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经济大调查:经济下行地区现状与应对

書城自編碼: 29668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中国经济时报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6986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4/24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售價:HK$ 101.2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售價:HK$ 102.4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售價:HK$ 78.2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售價:HK$ 101.2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售價:HK$ 67.9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售價:HK$ 101.2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售價:HK$ 331.2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售價:HK$ 124.2

 

編輯推薦:
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和危机前所未有,问题地区经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重振地区经济?
经过八省(区)深度调查,本书直面中国地区经济的振兴与衰落,剖析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次矛盾,探寻中国经济突围之道与新未来。
內容簡介:
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出现了增长明显分化的现象,东部沿海经济增长已缓中趋稳;而一些以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省份经济指标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了塌方式、断崖式下滑。
为及时、深入地了解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应对措施及效果,《中国经济时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河北等八省(区),派出8个调研小组进行深度跟踪调研,直面中国地区经济的困境与现状,剖析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次矛盾,并探寻中国经济突围之道与中国经济新未来。
關於作者: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11月1日,是全国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其恪守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库资源优势,致力于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高端资讯。
目錄
目 录
第一篇
综合篇
一、现状篇
八省区遭遇经济严冬,转型征途任重道远
二、原因篇
四大主因掣肘八省区转型升级 段树军
三、对策篇
应对经济下行,地方加快培育新增长点
第二篇 分省(区)篇
一、山西篇
A :初次调研
煤省山西身陷困境难自拔(上)
经济困局下的山西路径(下)
B :跟踪采访
经济低迷或延续,转型积极因素显现(上)
刮骨重生,任重道远(下)
二、河北篇
A :初次调研
河北经济在转型阵痛中爬坡过坎(上) 112
多因共振拖累河北经济增长(中)
应对经济严冬的河北之策(下)
B :跟踪采访
河北:转型继续加快,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三、辽宁篇
A :初次调研
连续两季度垫底,辽宁负重转身(上)
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辽宁亟须中药调理(下)
B :跟踪采访
辽宁经济已现止跌企稳趋势
四、吉林篇
A :初次调研
三大支柱产业陷困局,吉林艰难转型(上)
吉林新兴产业突围(中)
吉林国企改革破局(下)
B :跟踪采访
经济稳中有升,下行压力仍存
五、黑龙江篇
A :初次调研
能源困局拖累黑龙江经济(上)
黑龙江:变革图存补短板(下)
B :跟踪采访
政策暖风频吹经济蓄势而发
六、内蒙古篇
A :初次调研
需求疲软,新老问题拖累内蒙古(上)
内蒙古转型:跳出资源依赖(下)
B :跟踪采访
内蒙古:在加减乘除中深化供给侧改革
七、宁夏篇
A :初次调研
产业结构失衡,宁夏经济减速换挡(上)
宁夏经济升级版的破局路径(下)
B :跟踪采访
宁夏:深化内陆开放,激发创新动能
八、甘肃篇
A :初次调研
重工业过重制约甘肃转型发展(上)
甘肃优化经济结构,新产业轻装上阵(下)
B :跟踪采访
甘肃:夯实企稳基础,狠抓提质增效
第三篇
企业案例篇
山西国新能源发展转型路
吉林石化负重前行
第四篇 人物篇
栾亮亮:蛋雕工艺的市场化梦
龙治普:经济下行地区减贫要找到撬动支点
李生学:铁老板转型做丹霞花海
姜谦:以创新为核心做大做强IC 装备产业
魏立华:欲做世界乳业领航人
刘荣:渴盼特色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草老板于敏

后记 353

摘要

序言
內容試閱
如何过好结构转型这一关
刘世锦

《中国经济时报》曾经对产能严重过剩的八省区进行过深度调研报道。文章在初次见报时我已看过,此次结集出版,我用心读后感触颇多,有以下几点想法。
行业与企业
