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构成威胁、带来冲击,又为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谋求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本书从国际各领域的大牌期刊媒介融合战略中汲取宝贵经验教训,让我们看到作为传统媒体的期刊,也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以优质内容和先进传播理念大放异彩。
|
內容簡介: |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媒介融合成为大趋势。所有的大牌期刊都在朝着信息化、社会化、社交化阅读的方向努力。本书分析了众多国际著名期刊的融合发展战略,为我国期刊的传播方式提供借鉴。
|
關於作者: |
张聪,女,国际新闻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讲师。2002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20062012年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专题新闻编辑等7门课程。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新媒体、数字出版与传播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
目錄:
|
绪 论 1
一、数字化浪潮来袭 2
二、大牌期刊谋求转型 5
三、期刊转型研究滞后 8
四、媒体融合的路径分析 10
五、转型前景仍不明朗 17
第一章 华丽转身:财经类期刊的转型 19
第一节 《福布斯》:从富豪榜到富媒体 20
一、一本杂志打天下的传奇 20
二、富豪榜 21
三、拥抱新媒体 22
四、走进中国 28
第二节 《商业周刊》:改名后重焕生机 31
一、两个网站的并购 31
二、数据库实力非凡 33
三、中国的老朋友 34
第三节 《财富》:时代的宠儿 37
一、世界500强 37
二、中文版与财富论坛 40
第四节 《财经》:从一枝独秀到融媒发展 43
小 结 46
第二章 领先潮流:时尚类期刊的转型 49
第一节 《VOUGE》:时尚圣经接地气 50
一、前沿高端的时尚阵地 50
二、移动化先锋 52
三、纸上谈兵不如走心 56
第二节 《ELLE》:她最美 61
一、从一本杂志到时尚品牌 61
二、改革不改DNA 63
第三节 《时尚》:从本土到国际 69
一、国际视野,东方神韵 69
二、全媒体产品线 72
三、玩转跨界 76
第四节 《瑞丽》:实用大于一切 79
一、平民化和东方化 79
二、全方位布局 82
小 结 88
第三章 人文与科技并重:科技类期刊的转型 92
第一节 《国家地理》:让图片飞起来 94
一、我们有最好的摄影师 94
二、让手机长在手上 98
三、与中国亲密合作 103
第二节 《自然》:把科学写成诗 104
一、引领科技潮流 104
二、数字出版先行者 108
三、看好中国 114
第三节 《科学》:让科技信息生动起来 117
一、爱迪生的发明 117
二、开放获取与新闻服务 118
小 结 122
第四章 整合与创新:新闻时政类期刊的转型 125
第一节 《时代》周刊:老树发新芽 126
一、新闻类周刊的先驱 126
二、格外脆与原生广告 129
第二节 《新闻周刊》:浴火重生 134
第三节 《明镜》:核实再核实 140
一、德国式的严谨 140
二、数据新闻 143
第四节 《三联生活周刊》:新生活、新读书、新知识 147
第五节《中国新闻周刊》:百万庄的小星星亮了 151
小 结 155
第五章 深度与新锐:文化综合类期刊的转型 159
第一节 《读者文摘》:破产者仍高贵 160
第二节 《纽约客》:就是要有范儿 166
一、精英知识分子家园 166
二、玩转新媒体 169
小 结 174
结 语 177
后 记 182
|
內容試閱:
|
92
大牌期刊路在何方:国际著名期刊的融合发展战略
第三章 人文与科技并重:科技类期刊的转型
科技类期刊又称学术期刊,是期刊的一个重要种类。学术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学术研究展示的窗口。国际顶级刊学术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历来是全世界科学家心中向往的圣地。中国目前有一万多种期刊,学术类期刊就占了一半以上,但是在为数众多的学术类期刊中,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乏善可陈。国际学术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少数的欧美学术期刊手中,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期刊,是我国科技发展领先世界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出版加快数字化转型,并且随着科技期刊出版越来越走向集团化和规模化,科技期刊出版的垄断性也在不断加强。如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Springer)和荷兰的爱思唯尔出版公司(Elsevier)都是科技出版的寡头。施普林格兼并了英国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成为《自然》杂志的主人,自然出版集团又兼
93
