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创新经济学(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29790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赵玉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62163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08/46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7.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3.3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5.8
未来特工局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7.3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6.4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101.2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9.4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2.8

 

編輯推薦:
在整体结构上,第二版进一步突出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主题,加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论述,将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至区域创新能力、国家创新能力,删除了*版中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一章,增加了创新绩效一章;*版绪论改为创新与经济发展,1.3节创新的经济意义改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创新能力一章增加了5.1创新能力的分层一节;基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创新一章增加了8.3技术市场创新一节;国家创新系统一章增加了11.4国家创新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一节。在研究内容上,第二版进一步吸收了近10年来创新研究的*成果,突出创新理论与中国创新实践的结合,增加了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激光照排技术创新过程、海尔集团合作创新战略、中国电视机产业创新能力演变、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与制度激励等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二版在资料和数据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紧跟时代步伐,相关数据资料尽可能更新至2016年。
內容簡介:
本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创新的系统运行规律的学术著作,共有11章,第1章介绍创新与经济发展,系统考察和分析了创新研究的简要历史、创新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以及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2~3章介绍关于创新的过程机制,系统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与产业演化的关系、技术创新系统的进化机制;第4~6章介绍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能力培育与评价、绩效评估和提升;第7~10章介绍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第11章是介绍国家创新系统。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高校教师、科技人员、经济管理工作者研究和教学参考。
目錄
第1章创新与经济发展1
1.1创新经济学的简要历史1
1.1.1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发端: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创立1
1.1.2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分野: 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的形成2
1.1.3创新经济学研究的综合发展: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5
1.2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7
1.2.1创新的概念界定7
1.2.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和技术进步的联系和区别8
1.2.3创新的基本特征9
1.2.4创新的类型11
1.3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3
1.3.1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3
1.3.2创新带来经济波动增长16
1.3.3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变革18
第2章创新过程与产业演化23
2.1技术创新过程23
2.1.1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阶段23
2.1.2激光照排技术创新过程分析25
2.2技术创新过程模型28
2.2.1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的演变29
2.2.2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比较31
2.2.3第5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33
2.3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37
2.3.1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过程分析框架37
2.3.2技术创新影响产业演化的3个阶段41
2.3.3美日电视机产业演化阶段性分析45
第3章创新系统的进化47
3.1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的研究方法47[1]〖2〗[3]创新经济学第二版目录[3]3.1.1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47
3.1.2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概念49
3.1.3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50
3.2技术创新系统51
3.2.1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51
3.2.2创新系统的平衡与非平衡53
3.2.3创新系统的封闭与开放55
3.3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56
3.3.1开放和远离平衡是创新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56
3.3.2微小涨落是创新系统进化的内部诱因60
3.3.3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创新系统进化的根本保证63
3.3.4创新过程的自组织演化模型68
第4章创新战略71
4.1创新战略的特征和类型71
4.1.1创新战略的特征71
4.1.2创新战略的分类72
4.2自主创新战略74
4.2.1自主创新战略的内涵和特征74
4.2.2自主创新战略的优势分析76
4.2.3自主创新战略的风险77
4.2.4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条件77
4.3模仿创新战略80
4.3.1模仿创新的内涵和特征80
4.3.2模仿创新战略的优势83
4.3.3模仿创新战略的局限性84
4.3.4企业实施模仿创新战略的条件85
4.4合作创新战略86
4.4.1合作创新的内涵和特征86
4.4.2合作创新战略的实施模式89
4.4.3海尔集团的合作创新战略96
第5章创新能力103
5.1创新能力的分层103
5.1.1企业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构成103
5.1.2区域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构成108
