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重装集结白子超先生近十年来发表于《新民晚报》热读国学专栏论语新读中的二百七十余篇系列随笔。每一篇都是一堂生动的人生智慧课。
千字研读,说解精当,圆融人性,关照人生。
博采古今众家之长,折射儒家思想之光,打磨民族文化之钥。
|
內容簡介: |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典籍。《白说论语》辑录了作者白子超先生在《新民晚报》论语新读专栏中近十年来发表的二百七十余篇系列随笔。按照《论语》篇章分为十八辑,基本涵盖了《论语》的主体内容。作者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兼有个人心得,每篇文章约千字左右,小而精到,处处折射出思想的光芒,读来时时令人掩卷深思。
|
關於作者: |
白子超,1944年8月生于北京。高级编辑。多年来在《新民晚报》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在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从事新闻研究工作。曾经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等近百万字。著有《说论语》一书。主编《赵超构文集》等。
|
目錄:
|
序言
学而篇
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长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先进篇
颜渊篇
子路篇
宪问篇
卫灵公篇
季氏篇
阳货篇
微子篇
子张篇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读不尽的《论语》
徐世平
1982年,一个闷热的夏天。
上海九江路41号,原美国花旗银行大楼,昏暗的《新民晚报》四楼编辑部,一个大盆子,搁着一大块冰,两个电风扇,吱吱歪歪地吹着。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新闻编辑部。那个时候,《新民晚报》秉承赵超构社长的办报理念,采编是分离的,而且约定俗成,编辑比记者高半级。体育部领导让我送稿子到编辑部去,关照送给吴大人。这个吴大人,叫吴祟文,《新民晚报》的老报人,当时已年近七十了,很厉害的角色。吴大人正对门坐着,闷头在忙,大口抽烟,圈圈点点。吴大人呶一下嘴,示意我把稿子给他对面的一个人。旁边的梁大人(编辑部主任梁维栋先生)插话:给他徒弟吧。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对面坐着一个矮个子男人,也抽烟,长箭牌,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却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略带点京片子。我叫白子超,就叫我老白吧。 当年的《新民晚报》编辑部,都是以老带新,徒弟辈中,唯独这个白子超,竟然以 老白 自居。奇怪的是,赵超构社长、束纫秋总编辑居然也以 老白 相称,他们可是差着辈份呢? 我恭敬地将稿子递上,老白拿起一支红笔,开始编辑文章,他有一个习惯,几乎每个标点,都会认真地重新描一下。改过的地方,清清楚楚,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整整齐齐。吴大人改稿用毛笔,老白则用硬笔,师徒俩风格迥异。吴大人,干了几年,就退居二线了,从此,我的文章,几乎都归老白编,一编就是十几年,我们也就编成了朋友。我印象中,老白是个特别厉害的编辑,功力深厚,被他扔掉的稿件,多了去了。唯独,他从来没有枪毙过我的稿子。
老白是北京人,1944年生。老白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著名的北京四中。老白打小的兴趣,一直是美术和文史哲。不过,高考的时候,大姐和大哥都强烈希望他改报工科或医科。临时换方向,成绩自然就不理想,老白考入一所虽属一类却不受重视的工科大学。未能跨入理想的文科大学,曾经是老白多年的遗憾。他从河北到湖南、再到上海。进入《新民晚报》前的最后一份工作,是上海某局下属机构的职工。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81年,老白凭借扎实的文科功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正准备复刊的《新民晚报》,从此开始他的报人生涯。老白其实不喜欢体育,却阴错阳差地当了十几年的体育编辑,曾任《新民晚报》体育编辑、《新民体育报》副主编,大概1998年前后,才转任文新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前后十几年间,他写了不少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杂文、新闻业务文章,有几十万字之多。印象深刻的是,他当年还经常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随笔写文章,视角独到,文笔老辣,令我顿生敬意。
我听说,老白虚龄六十时,开始思考六十而耳顺 的人生大问题。他选择了读书,重读《论语》,开始研究先秦史、先秦思想史、诸子百家学说。当时,国学之风日盛,孔子和《论语》是关注的焦点。有些人在央视说《论语》,一时成为大众偶像。不过,在老白看来,他们讲的论语,不太像论语,拿论语说事,却有点过于世俗和实用主义。对此,众多学者也是无奈的,国情的特点、时代的烙印,又有什么办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然而,五四的时候,许多东西都被生生割断了。当时《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标志而被批判否定,儒家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骂过孔子,批过《论语》,却不知道,孔子说过什么,《论语》又有什么内涵。这确实是可悲的。孔子和《论语》的价值重新发现,还是近些年的事情。一个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新型社会,太需要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了。这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一种历史的深厚积淀,自有顽强的生命力。
《论语》不是一本童蒙读物。按专家学者的说法,《论语》是要学一辈子的。给人启蒙的读物,那是《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之类,随便讲讲,也没有什么。但《论语》不同,它讲的是深奥的学问,必须要有敬畏感。《论语》是什么? 它是儒家经典之一。《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大量成书佚散。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旧宅夹壁中所得之本,即《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张禹精治《论语》,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即为今本《论语》。《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通行本20篇,简洁精练,含义深刻,许多言论如: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诲人不倦 后生可畏 过犹不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而不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我年过四十, 才去读了《论语》。许多地方, 至今似懂非懂。《论语》之深邃,可见一斑。关于《论语》的书,也读了不少,比如,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我就是经常带在身边的。坐飞机的时候,常常拿出来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空中论语》,写读《论语》的心境。