第三章 人文与科技并重:科技类期刊的转型
并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继续增强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科技期刊领域,数据库和开放存取是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为国际期刊带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国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起步早,程度高,现在纸刊带来的广告和发行收入只占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集团很少的一部分。
相比大众化期刊,科技期刊是最早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从最开始的网络投稿、网络审稿、在线编辑到后来的数据库、开放存取等,都是和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学术期刊大部分是小舢板小作坊,很少有像大众化期刊那样的航空母舰。商业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大部分是通过一些集成平台和数据库实现的,真正有实力创建网站、将新媒体当做主要事业做大做强的不多。
陈延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期刊App化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提到:科技期刊的职责是探索科技理论、引领学术方向、传播学术思想,提倡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建设,推广学术成果,交流学术和技术经验等。这些职责决定了其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科普或者时尚类期刊。对于传统的以纸质出版物为主的期刊来说,App不仅实现了全方位交互性的拓展与延伸,还弥补了纸质期刊在多媒体方面的缺陷。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发展期刊App确实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医学类的期刊App可以更好地加入视频音频等互动元素,能够满足更多样化的读者需求。期刊App也能拓宽科技期刊的受众面,增加期刊的发行渠道,增加广告盈利,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增加期刊收入。
而社交媒体对于学术的传播也更加有力,科技类期刊与社交媒体平台的结合也能够帮助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学术思想。
本章以国际著名的科技类期刊《国家地理》《自然》《科学》杂志
为例,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国家地理》:让图片飞起来
一、我们有最好的摄影师
1888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办了一本纯学术的专业杂志,取名《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最初的宗旨是增进和普及地理知识。初期的《国家地理》杂志和现在一般的学术期刊没有什么不同,单调的封面,专业的论文。如果像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就没有现在全球发行量第一的《国家地理》了。
1898年,吉伯特格罗夫纳出任《国家地理》总编,改变了杂志的定位和传统。杂志加上了精彩生动的图片和地图,从专业化走向了大众化。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常务副总裁艾伦曾说:我们有世界上最杰出的摄影师和最能干的图片编辑。《国家地理》那些震撼人心的图片总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国家地理》将每期版面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让位给图片,采片率只有千分之一,为追求图片和文字质量,《国家地理》常常不惜成本。1992年,摄影师克里斯托夫把价值100万美元、重达10吨的摄影器材运到西伯利亚,总共动用了171个箱子,而最终只刊出了6张照片。1995年,为拍摄一个关于恐龙的报道,摄影师皮奥斯托运了42个箱子,仅托运费用就高达数十万美元。许多摄影师为了能拍摄到精彩的照片,经常住在一个地方,而且一住就是数月乃至多年。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的男主角就是一位《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地理的职业摄影师是怎么拍
摄照片的。
