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半岛智慧 : 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以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朝鲜半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朝鲜半岛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的挑战。作者邵毅平为中韩建交前夕赴韩执教首人,客居韩国期间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以严谨的治学要求,轻松、平易的语言,为读者深入讲述朝鲜半岛的历史。
《青丘汉潮: 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采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方式,详细介绍了汉文化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作者邵毅平为中韩建交前夕赴韩执教首人,客居韩国期间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展示了汉文化目前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的遗存,让读者了解汉文化无远弗届的魅力,有助于读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韩国纪行:无穷花盛开的锦绣江山》将韩国全域划分为首尔(首都)、京畿(首都圈)、湖西(忠清南北道)、公州、扶余(百济故都)、关东(江原道)、湖南(全罗南北道)、闲丽水道(海上古战场)、岭南(庆尚南北道)、庆州(新罗故都)、釜山、济州岛等十二块区域,详细深入地介绍其代表性景点,以及各种文化遗迹和历史传说。
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韩国文化的普及读物,对于想要赴韩国进行深度游的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是极好的导览
|
內容簡介: |
朝鲜半岛三部曲分为天、地、人三卷,分别从地缘环境与对华关系、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韩国历史遗迹与传说等三个层面,较为全面地介绍朝鲜半岛,尤其是南部韩国的历史、文化。
天卷《半岛智慧: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深入讲述朝鲜半岛的历史,以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朝鲜半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代朝鲜半岛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的挑战之应战。
本书以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朝鲜半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朝鲜半岛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的挑战。作者分析了朝鲜半岛在两千多年中,为保存自己的国家所发挥的外交智慧,以及如何在避免被外来民族及文化同化的同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优点提升并发展自己的文化。作者还从朝鲜半岛的学术观念变迁及其他方面入手,分析了两千年来朝鲜半岛人民的忧患意识及挑战精神。全书旨在使读者较全面地获得两千年来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知识。
朝鲜半岛三部曲分为天、地、人三卷,分别从地缘环境与对华关系、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韩国历史遗迹与传说等三个层面,较为全面地介绍朝鲜半岛,尤其是南部韩国的历史、文化。
天卷《半岛智慧: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深入讲述朝鲜半岛的历史,以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朝鲜半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代朝鲜半岛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的挑战之应战。
本书以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朝鲜半岛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朝鲜半岛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缘环境的挑战。作者分析了朝鲜半岛在两千多年中,为保存自己的国家所发挥的外交智慧,以及如何在避免被外来民族及文化同化的同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先进文化)的优点提升并发展自己的文化。作者还从朝鲜半岛的学术观念变迁及其他方面入手,分析了两千年来朝鲜半岛人民的忧患意识及挑战精神。全书旨在使读者较全面地获得两千年来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知识。
地卷《青丘汉潮: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详细介绍了汉文化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展示了汉文化目前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的遗存。
