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下)

書城自編碼: 297090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俗学/民俗文化
作者: 胡朴安
國際書號(ISBN): 9787558119026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2.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摩梭仁者:东巴口述史 》

售價:HK$ 135.7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趣话通信:6G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

售價:HK$ 90.9
不羁.完结篇
《 不羁.完结篇 》

售價:HK$ 60.7
性别经济学
《 性别经济学 》

售價:HK$ 71.3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中国书法嬗变与思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12.7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关键冲突:如何化人际关系危机为合作共赢(原书第2版) 》

售價:HK$ 86.3

 

內容簡介:
本书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家胡朴安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广为搜罗有关民间风俗的典籍杂志汇集成册。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既可使我国风俗民情不致淹没于浩繁卷帙之中,又可免除人们翻阅求索之劳,也有助于对我国民俗风情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研究。
關於作者:
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曾经出版《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等。
目錄
自序
上编
卷一
顺天
总志
山东
济南
兖州
东昌
青州
登州
莱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山西
总志
方言(附)
农家月令(附)
太原
平阳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宁武
泽州
蒲州
辽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绛州
吉州
隰州
中国风俗
目录
卷二
河南
开封
归德
彰德
卫辉
怀庆
河南
南都
汝宁
汝州
陈州
许州
禹州
郑州
陕州
光州
江苏
江宁
苏州
松江
常州
镇江
淮安
扬州
徐州
太仓
海州
通州
安徽
安庆
徽州
宁国
池州
太平
庐州
凤阳
颍州
滁州
和州
广德
六安
泗州
卷三
浙江
总志
杭州
嘉兴
湖州
宁波
绍兴
台州
金华
衢州
严州
温州
处州
卷四
福建一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福建二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岁时附
气候附
杂俗附
卷五
湖北
总志
武昌
汉阳
黄州
德安
安陆
襄阳
郧阳
荆门
荆州
宜昌
施南
卷六
湖南
总志
长沙
衡州
永州
宝庆
岳州
常德
辰州
永顺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阳
时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卷七