把装好柯达彩卷的尼康相机拿出来装在三脚架上,拧紧螺丝钉,换上他最喜欢的105毫米镜头。东方灰蒙蒙时开始构图。把三脚架向左移二英尺,调整陷入溪边烂泥中的脚,把相机带子绕在左腕上(以防三脚架倒在水里);红光出现,镜头调整到58。估计一下原野的深度,通过高焦距的技术把它放到最大限度。把拉线套紧在扳机上。太阳40%在地平线上面,用光谱仪对到18,需要曝光一秒钟,重复几次以便留底。把镜头调到116,换上24毫米镜头,涉水而上,离桥近些,核对光线,再照几张备用作为保险。把相机竖起来、重新构图,再拍。同样的场景,依次拍摄。每个动作都有道理,意外情况都得到效率的专业化的处理、不落痕迹。背着器材穿桥,同太阳赛跑,抓出已经装好感光速度更快的胶卷的相机,把两架相机都套在脖子上,爬上桥后的树。从一个高的角度望见桥,小溪上正闪着阳光。用特写仪把桥顶单独划出,然后是桥的背阴影面。读仪器的指数,把相机架好,拍九张照片。把相机放在塞在树桠杈之间的背心上,换相机,换感光速度更快的胶卷,又照了十几张。
当拍摄一个农夫赶着一匹浅棕色的比利时马拉着一辆车在白色的路上走时。因为考虑到可能作为封面,他在图片上方留下了空间,以便印上标题或导语。通过使用不同的镜头,不同的胶卷,有时用一个滤光器来抵消光线的变化。不是等待天然景色,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景色。1
正是这样的专业和高标准,才保障了《国家地理》的每一张照片都独一无二,每一张照片都代表了一个事物的最完美状态。
1 引自苏小妹的博客《从〈廊桥遗梦〉看国家地理职业摄影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0ec6c0102xhsn.html。
《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的年薪一般在20万美元,即使拍摄到的照片用不上,杂志也会全部买下,这样既保证了摄影师的基本收入,又买断版权,让他们不必因为收入的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热情。
除了精彩绝伦的照片,《国家地理》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一直不断创新追求高品质内容,以及在专业报道中融入的人文关怀。
《阿富汗少女》就是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1984年12月,著名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难民营拍摄了一个女孩的肖像照片。1985年6月《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的阿富汗少女。17年后,史蒂夫麦凯瑞突然产生了一个愿望: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拍摄的那个少女。2002年1月,史蒂夫麦凯瑞和《国家地理》的一组工作人员重返巴基斯坦,试图寻找这位有着摄人眼神的神秘少女的下落,了解这些年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故事。虽然他三番五次找错了人,但最后史蒂夫麦凯瑞终于找到了那个少女。我一看到她,就知道她正是我们要找的阿富汗少女,史蒂夫麦凯瑞说,她也认出了我,因为她一生中只照过那一次相。然而她却没见过那张照片。当然,她也从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无数人看过她的照片。事隔17年,史蒂夫麦凯瑞再次为她拍下一组照片。莎巴特古拉的经历被作为《国家地理》4月号的封面故事。寻找、确认其身份的过程也拍摄成为纪录片,在国家地理频道做全球性播出。
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筹集了150万美元的善款。这些善款用来资助阿富汗失学的女童、建立小学和诊所。
图3.1 阿富汗少女图片
《国家地理》杂志推崇科技与人文并重,虽然是一本科技期刊,但是每刊出一篇学术论文,都要以某种方式体现该论题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及其应用价值,让每个专栏、每个研究专题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改善密切相关。如2003年的非典危机,杂志从地理科学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非典病毒兴起与传播的地理特征的研究,以及从地理科学的视角探讨其宏观防治策略的专题研究和报道,开创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疫情防治的地理学研究这样的内容,为人类防控大规模疫情灾害献计献策。1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家地理》杂志现在拥有4个子刊,30多个海外版本,全球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遍及世界170多个国家。2此外,它还拥有电视节目、图书、电影、网站等一系列跨媒体品牌。国家地理频道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通,在全世界影响巨大,曾荣获 1000
1 许一伟,庄艺真:《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另类突破:社会功能的建构以美国〈国家地理〉为例》,载《出版发行研究》,2015(7):9~12页。
2 徐国红:《跨越时空的载体探析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120周年的成功之道》,载《编辑之友》,2008(2):92~93页。