5.1.3国家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构成109
5.2创新能力的评价111
5.2.1企业创新能力评价111
5.2.2区域创新能力评价121
5.2.3国家创新能力评价124
5.3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128
5.3.1创新能力演化的基本轨迹128
5.3.2中国电视机产业创新能力的演化130
5.3.3培育与提升创新能力的对策132
第6章创新绩效134
6.1创新绩效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134
6.1.1创新绩效的内涵134
6.1.2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136
6.2创新绩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140
6.2.1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40
6.2.2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42
6.2.3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145
6.3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基于DEA交叉效率模型的医药制造业创新绩效评价149
6.3.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150
6.3.2建立DEA交叉评价模型151
6.3.3实证结果分析152
第7章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创新155
7.1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界面障碍155
7.1.1管理界面的含义155
7.1.2企业管理界面的层次156
7.1.3企业技术创新中界面障碍的成因156
7.2技术创新的界面管理原理159
7.2.1界面管理的无等级协调原理160
7.2.2界面管理的跨职能整合原理163
7.2.3界面管理的跨文化沟通原理165
7.2.4界面管理的自组织协作原理173
7.3组织创新的基本模式174
7.3.1R&D机构与企业界面友好的孵化器组织模式174
7.3.2部门间或企业间的接口结构组织模式177
7.3.3企业内部门整合的矩阵式组织结构180
7.3.4职能协调的附加结构组织模式184
7.3.5部门沟通的非结构性组织模式185
7.3.6全员理解与融合的学习型组织模式186
第8章基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创新189
8.1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关系189
8.1.1市场创新的内涵与特征189
8.1.2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191
8.1.3基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创新的内容195
8.2市场创新的要素组合及其选择196
8.2.1市场创新要素196
8.2.2市场创新要素的维度组合198
8.2.3市场创新机会的捕捉200
8.3技术市场创新203
8.3.1中国的技术市场发展203
8.3.2技术市场的功能及其对技术创新扩散的作用207
8.3.3技术市场创新路径210
第9章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217
9.1技术创新风险与金融创新217
9.1.1技术创新风险217
9.1.2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分析219
9.1.3与技术创新相关的金融创新内容222
9.2支持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226
9.2.1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融资的困境226
9.2.2美日德三国信用担保的实践经验228
9.2.3中国信用担保的实践与完善230
9.3支持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234
9.3.1风险投资概念及其特征234
9.3.2风险投资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235
9.3.3风险投资的退出238
第10章基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241
10.1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关系241
10.1.1制度创新的含义241
10.1.2技术创新是一种制度现象242
10.1.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紧密联系243
10.1.4技术创新制度结构的特点及构成248
10.2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251
10.2.1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激励252
10.2.2技术创新的市场制度激励256
10.2.3技术创新的政府制度激励257
10.3促进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创新262
10.3.1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262
10.3.2发明者的专利行为: 净收益最大化263
10.3.3申请专利权的成本与收益分析263
10.3.4专利制度创新264
第11章国家创新系统269
11.1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与构成269
11.1.1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269
11.1.2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271
11.2国家创新系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282
11.2.1政府和制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82
11.2.2国家创新系统的宏观运行机制283
11.2.3美日韩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284
11.3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经济学分析289
11.3.1在相互作用中学习learning by
interacting290
11.3.2创新系统中的国家边界291
11.3.3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运行机制292
11.4国家创新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293
11.4.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的理论贡献293
11.4.2波特钻石模型的局限性及其拓展性研究294
11.4.3国家竞争优势的新钻石模型297
参考文献303
內容試閱
前言
创新(innovation)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使用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的角度考察创新的系统运行规律和战略选择。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 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建立创新的经济理论后,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弗里曼(C. Freeman,1974,1982,1997)的《工业创新经济学》建立了创新的宏观经济学和创新的微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被欧美许多大学选作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陆续被引入中国,柳卸林(1993)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技术创新经济学》著作,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1996年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分别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在我国企业广泛展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加快,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的基本国策。