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上海市文化对外交流年度报告。全书以专题论文的形式,从总览整个上海文化对外交流事业发展的角度,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对于上海对外交流的状况做了研究,同时对上海的文化对外交流理念、场地、设施、内容等做了调查和研究。此外,报告还对上海的文化对外交流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储备等情况做了具体的论述与考察。
|
關於作者: |
荣跃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
目錄:
|
总报告:服务国家战略 开创文化交流工作新局面 饶先来001
分报告
一、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交流022
1,世界之中国与中国模式 张维为024
2,上海对外文化投资调研报告 荣跃明等040
3,一带一路:中国与马其顿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邓世中、张忆晓078
4,窗口、桥梁、平台试析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 李期铿088
5,国家战略中的对外文化贸易 汪幼海104
6,用文化方式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胡劲军114
7,文化自觉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电影文化意识的全球融合与拓展 魏晨捷、李艳丰122
8,上海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现状及改进路径 王海冬141
二、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9,中国形象与文化外交兼及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文化外交实 践 任一鸣156
10, 凝聚国际共识 传播中国声音世界中国学论坛和中国理念的国际传播 张焮171
11,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国家形象建构 马钊、康凌186
12,从文化政治到文化传播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回顾与展望 钱泽红205
13,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出版与传播 李艳丽219
14,新媒体语境下的城市青年文化交流 陈亚亚264
三、海外文化机构研究
15, 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建设报告(2012-2016) 袁法森、贺诗菁、厉琳273
16,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文化战略的对接状况以日本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及潜在的可能性为主要考察对象 陈朝辉、范强288
17, 多元、现代的文化传播交流以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为例张瑞燕303
四、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
18, 对台文化交流工作的若干思考 饶先来317
19, 文化与城市的共生台北文化政策研究的一个视角 林秀琴327
20, 台北市文化治理的转型,1945-2016 王志宏347
21, 台北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 孔苏颜、刘小新390
|
內容試閱:
|
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是国家外交战略和对港澳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着眼于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开创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新途径、新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下,把握上海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工作的总体流向和内在脉络,立足于发挥上海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资源优势,梳理目前上海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分析上海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现有经济体系实际上已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进行大国转型,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去塑造既有体系甚而创造新的体系,同时中国的国家利益必须走出去,主动与世界更多资源融合和对接。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预示着未来一两百年欧亚经济整合的大趋势,因此,中国的国防战略、外交战略、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也必须随之适当调整。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必会加深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促进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共同繁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战略赢得越来越多伙伴国家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顾虑,甚至往往把经济合作转变成政治考量,加大了战略推进的政经成本,而且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挑战是建立在动荡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多发的破碎地带之上,这一地带民族众多,各种宗教、教派纷繁复杂,是世界主要文明交汇与碰撞、大国竞逐的地方,可见,要消除这些疑虑和促进多元文化和合交融,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加强中国与沿线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融合。
世界之中国与中国模式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学研究。
摘 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崛起具有多重意义,借用梁启超先生三种中国的概念来描述今天的中国:中国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正同时演绎着三种中国的身份,即中国之中国和亚洲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中国之中国意味着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亚洲之中国意味着,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认识到自己是亚洲的一部分;世界之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命运已经和整个世界的命运息息相连,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会随着自己的进一步崛起而越来越大。如果说西方一直在全世界推销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那么中国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中国摆脱了这两种迷思,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民情国情的成功之路,而且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 中国的崛起 中国模式 中国之中国 亚洲之中国 世界之中国
一、世界之中国
亚洲是世界古老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都发源于亚洲大地,这些古老的文明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已经干枯凋零,有的至今还根深叶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洲不同的文明既经历过矛盾冲突,也受益于交流互鉴。从人类发展的大历史来看,这种交流互鉴的历史和记忆,对于今天的亚洲和世界都弥足珍贵。
中华文明从这种文明交往中获益良多,中华文化至今根深叶茂,很大程度上是多元融合的结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方方面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中国自己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和道家影响力一直比较大,而儒家尊圣人,道家讲真人,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需要相当的知识修养,所以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佛教不一样,它直指人心,比较关心芸芸众生的身心安顿,而且佛教还有雕塑、音乐等传播方式。它的传入显然填补了中国宗教传统中的某些不足。佛教传入的过程也经历过磨合碰撞。幸运的是,这种磨合碰撞没有导致西方那种持续千年之久的宗教战争,而是佛教逐步适应和融入了中国文化,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和改造了中国文化。中国也因此而形成了儒释道兼容并蓄、互补融合的伟大传统。
同样,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流也远远流长。《可兰经》记载了默罕默德的名言: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以儒诠经的过程,主要指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用中国的宋明理学来阐释伊斯兰教的经典,使伊斯兰教逐步中国化。此外,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民间传说,特别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乃至今天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就是马云先生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