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北大赵家祥教授四十年潜心研究的结晶,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阶段的深刻探索,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重要理论支撑。
|
內容簡介: |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题,系统、全面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发展理论,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未来社会发展四阶段的基本论断,澄清了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误读或误解,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传承关系,为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通过深入考察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回答了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
本书分为四编,二十二章。*编阐述作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研究的理论基础的五个问题,包括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等五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是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前提。
第二编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问题。本编分四个时期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阐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说明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所以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是有变化的。
第三编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标题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术理论界十分关注,讨论激烈,分歧很大。本篇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俄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对立;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证实;等等重大的理论问题。
第四编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这一编是全书篇幅*的一编,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等八个重大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本编通过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严格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为根据,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阐发,并且按照时间顺序首先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然后阐述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阐述,史论结合得非常紧密。
|
關於作者: |
赵家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系党委书记、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首席专家。著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唯物史观的核心与当代现实》《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历史过程论和历史动力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等十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
目錄:
|
目录
第一编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3
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 .. .. ................................3
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 .. .. .. .. .......................................8
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14
四、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20
第二章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7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 27
二、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命题是历史目的论观点.................................... 32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 35
四、人的活动有目的不等于社会发展有合目的性............................... 38
五、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命题不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46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 53
第三章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59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59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6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70
四、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82
第四章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88
一、历史进步概念的内涵..........................................................88
二、历史进步的代价..........................................................95
三、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及其相互关系.....................................101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尺度重点的转换........................................106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7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8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1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7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9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2
第二编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第六章讨论的历史回顾与研究方法.................................................137
一、讨论的历史回顾............................................................137
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139
第七章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147
一、1853 年以前的时期...........................................................147
二、19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159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182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189
第八章东西方古代社会比较.......................................................198
一、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不同特点..................................198
二、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性....................................208
三、日耳曼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直接过渡...................................233
第三编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
第九章俄国公社的性质及其发展前途............................................24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250
二、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和历史环境...........................................253
三、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257
第十章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比较...........................................265
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两种思路........................................265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271
三、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异同.........................................277
第十一章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别和一致性.............................283
一、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283
二、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差别.....................................293
三、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297
第十二章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跨越思想的证实.....305
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分歧的关键...............................................305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08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10
第十三章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14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14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概述的误解...............................................319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23
第十四章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338
一、树立一块新的理论里程碑...................................................338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340
三、古代社会史研究与《资本论》写作的关系........................................349
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54