陕西
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四川
总志
成都
重庆
保宁
顺庆
叙州
建武
叙永
夔州
龙安
宁远
雅州
嘉定
眉州
邛州
潼川
泸州
资州
绵州
茂州
达州
卷八
广东
总志
广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庆
高州
廉州
雷州
琼州
罗定
连州
南雄
嘉应
卷九
广西
总志
桂林
柳州
庆远
思恩
泗城
平乐
梧州
浔州
南宁
太平
镇安
郁林
卷十
云南
总志
云南
大理
临安
楚雄
澄江
广南
顺宁
曲靖
丽江
普洱
永昌
开化
景东
蒙化
永北
广西
武定
元江
镇沅
贵州
贵阳
安顺
平越
都匀
镇远
思南
石阡
思州
铜仁
黎平
大定
南笼
遵义
下编
卷一
京兆
北京輶轩录
直隶
津沽春游录
天津之社会观察谈
天津风俗诗
天津腊月之腊品
天津祭灶之风俗
天津烧平安纸之风俗
天津求雨之风俗
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
宁津六月之两节
东光风俗略志
丰润风俗琐记
保定风俗详载
奉天
满洲之婚制
沈阳农家之歌谣
营口婚嫁之风俗
铁岭中元节之风俗
辽阳之农家谚
辽阳人之媚灶
吉林
吉林奇俗谈
吉林猎者捕兽谈
宁古塔风俗杂谈
双城跳神之习俗
黑斤济勒弥之生活
黑龙江
黑龙江风俗琐记
鄂伦春族之生活状况
鄂伦春族之风俗习惯
卷二
山东
济南采风记
济南人之特性观
惠民县之民情
惠民县之礼仪
惠民县之岁时
邹县之民情
邹县之岁时
邹县之礼仪
高唐奇俗之一种
荣成县之迷信
荣成县之清明节
沂州等处结婚借被之奇俗
山西
山西之哑叭教
保德土风拾零
河南
开封风俗诗
西华之中秋节
郑县采风记
汲县岁时之风俗
洛阳风俗琐录
南阳农人之谚语
沘源县之祀灶
沘源县之节俗
沘源县之闺阁游戏
卷三
江苏
南京采风记
六合之礼仪
六合之岁时
镇江奇俗之一端
吴中岁时杂记
吴中之习俗
常熟风俗
昆山冬至节风俗
吴江县放水灯之风俗
黎里赛会之恶俗
武进社会状况
武进岁时记
宜兴之恶俗
宜兴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风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风俗志
阜宁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扬州老鸦语
仪征婚葬礼俗记
仪征岁时记
东台时节之风俗
兴化之新年
泰县时节之风俗
泰县人之信仰
高邮之丧礼
淠淮间婚嫁风俗
黄渡镇妇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赛会
崇明时令之歌谚
崇明之鼠迷信
海门人之猜天
宝山十月朔之俗
浦东之礼俗
上海风俗琐记
卷四
浙江
杭州嫁娶风俗
杭州育子风俗
杭州寄干儿女之风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传说
杭州游戏场之今昔
杭州商业之今昔
杭州妇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与冬至之种种
习俗
杭城冬日杂咏
西湖之香市
临安岁时记
海宁风俗记
于潜避疟鬼之迷信
嘉兴农民之生活
湖州问俗谈
湖州岁时纪
湖州养蚕之习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绍县做平安戏之风俗
绍县之女儿酒
萧山问俗记
余姚之习俗
上虞农夫之习俗
新昌之立夏节
天台问俗记
天台岁时纪
兰溪县嫁俗琐记
金华城隍散粮之风
丽水之天贶节
丽水食物之习性
遂昌信仰之风俗
卷五
安徽
合肥风俗记
六安之婚嫁风俗
芜湖风俗琐记
歙县纪俗诗
黟县之中秋节
婺源度岁风俗谈
婺源中秋风俗谈
绩溪中秋风俗谈
泾县之节令
泾县东乡佞神记
贵池中秋风俗谈
鹊江风俗志
寿春岁时纪
寿春习俗录
江西
赣省育儿习俗谈
临川之中秋节
吉安婚俗奇谈
吉安之中元节
安福民风琐记
萍乡岁时之风俗
萍乡婚嫁之恶习
萍乡人之习俗
萍乡人食物之习性
萍乡之俗语
