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教育不平等与区域差异

書城自編碼: 301308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魏延志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433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3/135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5.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珊瑚礁(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24.2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夜幕之下.5:极恶都市 》

售價:HK$ 63.3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1843-1949) 》

售價:HK$ 147.2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暂别(邓安庆全新文集) 》

售價:HK$ 89.7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鲍勃·迪伦为什么重要 》

售價:HK$ 78.2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超负荷的女性: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恐惧 》

售價:HK$ 67.9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数学史(第三版) 国际数学史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名著 》

售價:HK$ 181.7
接纳真实的自我(日本超人气禅师小池龙之介力作!"与自己和解"指南!)
《 接纳真实的自我(日本超人气禅师小池龙之介力作!"与自己和解"指南!) 》

售價:HK$ 67.9

 

編輯推薦:
作者通过对近3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在区域差异结构框架下,对改革初期和改革深化期表现出的不同影响模式进行多元、综合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揭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点,这一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教育领域改革的认识,对国家区域教育改革政策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主要内容是研究随着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个人教育获得的不平等趋势。本研究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教育分层的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对中外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比较后发现,即使是在开放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个人教育获得之间的不平等也持续地与家庭背景因素发生关联,当然,我国转型期的个人教育获得还受到国家宏观政治进程与教育政策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区域差异发展和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在对改革初期与改革深化期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教育制度变迁的特点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不平等放到区域差异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将我国城市区域间的教育规模扩张、经济社会发展与分化水平的差异看作是变化的维度,通过多层logit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宏观结构环境因素与微观个人层次因素的联系,揭示城市区域差异对个人受教育年限、高中与大学升学转换中个人性别、父亲政治身份、家庭背景对教育不平等趋势的影响。
關於作者:
魏延志,社会学博士学位。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作出版专著多种,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上海市教委委托的新形势下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教育协作中的发展定位与行动策略研究一项。
目錄
第一章 导论001
第二章 文献回顾010
第一节社会分层与教育不平等010
一、 教育的技术功能论011
二、 教育的社会冲突论015
第二节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021
一、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021
二、 教育扩张的极限023
第三节关于教育不平等的相关研究025
一、 国外相关研究025
二、 国内相关研究034
第四节现有文献评论043
第三章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教育制度变迁046
第一节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区域差异046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046
二、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区域间差异051
第二节中国教育扩张与教育制度变迁054
一、 教育规模扩张的阶段性特点054
二、 教育制度的变迁056
第三节理论建构058
一、 区域差异与发展背景059
二、 制度主义与教育选择064
第四节改革初期与改革深化期教育不平等的区域差异066
一、 改革初期(19771991年)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机制066
二、 改革深化期(19922006年)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机制069
第四章 研究设计072
第一节研究方法072
一、 分析所使用的数据072
二、 资料分析方法073
第二节主要变量测量073
第五章 个人受教育年限的不平等与区域差异079
第一节基本假设和分析策略083
一、 基本假设083
二、 分析策略084
第二节个人受教育年限不平等的区域差异分析086
第三节结果与讨论099
第六章 高中与大学升学转换中的不平等与区域差异102
第一节教育转换基本情况105
第二节基本假设和分析策略107
一、 基本假设107
二、 统计模型与分析策略108
第三节研究发现111
一、 高中升学转换中的教育不平等与地区差异111
二、 大学升学转换中的教育不平等与区域差异124
第四节研究结论与讨论137
一、 高中升学转换中的不平等出现下降趋势137
二、 大学升学转换中的不平等出现上升趋势138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未来研究142
第一节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142
一、 改革以来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区域差异呈上升趋势142
二、 教育不平等的地区差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144
第二节对研究结论的理论反思146
一、 教育扩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46
二、 教育不平等微观理论的缺陷147
三、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148
第三节潜在贡献150
一、 实现宏观结构因素与微观个人因素的连接150
二、 地区差异的视角可以发现区域教育不平等的趋势151
第四节未来研究方向152
附录一:问卷摘自CGSS2006156
附录二:包括农村在内的区域差异与教育不平等的分析结果163
参考文献176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导论
转型期中国教育不平等面临着两大现实,一是社会结构不断变化,阶层分化不断加深,造成区域内部因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获得的不平等,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不平衡,造成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二者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的主题是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区域差异,需要弄清我国教育获得的阶层不平等的现状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如何影响教育不平等的现实。