本书采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写作方式,详细介绍了汉文化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如儒家文化、汉字、科举制度、中国古典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中华文化在古代朝鲜半岛经历的本地化变异。本书还展示了汉文化目前在朝鲜半岛,尤其是韩国的遗存,让读者了解汉文化无远弗届的魅力,有助于读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卷《韩国纪行:无穷花盛开的锦绣江山》将韩国划分为十二块区域,详细深入地介绍其代表性景点,以及各种文化遗迹和历史传说。对于想要赴韩国进行深度游的旅游爱好者来说,是极好的导览书籍。
本书采用平面空间布局,将韩国全域划分为首尔(首都)、京畿(首都圈)、湖西(忠清南北道)、公州、扶余(百济故都)、关东(江原道)、湖南(全罗南北道)、闲丽水道(海上古战场)、岭南(庆尚南北道)、庆州(新罗故都)、釜山、济州岛等十二块区域,详细深入地介绍其代表性景点,以及各种文化遗迹和历史传说。本书稿所有介绍均基于作者的实地探访,以及汉韩日英各语种一手资料。
|
關於作者: |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专业东亚文学关系方向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执教于韩国,懂得韩语,了解韩国的历史文化,熟悉韩国的汉学研究,著有多种有关韩国的著作,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
|
目錄:
|
《半岛智慧: 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
序 骆玉明
台湾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挑战、应战与智慧
朝鲜半岛的地缘环境
应战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智慧
应战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成就
半岛智慧与人类智慧
第二章 三国与统一新罗:远交近攻,合纵连横
高句丽的外交艺术
百济的外交艺术
新罗的外交艺术(上)
新罗的外交艺术(下)
金庾信与文武王
第三章 高丽:周旋于大陆各王朝之间
对辽(契丹)外交
对金(女真)外交
对北宋外交
对南宋外交
对元(蒙古)外交
第四章 朝鲜:机敏而现实地弃旧迎新
在元、明之间
在明、清之间
在清、日之间
第五章 朝鲜半岛与日本:度尽劫波,难泯恩仇
朝鲜半岛的日本观
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
清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
在日朝侨和韩侨的民族意识
第六章 韩国的对外关系:在东西方冷战的前沿
对美关系
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
北方外交
第七章 文字:从汉字到朝鲜文字
使用汉字的历史与原因
吏读与言文一致的努力
朝鲜文字的创制与应用
汉字在现代的命运
汉字词汇的过去与现在
对外国语与外来语的双重态度
第八章 文学:从汉文学到朝鲜语文学
汉文学的成就
汉文学者的自主意识
汉文学中的民族意识
朝鲜语文学的发展史
发展朝鲜语文学的精神动力
新文学的同与异
第九章 文化:中国影响与自主意识
史学
绘画、书法与音乐
佛教
第十章 学术:观念的变迁
箕子东来说
檀君神话
渤海国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关系
第十一章 其他:事例与启示
五千年历史说
太极旗与无穷花
虎图腾与虎形地图
东海、西海与南海
无处不在的李舜臣塑像
人口意识
恨的哲学
第十二章 结语:朝鲜半岛与中国
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及其崩溃
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与朝鲜半岛
东亚国际秩序的变动与观念上的分歧
大陆版后记
重修版后记
附录:邵毅平著译目录
《青丘汉潮: 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
引 言
第一章 传播与影响史
古朝鲜、乐浪郡
高句丽、百济
新罗
高丽
朝鲜
近现代
第二章 思想
儒教的传入
儒教仪式
儒教影响(上)
儒教影响(中)
儒教影响(下)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道教的传入与影响
第三章 教育
传统教育制度
传统科举制度
历代留华学生
现代教育考试制度
第四章 文字
使用汉字的历史与原因
汉字的退场及问题
汉字在韩国的遗存
永不退场的汉字词汇
呼唤汉字复出的声音
第五章 文学
朝鲜半岛文学之双轨
汉文学的历史
韩语文学与中国文学
韩国的汉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上)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中)
中国古典作品在韩国(下)
第六章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陶瓷
建筑
乐舞
书籍
第七章 日常生活
中历与西历
传统节日
生老婚丧
民间信仰
饮茶
料理
传统医药
第八章 传说及其他
龙文化
七仙女传说
徐福的故事
朝鲜半岛的桃花源青鹤洞
地名
人名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附录: 邵毅平著译目录
《韩国纪行:无穷花盛开的锦绣江山》
历史文化名城首尔(上)
首尔
景福宫
昌德宫
昌庆宫
德寿宫
宗庙
塔洞公园
独立门与独立公园
旧朝鲜总督府
中央博物馆与民俗博物馆
历史文化名城首尔(下)
青瓦台
南山公园
汝矣岛
汉江游览船
奥林匹克公园
乐天世界
战争纪念馆
钟路
明洞
前线与后院京畿
京畿
仁川
江华岛
临津阁
非军事区(DMZ)
南汉山城
水原华城
韩国民俗村
清风明月之地湖西
湖西
大田
大田世博会
鸡龙山
俗离山与法住寺
独立纪念馆
丹阳
天然溶洞
忠州湖
百济故都公州扶余
百济
公州
宋山里古坟群
公山城
扶余
定林寺址
阶伯将军像
宫南池
扶苏山城
白马江落日
陵山里古坟群
秀丽的东海岸关东
关东
三陟
东海
江陵
三八线
洛山寺
雪岳山
7号公路最北段
横穿太白山脉
春香的故乡湖南
湖南
大屯山
全州
茂朱九千洞溪谷
南原
智异山
内藏山
光州
松广寺
海上古战场闲丽水道
闲丽水道
丽水
统营
闲山岛前海
闲山岛
海金刚
南望山公园
忠烈祠
洗兵馆
巨济岛战俘收容所遗址
洛东江的传说岭南(上)
岭南
金首露王陵
晋州城
棉花始培地
密阳
镇海军港祭
八万大藏经
通度寺
