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7.4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2.1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德国国防军,便应该读读略莫尔这本书。
相关作品还有: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修订版)张胜 著
《1942: 轰炸东京》 王国林 著
《幸运男孩: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回忆》 【美】托马斯伯根索尔
杨柳 杨力军 译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美】约翰W道尔著 胡博 译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译
|
內容簡介: |
1942至1945年间,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盛顿附近的亨特堡秘密营地对数千名德国战俘施行监听,并留下了厚达几十万页的记录。这些记录不久前才被公诸于世。历史学家菲利克斯略莫尔是*个对这份档案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阐析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全新视角。在战友间的谈话中,士兵们讲述各自的前线经历,吹嘘自己的种种英雄事迹与恶行,袒露其内心的恐惧以及对希特勒的看法。档案中记录的每个士兵的生平经历,也让我们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自由度以及思想和行为获得了真实的了解。这份特殊资料的公开,使军服下的德国国防军*次露出了个人化的面目。
|
關於作者: |
菲利克斯略莫尔(Felix Rmer)博士,1978年生于汉堡,2007年以一篇富于前瞻性的论述希特勒政委法令的论文获得基尔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2008至2012年,以蒂森基金会资助的学者身份在美因茨大学历史研究院任教,并从事战争参考系专项研究工作。2012年迄今,任伦敦德国历史所研究员。
|
目錄:
|
前言 1
第一章导言 8
第二章在战俘营 18
第三章意识形态 48
第四章军人伦理 93
第五章战友情谊 134
第六章军心斗志 175
第七章部队长官 242
第八章战斗与杀戮 280
第九章战争罪行 341
第十章结语 393
谢辞 403
注释 406
参考文献 453
|
內容試閱:
|
在二战中,那些成百上千万为希特勒卖命的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士兵究竟是谁?他们为希特勒争夺世界大国地位和攫取生存空间所发起的非正义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出身于纳粹独裁统治下由雅利安人占多数的社会的不同阶层,来自不同地区和教派。二战后,他们之中的幸存者获得了新的身份:企业家、工人、公务员或职员,还有从政者,甚至还有人又成了军人。
但他们首先是我们的家人,是我们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抑或是他们的兄弟、连襟。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今还活着,但生者是一年比一年少。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再不可能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或感知他们的缄默。借由参战老兵或他们后代的口口相传,几乎每个非犹太裔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心中都还保存着有关二战中士兵故事的记忆片段。在社会学家们看来,除了文化记忆之外,这种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博物馆保存下来用于交流的记忆,也是我们关于战争集体回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究竟对自己那些手持武器,为一个非正义且近乎犯罪的目标而战的亲戚们了解多少?对他们在战争中的行为、思想和感受又认识到了多少?从我们的亲戚身上去找寻界限、探求身份和心理的矛盾,终归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探究与反思。面对那些亲爱的父辈们,我们去探索这些可能令人痛苦的过往,除了好奇之外,更需要勇气。
探寻路上的指示牌和里程碑早已剥蚀不清,让人无从判断。从留存下来的老信件和老照片中,常常找不到任何线索。那些战后文学中讲述的故事,我们固然能够理解却不相信,也不能去相信。趁着人还在世,当兵的故事可以一直讲到孙子辈。那些战后文学里通常只描述优秀的战士和关于冒险的小故事,而几乎不涉及战斗本身、死亡和犯下的罪行。这些内容显然被刻意地避而不谈并淡而化之,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来。有罪这个词更多是作为双关语普遍存在,并且在极少的瞬间得到加强。在这些瞬间里,选择性的叙述模式被打破;在这些瞬间里,尽管还会立刻被重新湮没,但那些被压抑的记忆片段迅速被唤醒,并通过语言和情感表达出来。
