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

書城自編碼: 29993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谢高地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298379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4/5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31.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內容簡介:
生态资源自然地存在着,通过其结构、功能和循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支撑性的物质和服务。《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认为,人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本质上是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人是生态服务的一个消费者,为了获得生态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增加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迁徙去接近生态承载力或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搬运能力支撑大规模的人口集聚。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回答的问题是:生态资源的规模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生态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哪些生态服务,人是怎样消耗这些生态服务的,人类对生态服务的消耗是否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作为资源与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人员参阅。
目錄
前言
第1章 导论:承载力理论与方法
1.1 承载力概念的发展
1.2 承载力的类型与内涵
1.2.1 依自然资源本质的分类
1.2.2 依资源利用程度的分类
1.3 承载力的主要特性
1.4 承载力的定量化方法
1.4.1 概念模型法
1.4.2 供需分析法
1.4.3 指标体系法
1.4.4 系统动力学法
1.4.5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1.4.6 生态足迹法
1.4.7 能值分析法
1.5 承载力应用的注意问题
1.5.1 标准和目标的确定
1.5.2 技术进步因素
1.5.3 人口及资源的空间流动
1.5.4 承载人口的物质基础
1.5.5 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态资源:规模和结构
2.1 农田资源
2.1.1 全球农田
2.1.2 中国农田
2.2 草地资源
2.2.1 全球草地
2.2.2 中国草地
2.3 森林资源
2.3.1 全球森林
2.3.2 中国森林
2.4 水体资源
2.4.1 全球水体
2.4.2 中国水体
2.5 湿地资源
2.5.1 全球湿地
2.5.2 中国湿地
2.6 生物资源
2.6.1 全球生物资源
2.6.2 中国生物资源
参考文献
第3章 生态资源提供的生态服务
3.1 生态服务的种类
3.2 供给服务功能
3.2.1 全球情形
3.2.2 中国趋势
3.3 调节服务功能
3.3.1 全球情形
3.3.2 中国趋势
3.4 文化服务功能
3.5 支持服务功能
3.5.1 净初生产
3.5.2 养分循环
3.5.3 生物多样性
3.6 案例研究:北京森林生态服务
3.6.1 研究方法及特点
3.6.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生态承载力分析模型
4.1 生态承载力供需核算
4.1.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与性能
4.1.2 人类需求端核算:生态足迹
4.1.3 自然供给端核算:生态承载力
4.1.4 模型拓展应用:度量生态服务
4.1.5 小尺度空间的生态供需分析
4.2 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
4.2.1 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模型
4.2.2 生态承载力供需强度诊断
4.2.3 生态消费与供给的公平性
4.2.4 膳食消费选择的生态合理性
4.2.5 生态服务供需的区域差异性
4.2.6 生态服务供需的重心分析
4.3 生态承载力空间流动分析模型
4.4 生态足迹模型核心概念的说明
参考文献
第5章 生态服务消费
5.1 全球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2 中国国家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3 中国省际尺度生态足迹变化
5.3.1 基于生态足迹性质与组分构成的分析
5.3.2 基于空间面积的生态足迹强度变化
5.4 中国县际尺度的生态足迹变化
5.4.1 县域生态占用的区域公平性
5.4.2 县域生态占用的空间分布
5.5 生态服务消费增加的原因
5.5.1 人口的规模
5.5.2 富裕的程度
5.5.3 效率与速率
5.5.4 节约的贡献
5.6 生态服务消费的模式
5.6.1 模式分类
5.6.2 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服务供给
6.1 全球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2 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3 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3.1 规模变化
6.3.2 强度变化
6.4 中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变化
6.4.1 规模及其空间分布
6.4.2 空间分布的公平性
6.5 中国生态服务的理想人口承载能力
6.5.1 不考虑耗竭性资源投入情形
6.5.2 考虑耗竭性资源投入的人口承载能力
6.6 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可能风险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生态服务供需平衡
7.1 全球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2 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3 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变化
7.3.1 基于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3.2 基于碳排放零吸收的分析
7.4 中国县域尺度生态服务供需分析
7.4.1 基于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4.2 基于膳食承载力平衡的分析
7.4.3 膳食消费的生态合理性分析
7.5 中国生态债务的本质与降低策略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生态服务供需趋势
8.1 生态承载力预测
8.2 生态足迹预测
8.3 生态服务供需平衡预测
8.4 省际人口承载力预测
参考文献
第9章 耗竭性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9.1 耗竭性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9.2 耗竭性资源的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序列
9.2.1 生态承载力的体系与类型
9.2.2 存量性与动用性生态承载力
9.2.3 负向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9.3 化石能源的生态承载力核算模型
9.3.1 模型假设
9.3.2 基础参数:比能源足迹
9.3.3 基础参数:比承载力
9.3.4 单位能源消费的理论生态平衡
9.3.5 核算模型
9.4 中国化石能源的生态承载力
9.4.1 存量性生态承载力
9.4.2 动用性生态承载力