第四编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第十五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363
一、1844 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363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368
三、1850 年以后未来社会的名称....................................................370
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371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374
第十六章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378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78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38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
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88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
关系因素..................................................................394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397
第十七章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405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05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11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19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24
第十八章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4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44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4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51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68
第十九章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473
一、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474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489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496
第二十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04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0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20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35
第二十一章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538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538
二、邓小平1992 年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特点和优点........................541
三、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544
四、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具体实现形式...............................551
五、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555
第二十二章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560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56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568
参考文献.....................579
后记...................................................................586
|
內容試閱:
|
前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他们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则是这个科学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这部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就会显得残缺不全,因而失去其应有的光辉。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这个命题或判断,包括逻辑上递进的三个基本概念:一是东方,二是东方社会,三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我们分别予以简要界定。
东方是与西方相对应的概念。东方与西方作为地理概念,其界限和各自的范围具有相对性。应该放在一定的坐标系中,并且确定一个坐标系的中轴,来划分东方和西方的范围。在世界历史上,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坐标系及其中轴不同,东方和西方的地理界限和范围也随之变化。在古代,由于罗马帝国的版图广大、国力强盛,人们大都以罗马帝国为坐标的轴心。它地处西方,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扩大,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逐渐向日出的方向延伸,先是西亚和北非,而后是南亚,接着是东亚,直到涵盖整个非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由于西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发展领先于世界,于是人们把西欧作为坐标系的中轴,西欧人将西欧以外的欧洲东部和亚洲,称为东方,并且将俄罗斯的高加索以西以北的地区称为近东,将高加索以东、伏尔加河以西和以南的地区,以及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国所处的地区称为中东,而将伏尔加河以东地区称为远东。远东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以及西伯利亚地区,等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未见对东方的概念下过准确的定义。就他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情况和他们赋予这个概念的意义看,他们对东方的理解,同上述西方人对东方
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
东方社会是与西方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西欧各国已经先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道路或改良道路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西欧以外的国家还大都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以西欧各国的社会被称为西方社会,与此相对应,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的社会则被称为东方社会。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这两个概念,虽然与它们所处的地理方位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社会历史概念。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写的关于印度和中国的文章中,以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一章中,认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劳动者与劳动的客观条件直接结合在一起;(2)个人隶属于一定的共同体,离开这个共同体,个人就不能存在;(3)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创造交换价值;(4)全国分成许多各自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5)没有土地私有制,这是了解东方社会的一把钥匙。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是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相对应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时的西方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通过革命的道路或和平发展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东方社会,有两种可能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前途:一种是在西方社会已经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下,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社会解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然后再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发展前途究竟哪一种得到实现,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主要是研究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所以本书定名为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内容极其丰富,但归结起来主要是两大内容:一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即俄国农村公社或俄国社会能否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早年和中年,重点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重点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从20世纪的最后20年开始直到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一直是我国学术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参加了这场讨论,争议颇多,分歧极大。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但也有不少学者误读或误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我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原原本本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澄清国内外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误读或误解,恢复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来面目。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中,针对当时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的歪曲,说了下面一段话: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恩格斯在其晚年的书信中,例如在1890年9月2122日致布洛赫的信、1891年2月3日致考茨基的信、1893年2月7日致施穆伊勒夫的信、1894年1月25日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针对巴尔特等年轻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歪曲,多次讲到,要根据马克思和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原著,来研究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要根据第二手材料来进行研究。我们应该把恩格斯这些话看作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须臾不可背离,切忌使马克思主义变味和走样。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研究。
那么,如何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原意,避免对其误读或误解呢?