这次调研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包括煤炭、钢铁、石油石化、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正是过去几年中降幅最大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具体地说,就是随着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大需求的新增规模峰值或增速峰值的出现,供给侧的重化工业相应回落,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
这种转变合乎规律且是必然的,但对相关行业及其所在地区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当供给侧调整赶不上需求侧变化、产业严重过剩的情况出现后,更是如此。这次调研的八省区近年来正是处于这种境况。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盈利收缩或亏损乃至全行业亏损、收入减少、坏账增加,甚至违约、人才流失、财政减收,等等,均按照同一条逻辑链条在相关行业和地区呈现。关键是企业如何应对。与几乎同一时期的出口行业的情况相比差别显而易见。近年来,出口行业由20%~30% 降低至负增长,回落幅度较重化工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也会间或听到或看到一些信息,如广东、浙江等出口企业面临困境,有的艰难度日,有的跑到越南等低成本国家去了,也有的转型升级了,还有的老板跑路了。日子难过、转型不易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比起重化工业领域,声音还是小多了。重化工业领域的调整,导致了部分地区经济塌陷,有的地区呈断崖式跌落。企业的人动不了,债还不了,企业本身也倒闭不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僵尸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
应对方式的差异与企业类型高度相关,究其根本则是体制机制的不同。出口行业以民营和外资企业为主,而重化工业领域则以大型国企为主。前者机制灵活,调整能力强,一般不会长期亏损维持生产。后者调整起来难度很大,经常提出的理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让职工丢掉饭碗。这就又谈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国企改革中的一个老问题:是通过拿钱养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来养人,还是直接拿钱完善社保体系来养人,让企业放手,该关门就关门,该重组就重组?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不仅如此,在这次调研所涉及的一些地区,国企依然在办社会,其他地区国企十多年前已经解决的改革中的问题,在这些地区依然存在。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行业起伏是常态,只是不同背景下起伏幅度不同。近年来所经历的是由增长阶段转换所引发的大起伏。这也为分析判断不同类型企业和企业体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行业的上行期,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而到了下行期,风口不再或变成了逆风时,谁能落下来还活着,仍能向前走,那才是真正的好的企业、好的企业体制。企业的真正优势或核心竞争力是在这个时候显现的。国企往往在行业上行期还可以,一旦下行,则会陷入困境并难以摆脱,而依赖于政府的特殊支持和保护。除了遭受行业下行期固有的冲击外,国企面临的主要还是固有的深层体制的问题。
这就涉及了本次调研所及的这些新问题地区走出困境的思路和政策。近期重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议题,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以往那套振兴思路和政策的成败对错。过去十多年东北经济曾经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那时是在行业上行期,而综合评估则是包括下行期在内的全过程,尤其是未来增长的可能态势。如果继续沿用扶持输血、投资拉动的办法,且不论正确与否,实际可操作空间其实不大,短期刺激效果也未必见效,更重要的是可能错失振兴机遇。对这些地区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已经出现的行业调整和困难,而是下一步能不能看到希望和出路,这与观察分析应对局势的角度和思路直接相关。
振兴或不振兴
问题地区面临振兴或不振兴的挑战。当然要振兴,问题是如何振兴。
如果不将这一问题搞清楚,结果未必是振兴。一个地区由衰而兴,用流行的话语说,叫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需要依托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天然拥有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或处在交通要道;另一类是组织资源,包括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市场和竞争秩序,规则、惯例等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文化等。当然,这些组织资源要有优势,应当具备好的、先进的、现代化的特质。
依托自然资源可以快速增长,甚至一夜暴富。典型的是中东石油输出国。前些年本次调研所涉及的部分地区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但这种增长往往并未相应带动社会发展进步,只是钱多了,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于是发展经济学就有了增长不等同于发展之说。有人注意到,某些煤炭富集之地,前几年挖煤太快,还没有来得及搞城市建设,好日子就到头了。除了一片矿山塌陷区,未能留下什么像样的东西。
这些地区的软肋是特别依赖于对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市场需求。如果组织资源建设未能跟上,一旦需求下降,衰败就变得顺理成章。经济学亦有资源诅咒一说,即自然资源富有之地,组织资源常成短板,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个中缘由令人回味。兴旺前如此,兴旺后的衰落亦源于此。
