析原因、预测走势、提出对策为基本框架,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的编研工作得到了甘肃省农科院和甘肃省农牧厅、科技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甘肃省农科院将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专立科研基础研究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明确提出要举全院之力,以打造智库精品为目标,按照提法要准确,术语要规范,研究要切题,分析要得法,结论要客观的总要求,精心组织,与协作机构通力合作,争取完成一本水平较高、质量上乘的绿皮书。甘肃省农牧厅主要领导亲自批示,分管领导组织安排相关单位全力做好专题报告编研工作。
绿皮书编研还得到了甘肃省统计局、扶贫办、外专局等单位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据了解,国内在省级层面上以农业科技发展研究为主题的皮书目前尚未见到。可以说,《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是国内第一部由专业研究机构主编完成的省级农业科技绿皮书。
由于绿皮书编研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尽管我们力图在农业科技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和评价实践上做一些探索和创新,为提升甘肃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但由于数据资料收集、指标取舍、模型设计等因素影响,加之受到研究时间、研究能力和水平的制约,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可能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纰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二〇一六年九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