多项大奖,其中包括 126座艾美奖。目前,国家地理频道以 34 种语言转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 2亿9千万收视用户(包括非全天收视户)。在中国,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与2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寰宇地理》栏目。
《国家地理》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非常成功。《国家地理》的海外版本采取80∶20的编辑分治策略,即80%的内容来自《国家地理》本刊,而剩下的20%则由本土编辑团队自行策划,突出本土特色,符合本地读者的阅读兴趣。《国家地理》的子刊、图书、电视、网站等的编辑记者不仅会相互分享对方的资料、思想与创意,还会分享生产场地、机器设备等资源。这避免国家地理学会下众多类型媒体间的重复建设,由此形成合力。1这种全球视角与本土战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资源共享互通长短,打造出一个跨行业、跨媒体、跨国界的庞大传媒王国。
二、让手机长在手上
2015年9月7日,美国《国家地理》现任主编苏珊戈登伯格(SusanGoldberg)在北京与听众分享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她如何与杂志团队应对挑战的经验。我知道你们都在想,我手中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作品,为什么还要向大家展示随手拍的烂照片。活动当晚,苏珊在大屏幕上用手机里的照片,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个小小的装置我走到哪儿都带着,它简直已经长到我的手上了,里面装满了我个人的经历。这个装置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用来阅读专业新闻报道的一个装置。现在的读者们可以用手机看到我们的报道。2
1996年,《国家地理》杂志就开通了网站,并利用网络拓展其会员,拓宽杂志的订阅渠道。网站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杂志上没有的信息,还可
1 何煜雪:《美国〈国家地理〉品牌建设研究》,四川社会科学院学位论文,2010。
2 《〈国家地理〉主编谈媒体困境》,澎湃新闻,2015-09-14。
以订阅影碟、图书、地图等相关商品。
而随着更多子刊的创办和国家地理频道(NGC)的开通,网站对于不同媒介间的资源整合起到的作用就更明显了。打开国家地理频道网站(natgeotv.com),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视频框,突出了网站的视频属性。整个网站架构非常简洁,主要就是图片和视频,而且网站还对每日每周的图片和视频进行精选分类,方便用户看到更快更精彩的图片和视频。国家地理频道拥有200多个摄制组,分布在世界各地进行拍摄,每年至少向观众提供400个小时的新节目,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文化、艺术、探险等领域。而如此多的节目资源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来支撑,国家地理频道引进了一个名为DAM(Digital AssetManagement)的数字资产托管模式来管理这些数字资产。DAM提供商不仅能提供可信任的高可用性服务,并且还能够承担系统的维护、升级和管理以及运行。这种系统可以支持在相当广阔的地理范围内的多种用户,而且可扩展性非常强。
《国家地理》的App版本也非常丰富。在苹果商店里搜索nationalgeographic,可以找到20多个不同地区的语言版本,以及多个子刊如KIDS、TRAVELLER的不同语言版本。《国家地理》的系列App的LOGO都继承了国家地理的一贯风格,标准的黄框加上精美的图片,不同地区的版本还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比如其中文版《华夏地理》是一款增强型App,在iPad上阅读《华夏地理》杂志,每一个话题旁边都会配上一段音频,是一款可以听的杂志,有的文章会嵌入国家地理摄制组拍摄的视频,还有在纸质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动画和交互设计,使得iPad版本极具吸引力。在版面编排上,iPad版杂志充分考虑到移动端读者的感受,完全抛弃了纸质版的排版设计。为了突出图片的力量,在文字与图片的摆放位置、大小、数量等元素方面都可以看出编辑的匠
心,用最恰当、最合适的编排方式营造出让读者舒适的阅读感受。
图3.2 《华夏地理》iPad版视频
图3.3 《华夏地理》iPad版推广页面
在定价方面,期刊App也更具吸引力。
表3.1 《华夏地理》纸质版与iPad版定价比较
华夏地理
月刊(零售)
月刊(订阅)
全年
纸质版
20元
16元
240元
App版
18元
12元
98元
《国家地理》杂志除了对纸质版杂志进行移动化改造外,还根据读者对高清图片的需求,创建了《国家地理每日精选》,与其他的App不同的是,这个App采取收费下载的策略,但是只收取象征性的一元钱。在其评论栏里,有很多读者都赞叹,这一元钱花得太值了,能看到这么多精美的图片实在是一种人生乐趣和享受。《国家地理每日精选》每日更新最新最精彩的照片,满足很多粉丝的极致需求。为了不破坏高清图片的完整性,编辑将文字隐藏起来,通过点击图片中的一个小图标来阅读图片介绍,看完之后再点击一次图标文字就会消失,这样既保证了欣赏到精美的画面又能知道这张照片的含义。
图3.4 《国家地理每日精选》App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