自然资源依赖性增长衰退也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资源枯竭,煤被挖完了,油气被抽完了,繁荣不再。另一种情况是,资源还有,抑或又发现了储量更大、品质更好的新资源,但需求减少了,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依然会陷入衰落。
另外,还有其他情况。需求下降或减速但并不等于没有需求。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目前人均钢铁存量为6 吨,而美国为24.6 吨,日本超过40 吨。暂且不论日本,即使想要接近美国的人均水平,中国也仍需要200 亿吨以上的钢铁存量,按照年产7 亿吨计算,还要生产30 年以上,而7 亿吨是接近世界产量一半的规模。问题是在需求下降的行情中是否有我们的位置。想要获得这样的位置并不容易,需要有比别人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比的不是自然资源优势,而是组织资源优势。
即便是资源枯竭的地区,也有再度兴起的机会,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匹兹堡等城市,德国的鲁尔地区等。然而,毕竟有一些地区衰落了,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如美国的铁锈地带、汽车城底特律。
固然,工业史上地区行业分化起伏、繁荣衰落均有规律,何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之际。但是,有的衰而复兴,有的不是没有机会,但未能抓住。这里需要关注调整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重要差别。
计划经济下人由组织安排,再不满意,组织不让你动,你是动不了的,擅自行动的成本之高让你难以承受。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的人不满意就用脚投票,走出去了。这反映在地区间的人口流动上,人可以在地区间做出选择。当然,能够流动的是部分人群,但这部分人通常是能量很大的,他们的出走无疑是振兴能量的耗散。
地区振兴也是一种机遇。之所以称其为机遇,是说振兴是有时间要求的,错过了特定的时间窗口,机遇就可能成为别人的。比如某些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工业的基础相当好,有些方面,如产业工人素质和文化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但若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问题解决不了,拖上若干年,那些有活力的新兴工业基地,包括上述提到的出走的那些有能量的人一定会去抢占这个市场,会利用老工业基地的资源。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吃了,你就吃不到了。
在资源流动、机遇开放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应以为资源和机遇任何时候都属于自己。处于转型困境的地区,振兴或衰落是一道选择题,做选择的是人,人背后是体制、政策、文化,或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
人和制度
在此次采访报道中有个人物篇。从大学生创业、留美博士带项目回归发展、公务员下海搅局乳业,到公益小贷、丹霞花海、特色文化产业、乌拉草老板,他们构成了创业、转型的企业家群像。这是一群特别有能量的人,是地区振兴的希望所在。
问题仍然在于:这样的人有多少,其中哪些人留下来了,哪些人出走了,还有没有类似的人从外面进来。这与待振兴地区对企业家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密切相关,于是又回到了体制或制度问题上。
说到体制或制度,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文件,都在实施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差别如此显著?这里需要关注一个元素,可称之为隐形体制,对此尚无准确定义,大体上是指那些并未写在表面但实实在在起作用,往往可能是主导作用的体制因素,如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奖惩方式等。或者说,指那些与明规则相对应的潜规则。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某大报开展过一场关于做生意是否应有回扣的讨论,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认为这个问题无须讨论。南边某省的人认为做生意拿回扣理所当然,北边某省的人则认为此举肯定违法。时至今日,对同一规则,特别是对那些讨论、探索中的规则的理解,依然差别很大。比如,对国资国企改革,南边某省以为国有资本应当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那些市场有需求但做不了的事情,而且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北边某省则以为国企一定要守住阵地,即使面临困境,在重要行业依然要做大做强,防止唱衰国企。其实,看一下数据,前者国有资本的规模和实力明显高于后者。在改革开放发展诸多紧要问题的理解和实施上,都能看到不同程度的差别,背后似乎都能感到隐形体制的力量。
近来讨论东北再振兴议题,可以提出颇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体制、政府行为、市场规则乃至人的观念等。又感到仅仅解决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作用可能不大,所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环境问题。这里所说的整体环境,既包括显形体制,也包括隐形体制。通常提到的一些改革办法,主要是应对前一类体制问题的,对后一类体制问题成效不大。这大概是人们对这些地区改革不大乐观的原因所在。那么,改革还有出路吗?
