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理论尝试和路径选择,立足于权利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之路,站在权利理论的视角下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福利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症结所在,并在分配正义原则的指导下探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应持有的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方向性思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路径探讨,在权利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类法团主义的福利模式,这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初次分配形成的社会分层,而且制约了社会权利的实现。本书认为福利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所在,应将需要原则和贡献原则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方向性思路。
|
關於作者: |
王一,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就职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社会保障研究》《山东社会科学》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
|
目錄:
|
导 论
第一章 权利视角下社会福利观的演进
第一节 社会福利观的演进:从自然权利到社会权利
第二节 社会权利与社会福利分层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沿革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生产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福利身份化的固化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评估与制度反思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评估
第二节 福利身份化与社会权利的有限实现
第三节 福利身份化的社会分层结果
第四节 福利身份化的制度反思
第四章 福利视角争论与福利制度价值选择
第一节 福利视角争论与福利政策选择:公平与依赖的平衡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平等的正义观与自由的正义观
第五章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需要原则与贡献原则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逻辑
第三节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基本框架
第四节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的路径探索
结 论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导论
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济贫法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长为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体系,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将社会成员置于市场化的经济活动当中,传统的赈灾、救济等措施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乃至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挑战,年老、疾病、伤残、贫困等问题不再局限于个人范围。通过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解决公众所面对的社会风险,促进人类福祉,开始作为基本的社会议题进入公共领域。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又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使制度始终处于多轨并行的碎片化状态,在公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使改革呼声高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将渐进式地由碎片化走向整合。当前制度形态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制度改革面临着复杂的现实环境。如何将分散的社会保障项目整合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公民,无论身份、地域、行业,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在原有制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还是用一种新的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对此,学界给出了不同的回应。一是主张渐进式修补,从弥补现行制度缺失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二是主张综合性整合,致力于从基础整合的角度建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底线公平与柔性调节机制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等。三是主张系统变革与制度重构,对现行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例如,清华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国研中心在《新一轮改革的战略和路径》一文中提出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可见,目前学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批判、修补乃至重构的观点。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社会保障作为综合性的研究范畴,既包含关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怎样和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的哲学思辨,也包含对一个实然社会的问题的工具性或实用性解决的可能性考虑。经验实证的政策分析和实践取向的行动研究同对政治理念和道德追求的反思性批判,构成了这一学科既具有经验科学和实践行动的特质,又具有思辨和批判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实务立场之上,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实务倾向主要源于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认为通过寻求一种社会共识就可以使社会保障问题作为社会工程问题来解决。事实上,各种理论思潮对于福利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支配作用。19世纪,自由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造成严重的社会分裂,为维护社会秩序,各国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和贝弗里奇关于福利国家的政策选择备受推崇,各国社会保障实践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福利国家危机的出现,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阶段。可以说,关于社会福利的理论思潮一直支配着社会福利实践的发展,理论问题的解决对社会保障实践的影响通过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选择和制度制定直接地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实务视角,而应该通过理论反思来对现实问题进行指导。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且也是充满价值判断的研究领域。正如蒂特马斯所说,价值选择是社会福利必须面对的话题,在社会政策领域当中,所谓的价值中立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从价值判断角度出发,社会保障不只局限于针对人类福祉和社会安全的制度设计,而且是与权利、正义等紧密相连的理论范畴。在现代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享有的权利,福利权的实现是衡量社会福利正义性的主要标准,权利在现代社会福利领域是居于核心位置的概念。从历史的角度看,权利经历了从自然权利向公民权利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身福利权利的认识也从道德权利上升到更为全面的社会权利。
通过权利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权利分化所造成的福利身份化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以单位或集体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属于不同性质单位的社会成员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在养老方面,城镇职工在退休后在其原单位领取养老金;在医疗方面,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在校学生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国有企业、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可享受劳保医疗待遇,职工直系亲属也可享受部分待遇;此外,城镇职工还享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主要有合作医疗制度和五保户制度。可见,国家公务人员、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农村居民等不同群体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存在本质上的差别,这一过程事实上实现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国家单位保障制日益暴露其弊端,社会保障开启了社会化改革的道路。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该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个人与企业分担缴费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由财政负担经费来源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制度;国家鼓励和倡导的自愿性企业补充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保险、互助保险等。同时,国家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
但在中国的渐进改革路径中,每一个改革步骤,实质上都是社会经济运行遭遇瓶颈时的突破,不例外的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状态也是突破瓶颈式改革的一个结果。这种外部驱动型的变迁路径有其现实合理性,但也使得社会保障的变迁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设计,其理念与功能都存在模糊地带,城乡分割与分区操作的推进方式并没有破解福利身份化问题,而是固化了身份化特征。在国家公务人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不同身份群体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福利差距,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使制度始终处于多轨并行的碎片化状态,不同群体间的福利分配差距很大,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可以说,福利身份化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关键问题,去身份化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将去身份化作为核心问题,将社会保障置于权利理论的发展谱系当中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反思,进而表达我们所持有的社会保障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