德安杨泗菩萨晒袍之风

福建
闽俗琐记
闽省岁时风俗记
闽人佞鬼风俗记
闽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宁化民风略记
永定农家之乡俗
永定之方言
建阳之赌风
邵武风俗记
卷六
湖北
武昌东乡乡里制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岁时
武昌乞丐之习俗
武昌之商情
黄陂风俗志
黄陂岁时纪
黄陂信仰谈
监利婚丧之礼俗
监利岁时气候记
湖南
湖南信仰之风俗
湘人称呼之奇俗
长沙新年纪俗诗
衡州风俗记
宁远岁时记
汝城风俗纤记
津市之农谚
辰州风俗记
麻阳婚丧之陋俗
陕西
陕西风俗琐记
泾阳婚丧之俗礼
凤翔县民俗琐记
汉中风俗略志
临潼之送穷节
甘肃
兰州之迎春赛会
兰州运输之情形
狄道人民之衣食居处
平凉等处之穴居
宁夏之婚俗
宁夏之丧俗
宁夏之生活状况
土司之制度
甘州之称呼
四川
越隽求雨之风俗
泸县拜鸡、新正风俗
金川风俗琐记
黑帐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谷夷女之异装
达围寨土司之状况
连州八排之瑶风
卷七
广东
广东人之性质
广东之赌风
广东妇女之特性
广东之妓女
广东之生活状况
广东之礼俗
广东之戏剧
广东之宴会
广东之多妻
广东之特殊妇女
广州岁时纪
广州之中秋节
广州之七夕
广州之金花夫人
广州之仔字称呼
广州之密蔷薇习俗
广州之飓讯
广州之娘妈会
广州之银洋称呼
广州之麻蛋烧猪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女子之金兰契
顺德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纪
曲江之奇俗
潮州风俗乐府十咏
潮州人之服饰
潮州妇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斗
潮州之三点党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岁
潮州人之盂兰会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龙
潮安之中元节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习俗
广西
粤西采风琐记
蒙山佞神之信仰
罗城打炮仗之习俗
象县之俗谚
百色之七夕节
广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卷八
云南
云南社会观察谈
云南之节令
云南人之信仰
云南之婚俗
云南人之生活状况
曲靖吊丧之异俗
宣威岁时之习俗
哈瓦土人之风俗
哈瓦之祭谷地奇俗
石屏之请七姑娘
腾越之节俗
龙氏土司之婚礼及家仪
贵州
贵州之中秋节
贵阳女子之生活
盘县十月朔之俗
盘县节序之宜忌
盘县小孩之撞名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状况
哈萨克人之生活
哈萨克人之衣饰
哈萨克人之礼仪
哈萨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克人之信佛
帕米尔人之生活
准噶尔风俗记
乌鲁木齐风俗记
卷九
热河
热河风俗琐记
绥远
归化绥远之风俗
内蒙古
内蒙古风俗志
内蒙古东部与西部风俗略

蒙古族婚嫁及杂俗
青海
青海番族之状况
卷十
西藏
西藏喇嘛僧之等级
西藏喇嘛僧之服装
西藏喇嘛寺内之状况
西藏尊贵喇嘛之敛礼
西藏喇嘛教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状况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历法
藏民之租税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质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异
藏民男子之服装
藏民女子之服装
