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其保护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

書城自編碼: 301221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姚慧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3007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55/3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售價:HK$ 78.2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售價:HK$ 101.2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售價:HK$ 67.9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售價:HK$ 101.2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售價:HK$ 331.2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售價:HK$ 124.2
海外中国研究·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 海外中国研究·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

售價:HK$ 101.2
信息、生命与物理学
《 信息、生命与物理学 》

售價:HK$ 90.9

 

內容簡介:
本书作者在三年的时间里,对北京张广泉乐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张广泉乐社为突破口,以乐人适应性生存策略为主线,论述京西佛事音乐的民间化及俗化问题。下篇从当下民间佛事音乐的变迁入手,论证京西民间佛事音乐及关涉宗教信仰、丧葬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纠正了前人对该领域的一些误解,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对迷信、宗教、民间信仰等困扰非遗保护的理论瓶颈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理论探讨,其立论具有前瞻性,多有不落俗套的独到发见和对宗教文化要传承保护、解放思想的果敢直言。
丛书简介:
《华林博士文库》精选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佛道教方面的优秀博士论文,系稽山书院、横山书院联合资助项目。
關於作者:
姚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先后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口头传统视阈下藏蒙〈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研究》,参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州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意念与实践等课题,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目錄
目录
引言.........................................................................1
上篇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研究以张广泉乐社为个案
第一章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背景..................................31
第一节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生存空间...............................31
一、清末北京社会结构鸟瞰................................................32
二、民国时期北京丧葬礼俗的特征.....................................36
三、三教圆融中的佛教信仰.......................................39
四、近代以后北京城乡关系的破碎与重组......................43
第二节 北京丧礼的用乐构成及概念厘定..........................49
一、北京丧葬礼俗用乐构成.............................................49
二、北京佛事音乐............................................................52
三、京西民间佛事音乐.....................................................62
四、门吹儿........................................................................71

第二章 京西民间佛事的表演者张广泉乐社........75
第一节 张广泉生涯与京西民间佛事音乐.........................76
一、吹鼓手的家族传承......................................................76
二、随僧学艺.....................................................................83
三、假和尚..................................................................87
第二节 国家背景下的张氏子弟........................................97
一、张广泉登大雅之堂.............................................98
二、张氏子弟与国家文艺团体.......................................104
三、禁区与复起........................................................109
第三节 张广泉乐社...........................................................112
一、乐社的成立..............................................................113
二、乐社主要成员介绍...................................................117
三、张广泉的技艺传承...................................................127

第三章 当下丧葬仪式实录.............................................132
第一节 丧葬仪式实录.........................................................132
第二节 复原的地藏十王宝灯实录..............................165

第四章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研究................................182
第一节 唱念研究.............................................................182
一、唱念的板式与节奏...................................................183
二、唱念的京腔京韵.......................................................190
第二节 器乐研究.............................................................193
一、大管的指法、音高与调高.......................................193
二、京西大管的文化意义...............................................204
三、曲目、曲牌研究.......................................................210
四、音阶、调式和宫调系统...........................................222

第五章 京西丧礼仪式与丧礼用乐................................235
第一节 正式佛事之外的丧礼仪式与用乐.........................235
一、门吹儿和三通..............................................236
二、关涉外佛事的部分佛事仪式...........................241
三、送三..........................................................................250
第二节 佛事音乐中民间音乐与佛教音乐的关系.............253
一、民间音乐的佛教化...................................................253
二、佛事音乐的民间化...................................................260

下篇 京西民间佛事音乐与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六章 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71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与京西丧礼仪式现状的比较...................272
第二节 前人记录与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现状的比较...........272
第三节 变迁与保护.............................................................300
一、传统向现代的转型...................................................300
二、快餐化与世俗化.......................................................307
三、后继无人..................................................................313

第七章 解读迷信
对宗教类非遗保护理论瓶颈的历史梳理与学理探讨.....315
第一节 宗教与迷信..................................................316
一、迷信一词的由来西方二元论中的迷信..... 317
二、鲁迅宗教观的转变...................................................321
三、重读宗教..................................................................325
第二节 丧俗与迷信..................................................329
一、改革迷信中的民俗...........................................330
二、民俗特性与迷信.................................................337
三、重读丧俗等基于信仰的民俗...................................340