第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来解读他们原著中的思想,而不要根据后来变化了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用后来的实践及其需要来解读。例如,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在晚年也没有改变这种看法。他们晚年虽然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但他们认为,实现这一点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取得胜利。但我国理论界却有不少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有了在落后的俄国可能首先发生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并且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对这种思想的证实。这实际上是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这就势必违背历史主义原则,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第二,要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把他们不同时期著作中的思想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而不要只读他们某一时期的某些著作,或把他们在不同时期的著作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国内外学术理论界都有人制造所谓的两个马克思,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对立起来,究其认识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系统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没有把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连贯起来加以思考,没有看到这些著作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例如,有些人由于只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论述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这一观点的著作,而没有阅读他们早年的有关著作,于是认为马克思早年是认为一切国家和民族不论其具体情况如何都注定要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到了晚年马克思才认为有些国家和民族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前途,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事实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和中年的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中,已经孕育了关于相当多的国家和民族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他们晚年提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是他们以前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以前蕴涵在头脑深处的思想直接地、明确地表达出来,前后一贯,并没有什么矛盾。
第三,要用发展的观点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不要把他们某一时期著作中的思想凝固化、教条化。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个人认识上的变化,对同一理论问题的论述可能有差别。例如,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问题的论述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注意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历史演变,把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中的有关论述混杂在一起,来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就很可能产生误解或曲解。我在本书中分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等四个时期,考察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就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避免和澄清了对这个问题的误解或曲解。
第四,要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进行比较研究,既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相同的一面,又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差别,要把这些有差别的思想看作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要把他们的思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国内外有些学者之所以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我国理论界有些人认为,在俄国农村公社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对立的,似乎是马克思强调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恩格斯则否认这种跨越的可能性。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只要认真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著作并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恩格斯不仅不否认跨越的可能性,而且先于马克思提出这种跨越的思想。马克思是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第一次提出这一跨越思想的,以后又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进一步明确地论述了这个思想;而恩格斯在18741875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文中就论述了这一思想。188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在共同署名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1894年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确实讲到俄国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已经减少,甚至已经丧失,那是因为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是因为俄国民粹派和民意党人推翻沙皇政府的革命遭到失败,沙皇政府作为欧洲最后一个反动堡垒依然存在,通过推翻沙皇政府引发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这一可能性条件已经丧失;二是因为俄国资本主义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俄国农村公社进一步解体,俄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就不再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了,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这种差别,恰好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
第五,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力戒片面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任何理论问题的论述都是全面的,毫无片面性的弊端。但在学术理论界,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经常出现片面性的毛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既淋漓尽致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又肯定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我国理论界有些人却只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罪恶和消极作用的批判,看不到或忽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极作用的充分肯定。本书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简言之,本书对资本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
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已经出版了不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论著,对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献资料和基本内容作了介绍和论述,本书已经没有必要重述学术界同仁已经讲过的思想,面面俱到地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因而只针对我认为是对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误解的观点加以辨析,澄清和消除误解,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意。我在书中批评了学界同仁的一些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欢迎予以反批评。
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阐述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五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以这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本编对这五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与一般教科书的阐述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特点是:不是平铺直叙地阐述这些基本原理的内容,而是针对学术理论界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同理解,阐述自己的独立见解,纠正一些长期以来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的不正确看法,补充一些在这些问题上缺失的内容,从而使对这些问题的阐述更加全面、深入、具体。例如,在关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个问题上,各种教科书大都把这个问题表达为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表述是不科学的,本编纠正了这一不科学的表述,指明应该把这个问题表述为人的活动有目的,社会发展有规律。再如,在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问题上,本编论述了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在说明历史发展过程的作用上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并且批评了把这两种划分法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着重批评了否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观点。此外本编还补充了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这个概念是多数教科书中所没有的。
第二编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问题。本编按四个时期,即1853 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来阐明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说明了长期以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之所以如此之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是有变化的。此外,本编还对东西方古代社会进行了比较研究,说明了古代希腊罗马是奴隶社会发展的典型,中国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它存在的时间最长,发展的水平最高。中国封建社会并非长期停滞,只是从16世纪后期开始才逐渐落在了西欧社会发展的后面。本编还论述了日耳曼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直接过渡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并不矛盾,批评了用日耳曼人直接过渡的事实否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错误观点。本编还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看法上的一些历史局限性,如东方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农村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等观点,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中国史学界存在一个五朵金花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史学界广受关注并引发大规模讨论的关于中国古史的五个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即中国古代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农民战争、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本编对这五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独立见解。