藏民之职业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伦卜宴客之仪式
藏民宴客之仪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风俗
藏民之医术
藏民之占卜
藏民之交际礼
藏民之岁时令节
苗族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一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二
內容試閱
中国风俗
自序
自序
语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为千里者以十计,为百里者以千计,各自为风,各自为俗,风俗之不同,未有如中国之甚者也。以中国不同之风俗,数千年来,在统一国家之下,卒能相维相持于不敝者,其道安在?间尝求之而得其故,盖以学术统一而已矣。自汉武表章六经,儒术遂尊,佛虽盛于晋唐之际,出世而非人世,不能与儒家争政治之权。所以自汉以后,迄于清季,为儒术统一国家之时期,虽其间乱亡相继,而其由乱而治、由亡而存者,无不揭橥儒术,以为收拾人心之具,所以不同之风俗,而卒能归于统一者此也。西学东渐,功利之说兴,儒家仁义之说,不能与之相抗,学术分裂,各执一端,于是不同风俗之国家,遂无统一之望矣。夫求治之道,须因病施药,不可削足适履。学术既无统一之能力,当留意于风俗之习惯,而为因病施药之举。今之从政者,昧于中国情形,稗贩东西成法,强纳不适宜之中国,本无约束也,盛为自由之说;本无阶级也,盛为平等之说;本无资本家也,盛为经济支配之说;本不轻视农民也,盛为劳工神圣之说。多数人民,未受种种之痛苦,故对于自由、平等、经济支配、劳工神圣之说,漠然不动于其心;而为此说者,卒不能以之增进人民之幸福,适为少数人借为争权夺利之资。此不知国情者不足以言治道也。即其号为知国情者,亦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甲唱一说,合于甲省之习惯,乙省之是否适宜不问也;丙唱一说,合于丙省之习惯,丁省之是否适宜不问也;推之戊、巳亦然。所以不周知全国风俗,而欲为多数人民谋幸福,纵极诚心,于事无济。韫玉有见于此,而力不逮,未能周行国境,一一详考其风俗,乃退而读方志,凡有关于风俗者,随笔记之,积成巨册。合肥阚君轶群,江宁郑君肖崖,及侄惠生,复从近人笔记、游记、日报、杂志中,节抄风俗之记载,成书亦复相埒,乃董而理之,以抄自方志者为上编,抄自笔记、游记、日报、杂志者为下编,编各十卷。庶几中华全国之风俗,虽非目睹,聊当耳闻。不敢谓足为从政者考镜之资,其有留心风俗之君子,实地调查,则此编或可为万一之助云尔。
民国十一年一月泾县胡韫玉朴安自识


卷一
顺天
总志
顺天府属州县二十有四,星罗棋布,壤接趾错,风尚不殊。然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霸、文偏于南,与保定、河间相似;昌、密偏于北,与宣化、永平相似;宝、宁富庶,俗尚奢靡;平、怀狭隘,民情贪鄙大同之中,不无微判。爰甄其岐尚者著于篇,以备在位者问俗采风,于以补偏救弊云尔。
民风
顺天户口繁富,民风笃实;加以地多硗薄,人近朴陋。距京师数十里,即栖茅啜菽,一如穷乡僻壤。西北多山,民习勤苦;东南多水,民忧泛滥。唯通州、武清下接津沽,近年各国通商,轮舶翔集,大艑长舸,百货荟萃,民食其利,富厚日形。然华而不靡,勤而不惰,知得于观感者深矣。州县志类多追述前徽,有可讽世劝民者,如
《宝坻洪志》曰:知县洪肇楙,适军粮城,失路,见一樵者,遣役问之。掖至舆前,问曰:此何地名?曰:不知。尔住何庄?曰:不知。尔何姓名?亦曰不知,蚩蚩木立。洪笑而释之,去数武,复伫望而笑。洪叹曰:甚哉,民之醇也!其不见官吏也久矣,宜其始则茫茫然惊,继则嘻嘻然乐也!美哉俗乎!《范书》载刘宠为会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庞眉皓发之老未尝识郡朝。史之所称,岂不懿哉!若夫役繁讼多,终岁之勤,半在官府,虽欲其愚,不可得矣。
