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4.9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8.7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7.7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102.4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6.4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8.3
|
編輯推薦: |
1.你能全方位解释你自己吗?你为什么会经常陷于迷惘或不安之中?你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会想那么多问题吗?你今天的意识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而不会是那样的?本书给出的答案将令你大开眼界。
2.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本书对哲学界或心理学界关于意识起源的传统理论观点进行了颠覆性的阐述,意识的能量性特征及其转化规律经由经典物理学理论和现代量子物理学理论的科学推演,得出的结论可能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甚至会使整个人类的世界观发生一次革命性的改变。
3.人类意识的起点在哪里?本书阐述了欲望是人类意识不断发生和发展的*推动力。一切意识活动都是有方向的,其方向性来自于欲望所具有的目标指向性。
4.外界无数影像是怎样存储于大脑之中并做到清晰可鉴的呢?本书开创性地阐述了人类的眨眼成像效应、睡眠成像效应、注意力转移成像效应和别离成像,揭示了大脑映射影像和存储影像的基本原理,为人类存储知识和提高记忆力提供了可资依循的理论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人类意识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问题转换到物理学的科学视角上进行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宇宙层次、神经反应层次、意识层次以及神经系统必然存在的信息循环关系的探讨,揭示了欲望对意识的深层次驱动作用和能量性相互转化原理,以及灵魂与意识的后天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信息、知识、表象、语言、智慧等内容在搭建人类自我人格结构、搭建意识层次反应结构、搭建主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转换机理、演绎规律、形成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宇宙、认识自我、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观照视角和别具只眼的理论探索路径。
|
關於作者: |
张振学,男,1962年生,做过教师,记者,编辑,出版过多部社会科学类著作,并多次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后常年从事欲望动力心理学研究工作,围绕欲望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全新而实用的观照视角,提出并创建了欲望层次心理学、欲望场心理学、欲望动力心理学、质能结构主义心理学和现代量子心理学理论,并成为这一理论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
目錄:
|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第一章 人类意识的起源
欲望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最大征象在于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周而往复、生生不息的能量信息循环与交换关系,致使一切生命体均被赋予了新陈代谢的通道、吐故纳新的法则以及欲望反应和意识反应的激发机制。
一、神经系统层次论
二、神经系统的信息循环关系
三、神经系统的意识循环关系
四、神经系统的蝶式循环关系
五、神经系统的丛级循环关系
六、神经电与信息流
第二章 人类意识活动过程解析
意识能量的结构性转换原理
事关人类自我的一切变化,包括机体变化、生命变化、生理变化、欲望变化、心理变化和精神变化等等,全部源自于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消长变化。
一、匮欠性激能变智能事件
二、智能变欲能事件
三、欲能变意能事件
四、意能变智能事件
五、智能变目标性激能事件
六、目标性激能变智能事件
七、智能变意能事件
八、意能智能动能欲能的联通与联动
九、物质能量与意识能量的相互转化与守恒
十、高级生命与低级生命的智能反应回路解析
第三章 意识与灵魂
人类灵魂存在性的科学推演
人只要相信自己是活着的,就会相信在自己躯体之中还有一个东西不但在证实着自己的存在性,而且也在主宰着自己的一切感知活动和躯体活动,这就是智能性灵魂。
一、灵魂不灭定律
二、灵魂与意识
三、意识的后天成长性
四、人类认知的三个基本层次
五、人类质能结构关系中的灵魂含义
第四章 欲望与信息
客观信息向主观信息的欲望性转化
人在出生前,其大脑本来空空如也。但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大脑与客观信息之间便产生了映射与被映射的关系。