一种可以探讨的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换环境。大范围改变环境不现实,但可以从较小范围做起。其实,这正是改革初期办特区的办法。新常态下办特区,时过境迁,必须与时俱进。以东北再振兴为例,可考虑由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水平较高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开办特殊合作区。
其实,此类试验已有。广东、深圳特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汕尾市合作成立了深汕特殊合作区。前三年,关系不顺,发展缓慢。两年前,调整体制,以深圳干部、政策、规则为主,发展成果两地均衡共享,经济发展活力大增,一座产业和安居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这种以特区办特区,或者说体制移植,在较小范围先换环境的办法,可以在地区振兴过程中尝试。不妨设想一下,东北三省和东南三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口在东北三省举办特殊合作区,面积可以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范围。合作区内,由东南三省派出的干部主导,主要沿用东南三省已有的政策、规则,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东南三省要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派出时升格仼用,工作业绩突出再优先重用,待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建立一套适宜的激励机制。
此类地区间对口合作与过去的对口支援有很大不同。主要不是给资金、给项目,而是给体制机制、给得力干部,协助先换小环境,逐步影响调整大环境。当然,小环境好了,包括合作方的东南三省相关地区的资金、项目也会来,但这是换环境所引出的结果。这类合作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制度条件下才能做起来、做成功,彰显出我们的制度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已近40 年,推进新常态下的改革发展也需要创新。地区合作办特区,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
如何过好结构转型这一关
刘世锦

《中国经济时报》曾经对产能严重过剩的八省区进行过深度调研报道。文章在初次见报时我已看过,此次结集出版,我用心读后感触颇多,有以下几点想法。
行业与企业
这次调研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包括煤炭、钢铁、石油石化、建材等行业,这些行业正是过去几年中降幅最大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具体地说,就是随着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大需求的新增规模峰值或增速峰值的出现,供给侧的重化工业相应回落,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
这种转变合乎规律且是必然的,但对相关行业及其所在地区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当供给侧调整赶不上需求侧变化、产业严重过剩的情况出现后,更是如此。这次调研的八省区近年来正是处于这种境况。需求下降、价格下跌、盈利收缩或亏损乃至全行业亏损、收入减少、坏账增加,甚至违约、人才流失、财政减收,等等,均按照同一条逻辑链条在相关行业和地区呈现。关键是企业如何应对。与几乎同一时期的出口行业的情况相比差别显而易见。近年来,出口行业由20%~30% 降低至负增长,回落幅度较重化工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也会间或听到或看到一些信息,如广东、浙江等出口企业面临困境,有的艰难度日,有的跑到越南等低成本国家去了,也有的转型升级了,还有的老板跑路了。日子难过、转型不易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比起重化工业领域,声音还是小多了。重化工业领域的调整,导致了部分地区经济塌陷,有的地区呈断崖式跌落。企业的人动不了,债还不了,企业本身也倒闭不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僵尸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
应对方式的差异与企业类型高度相关,究其根本则是体制机制的不同。出口行业以民营和外资企业为主,而重化工业领域则以大型国企为主。前者机制灵活,调整能力强,一般不会长期亏损维持生产。后者调整起来难度很大,经常提出的理由是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让职工丢掉饭碗。这就又谈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国企改革中的一个老问题:是通过拿钱养一个长期亏损的企业来养人,还是直接拿钱完善社保体系来养人,让企业放手,该关门就关门,该重组就重组?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不仅如此,在这次调研所涉及的一些地区,国企依然在办社会,其他地区国企十多年前已经解决的改革中的问题,在这些地区依然存在。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行业起伏是常态,只是不同背景下起伏幅度不同。近年来所经历的是由增长阶段转换所引发的大起伏。这也为分析判断不同类型企业和企业体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行业的上行期,也就是所谓的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而到了下行期,风口不再或变成了逆风时,谁能落下来还活着,仍能向前走,那才是真正的好的企业、好的企业体制。企业的真正优势或核心竞争力是在这个时候显现的。国企往往在行业上行期还可以,一旦下行,则会陷入困境并难以摆脱,而依赖于政府的特殊支持和保护。除了遭受行业下行期固有的冲击外,国企面临的主要还是固有的深层体制的问题。