《永清周志》曰:东乡滨河,河东韩村、陈各庄一带,地土硗瘠,多沙碱,不宜五谷,居民率种柳树。柳之大者伐薪为炭,细者折其柔枝,编缉柳器,贫民往往赖之。凡采柳在夏秋之交,早则液润而天,迟则疏燥而强,皆不中于束缚。大者为筐,可容石许,小者或类盘盂,方圆径二寸,量其工力繁约而计其值。业编柳者,窨地为室,篝火其中,不知时日早暮。盖治柳枝,必先柔之以水,剥其青肤,莹白如荑,乃可屈曲,见风则脆而折,故就窨室成之。老幼男妇,穷日所为,八口乃可给也。横上居民,专以织柳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云是有巧术,乡党相约,不得授法于女子,恐女子嫁别村,转授夫婿,争其业也。
《东安李志》曰:俗尚文雅,人多技艺,沉鸷而有材力,重许诺,矜豪侠,质性厚重。
《香河刘志》曰:丧家延僧众作佛事,以荐亡者。道场或三日,或五七日毕。送僧衬钱,僧必以十分之二送还主家。凡土木工匠,日久亦然。至今如此,亦醇风之一端也。
《三河陈志》曰:宾至则壶酒盘餐,绝无兼味;即缙绅富室,亦略无靡丽,其习俗使之然也。
《宁河丁志》曰:宁邑人多朴拙,然终岁勤动,游手好闲者绝少。各项工作,所操艺事,仅能成器备用,无有以近巧名者。而沿河庄户,皆以结鱼网为业,得微利,少可自赡。耕种之区,亲馌饷,佐耘耔,率以为常。碱薄下湿,地昼取茅、夜索绹,不减《豳风》景象。迩更勤于纺绩,司中馈毕,聚家之老幼,姑率其妇,母督其女,篝灯相对,星月横斜,犹轧轧纺车声达户外也。
《昌平宋志》曰:士则务实学,尚朴质,贫者多耕以自养。旧志所谓足迹不入公庭,耳目不交市侩,非虚语也。农则山居之民,以果树为业;山外者,专务力田。然素鲜盖藏,一遇凶年,支绌立见。
《房山佟志》曰:城内不乘舆马,无贵贱少长,出则于郭外乘之,入则至郭外下舆马步入。婚姻不择财势,唯择舅姑与婿之贤者相缔。迩来有尚财势,而晚多败弃者,邑人每以为戒。遇丧葬,务尽哀合礼,不以观美为悦;祭奠尽诚,不以牲醴错陈为丰。宾客会饮,将敬而已,不以华绮重簋互相炫耀;但醉狂豪呼,时露悲歌慷慨之概。不特贫贱单族服饰不尚侈靡,即富贵之家,只期庄雅为佳,较京师之繁缛、良涿之浮夸,称最朴焉。一切器物,但取坚质适用而已,不以雕镂金玉相竞尚。浑噩之气,独留于岩邑。
《霸州周志》曰:州西地皆平衍,民树桑枣、勤耕织。然当诸河之冲,频罹水患。东多水乡,饶鱼盐席苇之利;南汗下沮洳,不得耕播,民多业渔。其俗朴野,愚钝倔强,不肯屈折。每秋水泛滥,多弃业携家徙别所。郡北沙薄不宜谷,民种榆柳、植瓜果,与诸屯接壤,有军卫风。
《保定成志》曰:敦好礼义,崇尚廉耻。婚姻以时,随其贫富;丧祭唯礼,称其有无。钱粮如期而纳,诉讼输诚而理。不事浮靡之习,颇有笃实之风,其事均有足传者。
冠礼
士大夫家,子弟十六,父命加冠,或岳丈为婿加冠。(《良乡杨志》)
婚礼
先遣媒妁问名,取女年庚合婚。亦有男女亲长作保亲者,不以合婚,谓之撞婚。(《通州高志》)
择吉具红柬,央媒衣冠上门,四拜献柬。(《蓟州沈志》)行定礼,用钗钏钿帛及羊酒果饼等物。将娶,行聘礼,用衣饰及羊酒果饼等物,俗名下茶,又名过礼。将娶,先期婿家备礼物及鸡席送女家,曰催妆;女家送妆奁,仍以鸡席归婿家,曰铺床。妆奁丰俭,各称其家。前一日,曰花烛,男女家俱有戚友备礼称贺,各设吉席款待。(《通州高志》)
娶之日,男子亲迎,陈设灯烛,鼓吹至女家,女家为备酒醴敬迎,谓之喜筵。燕毕,女至婿家,夫妇同拜天地,行合卺礼。(《固安陈志》)
娶之次日,女家送果品等物,曰点茶。三日复送席,曰餪饭。娶后几日,行庙见礼,女家亲戚咸往婿家,曰会亲。九日,女家迎婿女至家,曰回门。九十八日,女家亲戚咸往婿家,曰作双九;或女家复迎婿女至家,曰回双。回九及一月,女家迎婿女至家,曰住对月;或婿先返,择日送女归。(《通州高志》)
丧礼
初丧辟踊哭泣,扶尸于床,覆衾其上,悬纸马纸钱于门。(《固安陈志》)
诣五道、土地等庙,焚烧纸求魂。三日始殓。(《良乡杨志》)
属纩含敛,男括发,女去头饰,乃成服。告于乡社之庙,日三次,三日乃止,谓之报庙。书死者姓氏年月榜于门,谓之殃榜。(《固安宋志》)
讣告亲族,饭用不熟者含。孝子衰麻,哭无时。一日,合家不举火、不食,孝子浴亲尸,而置米盐钱物于棺内,殓入棺。柩停院中,上覆以棚,亲友皆临吊,孝子稽颡答拜。每逢七日,必备筵奠,谓之做七七者,戚也。(《固安陈志》)
世俗多修佛事,士大夫家亦有遵行《文公家礼》者。(《东安李志》)
逾月而葬,或有停丧至数年者。及筮葬,富者盖席为棚,家祭,请题主,祠后土,以文武甲第主之。(《固安陈志》)