一、内觉性信息与外感性信息
二、客观七性信息与主观七性信息
三、人类主观世界的伸展方向
第五章 欲望与知识
知识与意识相互转化原理
主观知识并不直接等同于主观意识本身,而仅仅是主观意识赖以寄身和赖以产生的信息性基础或材料性基础。
一、知识与意识
二、知识部队:人类知识体系形成原理
三、知识与记忆
四、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第六章 欲望与表象
表象在欲望方向上的展现与链接
大脑对于各类影像信息,天生具有存储功能、放映功能和解读功能,这个存储过程就是记忆过程,这个放映过程就是表象过程,这个解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意识活动过程和观念形成过程。
一、眨眼成像效应
二、睡眠成像效应
三、注意力转移成像效应
四、别离成像效应
第七章 欲望与语言
语言是欲望向意识转化过程的表达性载体
任何一种知识都具有可存储、可演绎、可描述、可表达的性质。具体表达方式既可借助声音符号语言来表达,也可借助文字符号语言来表达,而且每一种表达都是在欲望驱力的作用下进行的。
一、内隐语言
二、外显语言
三、知识、语言与意识
第八章 欲望与智慧
智慧是欲望驱动下的意识升华
提高智慧的意义就在于提高自我的意识活动水平或意识活动能力,从而更好地和更有效地为满足自我欲望服务。
一、元意识
二、元智慧
三、智慧
四、智慧的构成要素及演绎原理
第九章 意识层次理论新解
欲海中的潜意识、前意识、浮意识、显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个体自我大脑获取的信息或影像资料会越来越多。其中绝大多数信息或影像资料,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而被散失,而且它们还如同若干照片一样被珍藏在记忆的影集里。
一、潜意识
二、前意识
三、浮意识
四、显意识
后 记
|
內容試閱:
|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第一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论和自我质能结构理论模型,构筑了一个规模宏大、经纬万端、独出机杼的理论体系,藉此演绎并绘制了人类精神宇宙的巨幅画卷。从此,人类主观世界的大门在欲望力所指引的方向上被一脚踹开,虽是庭院深深,红尘滚滚,却是三观尽显,一览无余!
同时,我们借助主观世界不断闪烁的幽微的光芒,一路走去,甚至还惊异地发现了主客观两个世界所存在的奇点性契合与叠加,进而别具只眼地领略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生与发展的神奇风貌和诡异踪迹。
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欲望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人类欲望对精神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特殊驱动作用、人类欲望与心理的本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与表现,从而更理性地把握自身言行、更准确地解读他人动机,并藉此恰到好处地处理社会关系和引导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一门新兴科学。
人类的所思所言,所作所为,无一不源于自身欲望的诱使和驱动,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行状态、一切人文成果和客观面貌无一不掩映着欲望碾轧的辙痕,无一不是内心的欲望在外部世界绽开的魔幻之花。这是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的。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也莫不如是。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表面上的成功或失败,平凡或卓越,顺利或坎坷,平安或灾难,吉凶或福祸,等等,无一不是源于内心欲望的蛊惑、诱使、感召和驱动而造成的一种客观现状和自我感受。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同理,如何把握好或规范好别人的言行,其实也是如何把握好和规范好别人的欲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不但要善于把握好自己的欲望坐标,也要善于把握好别人的欲望曲线,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领导和科学管理。
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但能帮助你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和理想,让你的人生获得可期待的幸福和满足,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你避开欲壑难填、利欲熏心的罪恶的渊薮;不但让你更全面和更深刻地认识和改造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主观世界,而且也能让你更准确和更现实地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不但让你更有分寸地把握欲望底线,让欲望之手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绝不让欲望的无底洞成为蛊惑自己抬脚踏空的人生陷阱,而且也可以让你在为人处世、职场交际、商场运营、员工管理、社会治安以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过程中更好地揣摩和洞察别人的欲望脉搏,让欲望之衡成为丈量别人品德与意志的尺度,让欲望之力成为引导和激发别人产生特定行动的精神号角。