9.5 新视角下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
9.5.1 新视角下的生态承载力供需分析模型
9.5.2 中国国家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变化
9.5.3 中国省际尺度生态承载力平衡变化
9.5.4 零化石能源利用情景下中国的生态平衡
9.6 模型说明与应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第10章 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
10.1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10.1.1 气候变化
10.1.2 气候变暖的原因
10.2 碳排放与碳足迹
10.3 中国碳足迹时空格局
10.3.1 碳足迹核算方法
10.3.2 碳足迹时空变化
10.4 碳排放空间与减排对策
10.4.1 碳排放空间
10.4.2 碳减排的对策
参考文献
第11章 承载力流动与贸易
11.1 生态承载力消费的全球流动
11.2 中国生态承载力的国际流动
11.2.1 基于生物质依赖产品的分析
11.2.2 基于产品包含能角度的分析
11.3 中国产业部门的碳足迹流动
11.3.1 基于投入产出的碳足迹流分析技术
11.3.2 国家产业部门碳足迹流动的综合情况
11.3.3 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4 直接碳足迹流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5 碳足迹流较不活跃组的碳足迹流动情况
11.3.6 基于碳足迹流分析的碳足迹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第12章 水足迹与水资源承载力
1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的概念
1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12.1.2 水足迹的概念与类型
12.2 水足迹计算方法与评价指标
12.2.1 基于面积表达的水足迹核算
12.2.2 基于体积表达的水足迹核算
12.2.3 水足迹评价指标
12.3 国内外水足迹规模分析
12.3.1 全球水足迹
12.3.2 中国水足迹分析
12.4 多视角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2.4.1 水资源承载能力
12.4.2 水环境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第13章 环境承污压力和环境容量
13.1 中国环境压力变化
13.1.1 环境压力与环境压强
13.1.2 国家尺度环境压力变化
13.1.3 省际尺度环境压强变化
13.1.4 环境压力的空间规律
13.2 环境纳污容量分析
13.2.1 大气环境容量
13.2.2 水环境容量
13.3 环境容量供需平衡变化
13.3.1 SO2环境容量超载现状
13.3.2 COD环境容量超载现状
13.4 环境容量供需平衡趋势模拟
13.4.1 预测情景设计
13.4.2 SO2环境容量平衡模拟
13.4.3 COD环境容量平衡模拟
参考文献
第14章 生态服务消费者的流动与分布
14.1 全球人类种群对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的适应
14.1.1 人口规模变化
14.1.2 人口向宜居地区聚集
14.2 生态承载力和中国人口的演化
14.2.1 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14.2.2 1949年以来人口的发展与分布
14.3 城市化与生态承载力
14.3.1 城镇化过程和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格局
14.3.2 城市的生态服务短缺
14.3.3 农村作为生态服务提供区的社会经济贫困
14.4 结语: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彩图
內容試閱
序言
生态资源自然地存在着,通过其结构、功能和循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支撑性的物质和服务。但与以往不同,21世纪的生态超载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生态资源的承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自1997年以来,我们逐渐地形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在众多项目的支持下对我国甚至全球生态资源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以及承载力进行跟踪研究。我们好奇和想揭示的问题是:生态资源的规模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生态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哪些生态服务,人是怎样消耗这些生态服务的,我们对生态服务的消耗是否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通过10多年的研究,有些问题我们寻找到了明确的答案,有些问题仍然困惑着我们,但我们已经非常确信的是:人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本质上是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人是生态服务的一个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态服务,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增加生态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迁徙去接近生态承载力或通过提升生态承载力搬运能力支撑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就人口聚落的历史沿革来看,尽管特定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和生态承载力不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条件,但仍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分布格局和城市群的建设,实际上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逐步适应和在空间上靠近生态承载力的结果。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对我们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的结果进行一个阶段性概括和总结,也是让读者对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的全貌有所了解和掌握,在部分章节对国内外其他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结果也进行了引用和介绍。全书共14章,由谢高地、曹淑艳、鲁春霞统稿,其中第1章主要由张耀军编写,第10章主要由祁悦编写,第12章主要由盖力强编写,第13章主要由刘春兰编写,其余各章由曹淑艳、谢高地、鲁春霞编写。此外,下列人员对本书也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他们是李文华院士、成升魁研究员、封志明研究员、周海林研究员、于贵瑞研究员、肖玉副研究员、章予舒副研究员,张昌顺博士、马蓓蓓博士、陈操博士以及景兆鹏硕士,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若没有许多机构和个人的帮助和贡献是无法完成的。在此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和条件;特别感谢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为我们提供了资助以及世界足迹网(GFN)给予的良好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冷允法副研究员为本书出色地完成了绘制图件的任务:景兆鹏为第14章的编写准备了系统的历史人口分布数据。最后,我对所有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感谢他们为此所做出的长期努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