第八章 保护意义...........................................................347
第一节 一种文化和遗产...................................................349
一、文化与遗产的集合体...............................................349
二、三位一体的文化整体...............................................352
第二节 一剂良方..............................................................355
一、孔子的心教........................................................356
二、疗伤的工具..............................................................359
第三节 一种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方式.................................364
一、儒家礼与孝的管理理念...........................365
二、佛教思想对孝的妥协.......................................368
第四节 一面镜子................................................................373

第九章 传承与保护方法探究.......................................376
第一节 张贵与当下北京民间佛事音乐的寺院传承........376
一、北京佛教音乐团的传承...........................................377
二、灵光寺佛乐团的传承...............................................383
三、两团的携手..............................................................384
第二节 传承模式分析与非遗保护的启示................386
一、异质的发展........................................................386
二、保护的主体应在民间...............................................389
三、保持传统的原生性...................................................392
第三节 保护对策...............................................................394
一、解放思想..................................................................394
二、以精神促和谐............................................403
三、以文化孕复兴.............................................410
四、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414
五、双轨传承机制..........................................................416

结语..............................................................................................420
附录一 北京佛教音乐团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2011年)....429
附录二 灵光寺佛乐团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2011年)......430
附录三 北京灵光寺佛教音乐团演出情况表...........................432
参考文献..........................................................................................434
后记..............................................................................................449
內容試閱

