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1、这是乡土课程与教学丛书的一册。
2、对乡土课堂实践形态从无到有的实践研究的总结成果。。
3、《乡土课堂》遵循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实践来讨论乡土课堂。乡土课堂作为学科教学之新兴领域,与教师日常习惯使用的教学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差异。搞好课堂教学,无非是备课、上课和评课,再加上说课。这四项基本工作,如何从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视角来加以探讨,本书做了一些尝试。教学设计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的教学取决于目标、评估和策略的渐次确立、落实到位以及协调一致。
|
內容簡介: |
乡土课程与很多学科有关但又不隶属于某一门学科,从而给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多的改革空间。乡土课程对于形成学生的科学观、人文观、艺术观、历史观乃至世界观等各方面的意义,体现了多维度的育人价值。乡土课程也为弘扬本土文化精粹,融汇于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搭建了一个平台,体现了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元文化理念。
|
關於作者: |
宋林飞,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任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兼生物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入选专家,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双负责人之一,上海市教育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园丁奖、2015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的学术专著、实验教材等共20多册;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级教学研究成果奖等共9项;教改主攻方向:乡土课程研究、生态教育研究。
|
目錄:
|
总序(一)俞立中
总序(二)宋林飞
本书序盛群力
前言
第一章乡土课堂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乡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第二节乡土课堂的教学分析
第二章乡土课堂教学目标及其编制
第一节乡土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节乡土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乡土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
第三章乡土课堂中的教学资源
第一节乡土教学资源的内涵与类别
第二节乡土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
第三节乡土教学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乡土教学资源的积累与优化
第四章乡土课堂中的媒体运用
第一节乡土课堂中的教学媒体及其价值
第二节微型实景
第三节情景再现课件
第五章乡土课堂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乡土课堂教学过程的特征
第二节情景问题解决学习教学过程的展开
第六章乡土课堂的组织形式
第一节乡土课堂偏好大课堂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大课堂中学生的组织
第三节大课堂中教师的组织
第四节大课堂中时空的组织
第七章乡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乡土课堂中的积极师生关系
第二节积极师生关系构建的行动
第八章乡土课堂微观社会及其建构
第一节注入乡土后的课堂小社会
第二节积极微观社会的建构行动
第九章乡土课堂情景性应用作业
第一节乡土课堂情景性应用作业
第二节乡土课堂情景性应用作业的设计
第三节乡土课堂情景性应用作业的实施
第十章乡土课堂的教学评价
第一节乡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
第二节乡土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三节乡土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
第四节乡土课堂教学评价内在效度的提升
第十一章乡土课堂的反思、重构与成果整理
第一节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审视
第二节课堂的反思与重构
第三节反思与重构的成果整理
后记
|
內容試閱:
|
或许因为我担当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的顾问,日前接到编者的邀请,让我为基地和宋林飞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联合研究成果乡土课程与教学丛书写序,尽管有点勉为其难,但恭敬不如从命吧。
2012年和2015年上海市教委分别在崇明、青浦召开全市中小学乡土课程工作推进会,我都参加了,并在会上作了点评。由此,我对上海市中小学的乡土教育有了不少感性认识,也有了些许思考。乡土课程与很多学科有关但又不隶属于某一门学科,从而给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多的改革空间。从这套丛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乡土课程对于形成学生的科学观、人文观、艺术观、历史观乃至世界观等各方面的意义,体现了多维度的育人价值。
乡土课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拓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地制宜,挖掘和利用身边可触可感的教育素材和教育载体。因其源于生活、贴近现实,对习得知识素养、促进情感发展和激发潜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土课程也为弘扬本土文化精粹,融汇于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搭建了一个平台,体现了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元文化理念,不仅给人以艺术之美的享受,也使学生有追溯历史畅想未来的空间。由于不受学科大纲的限制,乡土课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自由实践、自主发展,使学生能体验新奇、培养兴趣、思考未知、探究问题,也从源头上回归了教育的本真目的。