哪个儿女、哪个孙辈敢执拗地去问他们的老辈:你都经历过什么可怕的事,又做过什么可怕的事?你过去也是一名纳粹吗?长久以来,人们在关于德国国防军和二战问题的公众历史意识方面一直在兜圈子,这种行为于事无补。战后重建那一代人的集体良知,不应因为要对这场罪恶战争造成的伤痕去刮骨疗毒而受到侵扰。刑事追诉以及从科学、道德角度出发去评价的对象,多是那些主要的战犯,特别是纳粹党内和党卫队中希特勒最密切的追随者。而那些身败名裂的老派精英人士他们之中有军官、外交官、政府高官、司法人员、科学家,还有企业家等却在纽伦堡审判后不久就归于平静,社会名誉和地位也得到了恢复。纳粹独裁政权的大部分罪犯和帮凶都没有遭受到什么麻烦,其中不少人反而在大量文章、电影、讲演和小说等文艺作品的鼓动下,形成了一种被害者式的叙述口吻:一个叫作希特勒的恶魔带领他的小规模犯罪团伙,诱骗了那些德国人,并使他们遭到不幸。象征性的代表,就是那些被恶势力煽动参战、然后又被置之不理、英雄般承受痛苦并死亡的士兵形象。在这种战后主流文学叙事话语中,德国士兵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的事实,就这样被省略掉了。
德国史学界对于纳粹暴政的核心人物态度显得高贵而克制,对普通士兵这样的下层人物也并不关注。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对德国在二战中的集体犯罪行为和个人责任问题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同时历史学家们却在新兴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下,更加热衷于研究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体制结构问题,而不是人本身。直到1995 年,汉堡社会学研究所举办的巡回展览歼灭战,国防军1941 至1944 年间的罪行,才满足了公众对关于战争浅显易懂答案的需求。观展的人们受到了极大震惊,引发的讨论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产生影响。这场由汉纳斯黑尔(HannesHeer)担纲的国防军展览同时也强烈地印证了:国防军整个变成了一座行进中的屠宰场,国防军全体士兵出于对纳粹的信仰,成批变作了战争罪犯和杀人凶手,成了纳粹的帮凶。即使后来那次展览因为发现有重大问题而被一个更新的严肃版本所取代,它仍持续地影响着国防军及其士兵的历史形象。这次展览还引发了社会、学界和家庭对此话题的广泛讨论。因为那次展览将过去的每个国防军成员置于质疑之下,它对观看展览和参与讨论的人是否弊大于利,达到何种程度,我们还只能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历史研究都会从公众辩论的推动力量中受益。这样的辩论诚然回答不了诸如有多少士兵曾参与战争和纳粹罪行这样的问题这种问题原本也不是从经验出发就能够解决的。然而,要寻找那些在极端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军事形势影响下,将士兵的通常行为转化为侵害和过激行为的外部条件、感知方式和动机状况,也是困难重重。
和那些向自己家人追问纳粹历史的后辈一样,想要探究普通士兵的经历与心态的当代史学者也面临着原始资料的来源问题。由于军事档案记录的侧重点不同,从中获得的战后记忆只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结果,当时战地军邮要经过政治审查和自我审查,留存至今的战地日记也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能发现上万名德国(和意大利)战俘在被英国和美国关押期间的审讯和监听记录,实属幸运。
它将在对德军精英将领的充分调研基础上,带动新一轮对二战中普通士兵的研究。这些资料为了解德国士兵在战争中的心态和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这些记录中,战友间相互谈论战争和各自的亲身经历,貌似对彼此互无防备,即使谈话对象彼此有个适应过程,也全无像对待战地军邮和面对家人时的那种顾忌。由历史学家森克耐策尔(SnkeNeitzel)和社会心理学家哈拉尔德维尔策(HaraldWelzer)牵头的学者小组,着手对这些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材料进行研究。他们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由耐策尔和维尔策共同撰写的《士兵们关于战争、杀戮和死亡的记录》(Soldaten. ProtokollevomKmpfen, Tten und Sterben),该书于2011 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极大关注。
两位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此书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但并不比那次国防军展览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汉纳斯黑尔和他的团队的出发点,是认为个体思想和行为受社会及其主导思想所决定的历史社会学观点;而耐策尔和维尔策则主要从军队集体化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进行论证。他们认为,国防军无休止的战斗行为更多是受当时士兵们实际生活的世界和他们对它的直接感知等因素影响,而非纳粹思想。如果拿意图同客观情境两相对比,客观情境因素才是指引士兵采取行动的关键。因此德国士兵之所以成为战争罪犯,是因为他们是士兵,其行为符合战争这个概念范围,在其他类似状况下也会采取同样做法。士兵们的暴力乃至犯罪行为据此被解释成人类本性和普遍的下意识行为,是客观情境和社会力量造成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意识形态因素和对战争的事先认知只起到了配角作用。试想如果在战争的某个领域,士兵们真的始终保持同一种行为模式,就连实施罪行时也一样,那么这场由国防军发动的战争,包括他们在东线战场上最恶劣的行径在内,便都失去了它的特点。