我一直相信师生之间是有缘分的。2008年博士招生时,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的张振涛非常恳切地对我说:咱所的硕士毕业生姚慧今年报考你的博士。这孩子的父亲刚刚遭遇车祸,撇下她们娘俩,她母亲没有工作,她之前一直准备考博士也没有找工作,假如考不上,我怕她痛上加痛,承受不了面对一个女孩的困境,而且她考试成绩也不错,我便毫不犹豫地收了她。姚慧不善言谈,因遭丧父之痛,话语更不多,加上我之前并没有特别注意过这个学生,所以我始终没有对她寄予什么厚望,只希望她能够按照学院的要求顺利毕业就好。可当我最后看到她的博士论文全稿时,不免大吃一惊!她用她三年的努力与勤奋完全颠覆了我对她的最初印象,也改变了我对女孩子做学问的看法。
说起来,姚慧与佛教音乐也有一点缘分。姚慧来自内蒙古,在博士论文最初选题时,我们拟定的是一个关于长调的题目,她也曾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深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深处进行长调的调查,后终因语言障碍难于深入而不得不放弃。后来,我为她选定了张广泉乐社作为研究对象。在作此题目前姚慧可以说对佛教一无所知,没想到,当她开始阅读佛教的相关经典与文献时,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这使她很快进入了状态。由于张广泉乐社的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主要表演场合是丧葬礼俗,而丧父之痛对于姚慧来讲,不仅仅是刻在一个年轻人生命中的一道伤痕,更是一个契机,使她在对死亡有了面对面的真实体验之后,能够真真切切地融入民间丧礼及佛事音乐中去,解丧父之悲情,悟佛事与佛教、丧礼与音乐、个体生命与社会人生之间的文化与心理关联,并且把这种感同身受的切实感贯穿到她的研究与写作中,笔触间往往饱含深情。通过她的文字,你能读到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学者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与文化诠释。
对于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问题,音乐学界时有讨论,但结合某一个具体个案,具体深入地剖析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互动转化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姚慧以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资料为依据,对佛事音乐的民间化过程的关注值得肯定。本书以京西张广泉乐社为论述对象,以职业乐人为主体,紧紧抓住其生存环境、方式和策略等基本特征,剖析并论证了京西佛事音乐走向民间化、习俗化的必由之路。她通过从禅念为主的公本焰口到片段器乐穿插在佛事仪式中间的智化寺音乐焰口,从大打铙钹的法器门焰口到张广泉开创的吹唱合一、随腔伴奏的新型焰口这四种焰口类型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勾勒出了佛教音乐如何进入北京民间的清晰轮廓,突出了丧葬礼俗对民间佛事仪式、佛事音乐的塑造,以及佛教音乐的民间化意义,对理解中国其他地区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在对寺庙佛事音乐向民间佛事音乐转化的论述中,姚慧将丧葬礼俗作为界定佛事音乐与民间佛事音乐的主要依据,准确地论断了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俗所发挥的作用,从而确证了丧葬礼俗是民间社会与国人生命的根本需求,而乐人正是因为适应并满足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才达到了自身生存的目的。
姚慧跟随我读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因此除了对京西民间佛事音乐的个案研究之外,她还对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重点关注。在当下非遗论文迭出而深入精彩之作难觅的研究现状下,姚慧的思考与探索则更显难得。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重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一个时期受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迷信等极左思维模式的束缚,长期对宗教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中国近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中,宗教类(包括丧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同样是一个敏感问题。最初,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大都采取保守、回避的态度虽然有些项目通过改头换面的策略而进入了国家名录体系(比如湘西土家族传统的丧礼乐舞以歌舞中的衬字撒叶呵为名进入名录),得到了间接的保护。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全社会开始逐渐认识到宗教和丧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认识到将音乐、舞蹈、绘画等具体艺术形式从宗教文化整体中抽离出来的保护方式已经给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书下篇的四章从当下民间佛事音乐的变迁入手来论证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于信仰的丧葬礼俗的保护问题,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做了准确定位与提升。因为有上篇的研究基础,下篇对保护的论述透着丝丝入扣的切实感而显得理由充分,举措得当,切中保护之道的要津。四章的论述层层深入,通过剖析和宗教、佛事音乐与丧葬礼俗密切相关的信仰问题,姚慧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系统、全面、集中地阐明了这个核心论点:保护的前提应是正确辨明宗教文化、信俗文化现象与迷信事象的区别,认识到把迷信强加在许多文化遗存的头上是西方二元论思维及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运动的后遗症。若剥去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丧俗身上多年被包裹着的政治外衣,它们只是一种不带任何阶级属性的中性的文化,只是一种中国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世代传承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应该将京西民间佛事音乐作为宗教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进行保护,而不是使其从宗教、丧俗的文化整体中剔除出去,单纯地实现俗化、空心化的纯艺术形式的保护。a这些尖锐的批评和论断在当下是有重要价值的,尤其是书中解读迷信的部分整理发表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佛教在线等多家网站转载,可见其现实意义。姚慧的每一个阐述或论证环节,你可能不一定完全同意,但是这本书反映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对我们几十年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进行了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批判。总体来说,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充分,论证有力,文笔晓畅;分析与议论、描述与阐发结合自然,多有不落俗套的独到发现和解放思想的果敢直言;全书论述的起点高,没有就事论事,视野开阔,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开掘,抓住关键,集中揭示本质;正反比对,论辩求证得体;材料翔实,解读游刃有余。姚慧在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关注热点、解读焦点、探索疑点、强攻难点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突破,是非遗保护研究领域一项不可多得的成果。
姚慧志存高远、心无旁骛、踏实勤奋,对学术有着强烈的热情与兴趣,她常常说自己做学问乐在其中。在博士论文答辩会的最后,姚慧面对所有的答辩委员,说自己希望可以在之后的人生中坚持走学术的道路。在当下这个匆忙奔跑的社会中,能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又能有多少年轻人还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与学术捆绑在一起?当然这样的誓言,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一句空话,她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迎接现实的冲击与考验。姚慧家境贫寒,父亲离世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2012年姚慧有幸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做博士后,没有经济来源,只靠微薄的博士后工资维系娘俩的生活。在出站找工作时,她仍然面临着是否要坚持做学问的选择,生活的艰辛与面对生活的无力感并没有折损她的决心与坚守。对她这种几近执拗的坚持,我亦喜亦忧。我深知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这份坚持的不易与甘苦,更知道当前青年知识分子择业的困难。为了帮她找到一份合适的、既可以发挥她的才能又有利于社会的工作,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虽然其前途尚不明晰,但我相信天不负人,只要姚慧一如既往地奋力前行,不但她所经历的一切必将成为她一生的财富,而且也一定会有她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的机缘!
田青
2015年6月24日