与乡土文化、与在地生活融会贯通,这是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值得倡导的改革方向之一,也是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的重要举措。我与基地的老师们对乡土课程有共同的观点:唯有扎根本土,融通生活,才有底气与定力去仰望课程改革的星空。在我看来,融通乡土生活中有通向家国情怀的德育机制,有促进课标深度达成的潜在力量,有把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综合应用的特殊价值,在进入全球经济一体、深度市场经济和互联网 时代,乡土课程无论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主体精神的激发、丰富学生真实生活经历,还是对学校积极履行社会文化功能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这套丛书有厚实的教改实践基础。我与崇明县中小学乡土课程改革有一段特殊的渊源。2004年,受崇明县政府之邀,就崇明生态岛建设问题,我在文汇报上撰文,提出了建设生态岛首先要培育生态人的概念,即要重视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2005年,崇明研究团队在编写生态崇明乡土读本时,也是邀我写序。之后,崇明的老师用了十多年时间,构建了生态崇明特色乡土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覆盖了崇明县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各学段、各学科。后来,我才了解到,崇明有扎根本土的教改传统,以上海市教委课题为标志的本土化教改起始于1989年,此后,从未间断过,也获得过一系列科研成果奖。2007年正式组建了宋林飞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2011年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又落户崇明。可以说,这套乡土课程与教学丛书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做出来的。
这套丛书的结构科学合理。关于乡土课程的散点式研究还真不少,但鲜见对其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系统构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都有一个不断提升优化的过程,这种提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两者的交互促进,即不断创新的实践形态是理论形态得以优化的主要推力,而理论形态的不断优化又是牵引实践形态更新的重要力量。27年来,尤其是宋林飞乡土课程研究工作室和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建立后,在两个形态交互构建上,项目组同志走得正是这样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丛书中乡土课程与教学专著呈现的是其理论形态,而乡土课堂 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创新案例等呈现的是其实践形态,两者互为呼应与支撑。乡土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一书,则从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改革实践的视野,对乡土课程与教学作了大视野的扫描,不仅给项目组同志指明了研究的前沿在哪里,而且也给了读者一个更宽的认识视野。在乡土课程与教学实验过程中,基层学校与教师遇到了不少实际问题,项目组同志以此为逻辑线索,编写了学校乡土课程实践指导用书一书,此书对学校如何开展乡土课程与教学实践有较强的操作指导性。
这套丛书是市县教研联动机制力量的很好展现。我很赞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与崇明县教育局对此项改革所达成的默契,联合组建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研究基地。市教研室派出由叶伟良、裘腋成、江铭初、周韧刚、陈飚和黄小燕等六人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站在全市课改的视野高度,深度潜入崇明此项专题改革实践之中,不仅为乡土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形态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支持,而且通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平台,使崇明乡土课程改革经验得以走出海岛,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崇明教育行政为此项改革创设了强有力的支持性条件环境。崇明研究团队则在实践形态创新性构建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也对其理论形态作了尝试性的构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崇明县教育局与崇明研究团队创建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教研联动机制。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少有亮点的智慧与经验在民间。发现民间有价值的改革智慧与经验,加以重点扶持、提升,然后在全市加以推广,这是一个很好的教研机制。这里我尤其赞赏市教研室专家团队默默地站在崇明研究团队背后给力,这着实是一种专业引领,一种服务精神,更是一种着力一小点,服务一大片的教研工作智慧。
当然作为一项人为之事,乡土课程与教学同样由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一套原创性的丛书难免会有些青涩之处,但它已经呈现给了我们乡土课程与教学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基本样子,或者说样子之一,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初创过程,希望基地与工作室研究团队在这一基础上,后续有一个从有到优的再创造、再实践、再认识的持续创新优化提升的过程,使之成为全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一项精品成果。
俞立中
(作者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地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