可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就像一剂良药,既能养生又能健体,既能治病又能防疾,不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功德圆满,而且也可以对别人的七情六欲洞幽烛微,并施以恰当的指教、规范、训诲与管理。
当然,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的功用还远不止于此。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利的观点,欲望者同时还是一台创造和生产世界人文万物的机器,在西方被广泛描述为欲望机器,即在宇宙系统与社会伦理关系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偶或对称关系。此即对立者或对应者的永恒轮回,永恒重复。它是因主体向往获得某物或达到某种目的而自行运转、产生能量、并经由零件与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装置。
我认为这台特殊装置不但可以将客观世界映照、投射、拼接、组合、演绎为主观世界,而且也能将主观世界辐射、描摹、仿造、复制、落实为客观世界。正像人类看到飞鸟便会产生飞的想法,而后便能制造出飞机;看到美的景观便会产生美的蓝图,而后便能创造出丹青;看到野兽奔跑便会产生追赶的念头,而后便能制造出汽车;看到好的人物便会产生爱的欲望,而后便能施与爱的情感,如此等等,皆可理解为欲望机器在工作,在运转,在生产,在创造。通过这台机器,客观的现实似乎都可以变幻为主观的梦想,而主观的梦想似乎也都可以演变为客观的现实。
欲望作为一种对缺乏者的抱憾,蕴藉了愿望、想往、要求、欲求、物欲、性欲、肉欲等所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排斥其反义领域的诸如疼痛、苦闷、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不想要的东西。机器作为一种创造工具或研发器械,也涵盖了具有机械装置或类似器械装置的诸如工具、器物、火车头、计算机、机器人、动物机体、身体器官、机构、机关、文学创作、绘画作品、雕刻作品、影视作品,以及人、东西、地球、宇宙、基本粒子等可以实现人类意图的一切事物。欲望机器把技术、技艺、力量、观念、理想、精神、计算、缝纫、打印、复制、传输、虚拟处理、翻译、战争、航海、交通、舞台、人、动物、政治、社会、经济、艺术、世界等统统融入其中,并试图像变戏法一样将这些东西一一研发和制造出来。
这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不文明成果,无一不是欲望生产和制造出来的,这也许就是欲望机器之概念被提出来的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欲望动力心理学不仅可以造福于个人,也可以造福于社会,不仅可以解读内在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解读外在的客观世界,不仅可以解读自然景观的形成之妙,还可以解读人文景观的形成原理。
就简单的社会个体意义而言,人在自我认识与自我保护方面(内部力量)要寻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有赖于得到他者力量(外部力量)的呼应、支持与配合,也正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合作、竞争、交融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人的自我才能不断成就自身、满足欲求、净化心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美化生活、实现幸福的目的。
欲望在帮助你成功把握前进方向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有效地洞穿和驾驭他人的欲望,使他人的欲望目标与自己的欲望相契合,然后借势而动,借力而行,轻松而高效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这一点,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管理下属、带动下属和激发下属工作积极性的高明的管理手段。
欲望如火。生活中我们知道,只有用适当的火苗才能为自己烹食煮饭,保暖护身;火苗太大,不但可能会烧着自己,也可能会烧着别人;而别人的欲望之火太大,在烧着他自己的同时,也要小心烧着你、烧着其他人。所以,欲望之于人、之于社会都是一种不可小觑和利害攸关的事件。