发引前一日,戚友赙吊,曰封灵。士大夫家,延庠生行迁柩礼。发引日,丧家或用僧道,士大夫家或用庠生于途,行遣奠礼。戚友束帛素服送殡,或设路祭,或设祭品于墓所,曰山头祭。(《通州高志》)
丧家散孝,有孝袍、孝帽;贫者设奠而已,亦设孝帽。(《固安陈志》)
葬实土,或坟封而不树,三日孝子增筑新土,谓之圆坟,亦谓之暖墓。(《通州高志》)
至清明日必填坟。持丧二十七月,百日不薙发,遵制与京师同。(《固安陈志》)
送丧有拟司会,以其法度整肃拟于官司也。乡人或二三十人,多寡不等,各为一朋;每朋推年尊者三人为长,次又推一人为主事者司出纳,众咸听约束。一会各出银钱,主事收掌,遇各人及亲识有丧,则约齐于晡时往吊,量出会钱,以为奠赙,谓之坐宿;发引时,各具幡幢会送。凡行礼,坐立皆以齿,拜跪参差者有罚,冠裳秩秩,少长随行,殊可观也。(《顺义黄志》)
祭礼
士大夫家,凡有庙堂者,祭于庙堂;无庙堂者,室中设一龛,奉神主。逢节祭拜,朔望焚祝,出入祗告,四时供鲜,生子、娶妇诸事必祭之。(《良乡杨志》)
清明节,祭扫先茔,悬挂纸,放起花,奠于墓所,比户皆然。回集家庙,广设几筵,合族会食,欢洽竟日。亦有取次分门,在家会饮者。七月十五日献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除夕、新节、元旦悬像设供,家家致祭。遇祖先忌日,请主在堂,具牲醴,举家拜奠。三年服阕,肃傧相,备献仪,祝告先灵,易凶从吉。不烦不怠,犹有古风。(《宁河丁志》)
岁时
正旦五更时,农家秫秸一节擘开,依次挖十二孔,以配十二月,即以大豆十二枚置其中,线缠合之。质明开视,数至某月,豆涨大,则某月多雨,无不验者。清晨,牵驴一头,随喜神方位驱之,谓之迎喜神。(《固安陈志》)祀神祗,先换新衣。谒官师,拜尊长,亲识往来交拜。候阴晴,观日色,以占年岁丰歉。预治肴蔬,三日内不煮生、不煎炒,迎喜神、贵神。(《良乡杨志》)
初二日,每家于祖茔焚纸钱,行四拜礼。(《固安陈志》)
初七人日,携酒登高。(《良乡杨志》)
自一日至十日,以阴晴卜六畜、人谷、菜果之丰耗。(《三河陈志》)
元夕,好事者先期按户敛钱,为灯烛费,谓之灯会。(《固安陈志》)
十五至三十日,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十六日为耗磨日,宜饮酒,忌开仓库。(《东安李志》)久患眼疾,以艾炙瓦窑即愈。(《房山佟志》)
二十五日,俗以为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永清周志》)
二月初二日龙抬头节,人家以石灰引白龙,入以小灰,引黑龙出。亦有以小扁食祀者。(《宁河丁志》)以水和面如粥,置油于釜,熟食之,名曰煎饼。(《固安陈志》)
自初一至初三,各置土地庙,演戏祀神。十九日,北坝菩萨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三月三日,病创者多以长流水洗之,即古人修禊遗意。(《涿州吴志》)
初二日,孤山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清明,各祭于先茔,加新土,供牲醴,焚纸钱。祭毕,乃燖馔享馂余,少长咸集,谓之清明会。(《固安陈志》)有丧之家,三年内于春首戊寅日以前祭新坟,不过天赦日也。(《通州高志》)
自十七至十九,杨富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二十六日,俗称为本县城隍生日,相率赛会,奉神像,导以鼓乐旗幡,迎于街,及庙而止。(《永清周志》)
二十八日,俗为东岳诞辰,州人诣北阙东岳进香。(《涿州吴志》)
留台光三元宫庙会。(《房山佟志》)
自二十七至二十九,东岳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谷雨,贴逐蝎图于壁以压之。(《东安李志》)
四月,自初一至十五,宏仁桥娘娘庙、张湾广福寺,俱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俗不养蚕,妇人无事,自初春时即治秋令衣服,必于此月告竣。(《固安陈志》)
初八日,登崆峒山,赛崔府君神。(《蓟州沈志》)
