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1。全面介绍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和流体污染过滤净化性能的检测方法2.涵盖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体系的新成果,新突破3.是从事颗粒度计量、流体污染检测与过滤净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面指导书
|
內容簡介: |
《流体污染与净化计量检测技术》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回顾了我国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流体污染的特征与危害、液样的采取、污染的测量和分级方法,详细介绍了颗粒度测量仪器的计量技术及其发展和影响。下篇阐述了流体污染过滤净化性能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液压过滤器、车用机油滤清器、燃油滤清器和空气滤清器以及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结构要素、工作原理、试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颗粒度计量、流体污染检测与过滤净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金涛,航空工业过滤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研高工,本书作者于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动力装置控制工程专业。1984年至2004年,在我国航空过滤器专业生产厂家116厂从事过滤器设计、工艺、试验技术管理工作。累积20年的过滤器专业设计经验,先后主编了HB 5825《航空液压过滤器通用技术条件》、HB 6779《航空液压过滤器设计指南》和HB 7287《航空空气过滤器通用技术条件》等过滤器设计文件及规范,培养了一支专业设计人才队伍,为航空过滤器研发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设计航空过滤器的技术能力,使我国航空油液系统污染控制水平大幅跃升,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于1993年10月1日,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殊荣。2005年至今,在航空工业过滤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从事过滤产品检测、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现任该中心主任,担任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液压污染控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航空器标委会委员和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滤清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在本书作者领导下,航空工业过滤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为经国防行政许可的yi级计量技术机构,即国防科技工业颗粒度一级计量站,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国防实验室认可、国家实验室认可和军用实验室认可的GUOJIA级校准检测实验室,是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6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是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液压污染控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代表我国负责国内外相应专业标准化工作,在国内外专业领域享有知名度。
|
目錄:
|
上篇 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
第1 章 颗粒度计量概述 1
1.1 发展历程 1
1.1.1 起步阶段 1
1.1.2 计量管理阶段 5
1.2 颗粒度计量的基本特性 10
1.2.1 基本特点 10
1.2.2 专业特点 11
1.2.3 技术特性 12
1.2.4 管理特性 12
1.2.5 专业范围 13
1.3 主要贡献 14
1.3.1 颗粒度计量与污染控制 14
1.3.2 颗粒度计量与国防工业 15
1.3.3 颗粒度计量与汽车工业 15
1.3.4 颗粒度计量与机械工业 15
1.3.5 颗粒度计量与测量仪器 16
第2 章 流体污染的特征 17
2.1 颗粒污染物的特性 17
2.1.1 几何特性 17
2.1.2 粒径和分布 18
2.1.3 污染度与颗粒度的关系 19
2.2 流体系统中的污染物 20
2.2.1 来源 21
2.2.2 类型 21
2.3 污染的基本特征 21
2.4 颗粒污染导致的故障模式 22
2.4.1 突发性故障 22
2.4.2 渐进性故障 22
2.4.3 污染故障率 22
第3 章 液样的采取 24
3.1 采样容器选择和使用 24
3.1.1 采样容器的要求 24
3.1.2 采样容器的选用 25
3.1.3 采样容器的检验 27
3.2 液样采取 30
3.2.1 采取有代表性的液样 30