同时,我们还会认识到,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欲望的满足,为其喜,为其忧,为其忙,为其休,人生的每一种感受,比如喜怒哀乐忧思惧等等,都是由欲望决定并创生的。欲望就是串连人生一切心理和行为的不可见的细线。印度20世纪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曾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欲望并非人类所特有,一切生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诸如生命欲、生长欲、生存欲、生理欲等不同的欲望表现形式,特别是动物,同人类一样也具有食欲、性欲、安全欲、自由欲以及与生存群体或地域环境等相关的情感欲或归属欲。人类是高级动物,不仅智力发育的水平高,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谋求生存的本领大,而且欲望水平和敏感度也比其他一切生物或动物都要高级很多,无论在欲望的数量上还是在欲望的质量上、层次上,人类的欲望都是其他生物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具体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不但包括人作为动物的本能需求及其反应,还包括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及其反应。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兼具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性质。同时,欲望动力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关于欲望形成的心路历程,即人从欲望发起至产生动作行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满足过程,这使欲望动力心理学与行为动机理论有了交集的内涵。欲望有着相当强的自利性,欲望的过度贪婪必然要冒犯到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又与道德学、法制学和管理学牵扯到一起。
再详细点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生存、繁衍的本性,又要研究人的性格、意志、思维、意识、爱好、情感、理性、信仰、精神、品质等特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团体、组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因欲望而形成的善恶念头及行为准则,研究人因欲望而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研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的物质需求,研究人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的精神需求。
同时,欲望与需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别。
①欲望诞生于需求与要求的裂缝中。拉康曾经指出:在有关欲望方面,我们觉得不可归结为要求的理由,也同样使它不等同于需求。拉康将欲望、要求、需求区分开来,认为需求是指人机体的需要,隶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要求是指对爱的要求,它涉及的是一种人际互动;而欲望则是诞生于需求和要求的裂缝中,在要求和需求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形成。
②欲望内核于需求而存在,需求外缘于欲望而产生。欲望是产生需求的根本动因,需求是欲望产生之后的递进反应;就是说,先有欲望然后才有需求。对人类自身来说,需求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本质是人性,人性的本质是生理,生理的本质是生命。
应该说,欲望动力心理学是一门横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道德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法制学、犯罪学、精神现象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人学,是对人性深层最本质的透视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核心内容是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的意志反应,并将人的肉体和精神辩证统一,以物质性的肉体生理为基础,藉此推导出人的心理、情绪、情感、意识、理性、思想和精神等形成的轨迹和管道。它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管理别人并规范自己。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并为个体找到最合适的存在方式,为群体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它是研究关于人对于欲望追求的本质、行为、现象及其产生、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兴科学。
因而,欲望动力心理学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着极其广泛、深刻的指导作用。
欲望是来自于人类的精神世界还是来自于人类的物质世界?这个问题似乎也有着许多令人困惑的模糊边界。因为人类除了与生理有关的欲望之外,还有许多心理欲望或精神欲望。心理的东西或精神的东西一直以它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姿态二元于人类的观念中,并成为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