后 记

论文早已搁笔,但致谢却迟迟难以下笔,直到最后送审的一刻,我才逼迫自己坐在电脑前敲出这些心里的文字。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所有的一切都有它出现的理由。我与导师田青先生、我与佛教、我与论文选题的结缘,也是缘分的造化!今天是2011年4月7日我的导师田青先生的生日。除此之外,4与7组合起来的时间对我而言,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意义,那就是阴历的四月初七是我父亲的祭日。我不知道同样的两个数字映照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身上,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上天的有意为之?
2008年5月11日,父亲因车祸突然撒手人寰,弃我而去。从那时起,我只能与他天各一方,他在天堂笑,我却只能在世间哭!就在2008年4月末我找工作处处碰壁、举足无措之时,即将超脱另一个世界的父亲很肯定地告诉我:你一定能考上博士!当时的我全然不信。可父亲离去的数日之后,我才幡然悔悟,他似乎早已替我安排好了一切!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离世,我将与博士学位失之交臂,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离世,我与田青先生的缘分也就无法再续!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我的学业!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离世,让我亲身体验到了送别亲人的苦痛,我也不敢奔走在数个让我不寒而栗的丧礼现场,以切肤之痛去体味孝属之内心。因此,在论文完稿、博士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句号之时,我首先最应该感谢的是在那个直到人生最后终点仍然为我不辞辛苦赚得学费的伟大的父亲!如果他泉下有知,我想他会为他的女儿感到高兴!
我的导师田青先生是位有着菩萨的慈悲心肠、至情至性之人,因为我家庭的突然变故,他答应收我为徒,并在日后的相处中给了我暖人心脾的父爱!因此,在我心里,他是我今生的第二位父亲!
作为导师,先生严格认真、尽职尽责。刚开始,由于我的文字功底差,知识积累薄弱,每当我写完文章拿给他看时,他会因为开篇的一个词使用不当而生气。他的严厉使后来的我每次准备拿文章给他看之前,都要反复校对很多遍,甚至有段时间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最初与先生的交往,我可以说是惧怕有之。2009年的6月,先生突然打来电话说,要带我和师兄巫宇军去普陀山。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一路上要怎么跟他相处。然而普陀之行却意外地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彻底改变了当时那个备受打击、失魂落魄的我。他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与学识的浅薄,他广博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深深为之折服,并在之后的两年博士生涯中深刻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学习和兴趣指向,包括后来的论文写作也得益于此。当论文初稿完成、交给先生审阅之后,我几乎每天惴惴不安,平时一篇短文都要被他挑出很多错误,更何况这二十余万字?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天先生专门打来电话告诉我说:还不错!于是正当我为此兴奋之时,他又兴致勃勃地发来信息说:因为你的进步,我很高兴!我回复他道:因为您的夸奖,我也很高兴!那一刻,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从我的进步中所获得的那份喜悦。从那以后,我便沉浸在先生的数次赞扬和呵护之中。因此,在那时,严师已然变成了慈父!之后论文的每次修改,先生都从字、词、句到论文的整体架构做一丝不苟、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审阅,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实是令我倍受感动,无以为报!
除了恩师之外,对我论文有极大帮助、同样将我视作女儿的人就是我的研究对象张贵老师。在论文写作期间,张贵老师将他所知、所记、所感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向我和盘托出。除此之外,与张贵老师两年多相处的点点滴滴也甚是让我感动!一次,他与我吃饭后,我抢着去付钱,他却一把拉住我说:不能让你掏钱!接着又掏出一打100元的钞票硬塞给我,我婉言谢绝!他说:那就这样,以后无论什么时候,没饭吃了就来找张老师,张老师养你!当时的我热泪盈眶!每次去张老师家作采访,阿姨总会精心准备好满桌的饭菜等着我,而且只要她认为最好的事情,她总会在第一时间让张老师带我去。他们待我情同女儿,而我也视他们为亲生父母!
除了张贵老师之外,张贵老师的哥哥张旺老师、北京佛教音乐团前副团长孔勤老师、北京民俗学家常人春老师,以及北京佛乐团的常瑞鹏、刘文田、刘同考、郭守智、夏振忠、张富、夏振忠、郎胜军、贾继泽、张佳艺、薛维、张静龙,智化寺的胡庆学等各位老师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特别感谢对我论文进行悉心指导,认真撰写论文评语,并以关爱后辈之心提出修改意见的诸位先生:辽宁大学的乌丙安、中央音乐学院的田联韬、中央民族大学的祁庆富、中央民族乐团的张振涛,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吕品田、项阳、孙建军。对我而言,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也将成为激励我今后学术前行的坚实动力!
左家庄新源里,一个我待了六年的地方,人生一世能有多少个六年?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六年来我的成长,我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一个个夜深人静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夜晚,更重要的是刻印下了同学们至情至真的友谊!大家萍水相逢,却情同手足,聚在一起时而泼墨挥毫、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嘲讽欢笑、时而高谈阔论。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他们给了我无尽的欢乐!而与徐婉玲的数次电话畅聊和促膝长谈,更使我在孤寂苦涩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感受到了友谊的可贵,我们共同分享与导师相处的点滴,共同面对人生的抉择,互相鼓励、并肩前行,我感到,有朋友真好!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不善言谈交流的母亲与父亲仅凭辛劳抚养我成人,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地供我读书,数年如一日。可以说,没有母亲的辛勤耕耘,也不会有我的今天!父亲的离世给她带来了莫大的伤害,但我想在日后的时间里,我会把连同对父亲的关爱全部补偿给我亲爱的母亲!虽然我也像她一样不善表达,但在我心里,母亲永远是我精神的依托,是唯一与我相依为命的人!
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先生不止一次地说:我不希望你一事无成!对于恩师之期望,我只怕自己才疏学浅,不堪承受,也不知道日后有了工作和家庭之后,是否仍能把心定于一处,但既蒙先生之器重,我当殚思竭虑,竭尽所能,以报师恩!