第三编论述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标题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因而也是一个在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讨论十分热烈,不同学者之间意见分歧极大。主要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俄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二是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是否是对立的?三是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思想与恩格斯思想是否是互相对立的?四是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证实?五是马克思所讲的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这句话是从正面讲的还是从反面讲的?我在这五个问题上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不同的观点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坦率地提出了批评意见。
第四编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是探讨东方社会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既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又从实践上检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有一些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地方。因此,结合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思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检验、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纠正原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局限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编是全书篇幅最大的一编,在字数上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等八个重大的社会主义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察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视角转换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的问题,关于一国能否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理论界过去研究的薄弱环节,我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中的有关论述,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深入具体的阐发,并且按照时间顺序首先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几个重要基本原理,然后阐述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然后阐述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部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阐述,史论结合得非常紧密。
这四编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我在设计本书的理论框架和阐述这四编的基本内容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共性与个性、逻辑与历史、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部著作虽然重点是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但同时又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结合点上从整体上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部著作。
后记
知识在于积累。知识的积累来源于对同一种知识专心致志、长期而持续的系统研究过程。我十分赞赏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的一段话: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西班牙诗、化学、政治、音乐都很有趣味,如果有人对这些东西感觉兴趣,我们决不能说他不对。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我也很欣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所说的一段话:在莱布尼兹茨和牛顿时代,出现了很多全才的科学大家,但在19世纪以后,科学家非但不能兼容不同领域的科学,而且也无法占据某一科学的全部领域。他的研究领域只限于固定的某一问题域,甚至单独的一个问题。从前认为一个完美的人有能力去关心一切,尝试一切,玩味一切,领导一切,能将所有最优秀的文明聚敛和体现在自己身上。我们要提防那些聪明敏捷的天才。他们会让自己擅长于各种职业,而不肯选择一种专门职业从一而终。我们应该对这类人冷淡一些,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游刃有余地利用自己的所有天资,而不肯把它牺牲在某个专业方面,就像我们每个人只想着自得其乐,只想建造自己的世外桃源一样。对我们来说,这种与世隔绝、飘忽不定的状态多少有些反社会的性质。这些多面手不过是些半吊子行家,他们是不能提供什么道德价值的。相反,我们却欣赏那些称职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十全十美,而是有所造就,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界限明确的工作中去,他们各安其业,辛勤耕耘着自己的一份园地。a 黑格尔、涂尔干的这些论述,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之间的关系很有指导意义。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知识越广博越好。但如果只有广博而没有专深,那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涂尔干认为,到了19世纪,已经不可能有牛顿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全才了。而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一些人,却依然异想天开地要培养什么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纵贯古今、横跨中西、文理兼通的所谓大师,并且因为现在的学校根本无法培养出这样的大师,而对现在的教育制度兴师问罪。要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造就全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幻想。这种理想中的所谓大师,即使有最完美的教育制度,现在也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和造就出来的。
我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即我4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问题。1982年写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一书,大约15万字左右,只能算一本小册子。由于当时还是用铅字排版印刷,从交稿到出版的周期比较长,1985年才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独立写作的第一部专著。这本小册子出版以后,我又开始集中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1997年我有幸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委托研究重大项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我和南京大学的孙伯鍨教授共同主持这个项目。孙老师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时曾是我的老师,后来他调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借此大好时机,我和我的同事丰子义教授共同撰写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一书,200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这个委托研究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之一。这部著作除去深化了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这个问题以外,又用较大篇幅论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此外还用较大篇幅论述了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思等基础理论问题。此后,我在研究其他问题的同时,继续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和马克思晚年写的古代社会史笔记(又称民族学笔记、人类学笔记等)。最近应我的同事和好友王海明教授热情邀请,为他主持的国家治理丛书撰写《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部专著。这部专著拓展和深化了前两部著作中的理论观点。我从40岁左右开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到现在古稀之年即将结束时又独立撰写了这部专著,到这部专著出版的时候,我已经结束古稀,进入耄耋之年了。我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研究持续40年之久,这是我一生学术生涯中研究时间最长、用的精力最多的一项研究成果。我很珍惜自己这部研究成果,如果它能对我国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发挥一些积极作用,我就十分欣慰了。
这部著作是我独立完成的。但由于有些知识点是我研究的薄弱环节,所以借用了我的学生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历史进步的内涵问题,借用了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五卷本中由我的学生林艳梅博士撰写的第三卷《历史进步论和历史代价论》中的历史进步的内涵的内容。二是历史进步的代价意识问题,借用了我和聂锦芳、张立波合作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一书中由张立波撰写的代价意识的内容。我曾是张立波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对林艳梅和张立波表示由衷的感谢。另外,本书得到中央民族大学柏年康成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人的生理寿命和学术寿命有的是分离的,有的是合一的。我们的先辈和最崇敬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和黄楠森先生等,他们的生理寿命和学术寿命就是合为一体的。他们的学术生涯一直延续到停止呼吸为止。我的另一位老师张世英教授,今年已经95岁,仍然在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虽然已年近八旬,但尚未感到学术生命和学术兴趣在衰退,没有任何停止学术生命和学术活动的意向。我要用我的晚年尽最大的努力再取得一些学术上的成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尽我应尽和能尽的力量,努力做到生理生命不止,学术生命不停。这是我的愿望,但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我常和我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不怕死,就怕不得好死。我说的不得好死,不是指因为做坏事而死,也不是指遭遇意外灾祸而死,而是指久病不愈、不能自理、自己痛苦而且拖累别人多年才与世长辞。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认为应该把这句话反过来,赖活着不如好死。所谓好死,意思是说,只要还活着,就能生活自理,就能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一旦不能自理,不能对家庭和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了,就自然而然无痛苦地离开人世,像相声大师侯耀文、马季那样,既不拖累家庭成员,不也不给社会增加负担,自己也没有痛苦。这不是几全齐美的事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