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各种规律的认识已日臻清晰,而对于精神世界的认识却依然踯躇不前。有关于欲望、心理、心灵、情绪、意识、灵魂、观念等精神内容一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并吸引着无数哲人志士为此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但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个神秘王国的上层建筑和物质基础,似乎始终不得要领,不得路径而登堂入室,一睹芳容,只能凭借自身有限的表征、以及与其他动物的类比或自造的仪器介质以自证或他证的方式而猜想臆度,于是在大量的关于人类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及其来源的讨论中,正确与谬误常常混杂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宗。
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人心到底什么样,没有人能够探进头去看个究竟,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很多文明都把心脏作为灵魂、心灵、意识中枢所在,主宰着人的精神世界。直到笛卡尔的出现,才找到了心灵的真正居所大脑。笛卡尔认为大脑才是人类心灵起源或发动的中枢。从此,人类洞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视角开始向神经问题的物质层面转身。
第三章 意识与灵魂
人类灵魂存在性的科学推演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灵魂居于何处?灵魂是如何呈现的?对于此类亘古常新的疑惑,人类一直没有找到足可证验的科学答案。欲望动力心理学通过缜密的逻辑推演,不但证实了灵魂的真实存在性,而且也破译了灵魂出现的机理、轨迹、方向和具体空间坐标位置。
灵魂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综合人类历史上对于灵魂的不同信奉和不同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一些观点。
1.宗教认为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的灵体,灵体离开躯体人即死亡。
2.泛指生命。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4.指人格,良心,心灵。
5.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学界对灵魂的解释,并非仅限于以上五种。我将这些解释做一下归纳,发现所有人对灵魂的解释都不外乎两个视角;一个是先天性灵魂,即随同生命体一起诞生的灵性或灵体,如以上第一种、第二种、第五种解释;二是后天性灵魂,即伴随人类出生后与外在事物接触过程中而产生的意识、思想、观念、感情、精神、道德、人格、良心、心灵等,如以上第二种、第四种解释。其实,上面所罗列的第五种解释着眼于事物的核心内容或本质内容,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先天性的灵魂,即附着在人的躯体上作为自我主宰的灵体。一般学界研究者或普通人都对这个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十分着迷,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无,有人半信半疑,不敢确定。
灵魂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不可捉摸性。迄今为止,这世上没有人能够拿出足以让人信服的否定灵魂存在的证据。但有关于民间发生的一些所谓灵异事件因为在尚未获得科学考证之前便成为过眼云烟,所以也一直在幻觉与真实之间存在着声音不同的争议。
其实,灵魂并不神秘,承认灵魂的存在,是因为它完全符合物质世界质能关系所确立的存在形式。我们知道,一个物体既存在着质量,也存在着能量,二者的有机契合方才呈现为一种可视性并具有特定能量或功能的物体或物质,我们可以将这种契合关系称之为质能共体定律。生物体也一样,既存在着质量性的躯体,即物质世界所呈现的具有可视性的质结构,也存在着能量性的灵魂,即能量世界所蕴含的具有不可视性的能结构,二者有机契合方才表现为一个可视性的生物体和与之相契合的不可视性的灵魂体。所不同的是,人的能量表现形式既具有生理代谢性、神经反应性,也具有意识活动性和心理感受性,其中最能从根本上代表这种能量表现形式的便是神经智能。
人只要相信自己是活着的,就会相信在自己躯体之中还有一个东西不但在证实着自己的存在性,而且也在主宰着自己的一切感知活动和躯体活动,这就是智能性灵魂。人的智能性灵魂是先天就有的,其支配躯体活动和对事物做出反应的能力即是智能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智能,但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智能的表现形式,即它可以对外界客观事物做出反应,并支配自己的躯体做出各种活动,灵魂的特点与智能的特点完全吻合,二者除了名字不同,所代表的主体却是完全相同的。你叫智能也好,叫灵魂也好,叫灵性也好,叫灵体也好,叫神智也好,叫活力也好,都是代指智能而言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灵魂几乎完全等同于智能。