3.2.2 采取液样的方式 31
3.2.3 采取液样的方法 33
第4 章 污染的测量 38
4.1 污染的测量方法 38
4.1.1 水污染测量方法 38
4.1.2 空气污染测量方法 40
4.1.3 颗粒污染测量方法 41
4.2 液体颗粒计数器 44
4.2.1 类型 44
4.2.2 结构与工作原理 49
4.2.3 性能参数 50
4.2.4 使用 53
4.2.5 日常维护 55
4.3 液样处理 60
4.3.1 颗粒的分散 60
4.3.2 液样的稀释 61
4.3.3 液样的除气 63
4.3.4 液样的除水 63
4.4 颗粒污染度的测量 65
4.4.1 重量分析法 65
4.4.2 光学显微镜计数法 66
4.4.3 显微镜对比法 68
4.4.4 液体颗粒计数器法 69
第5 章 颗粒污染度的表示方法与等级标准 72
5.1 颗粒污染度的表示方法 72
5.2 颗粒污染度的等级标准与判定 72
5.2.1 NAS1638等级标准 73
5.2.2 ISO4406等级标准 74
5.2.3 GJB420系列等级标准 79
5.2.4 其他等级标准 84
第6 章 颗粒度测量仪器的检定校准 92
6.1 颗粒度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与传递 92
6.2 颗粒度计量标准装置 93
6.3 检定校准用颗粒标准物质 94
6.3.1 多分散颗粒标准物质 94
6.3.2 单分散颗粒标准物质 101
6.3.3 颗粒标准物质的使用 104
6.4 液体颗粒计数器的尺寸校准 105
6.4.1 目的和意义 105
6.4.2 校准条件和校准周期 106
6.4.3 校准方法 107
6.4.4 校准曲线的绘制 112
6.4.5 校准方法的选择 113
6.5 液体颗粒计数器性能参数的测量 114
6.5.1 阈值噪声水平 114
6.5.2 动态范围 115
6.5.3 取样体积误差 115
6.5.4 体积测量变异系数 116
6.5.5 重合误差极限 117
6.5.6 流量极限 119
6.5.7 分辨力 121
6.6 液体颗粒计数器的检定 126
6.6.1 水介质测量仪器的检定 126
6.6.2 油介质测量仪器的检定 130
第7 章 颗粒度计量技术的发展及影响 133
7.1 ISOMTD带来的影响 133
7.1.1 ISOMTD的历史背景 133
7.1.2 ACFTD与ISOMTD 135
7.1.3 ISO11171校准方法的主要改变 139
7.1.4 ISOMTD标准带来的影响 142
7.2 SRM2806b带来的影响 152
7.2.1 SRM2806a与SRM2806b相比存在的问题 152
7.2.2 SRM2806b对校准结果的影响 154
7.3 颗粒度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157
下篇 流体过滤净化检测技术
第8 章 油液过滤净化基础知识 161
8.1 过滤性能主要参数 161
8.1.1 过滤精度 161
8.1.2 压差流量特性 164
8.1.3 纳垢容量 165
8.1.4 冒泡压力 165
8.2 过滤精度检测方法 165
8.2.1 显微镜目数法 165
8.2.2 重量法 166
8.2.3 气泡点试验法 167
8.2.4 最大粒子通过法 168
8.2.5 单次通过试验法 168
8.2.6 多次通过试验法 170
8.2.7 颗粒计数技术在过滤性能检测中的应用 171
8.3 检测结果质量保证 173
第9 章 液压过滤器检测技术 175
9.1 液压过滤器 175
9.1.1 液压过滤器的作用 175
9.1.2 液压过滤器的类型 176
9.1.3 液压过滤器的结构 176
9.2 液压过滤器的性能检测方法 178
9.2.1 结构完整性 178
9.2.2 抗破裂性 180
9.2.3 相容性 181
9.2.4 端向载荷 182
9.2.5 流动疲劳特性 182
9.2.6 压降流量特性 184
9.2.7 过滤性能多次通过试验 185
9.2.8 基于过滤性能判定过滤器优劣的方法 194
第10 章 机油滤清器检测技术 199
10.1 机油滤清器 199
10.1.1 机油滤清器的作用 199
10.1.2 机油滤清器的类型 199
10.1.3 机油滤清器的结构 200
10.2 机油滤清器的性能检测方法 201
10.2.1 旁通元件特性 201
10.2.2 压降流量特性 203
10.2.3 高压降特性 203
10.2.4 高温特性 204
10.2.5 冷起动模拟与液力脉冲疲劳 205
10.2.6 静压破损 206
10.2.7 振动疲劳 207
10.2.8 止回阀性能 209
10.2.9 滤清效率 211
10.2.10 累积效率和容灰量 213
第11 章 燃油滤清器检测技术 216
11.1 燃油滤清器 216
11.1.1 燃油滤清器的作用 216
11.1.2 燃油滤清器的类型 216
11.1.3 燃油滤清器的结构 222
11.2 燃油滤清器的性能检测方法 224
11.2.1 清洁度 224
11.2.2 原始阻力 228
11.2.3 滤清效率与纳污容量 229
11.2.4 总成破损 236
11.2.5 滤芯破损 237
11.2.6 脉冲疲劳 238
11.2.7 抗振疲劳 240
11.3 水分离性能检测方法 241
11.3.1 水污染的影响与来源 241
11.3.2 油水分离方法 245
11.3.3 水饱和度检测方法 247
11.3.4 游离水分离效率检测方法 248
11.3.5 乳化水分离效率检测方法 252
11.3.6 ISOTS16332: 2006水分离效率检测方法 254
第12 章 空气过滤基础 264
12.1 空气过滤基础知识 264
12.1.1 空气过滤机理 264
12.1.2 空气中的污染物 265
12.1.3 污染物的危害 266
12.1.4 过滤材料的作用 268
12.1.5 颗粒尺寸与过滤效率的关系 268
12.2 气溶胶测量方法 269
12.2.1 光学粒子计数器 269
12.2.2 扫描迁移率分析仪 276
12.2.3 稀释器 279
12.3 空气过滤试验粉尘 280