南老先生有一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孔门弟子编辑的《论语》,无疑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篇章之间,自有其内在联系,简单化或者说片面理解,是极容易将《论语》读死的,郢书燕说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不过,潜心研究孔子和《论语》,耐住寂寞、甘愿清贫、毕生追求、叫人肃然起敬的学者,还是不少的。老白就是其中之一。老白读的《论语》,写的文章,据其自谦,仅仅是读《论语》的体会,大都是兴之所至,以 后学身份 谨慎治学而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象地说,宛若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后来之人,即使是大家名家,也仅仅是添一两根枝丫而已,更多的人,至多也是就添一片树叶。用老白说法,能添一片树叶,也非常不简单了。他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想添一片树叶,能不能添上,不好说。老白说《论语》,有系统、有想法、有见解、有功力。他抱着谦虚的态度,钻研、领悟孔子教诲,并融会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中,这是确实的 为己之学。老白向先圣学习,与孔子对话,最终寻求的是自己的精神归宿。
2004年,老白在《新民晚报》副刊开设专栏,读论语,说心得,执笔为文,一发而不可收。老白说《论语》,是温和的、亲切的。他反复琢磨,尽可能接近孔子的心境、心意,进而明白孔子话语的内涵和深意,也对许多章节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解释,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例如,《卫灵公篇》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一章,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是 勉人为仁。老白仔细辨析后觉得,这一章是孔子的社会批判,说的是民众普遍缺仁,离仁很远。再如,《阳货篇》古者民有三疾一章,学者们解说大多不顺不通,老白对相关词语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说明。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当然,也有一些新解还是可以讨论的,也应该讨论。
因为是报纸专栏,老白的文章大多在一千二百字上下。不长的篇幅,在客观上限制了东拉西扯,也避免了 心灵鸡汤式 的说教。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老白在主观上是极认真、极严谨的,他紧紧扣住原文,注重说明其本意,即便有所发挥,也十分慎重。许多篇章堪称精读的佳作。它们对重点字、句有较深入或特别的分析,又征引了古今权威学者的意见,给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他钻得进去,又跳得出来,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各章节之大义。文章段落清晰、文字简洁,富有吸引人阅读的节奏感,从头至尾的气 正且顺。从风格上说,老白说《论语》,在众多同类著作中别具特色。我以为,初读《论语》者、熟悉《论语》者、研究《论语》者,均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和借鉴。
老白读《论语》的文章,是我强烈建议结集出版的。老白向来以读书为乐,读《论语》,则是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精神消遣之一。他说了,读《论语》、写文章,就是一种精神享受,从来没有想过要出书。但是,我觉得,这些书稿,倘若他一人自娱自乐,为免有点可惜了。《论语》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论语》的研究,浩若烟海,老白的研究,则是闪光的水花。浩大皆由点滴而成,很有道理。老白做编辑的时候,性子直、脾气急,他有个口头禅: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在商定书名的时候,我建议他用《白说论语》这个书名。以他的治学态度和人生领悟,他写的论语心得,肯定是不会白说的。
我听说,老白写完说《论语》,现在又开始说《孟子》了。他每天上午醒来,午后开始写作,晚餐二两白酒或一罐啤酒,看电视读文章至深夜,心情舒畅且生活充实。说《孟子》的文章,每两周一篇,开始在《新民晚报》连载,反响也很好。若干年之后,我们大概可以看
到另一本书了,我们约定,就叫《白说孟子》。有这两本书相伴,老白一生足矣。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加油! 老白。
君子无所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对什么都不争。如果说有所争,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 双方互相作揖,谦让,然后登场;射完箭走下来饮酒。这种争是君子之争。
射箭,是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之一,也是孔子倡导的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以及武士、文人必学的技能。据《仪礼》《礼记》等书记载,正式且成规模的射箭比赛分四种: 一是大射,全国性的比赛;二是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举行;三是燕射,贵族间的娱乐;四是乡射,民间的比赛。所有这些射箭比赛,都有严格、繁琐的礼仪规定。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射义》)确实,在孔子看来,射箭是要分胜负的,是一种争,但君子参加比赛,重视过程超过重视结果。这种争,与其说是展现射艺,不如说是展现礼仪和品格。
君子无争,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矜持、自重而与人无争,合群而不结党。
然而,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争,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身上的动物性的表现,或说是人出于本能的一种情绪表现。问题是人生在世,不可受本能驱使。所以,晏婴紧接着正告齐国内乱中获胜的田桓子,不要去瓜分失败者的财产,说:怨利生孽,维义可以长存。怨,通蕴,蕴藏、蓄积。蓄积的财产多了,就会引出祸患来,只有按义的原则行事才能久立不败之地。人之异于动物,君子之异于常人,就在于义以及仁礼信等思想、品质、规范是否确立。晏子、孔子两位思想家是一致的。
显然,君子无所争是指君子的品德修养,也是针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凡遇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人和事,皆不争,即不争私利。清初学者李中孚在《四书反身录》中说:世间多事多起于争,文人争名,细人争利,勇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无往不争,则无往非病。君子学不近名,居不谋利,谦以自牧,恬退不伐,夫何所争?
通读《论语》,细察孔子,发现孔子并非如隐士般与世无争。大是大非问题,孔子甚至声色俱厉地去争。面对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天下利益,孔子主张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孔子一生,可说是努力争取的一生,乃至被人讥笑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篇》)。无争,有孔子的无争和老子、庄子的无争,两者有相通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即便同是儒家思想,无争和无为也是两种概念、两类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据说当今是竞争社会,既倡导竞争意识,又遍布竞争机制。殊不知只是一味地、笼统地讲争,不讲无争,人人血气勃发,争心炽热,争强、争胜、争夺、争斗、争辩、争吵盈盈然不绝于耳目,如此则和谐社会遥遥无期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