但问题的关键是,人死了以后,灵魂是否也会随之消失?抑或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或者发生转世或轮回?按照质能共体定律,灵魂作为一种能量性存在,是可以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转化的,究竟转化到了另一个生命体上而发生了转世或轮回?还是转化到了另一种物体上并发挥着其特有的效能?这一点似乎最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
也许有人会说,灵魂并非绝对是不可视的,那些发生于民间的灵异现象,如果是真实的,那就证明灵魂也同样具有可视性。我们若假设这些传说中的灵魂转世、灵魂再现或生命轮回的事件是完全真实的,那么,这种真实并不是为了证明有没有灵魂存在,而是在证明灵魂作为能量的一种,转化之后会以什么形式存在,既然能够以可视的形式存在,就证明它也必然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即以质结构形式存在的。
如果灵魂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这个结论不错的话,那么,灵魂的物质性存在形式也并不能否定它本身即是一种能量性存在,只是它离开了人的躯体之后,作为不可视性的能量,又转化到了其他具有可视性的物体上,这样人们能够看到它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灵魂不灭定律
世上总有很多很多的人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既可以借助物质不灭定律加以证明,也可以借助能量不灭定律加以证明,两个定律的本质是一样的,可以统称为质能不灭定律。
灵魂既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然也不会消失,当然也一定是不灭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灵魂的能量性本质不变。这可以被称作灵魂不灭定律。
灵魂作为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总要发生转化现象。我们知道,一根柴草被点燃后,可视性的柴草经过燃烧后消失了,但其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转化到了空气中或其他物体上去了;一缕阳光照射到某个物体上,阳光消失了之后便以热能的形式转化到了被照射的物体上。而一个生命的消失,其灵魂能量是以哪一种形式转化出去的呢?以热能的形式?光能的形式?电能的形式?场能的形式?转化到另一个生命体上去了呢?或者转化到另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上去了呢?或者转化到空气中去了?或者转化为中微子而飞走了?或者转化为一种超弦形式、一种力的形式而弥散于茫茫宇宙中去了?转化之后是否还依然表现为原来所特有的自我能量形式呢?这一切直到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报告给出证明。
但有一点似乎是比较靠谱的,即如果我们推定灵魂是一种能量,那么能量是不灭的,因此灵魂也是不灭的。我认为这一观点所具有的科学含量比其他任何说法都要充分得多和实在得多。
我们在民间经常看到很多人都参与过敬奉和祭祀祖先的活动,一方面表达自己对祖先功德的肯定和哀思,对于祖先恩情的眷念和缅怀,一方面也隐含着为自我寻找根的归依感,并借以教化后世不要忘记祖先,并肩负起承传和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其中确实有很多的人相信祖先的灵魂宛在,认为祖先的灵魂在其坟墓上方能够看到和体察到他的虔敬之情,并希望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和成全。
其实,人死后的灵魂究竟如何转化,转化后的灵魂能量是否还会保持原有状态,是否会附着在坟墓上方的空气中并能看到后人的瞻仰和敬奉活动,则是不好做出结论的。
人类及一切生物都存在先天性的灵魂,这个结论借助灵魂能量说应该具有足够的科学含量。但人死后先天的灵魂是如何进行转化的,转化到何处去了,是否依然保持原有状态、原有能力或另外具有了超能力,这些问题目前还不能做出科学证验。所以,人类敬神敬鬼活动除了纪念意义之外,是否还具有与鬼神的沟通意义,则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调查显示,那些经历过濒死体验后生还的人报告称,他们的意识觉知好像从躯体和大脑中分离出来。他们所描述的现象也相当一致,比如身陷隧道、感受到愉悦安详的气氛、看到白光、看到已故的爱人,往事重现,等等。其中有些人还说他们漂浮在自己身体上方,产生出体体验。这种出体体验非止来自于濒死生还者单方面的报告,医学上有一种叫作克他命的离解麻醉剂,也能产生濒死生还者所说的体外意识觉知,除此还有许多其他的精神性药物,也同样可以产生这种效果。
迄今为止科学还无法解释濒死出体体验。有些人认为,濒死或出体体验是一种特殊的超自然的精神现象,意识或灵魂在某些特殊状态下是可以与身体发生短暂分离的;但也有质疑者认为,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错觉或幻觉,可能是大脑缺血或缺氧的表现。但医学报告显示,缺血或缺氧的病人,他们的意识往往表现为模糊不清、扰动不安的,是无法形成记忆的。
现代科学利用高频同步脑电描记法(伽马同步)和BIS监测仪、SEDline监测仪等手段检测与意识有关的脑电活动。两种监测仪都能记录前额脑电,并用0~100之间的数值表示,0表示脑电图静止,100表示完全清醒的成人意识,全身麻醉时在40~60之间。如果将这些监测手段用于研究濒死体验,则可揭示出令人震惊的死亡脑活动过程。