简而言之,士兵们之所以成为杀人犯,一部分人认为因为他们是纳粹,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因为他们是士兵。这两种归纳性的解读给补充、修正及对其中差异性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挑战。对于存在缺陷的国防军展览来说如此,对于由耐策尔和维尔策撰写的、引起广泛反响的《士兵们》一书来说亦是如此。尽管该书的论证水平要高得多,但其太着重于立论且观点又十分尖锐,因此也同样激起了反对的声音。目前,耐策尔和维尔策领导的项目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将这场讨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印证了这个团队的创新潜力和学术自信。
菲利克斯略莫尔所著本书与《士兵们》一书完全不同,它是本完全体现个人风格和原创性的作品。菲利克斯略莫尔的博士论文《专员的命令》获得学界的高度赞扬,并凭借此文成为对国防军最为了解的研究者之一;之后,他就开始为耐策尔与维尔策团队的书稿做必要的打磨、润色工作,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重要问题。一想到经此人之手完成初次评估的原始资料规模之大:超过10 万页美国方面的审讯报告和监听记录,占了为美因茨项目所用的英美档案总量的23,并还取得较好的成果,就更使人对他的敬意倍增。
本书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当然也可随时与其他同类内容相对照,以构筑整体印象。首先,这是本值得关注的书,书中德国士兵的自述内容新颖且非常引人入胜;其次,这本书深入透彻地讲述了大量从普通士兵到中下级军官乃至团级指挥官不同等级军人的思想状况;第三,本书还对关于国防军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权威性的总结。通过本书,读者能了解战俘的拘禁条件以及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亨特堡审讯营的有关情况,深入了解政治意识形态和军人气质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更是了解有关牢房内战友关系和部队指挥官职责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更好地解读那些士兵们对战争、战斗、死亡和罪行的感知及事实的阐述。对于那些在关于国防军公众讨论中有时只是浅尝辄止而没有深入回答的问题,作者从整体角度出发,给出了全面而多样的答案。菲利克斯略莫尔对不同战场、武器兵种、兵团名称和军衔级别也进行了详细区分,唯有这样才避免了将大西洋上的U型潜艇艇长、意大利战场上的空军飞行员和东线上的装甲掷弹兵等人的言行混为一谈,避免了那些用战争就是战争这样的陈词滥调来消解的差异化;事实上,这些或广泛存在或故意而为的差异是因个人或集体原因而表现出来的。
对于上面提到的有关个人意图和环境因素哪个对二战德国士兵行为更具影响力的意见之争,略莫尔的观点基本处于中立。尽管他的这种看法并不像其他论点那么抓人眼球,却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从士兵们关于战争的对话中可以推断,行为不仅只靠社会和客观情境中的普遍性逻辑控制,还有诸如文化烙印、社会行为样本及个人立场等因素发挥着影响力。士兵的行为空间是严格受限的,级别越低,限制就越多。可一旦预先设定好范围,行为的回旋余地反而会越来越大。如何利用这种余地,往往要看他们是否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遵守了普通战争的规则,还是把它变成了歼灭战中的犯罪通行证。菲利克斯略莫尔这本优秀著作的最大成功,也许就在于把德国士兵作为有血有肉的行为主体呈现出来并加以分析,而没把他们纯粹当成客观存在或是毫无思想的机器人。在对叙述对象的重塑中,个性占了很大比重,还体现了他们在特定暴力实践中应负的个人责任以及各种特殊、差别化的责任。本书针对离开历史视野的战争罪犯们做了总结性概述,也纠偏了战争就是战争这样追求同一化和相对合法化的陈词滥调的观点。当德国士兵们的自述作为对他们思想状态和个人经历的反映得到严肃对待时,公平也就降临到他们身上这些自述也是他们作为士兵,除了被动隐忍之外,也是他们主动参与,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犯下战争罪行的证据。
与那些曾经参加国防军或者武装党卫队的家族成员的坦诚对话,和那些为我们打开探究恐怖战争中人的心态和遭遇视野的对话,加深了我们对自己家人的理解,最终也是对我们自身的理解。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对话绝大部分读者没有经历过,也不可能再经历。更何况,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的不断累积,使得这种交流的认知价值被大大削弱。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中那些如同多声部合唱般的叙述才显得弥足珍贵。从战俘们时常毫不掩饰的坦率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感受。那些如临其境的描述,仿佛是从与当年那些士兵无缘进行的谈话中截取的片段一般。
本书将给我们带来两重收益。一方面促使我们对作者字斟句酌的表述再进一步思考。另一方面,它让我们听到了那些男人们最原始的声音,而他们就可能是我们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愿这两方面对读者朋友们都能有所裨益。
约翰内斯许尔特(Johannes Hrter)
2012 年8 月,于慕尼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