姚慧谨识
庚寅年春月
适逢公元2011年4月7日深夜
京城新源里

补记
记得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张振涛和乌丙安老师曾说这本论文答辩后好好改成一本像样的著作会持续很久。博士毕业后的五年是我备受生活、工作与精神压力,自我思想极具矛盾、碰撞、冲突与涅槃的五年。五年来纵有再多难以忘却的往事与岁月,如今想来多已释然,然而唯一让我忐忑不安的,便是愧对两位先生当年的期望。愧对不仅是对别人,更多的是对自己。博士论文是我进入学术界的第一本专著,而对于这本即将付梓的处女作,我也只有在2015年的三个月中每日凌晨4:30起床利用上班前的零碎时间进行修改,其中的遗憾犹如一个待嫁的姑娘蓬头垢面就上了花轿一般,尤其是时隔五年再看此书,更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当然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成就不同的因缘,我也一样。唯一可以用来宽慰自己的,大概便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不漂亮、不完美的自己,于我而言,这也是一种修行。
这本书记录了五年前那个丢弃看家本能而一心追随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的自己,后来观之,在民族音乐学界像我一样的年轻学者至今不占少数。博士毕业后,当我有幸拜在朝戈金研究员门下,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当所内老师均来问我各类有关音乐的问题而我却一无所知时,当拿着别人的镜子反观自己时,我才发现作为一个音乐学研究者,我在扭头直视并仰望别人前进方向的同时却忘记了自己的来路与归路,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角色与学术使命。与此同时,依仗五年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本书后半部分又广涉我并不擅长的中国近代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如今看来却为自己不成熟的论述与浅见惴惴不安!假如这本书可以用来提醒民族音乐学界的年轻学者或者硕士、博士们不走我曾经的路的话,那也算是它的功德吧。
2015年7月,我有幸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在此感谢我的领导和民族文学研究所各位令我敬重的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指导、帮助与鼓励!
在恩师田青先生的举荐下,本书有幸获得华林博士文库的慈悲资助而得以付梓出版,感谢恩师与北京大学湛如法师的抬爱!感谢张振涛和常瑞鹏老师为本书审稿付出的辛劳!感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文艺和金寒芽女士,她们的认真把关和不厌其烦的校对与核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她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对具体问题的核实过程中,也使我看到即将付梓的书稿中仍存在的未尽之处,值得我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与补充。
此书的写就与父亲的离世有着不可言说的因缘。在完成博士论文时,我心中便一直希望在此著日后与读者见面之时,能够在书页中留下这样一行文字谨以此书纪念远在天堂的先父姚建彬大人六十二周年诞辰,后此书有幸被纳入华林博士文库。文库自当考虑书系整体之布局,本想尝试努力沟通,以达夙愿,但转念一想,父亲生前本是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竭尽全力帮助他人之人,想必他泉下有知,也不想我以一己私愿来影响书系之整体架构,故在补记最后,希望以简短文字记之。佛家有言:烦恼即菩提。父亲离世已九载,从九年前的丧父之痛,到今日,我能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安定的生活和较为平和的心境,我心怀感恩!相信这份经历了风雨之后的圆满是对先父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姚慧
2016年6月26日于京城和平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