洛东江的传说岭南(下)
蔚山
处容岩
鹤城遗址
蔚崎灯塔
大邱
八公山
安东
周王山
新罗千年古都庆州(上)
新罗
庆州
庆州的古坟
大陵苑
五陵
萝井
鸡林
武烈王陵
文武王海中陵
金庾信将军墓与铜像
新罗千年古都庆州(下)
半月城
雁鸭池
鲍石亭址
瞻星台
佛国寺
石窟庵
芬皇寺址与皇龙寺址
庆州博物馆
金鳌山与《金鳌新话》
普门湖
港町釜山
釜山
釜山港
龙头山公园
太宗台
海云台
山城、古刹、温泉
联合国军墓地
幻想之岛济州岛
济州岛
济州
西济州岛
中文观光团地
西归浦
登汉拿山
东济州岛
石公公
后记
修订版后记
附录:邵毅平著译目录
|
內容試閱:
|
朝鲜半岛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地域。它与中国大陆紧密接壤,距其中心地带也不算特别僻远,在西方势力进入东亚之前,它一直被中国的身影所笼罩,成为汉语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一个富于扩张性的军事大国之后,它又一度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半岛地区因此分断为南北两个国家,并一度成为两大阵营角力的战场。直到如今,大国环峙的朝鲜半岛仍是世界上危机一触即发的热点地区,因朝鲜核武装问题而召集的六国会谈,各方利害交错,互有制衡,正是历史的一幅缩影。说来每一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深受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与政治、文化地理─的影响和制约,但像朝鲜半岛那样的情况,仍是非常突出的。
但世代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人们并非只是被动地为环境所制约,他们同时也应战环境的挑战,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近代以前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固然深受中国的影响,但在这片土地上却一直存在着虽表示顺服却又保持独立的政权;朝鲜半岛的文化固然是在中国文化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却又从未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曾经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使得半岛上的人民对日本的右翼势力格外警觉,他们维护民族尊严的激昂姿态给也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显示创造性智慧方面,近数十年间南部的韩国所获得的成就更是令人钦佩。大者不论,就是娱乐领域内韩流横扫中日,韩国的俊男俏女演员们所到之处令崇拜者如痴如狂的景象,也颇有象征意味。
了解邻国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开始。而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的两个国家,目前与中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动向是令人关注的,南方的大韩民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正是方兴未艾,韩国留学生几乎在所有的中国高校中都已经成为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这自然会引发我们对朝鲜半岛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说,了解朝鲜半岛也是了解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关键点,这种国际关系对中国而言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作为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古代一直向外输出文化和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于率先西化的日本,同时也以日本为中介汲取先进的西方文化,走上了艰难的变革道路。近现代史上中日以及朝鲜半岛之间的恩恩怨怨原本数说难尽,而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重新崛起,东亚的地缘政治更显现出一种新的复杂势态。重续历史的亲缘在和平的气氛中谋求共同发展相信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但往日的宿怨和现实的利益冲突却也足以酿造不测的危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具有足够的智慧来应对他们面临的紧张吗?
以史为鉴是人们常常说起的一句话,现实说到底也就是诸多历史之因结成的果。然而对于东亚的历史,迄今为止我们所作的解析却远远不够充分。所以,邵毅平先生这部《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的出版,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关于朝鲜半岛的知识,而且由于作者的眼光着重于它的地缘环境,我们也得以在必要的深度上了解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国际关系,这里从以中国文明为主导的传统秩序演化为以西洋价值观念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从而得以通过把握历史来明了现实。