12.3.1 亚利桑那试验粉尘 280
12.3.2 270目石英砂 282
12.3.3 BF1和BF2试验粉尘 282
12.3.4 ASHRAE试验粉尘 284
12.3.5 气溶胶颗粒 284
第13 章 车用空气滤清器检测技术 286
13.1 车用空气滤清器 286
13.1.1 车用空气滤清器的作用 286
13.1.2 车用空气滤清器的类型 286
13.1.3 车用空气滤清器的结构 288
13.2 车用空气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检测方法 294
13.2.1 重量法 294
13.2.2 粒子计数法 299
13.3 其他性能检测方法 303
13.3.1 阻力与压力降 303
13.3.2 容尘能力 306
13.3.3 变流量试验 306
13.3.4 复原性试验 307
13.3.5 滤芯破损 308
13.3.6 振动试验 308
13.3.7 失油率 309
13.3.8 密封性 310
第14 章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检测技术 311
14.1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 311
14.1.1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类型 311
14.1.2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分级 313
14.1.3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结构 315
14.2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检测方法 317
14.2.1 过滤效率检测方法概述 318
14.2.2 粒子计数效率试验方法 323
14.2.3 阻力压差 329
14.2.4 容尘量 330
参考文献 332
|
內容試閱:
|
众所周知,冶金、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环控净化以及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装备中普遍都有流体系统,诸如液压系统、润滑系统、燃油系统和气动系统等,均采用油液、气体等流体类工作介质来实现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流体工作介质中的污染将导致系统故障频发、功能失效、寿命骤减等不可控的严重后果,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故障率,提高工作可靠性,保持装备在全寿命周期内安全可控的运行,人们越来越重视流体系统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流体系统污染控制的前提,一方面是如何准确地发现污染,另一方面是怎样有效地净化污染。发现污染离不开准确、可靠与统一的流体污染计量技术作保障;净化污染更需要公正、科学、准确、高效的流体污染过滤、分离与净化检测技术作支撑。为满足工业领域流体污染计量测试和过滤净化检测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流体污染与净化计量检测技术》。本书分为上篇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和下篇流体过滤净化检测技术。上篇介绍了我国流体污染控制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探讨了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内涵,全面总结了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突破,全面、系统、科学地论述了颗粒度计量测试技术体系。下篇重点介绍了流体污染过滤净化性能的检测方法及技术内涵。在相关的检测方法标准中对试验条件、试验要求、试验流程、数据处理、结果报告等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至于为什么这样规定、那样要求,则在本书中进行了技术性的系统论述,尤其是被试产品的结构要素、试验原理、工作原理、注意事项等事关操作正确性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内容得到了较为全面、细致的阐述,以利于指导人们深入理解试验标准的技术原理,更加规范实际操作和实践。本书主要编著人员多年从事流体过滤产品设计与工艺技术、流体污染测试与颗粒度计量技术、过滤净化性能检测与验证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理论基础全面、实践经验丰富。全书共分为14章,第1章由杜立鹏撰写1.1,金涛撰写1.2和1.3;第2章由丰兰撰写;第3章由高振萍撰写;第4章由耿聪撰写4.1、4.3和4.4,郝新友撰写4.2;第5章由黄河撰写;第6章由郝新友撰写;第7章由郝新友撰写7.1、7.3,耿聪撰写7.2;第8章由金涛撰写8.1.1,杜立鹏撰写8.1.2~8.1.4和8.2.7,吕宏楠撰写8.2.1~8.2.6,吴强撰写8.3;第9章由杜立鹏撰写9.1和9.2.1~9.2.7,金涛撰写9.2.8;第10章由吴强撰写;第11章由张雄撰写11.1、11.2,熊丽媛撰写11.3;第12章由吕宏楠撰写12.1、12.3,耿聪撰写12.2;第13章由张万撰写;第14章由吕宏楠撰写。路红、宋科和梁圣伟负责审稿工作,并帮助修改和增加了有关章节内容。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金涛2017年1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