有人通过监测描述了三位脑损伤病人的案例。虽然他们脑伤非常严重,但尚未达到脑死亡状态。在撤去生命支持之前,病人的BIS值在40或以下,其中一个接近0;撤去生命支持后不久,接近心脏死亡时,三位病人的BIS值都突然跳到近80,并维持了30到90秒,然后数值才突然返回到接近0。
有人对这种死亡脑活动的解释是,这是一种非功能性的神经元去极化。但却无法解释全脑有组织的相干性同步现象。意识活动涉及多脑区信息处理的整合,能够自动把周围环境统一为一种整体性体验,而不是分离成一个一个的单独的感觉印象。不同脑区同步活动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感觉特征全部统合在一起。
如果死亡过程中的脑活动确实有如濒死出体体验或灵魂离体体验那样神奇而真实,那么死亡病人也会具有差不多完全相同的经历。死亡脑活动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灵魂活动的提示信号。
自从暗物质和反物质概念出现以后,灵魂能量说的猜想意义便又至少增加了三分。有人根据暗物质或反物质的神秘性和不可视性,认为灵魂可能是一种同样具有不可视特性的暗物质或反物质。
这当然是人们为了找到灵魂存在的物理学依据而做出的大胆猜想。不管是灵魂的能量说,还是灵魂的暗物质说或反物质说,都是从物理学的视角上进行考察的。因为我们大家都生活在物理世界当中,也许只有在物理学视角上的考察才能对灵魂的存在性以及存在形式给出科学且有力的证明。
我认为,唯有灵魂能量说更接近我们所认知的灵魂存在的真实性,一方面,能量既是存在着的,也是不可视的,而且对现实物质世界和感知世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与灵魂的特性几乎完全相符合;另一方面,因为能量具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的特性,所以借此完全可以解释灵魂的转世或轮回,也可以解释发生在民间的各种灵异事件。尽管有些灵异事件可能发端于幻觉,但即便是一种幻觉,也无过乎幻觉者本人发生了一次来自于自身的灵魂能量转化事件,或者死者的灵魂能量与幻觉者的灵魂能量发生了一次转化过程中的偶发性碰撞事件。
至于对灵魂的第二种解释,认为灵魂泛指生命,则可以在以上的论述中得到启发。灵魂储藏于躯体之中,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对躯体的专指,而是对活着的生命的特指,这个活着的生命就是灵魂。
这里,灵与命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其实质都是指向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智能。如果我们认定灵魂是一种能量,一种智能,那就必然地符合质能共体定律,质者为体,能者为灵,二者合一,始得生命。而人一旦死亡,虽有躯体留在世上,留在四维时空中,但其作为能量的灵魂却发生了转化事件,即时间一维发生断裂、消失,转化到没有时间维度或只有时间维度而没有其他维度的异度空间之中去了可能是以前的时空维度中,也可能是以后的时空维度中去了。按照能量不灭定律,生命结束之后,灵魂能量没有消失,它只能从原有的存在形式或时空维度转化到以前或以后的、或形式不同的其他时空维度中去了。
因为客观时间是以光的速度运动的,而生命时间是我们借助神经所能够感知的速度,它远远小于光速。当一个人生命完结时,只意味着其生命时间维度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其客观时间维度的终止。其身边的人只能感知生命时间,却无法感知以光速运行的客观时间,而灵魂能量转化事件恰恰是可以按照光速进行转化的,它既可以暂时盘桓在生命时间与客观时间的交集之中,也可以瞬间穿越这个交集而沿着客观时间维度进行转化。究竟转化到哪里去了,其身边人在其缓慢的生命时间进程中却是无法感知到的,而转化的落脚点当然是另一个特定的异度空间中,或者另一个特定的生命体上。
据说那些起死回生的人有时会述说他们回到了出生时母亲的阴道中,这是通过以前的客观时间进行转化的案例;有的说在他死后的瞬间能够飘起来看到亲人围绕着他的尸体哭泣,这是处于生命时间与客观时间的毗连处或交集中所看到的情景;有的说他死后的瞬间在朝着光的方向飞奔,这或许是通过未来的客观时间进行转化的案例。灵魂能量的转化速度或许与光的传播速度差不多,所以,灵魂能量是可以穿越时间的。至于它会转化到哪一个生命体上复现,这在客观时间的运动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所以,有的人所说的转世故事,可能要在若干年、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以后才能发生。至于一时半会未能转化成功的,则灵魂能量因为在漫长的客观时间维度中也会发生某种流失,以致转世和轮回之后,也无法再记起前世的因缘。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记起前世而另有一少部分人才能记起转世轮回故事的根本原因。
我认为宇宙空间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绝非我们自身五官所能感知到的这一种形式。以数学维度界定空间形态,仅仅是人类凭借自身感官描述空间形式的一种方法。其实,不同的振频和不同的波长都可以创造和演绎不同的空间形式。这就像不同的电视频道一样,每一个频道都代表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存在形式。
我们的肉体以其特定的振频或波长只能存在于四维空间形式之中,而我们的灵魂则以其特定的振频或波长而存在于另一种空间形式之中,就像两个频道发生了转换一样,前一个频道所播出的画面与后一个频道所播出的画面不过是两种空间形式的存在。人死后,肉体与灵魂分离,肉体停留在既有的空间频道中,灵魂则可能进入了另一个空间频道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