十八日,天开娘娘庙会。(《房山佟志》)
登五名山,赛圣母会。(《蓟州沈志》)
草寺娘娘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二十六日,本县城隍生日,赛会。(《顺义黄志》)
二十七八日,城内外四处药王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男女上庙进香,络绎于道。(《东安李志》)北阙九神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五月初一日,本州城隍(自四月晦日至初一日)庙场香会。里二泗娘娘之庙,亦于初一日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端午日,城邑皆佩艾叶,饮雄黄酒,食角黍,亲友交馈;村中第食角黍而已。(《固安陈志》)系采丝于小儿背,谓之长命缕。(《东安李志》)
十三日为关帝诞,自初一至晦日,王恕园关帝庙有庙场香会。(《通州高志》)
夏至,戴蓖麻子叶、长命菜即马齿苋也。(《涿州吴志》)
六月六日,汲水浸物,经久不坏。(《三河陈志》)曝书及衣服,为冰雹会。(《固安陈志》)曝衣。(《通州高志》)农家以土谷神挂于地头,名曰挂土地头。(《香河刘志》)
十七日,俗称本州城隍诞,有庙会。(《通州高志》)
二十三日,赛火神庙。(《蓟州沈志》)
二十四日,为分龙会。(《固安陈志》)
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月影以验工拙。(《良乡杨志》)至夕,设瓜果酒脯,祭织女。(《固安陈志》)
十五日,作盂兰会,放河灯。(《固安陈志》)或于衢路,曰旱道灯。(《东安李志》)携楮钱,登陇墓祭奠。(《固安陈志》)
八月二十八日,城隍诞辰,赛会。(《蓟州沈志》)
九月九日,乡农散工,开六畜栏,牧于田野。(《三河陈志》)
冬至日,行释菜先师礼,悬像或设主,师生以次肃拜。奠献毕,敬撤像,主则跪焚之。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谓之拜冬。(《固安陈志》)
腊月八日,腊八粥必于五更以前食之。俗传食粥早,则五谷之收成亦早。(《固安陈志》)
除日,各随家之贫富,预备酒肴果物,以给新岁之需。易门神桃符,贴春联,以祓不祥。居丧之家,必登门拜之,谓之拜孝年。至朝,则日高三丈,犹闭户不出也。
山东
山东
济南
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带砺山海,高壤数千里,宜五谷桑麻,多文采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史记》)
俗弥奢,织作冰纨绣绮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
齐部舒缓养名。(《汉书朱博传》)
水道遒劲而急,故其民粗而好勇。(《管子》)
齐郡风俗,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隋书》)
齐固为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夸诈见于习俗。(曾巩《齐州诗序》)
济南人敦厚,阔达多大节。(元程口《遂间堂记》)
历城县
重农桑,崇学业,乐输将,敦气节,其大较也。而四乡三关,风尚各异:南乡务耕牧,椎鲁畏法,而近关杂处,人多剽悍;东乡习耕读,聪察善讼,俗号殷富,士多出仕,而近关者稍朴鄙;西乡亦务稼穑,知诵读,近关之士多雅秀而文,然稍失之华;北乡则专治畦圃,敦朴无他营,最为近古。(《邑志》)
章丘县
关厢士民杂居,商贾辐辏,营机利,多驵侩。西锦平旷,俗勤耕作。东北为清平乡,多业桑,蚕成,织纱绢,为利不赀。南则东锦清河上下,菱芡苇蒲均资其利。西南夹山而居,即依山为业。士知读书,好吟咏;女勤织纺,奋节义。(《邑志》)
邹平县
民业农桑,士知礼义,性俭朴,居处不事商贾;妇女蚕桑之外,兼务纺绩。婚娶视家丰啬为礼,丧葬颇崇外饰。(《邑志》)
淄川县
自昔崇尚经术,敦励名节。今其俗犹循礼让、急租赋,爵名词翰甲于他邑,岁时伏腊尚不失先民遗义,而丧葬则专事繁华。(《邑志》)
长山县
