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編輯推薦: |
除《荀子》文本外,本书还运用了大量古籍以及中外有关学术成果,以独特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思考,对于各家不同的观点,既作了客观的介绍,又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了赞成或不同的看法,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內容簡介: |
全书分成导论和本论两个部分,在导论部分,首先回顾了《荀子》的研究历史;其次以《论语》为参照,初步揭示出学、政、道三位一体是《荀子》思想世界的基本结构,*后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本为参照,进一步说明了学是儒家审视世界的独特的姿态和立场,政是政治的共同生活,道是超过于政治的更为广阔的共同的生活空间。与之相应,本论便分成学、政、道三个部分共六章。*章以《劝学》为中心,阐明《荀子》对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的理解;第二章以《非十二子》和《儒效》为中心,通过学(德)与政的微妙关联的阐明,呈现儒家自觉坚守的位置和立场;第三章以《王制》为中心,阐述《荀子》憧憬的王者之政的美好图景;第四章以《礼论》为中心,阐述政治秩序(礼义之道)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礼义之道是如何组织政治生活的;第五章以《天论》为中心,阐述天人关系;第六章以《性恶》和《解蔽》为中心,阐述性与心的关系,而以心可以知道为重点。
|
關於作者: |
沈云波,男,1978年生,贵州思南人,哲学博士,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就职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形而上学与儒家政治哲学。
|
目錄:
|
导论
一、 作为一部作品的《荀子》1
二、 回到本末一体8
1. 本末一体与体用相即8
2. 本质主义:现象与本质本体14
3. 内与外23
三、 《荀子》的基本结构以及开端的意义27
1. 《荀子》的基本结构,以《论语》为指引27
2. 为什么要以学为开端,或以学为开端的意义33
1 《论语》中的学34
2 《孟子》中的学40
3 《老子》、《庄子》对儒家之学的批评47
本论
第一部分 学57
第一章 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以《劝学》为中心58
第一节劝学58
一、 命令与邀请:《劝学》开篇与《学而》开篇的差异58
二、 学与思:对《孟子》的批评64
三、 假,类,积72
第二节修身,为己之学80
一、 学之数与学之义80
二、 得其为人84
第三节学之为学的基本结构89
一、 结构与要素91
二、 目标与阶梯102
第二章 《荀子》之学的出场:以《非十二子》、《儒效》为中心111
第一节君子治治112
一、 情性之治与乱114
二、 国家之权称与法120
三、 君子之辩说127
第二节知通统类130
一、 非思孟:统与类130
二、 天下之大事:舜、禹之制与仲尼、子弓之义138
三、 君子儒145
第三节大儒之效149
一、 大儒之效150
二、 德与位,亦即学与政的关系问题171
第二部分 政187
第三章 王者之政:以《王制》为中心188
第一节为政以德189
一、 导之以德189
二、 齐之以礼197
三、 内政与外交209
第二节处之有制218
一、 王者其人219
二、 明分使群:尊君与养民223
三、 职官之序位236
第三节王霸之辨:从《论语》到《荀子》244
一、 具具而王244
二、 具具而霸249
第四章 礼义之统:以《礼论》为中心260
第一节礼之本:生之直接性与治之反身性262
一、 礼之起:圣话叙事262
二、 礼者,养也,别也,治也275
三、 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286
第二节礼之理:反本成末292
一、 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293
二、 情与文俱尽,或曰称情而立文297
三、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306
第三节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316
一、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317
二、 三年之丧328
第三部分 道343
第五章 天人相分:以《天论》为中心348
第一节明于天人之分349
一、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349
二、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357
第二节人能参乎天与地364
一、 治与乱,非天也365
二、 错人而思天,失万物之情也378
第六章 性心有别:以《性恶》、《解蔽》为中心393
第一节人之性恶:对《孟子》的批评398
一、 性、伪之分400
二、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417
三、 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432
第二节心可以知道444
一、 心有蔽,知道学以解蔽也446
二、 心何以知道:虚壹而静460
三、 学也者,固学止之也488
结论503
附录 《荀子》思想研究历史概述516
一、 经学视野中的荀子思想研究518
1. 汉唐时期518
2. 宋明时期尊孟抑荀521
3. 清时的尊荀与排荀523
二、 现代学科体制下的荀子思想研究527
1. 1949年以前汉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529
1 从传统的经学模式向现代研究模式的过渡529
2 中国哲学史创立以后的荀子思想研究530
3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荀子思想研究532
2. 1949年后大陆的荀子思想研究533
3. 1949年后台湾地区的荀子思想研究536
4. 20世纪日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538
5. 英语世界的荀子思想研究542
参考文献5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