在这一背景下,对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及其相关创新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已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在为研究生开设《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课程时,一直感到缺少一本合适的教科书。在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基金的资助下,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全书共有十一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创新研究的简要历史、创新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以及创新的经济意义;第二至四章是关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机制,包括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第二章)、技术创新的演化机制(第三章)、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第四章);第五至八章是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创新(第五章)、市场创新(第六章)、金融创新(第七章)、制度创新(第八章);第九至十一章是关于创新的综合分析,包括创新的战略选择(第九章)、能力培育与评价(第十章)、国家创新系统(第十一章)。本书的主要内容已多次在研究生教学中讲授或讨论过。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中外文文献,并尽可能在每页下和书后参考文献中列出,但未免也有疏漏,在此向所有已参考过的文献作者(中国的和外国的,已列出的和未列出的)表示衷心的感谢。黄蕙萍、周珊珊、张倩男、单元媛、汪芳、彭玮、孙继刚、张学勇等参加本书调查研究、资料搜集、研讨和撰稿工作。对这些合作者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和真诚合作表示由衷的谢忱。本书的出版得益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基金的资助,并得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和经济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2005年10月15日


第3章创新系统的进化早在1890年,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就提出要用生物学的进化思想研究经济学的观点。他说: 经济学家的目标应该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但他实际采用的方法仍是非进化论的力学方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用进化论研究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自组织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出现了应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创新经济学问题的进化论经济学派。1982年,美国学者纳尔逊(R. Nelson)和温特(S.Winter)出版了《经济变革进化论》一书,奠定了创新研究的进化论学派的基础Nelson R. R., S. G.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2000年,齐曼(John Ziman)出版了《技术创新进化论》一书,进一步阐发了技术创新的进化论思想John Zim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从自组织理论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正是创新系统形成和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考察技术创新系统形成和向有序方向演化的条件,揭示技术创新演化的规律性赵玉林.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自组织机制. 科学学研究, 1996(2): 3338赵玉林. 技术创新自组织机制.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8(1): 8083。3.1技术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的研究方法〖*45〗3.1.1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自组织理论是一组系统理论的统称,包括普利高津(I.Prigogine,1969)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H.Harken,1973)创立的协同学、艾根(M.Eigen,1979)创立的超循环理论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领域存在着三大矛盾: 第1对矛盾是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的时间观与克劳胥斯创立的热力学的时间观的矛盾。在经典力学中,时间是没有方向的,是可逆的、对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遵循相同的规律;而在热力学中,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是不可逆的、不对称的,它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演化的。第2对矛盾是热力学的演化方向与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的演化方向的矛盾。在热力学中,是从有序向无序的方向演化,越来越均匀化,直至达到熵最大;而在生物进化中,则是从无序向有序[1]〖2〗[3]创新经济学(第二版)第3章创新系统的进化[3]的方向演化,越来越复杂。第3对矛盾是经典力学的决定论规律与统计力学的随机规律的矛盾。在经典力学中,运动规律是决定论的,根据现在时刻的状态可以准确地推出过去时刻的状态,也可以准确预测未来时刻的状态;而在统计力学中,运动规律则是非决定论,单个客体的一次行为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但多个客体的群体行为或单个客体的多次行为则是有规律的,可以用统计的方法来确定。那么,是不同的领域遵循不同的规律呢,还是哪个规律是错误的呢?正是这三大矛盾引起了科学家的深入探索,正是为了将这三大矛盾统一起来,建立自然界与有机生命界和人类社会新的联盟,而形成了自组织理论的各个分支理论。经过19461967年整整20年的探索,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无机界也存在着与有机生命界和人类社会相同的自组织现象,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演化规律: 无论是无机系统,还是有机生命系统,抑或社会经济系统,在远离平衡的开放条件下,内部存在的微小涨落通过非线性关系放大至巨涨落,巨涨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稳定下来,都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从而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Prigogine I., Stengers I.. Order out of chaos. New York: Bantam Books,Inc.1984。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块红宝石激光器一问世,便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哈肯的极大兴趣。他发现,激光中存在大量的合作现象,而这种合作现象在社会科学中早有人研究过,马克思就曾经说过,简单的合作就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这意味着无机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相同的演化规律。哈肯用协同作用、支配原理、序参量等新概念揭示了这一规律,从而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H. 哈肯. 信息与自组织. 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艾根从生物分子演化的角度考察了生物体内发生的快速生物化学反应,从而使他对核酸和蛋白质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产生了兴趣,导致他对生命起源的一个关键问题生物信息起源的开创性探讨。他发现,在生命起源和发展中的化学进化阶段与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一个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进化过程。