这本书并不厚,但写作所需的知识背景却很复杂,而邵毅平先生在这方面恰好具有特别的优势。他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出身,一度赴日本任教,后来在中韩建交前夕被韩国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大陆在韩国大学执教的第一人,留居五六年。邵先生懂得英语和日语,韩语则尤为精通─日本的韩籍学者、京都大学金文京教授曾亲口告诉我,邵先生的韩语说得和韩国人一样好。另一方面,我和邵毅平先生交往多年,深知他是一位诚实谨重的学者,明辨慎思,素不喜空阔浮华之论,有所著作,皆有厚实的根底。总之,知识、经验、学风共同造就了本书优异的素质。它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时间跨度也很大,但始终注重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个人的思考。有一个例子颇有意思:作者阅读属于朝鲜王朝官方实录性质的《承政院日记》时,注意到它原来是使用清朝年号的,但到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七月二十八日那天,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开始在书写清朝年号的地方留出五个字的空格;而到了同年年底即清朝的败局已定时,开始在空格处用小字补上朝鲜高宗的年号。正如作者所说,这一初看之下并不显眼的细小痕迹,令人感觉到历史的活生生的演出,以及朝鲜半岛的脉搏的微妙跳动。在这里,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考察得到巧妙的结合,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使作者能够就如何理解朝鲜半岛民族、如何揭示其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等方面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时也让我们的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我不想在这篇短序中对本书的内容作更多的介绍与评议,它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或许可以用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本书几年前就已在台湾出版,一方面,台湾政治大学韩文专业的有些课程将其选为指定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另一方面,它在普通读者中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畅销书,印行了多种版本。相信大陆的读者同样会喜爱这本书。
骆玉明
2005年3月1日于复旦大学
《半岛智慧: 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
有人把朝鲜半岛的历史看成一部不断应战其地缘环境之挑战的历史,我们觉得这是完全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认为,朝鲜半岛的根本智慧,便也就是不断对其地缘环境的挑战作出成功应战的智慧。
所谓成功应战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智慧,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怎样在既定的地缘环境中,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智慧。
对于地缘环境之挑战的应战,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消极的抵抗,而是也应该理解为积极的利用。抵抗与利用的巧妙平衡,才是应战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也才是应战的根本智慧之所在。
朝鲜半岛成功应战自己的地缘环境之挑战的智慧,表现在其历史、文化、政治、外交、文字、文学、艺术、学术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尽管其具体表现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精神却一脉相通。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环境,因此一般认为,朝鲜半岛特具外交方面的智慧。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与日本那样的岛国社会不同,置身于与许多民族邻接的流动的大陆部的国际社会,为了保持民族社会,不言而喻会重视现实的机敏的外交战术。朝鲜社会也不例外,尽管经受了许多的受难和屈辱,但是像这样保持长久的民族社会的历史,其例子是很少见的。每次对于民族存亡危机的克服,大都依赖于其外交政策。也正如金大中所指出的:由于我国位于四大强国之间,我们必须慎重从事,在外交上力求均衡。所以,我觉得我国人民应当比别的民族更懂得外交。 朝鲜半岛的历史与现实,也证实了他们的上述看法。
关键词:朝鲜半岛 地缘 历史
《青丘汉潮: 中华文化的遗存与影响》
韩国人最喜食的中华料理之一,是一种叫做炸酱面的食物。炸酱面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种韩国料理。在韩国的几万家中餐馆里,一律有这道美食供应。甚至在有些大学的食堂里,它也是保留品种之一,每日向师生们供应,大受师生们的欢迎。在反映韩国物价指数的标本商品清单上,炸酱面也俨然厕身其中。
然而说是中华美食,韩国人到了中国,遍访中国餐馆,却找不到它的踪影。即使同名同姓,一样叫做炸酱面,但从形式到内容,却与韩国的迥然不同。这就让一心想在原产地尝尝正宗炸酱面的韩国食客深感失望了。不得已,他们便找在中国开的韩餐馆,里面倒常常有他们熟悉的炸酱面。于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这道韩国人心目中的典型的中国美食,到了中国却反变成了韩国料理中的保留节目,只能在韩餐馆中找到它的踪影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韩国的中餐馆里供应的炸酱面,虽说原本是由华侨们从中国传入的,但是传入以后却作了较大的改变,使其更适合韩国人的口味,最后变得与中国本土的很不相同了。吃惯了这种韩式炸酱面的韩国人,到中国后自然找不到相同的东西了。
然而,虽说炸酱面在韩国已经当地化了,但是它却并不被看作韩国料理,而仍然被看作中华料理,而且简直就是中华料理的代名词。因为风味虽然有了变异,但是其烹调的精神,还是保留了中华料理的特征。
从韩国的炸酱面想到朝鲜半岛的中华文化(汉文化),其间似有某种相通的东西。
在东亚的历史上,中国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的影响,曾源源不断地辐射到周边地区,使它们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从而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形成了东亚汉文化圈,发展出了灿烂的东亚文明。