这就涉及了本次调研所及的这些新问题地区走出困境的思路和政策。近期重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议题,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以往那套振兴思路和政策的成败对错。过去十多年东北经济曾经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那时是在行业上行期,而综合评估则是包括下行期在内的全过程,尤其是未来增长的可能态势。如果继续沿用扶持输血、投资拉动的办法,且不论正确与否,实际可操作空间其实不大,短期刺激效果也未必见效,更重要的是可能错失振兴机遇。对这些地区来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已经出现的行业调整和困难,而是下一步能不能看到希望和出路,这与观察分析应对局势的角度和思路直接相关。
振兴或不振兴
问题地区面临振兴或不振兴的挑战。当然要振兴,问题是如何振兴。
如果不将这一问题搞清楚,结果未必是振兴。一个地区由衰而兴,用流行的话语说,叫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需要依托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天然拥有的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或处在交通要道;另一类是组织资源,包括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市场和竞争秩序,规则、惯例等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或文化等。当然,这些组织资源要有优势,应当具备好的、先进的、现代化的特质。
依托自然资源可以快速增长,甚至一夜暴富。典型的是中东石油输出国。前些年本次调研所涉及的部分地区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但这种增长往往并未相应带动社会发展进步,只是钱多了,其他方面的变化不大。于是发展经济学就有了增长不等同于发展之说。有人注意到,某些煤炭富集之地,前几年挖煤太快,还没有来得及搞城市建设,好日子就到头了。除了一片矿山塌陷区,未能留下什么像样的东西。
这些地区的软肋是特别依赖于对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市场需求。如果组织资源建设未能跟上,一旦需求下降,衰败就变得顺理成章。经济学亦有资源诅咒一说,即自然资源富有之地,组织资源常成短板,于是捧着金碗要饭吃。个中缘由令人回味。兴旺前如此,兴旺后的衰落亦源于此。
自然资源依赖性增长衰退也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资源枯竭,煤被挖完了,油气被抽完了,繁荣不再。另一种情况是,资源还有,抑或又发现了储量更大、品质更好的新资源,但需求减少了,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依然会陷入衰落。
另外,还有其他情况。需求下降或减速但并不等于没有需求。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目前人均钢铁存量为6 吨,而美国为24.6 吨,日本超过40 吨。暂且不论日本,即使想要接近美国的人均水平,中国也仍需要200 亿吨以上的钢铁存量,按照年产7 亿吨计算,还要生产30 年以上,而7 亿吨是接近世界产量一半的规模。问题是在需求下降的行情中是否有我们的位置。想要获得这样的位置并不容易,需要有比别人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比的不是自然资源优势,而是组织资源优势。
即便是资源枯竭的地区,也有再度兴起的机会,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匹兹堡等城市,德国的鲁尔地区等。然而,毕竟有一些地区衰落了,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如美国的铁锈地带、汽车城底特律。
固然,工业史上地区行业分化起伏、繁荣衰落均有规律,何况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大变局之际。但是,有的衰而复兴,有的不是没有机会,但未能抓住。这里需要关注调整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重要差别。
计划经济下人由组织安排,再不满意,组织不让你动,你是动不了的,擅自行动的成本之高让你难以承受。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多的人不满意就用脚投票,走出去了。这反映在地区间的人口流动上,人可以在地区间做出选择。当然,能够流动的是部分人群,但这部分人通常是能量很大的,他们的出走无疑是振兴能量的耗散。
地区振兴也是一种机遇。之所以称其为机遇,是说振兴是有时间要求的,错过了特定的时间窗口,机遇就可能成为别人的。比如某些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工业的基础相当好,有些方面,如产业工人素质和文化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但若体制机制、政策环境问题解决不了,拖上若干年,那些有活力的新兴工业基地,包括上述提到的出走的那些有能量的人一定会去抢占这个市场,会利用老工业基地的资源。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吃了,你就吃不到了。