在生物大分子自组织进化阶段,既要产生、保持和积累信息,又要能选择、复制和进化,从而形成统一的细胞结构,因此这个自组织过程只能采取超循环的组织形式。他于1979年出版了《超循环: 一个自然的自组织原理》一书,这标志着超循环理论的诞生Eigen M., Schuster P.. The Hypercycle: a principle of natural selforganization.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1979。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的创立,揭示了自然界无机系统与生命有机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共同的演化规律,为用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1982年,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出版的《经济变革进化论》和1987年纳尔逊出版的《技术变革进化过程解析》,奠定了创新研究的进化论学派的基础。纳尔逊认为,一个进化系统包括3个要素: ①它具有一个将新颖性引进系统的机制,即系统能够创新; ②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以去旧存新; ③系统必须具有搜索能力,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搜索能力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累积性,如产品设计的进化、过程创新的进化等。进化过程不只是渐进的,也可以是突变的、革命的,是各要素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它不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进化论,而是与以学习、选择为特征的拉马克进化观更为接近Nelson R, Understanding technical change as evolutionary proces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87。2000年齐曼主编并出版的《作为进化过程的技术创新》,进一步阐发了技术创新的进化论思想。齐曼认为,技术创新可以被视为一个生态过程,其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体物质的、社会的和认知的,相互作用并随着它们之间的互相适应而协同进化John Zim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3.1.2自组织理论的主要概念1. 组织与自组织哈肯在《协同学导论》中用一个简单例子说明了组织与自组织的概念Hermann Haken. Synergeticsan introdution.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1977。工厂的一群工人,如果每天上班时按照厂长的指令完成各自的工作,就是一个组织过程;如果这些工人并不每天按照厂长的指令,而是按照各自的分工,协调一致地、自发地完成各自的工作,就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一般地说,所谓组织,就是按照外界指令形成某种内部模式的过程;所谓自组织,就是在没有外界指令的情况下,靠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一致、自发地形成某种内部模式的过程。换言之,自组织是指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条件下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一个盛满水的器皿,从其下部加热,当水的温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从器皿上部可以观察到一个个规则的六角形气泡。这就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在器皿下部加热只是外部条件,当热量达到一定条件时,六角形气泡将自发地形成,并不存在一个在何时形成六角形气泡的外界指令。发射相干光波的激光器、生物大分子向细胞的演化都是自组织的例子。技术创新也是一个自组织过程。2. 有序与无序有序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转化;无序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和转化。有序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信息量大,功能强,也需要能量来维持;而无序系统内各要素无差异,信息量小,功能弱,不需要能量就可以维持。在技术创新系统中,有序表现在: 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支持各系统有明确的分工,有规则的联系;主体系统内、对象系统内各要素有明确的分工,有规则的联系。无序表现在: 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支持各系统没有明确的分工,主体系统内各要素没有分工的差异,对象系统内各要素没有评价的差异;没有投资的差异,没有分配的差异;没有规则的联系。技术创新系统的进化,就是从技术创新系统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化。3. 渐变与突变渐变和突变是系统质变的两种方式。渐变是通过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引起系统的质变;突变是通过结构的变化导致系统质的变化,即系统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系统质的突现。在技术创新的分类中,根本性技术创新属于技术进化中的突变,渐进性技术创新则是技术进化中的渐变。4. 进化与退化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的两个方向。进化的方向是指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的演化,即功能越来越强,信息量越来越大;退化是指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方向演化,即功能越来越弱,信息量越来越小。在自然界中,进化与退化是同时存在的,在进化为主的过程中存在退化,在退化为主的过程中存在进化。就自然界自身而言,不存在进化好还是退化好的问题,但从人的价值取向来看,人类总是希望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即系统功能越来越强,信息量越来越大,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实现其进化呢?这就是自组织理论研究的问题。3.1.3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自组织理论揭示出,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方向进化,必须具备4个条件: 开放系统、远离平衡、存在微小涨落以及将微小涨落放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其中,开放和远离平衡是系统进化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微小涨落是系统进化的内部诱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本保证。1. 开放系统是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必要条件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类。孤立系统是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与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则是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只能向熵增加的方向演化,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封闭系统可以形成低温有序结构,但这一结构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死的结构,因而也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理论揭示出: 开放系统的熵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系统内部的熵增和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的熵流。系统内部的熵增恒为正,而熵流则可正可负。如果熵流为负,且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则系统就有可能向熵减的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DS=DeS DiS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