朝鲜半岛地处中国的东北面,在中国周边地区中,离汉文化的中心区域,地理位置最为接近,交通往来最是方便,因此其与中国本土关系特别密切,其处于汉文化的直接辐射之下,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说起来,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全盛时期,朝鲜半岛曾是除中国本土之外,汉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一点,古今中韩的认识大致相同。古代如14世纪末周致中所云:古朝鲜,一曰高丽,在东北海滨。周封箕子之国,以商人五千从之。其医巫卜筮、百工技艺、礼乐诗书,皆从中国。衣冠随中国各朝制度,用中国正朔,王子入中国太学读书。风俗华美,人性淳厚。(《异域志》卷上朝鲜国条)现代如韩国官方出版物《韩国手册》所云:韩国从前有几千年之久处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了解东北亚文化是对韩国文化起源进行任何研究或严肃讨论的前提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即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
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忽视这一点,自然将无法认清历史的真相。
但是,如同炸酱面一样,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也经历了本地化的变异,使之更适合朝鲜半岛人民的需要和口味。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②忽视这一点,同样将无法认清历史的真相。
文化的问题当然要比炸酱面现象复杂千万倍,但炸酱面现象的确可以提供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同时,不仅是中华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影响问题,而且在任何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其实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
那么,就让我们以炸酱面的话题为引子,进入我们所欲论述的主题吧。
关键词:朝鲜半岛 中华文化
《韩国纪行:无穷花盛开的锦绣江山》
水原华城
水原,京畿道厅所在地,既是京畿道的中心城市,又是首尔的卫星城市。在首尔首都圈的地铁网上,水原是地铁1号线的南端终点,再往南就要改坐火车了。水原火车站因此是一个混合型车站: 既是地铁车站,又是火车站。经过水原火车站的,有1号主干线京釜线,也有地方支线水仁线。后者是韩国唯一的窄轨铁道,古朴的列车是活动的博物馆,现在旅游意义已大于运输意义。因为水原是京釜线上的必经大站,所以人们来来往往都要经过那儿。在朝鲜战争期间,水原火车站曾是一个中转站,人民军和志愿军战俘都先在这儿集中,然后被送往釜山和巨济岛的战俘收容所。所以我每次经过或踏上水原火车站,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拂过心头。
当然,水原出名的,并不是它的火车站,而是它的古城华城。说是古城,但华城历史很浅,在韩国的古城中,只能算是小弟弟,远比不上诸如公山城、扶苏山城、半月城等历史悠久。华城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它是现存较为完整的朝鲜古城,而且也是因为它是较早吸收欧洲筑城技术的东洋城堡。其较为独特先进的筑城艺术,在朝鲜半岛的建筑史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标志韩国筑城艺术最高水平的古城。现在,华城已是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1997年)。
华城的筑造,在距今二百余年前。朝鲜王朝第二十二代国王正祖(17771800在位),伤恸父亲庄献世子之死,将其陵寝从汉城北面的杨州,移至水原郊外的华山,是为隆陵。于是又筑华城以拱卫隆陵,且便于自己前往参拜。在今华城里,尚有华城行宫。
华城的主要设计师,是著名实学家丁若镛。丁若镛号茶山,不仅是大诗人,也是思想家。朝鲜中期,实学思潮兴起,其主要特点是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放眼看世界,并积极汲取中国乃至西洋先进文化的成果,重实行而轻虚论,重视技术的作用。当时年仅而立的丁若镛,担任弘文馆修撰,为了筑造华城,制造了起重机、鼓轮和滑轮等机械,而它们在过去都是未曾被用过的。其他方面亦多有取法西洋的。因此之故,华城的筑造成功,被视为实学思想的胜利,具有一种积极的象征意义。
华城的筑造,共动员了三十七万人次的劳动力,于1794年初动工,1796年9月竣工。其城墙以石与砖组合,在坚固的欧式城门和碉堡上,竖起了亚洲式的楼阁,其风格异常独特。在南门八达门和北门长安门前,都围有半圆形的城墙,城门自身便形成一座要塞。位于长安门东侧的华虹门,是韩国唯一的水上楼阁,被看作水原的象征。七道拱型水门坐落在光教川上,上有一座名为访花随柳亭的展望台(其名源自中国文人程明道的诗句),这里是眺望水原全域的最佳地点。除此三门之外,东门苍龙门,西门华西门,亦各有特色。
华虹门,华西门,还有城里的华宁殿,八达山上的华阳楼,都与华城之名有关。1996年10月10日,韩国情报通信部发行纪念邮票,以纪念华城筑城二百周年,同时附有筑城当时的《华城全图》。直到今天,水原还有华城市场。这些名称都来源于华山。
与华城建于同时期的,还有晋州的矗石楼(1752),安州的百祥楼(1754),都是一时的名楼。不过从整体规模和水准来看,其他古城楼都难与华城比肩。在首尔的战争纪念馆里,作为前近代城堡的典型,展示着华城的模型。
不过华城似未经历过实战。19世纪后期,闯入朝鲜半岛的列强个个船坚炮利,华城已不适合近代战争之需。不过在华虹门的东侧,有韩战(朝鲜战争)独立纪念碑,是1989年3月新立的,使人又一次联想到了朝鲜战争,想到了水原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地位。现在在水原南侧的乌山一带,还设有美军的军事基地。战争的拂不去的阴影,还是飘浮在华城的上空。
关键词:朝鲜半岛 中华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