在资源流动、机遇开放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应以为资源和机遇任何时候都属于自己。处于转型困境的地区,振兴或衰落是一道选择题,做选择的是人,人背后是体制、政策、文化,或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
人和制度
在此次采访报道中有个人物篇。从大学生创业、留美博士带项目回归发展、公务员下海搅局乳业,到公益小贷、丹霞花海、特色文化产业、乌拉草老板,他们构成了创业、转型的企业家群像。这是一群特别有能量的人,是地区振兴的希望所在。
问题仍然在于:这样的人有多少,其中哪些人留下来了,哪些人出走了,还有没有类似的人从外面进来。这与待振兴地区对企业家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密切相关,于是又回到了体制或制度问题上。
说到体制或制度,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文件,都在实施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差别如此显著?这里需要关注一个元素,可称之为隐形体制,对此尚无准确定义,大体上是指那些并未写在表面但实实在在起作用,往往可能是主导作用的体制因素,如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奖惩方式等。或者说,指那些与明规则相对应的潜规则。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某大报开展过一场关于做生意是否应有回扣的讨论,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认为这个问题无须讨论。南边某省的人认为做生意拿回扣理所当然,北边某省的人则认为此举肯定违法。时至今日,对同一规则,特别是对那些讨论、探索中的规则的理解,依然差别很大。比如,对国资国企改革,南边某省以为国有资本应当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那些市场有需求但做不了的事情,而且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北边某省则以为国企一定要守住阵地,即使面临困境,在重要行业依然要做大做强,防止唱衰国企。其实,看一下数据,前者国有资本的规模和实力明显高于后者。在改革开放发展诸多紧要问题的理解和实施上,都能看到不同程度的差别,背后似乎都能感到隐形体制的力量。
近来讨论东北再振兴议题,可以提出颇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体制、政府行为、市场规则乃至人的观念等。又感到仅仅解决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作用可能不大,所面对的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环境问题。这里所说的整体环境,既包括显形体制,也包括隐形体制。通常提到的一些改革办法,主要是应对前一类体制问题的,对后一类体制问题成效不大。这大概是人们对这些地区改革不大乐观的原因所在。那么,改革还有出路吗?
一种可以探讨的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换环境。大范围改变环境不现实,但可以从较小范围做起。其实,这正是改革初期办特区的办法。新常态下办特区,时过境迁,必须与时俱进。以东北再振兴为例,可考虑由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水平较高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与东北三省分别对口合作,开办特殊合作区。
其实,此类试验已有。广东、深圳特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汕尾市合作成立了深汕特殊合作区。前三年,关系不顺,发展缓慢。两年前,调整体制,以深圳干部、政策、规则为主,发展成果两地均衡共享,经济发展活力大增,一座产业和安居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这种以特区办特区,或者说体制移植,在较小范围先换环境的办法,可以在地区振兴过程中尝试。不妨设想一下,东北三省和东南三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口在东北三省举办特殊合作区,面积可以相当于一个地级市的范围。合作区内,由东南三省派出的干部主导,主要沿用东南三省已有的政策、规则,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东南三省要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派出时升格仼用,工作业绩突出再优先重用,待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建立一套适宜的激励机制。
此类地区间对口合作与过去的对口支援有很大不同。主要不是给资金、给项目,而是给体制机制、给得力干部,协助先换小环境,逐步影响调整大环境。当然,小环境好了,包括合作方的东南三省相关地区的资金、项目也会来,但这是换环境所引出的结果。这类合作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制度条件下才能做起来、做成功,彰显出我们的制度优势。
我国改革开放已近40 年,推进新常态下的改革发展也需要创新。地区合作办特区,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