民无游惰,务农桑而轻贸易;士绝奔竞,尚文学而重婚姻。(《邑志》)
新城县
文学彬彬,甲于他邑。民朝免襁负,夕秉耒耜,无敢淫佚。妇则布襦蓬首,操作恐后。士眈吚唔,严尚师友。薄婚娶,而厚于丧礼;重交际,而俭于居恒。殆古风之犹存者。(《邑志》)
齐河县
士大夫崇尚礼让,不事干谒。庶民男耕女织,茹藿被毳,少有牵牛服贾于远方者。嫁娶丧葬之礼秩秩由旧。士□□□不务纷华,□修之暇门外□力于南亩。淳朴之风亦概可见矣。(《邑志》)
齐东县
贵礼尚义,长老有勤俭之范,子弟多弦诵之风。(见刘敏中《齐东学记》)
妇女务蚕绩,一切公赋、终岁经费,多取办于布绵。(《邑志》)
济阳县
士好经术,矜名节;民务农桑,负意气。婚丧相助,奖善嫉恶,不遗余力,犹为直道而行者。(《邑志》)
禹城县
祝阿县俗,宾婚大会,肴馔虽丰,至于蒸脍,尝之而已;多则谓之不敬,共相诮责,此其异也。(见《隋书》)
作息随朝暮,耕凿供饮食。农余恣歌谣,击壤忘帝力。恍如唐虞民,哪知齐鲁域。(见任宗美诗)
临邑县
生齿繁盛,习尚淳庞。地无遗利,人惯贸易。邻里亲党,洽比一堂。疵贱不受非笑,尊富不事矜夸。诗书之业,比屋彬彬;弦诵之音,皦于丝竹。士多知耻,罔事干谒。男耕女织,外内克勤,急公趋赋,无用督责。(俱见《县志》)
长清县
淳厚不佻,男多愿悫之行,女无艳冶之饰。荐绅多高尚,士厉廉隅、甘退让,有古礼教之遗。民务樵采、种菜茹、勤纺织,皆有事畎亩,以自食其力,无轻去其乡者。又其俗急公赋,而拙于生殖。冠婚丧祭,各成礼,弗为鄙啬,而财用较他邑独贫。古所称士敦工朴,商悫女□,庶几近之。(《邑志》)
陵县
平原故址,其地无高山危峦,其野少荆棘丛杂。马颊高津,径流直下,无委蛇旁分之势。故其人情亦平坦质实,机智不生。北近燕而不善悲歌,南近齐而不善夸诈。民醇俗茂,悃愊无华。(见《邑志序》)
德州
当水陆之冲,五方杂揉,语言嗜好,亦区以别。齐鲁风教犹存,故士重廉耻、敦礼义,庸人、妇女亦知尽孝仗节。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俱见《州志》)
德平县
人尚忠勇,家业农桑,风俗淳厚。惜其小民,犹有顽梗好讼者。(《邑志》)
平原县
崇孝悌,惜廉耻,畏刑辟,习俭素。乡之长老,多厚重谨愿,读书敦本,实其仕进,卒砥砺名节。农工商贾,皆务敦笃,不敢犯非分。妇人亦慎内闲而修女职。无论贫富,于古盖庶几焉。唯婚嫁、丧葬,专事华靡。(《邑志》)
兖州
周以少昊之墟,封伯禽为鲁侯,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濒洙、泗之水,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长老不自安,与幼少相让。故曰:鲁道衰,洙、泗之间,龂龂如也。孔子乃修六经,以追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学,尚礼义,重廉耻。地陿民众,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丧祭之□□备实寡。然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俱《汉书》)
□人重织作,机杼□□□。(唐李白诗)
人务耕桑,朴而不华,有古风趣。(《图经》)
兖州旧界,介于河、济,地非险固,□杂数国。秦汉以降,政理混同,人情朴厚,俗有儒学。(《文献通考》)
滋阳县
士风和厚雍容,不事奔竞。民亦畏法,为狙诈习。婚丧从俭,衣服布素,有先王之遗。(《邑志》)
曲阜县
韩宣子谓周礼尽在鲁,汉高祖谓守礼义之国。今时代虽远,而冠婚丧葬,一禀《曲礼》。古道犁然,宛乎周情孔思焉。(《邑志》)
宁阳县
士敦礼让、勤诗书,不事虚名,非公事不履县庭,衣冠咸尚朴质,尤急公输税,以为齐民倡。民多椎鲁,家务耕凿。(《邑志》)
邹县
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邑志》)
泗水县
周孔之教,衣被独多。士廉而朴,不习进取;民质而惰,不善盖藏。四民之业,农居六七,贾居一二。婚姻称家,烝尝宴会,奢俭得中。(《邑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