首先,我们关注因社会分层产生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在转型期中国教育发展极为迅速的情况下,教育获得的平等化程度提高了,还是教育不平等在扩大?也就是学校教育是传递社会上层的阶层优势还是促进了弱势群体的代际上向流动?大家知道,教育是工业化国家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的代际影响也是现代社会分层体系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不平等的研究是社会科学始终关注的话题。布劳与邓肯的经典论题把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的关系引向了社会分层研究的中心Blau
&
Duncan, 1967。它确立了以微观视角的家庭资源禀赋理论为主流的解释逻辑,即以家庭所拥有资源的多寡来解释其子女的教育成就即教育获得研究(李煜,2006)。布劳和邓肯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个人成就的后致性因素比归因的先赋性因素在决定职业地位获得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中,教育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Ganzeboom
et al., 
1989:284。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社会学家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了家庭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本对子代教育获得与上向社会流动的影响Breen
& Jonsson, 2000; DiMaggio, 1983;布迪厄,2002, 2004。
国外的已有研究主要发现了教育的代际继承模式。即使在开放的绩效社会,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作用依然显著Hauser
& Featherman, 1976; Bourdieu, 1977; Grusky & Hauser, 1984;
Ganzeboom, et al., 1991;
 Montt, 2011。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雷夫特里Raftery和霍特Hout提出的最大限度地维持不平等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MMI假设,比较系统地阐释了爱尔兰在工业化进程中教育扩张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非较高阶层的入学需求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否则,教育扩张并不会影响到家庭背景因素对教育分层模式的影响Raftery
& Hout, 1993。在此之后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在13个工业化国家的跨国比较研究的支持(Blossfeld &
Shavit, 1993)。这种稳定性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得到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释(Bourdieu &
Passeron, 1990)。
与这一研究进路相承接,国内外教育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教育不平等的个人家庭背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教育体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过去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对社会结构条件、家庭的教育背景和阶层背景对代际之间教育的继承模式研究(Blau & Duncan, 1967; Hauser & Featherman, 1976;李春玲,2003, 2010;刘精明,2000, 2006, 2008;李煜,2006;郝大海,2008;吴晓刚,2010;周怡,2009)。这些研究间接地假设教育分层的机制在几代人之间和个人生活过程中是相对稳定的。周雪光强调中国再分配经济的特点,通过中国20个城市的有代表性的样本的研究,发现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阶层地位对子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是不同的,认为通过宏观政治进程和国家政策干预对教育机会总量和分配教育机会的规则的影响,对教育分层起着决定性作用Zhou,
Moen & Tuma, 1998; Deng & Treiman, 1997; Wu,Xiaogang &
Donald J.Treiman,2007。郝大海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数据,对中国城市教育分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教育机会的扩大,并未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明显地缩小教育分层。改革前,由于政策干预对较高社会阶层、特别是专业技术阶层教育需求的抑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教育分层;改革后,中国教育分层正显现出MMI假设的诸项特征:较高阶层在教育分层中具有稳定的优势,中国的教育分层已具有市场体制下工业化社会教育分层的一些基本特征,文化资本差异对加剧教育分层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郝大海,2007。李春玲对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后的不平等状况进行了研究,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李春玲,2010)。李煜提出一个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强调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改革初期,由于高考制度恢复,国家通过遵循绩效原则的教育选拔制度,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李煜,2006)。
其次,我们同时关注因区域发展不均衡在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上带来的教育不平等的差异。以往的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改革开放前的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决定的,教育的分层还仅定位于以政治分层为主的从属地位之中,教育本身还不具有独立的阶层排斥功能。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因市场化深入发展,再分配作用下降,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教育提升阶层地位实现上向社会流动成为各阶层人们的自觉的理性选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政治与市场的互动,阶层分化发展加快,加上我国改革过程的路径选择和地区间资源禀赋的悬殊,区域差异发展的格局形成并随着改革过程而加剧(Xie
& Hannum,
1996;郝大海,李路路,2006)。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把城市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李克强,2012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可以说,纵观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对城市化如此重视,如此依赖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如此从中央到地方由各级政府强势推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近几年,席卷全国的新型城市化运动已构成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观。由于我国城市化推进中存在的巨大不平衡性,各地城市化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不同地区,由于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经形成中产为主的阶层结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较大,其社会结构主要仍然以金字塔型为主。与此同时,在阶层分化加速的过程中,随着我国教育扩张速度加快,高中教育从改革前的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扩招,连续几年增长20%以上的规模扩张,教育机会迅速增加,出现教育扩张与阶层分化的同时进行,在国际上也是比较独特的例子。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地方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而,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和阶层地位获得的基础,一直为中外教育社会学者所关注,无论是研究教育规模的增长即教育扩张,还是研究教育机会的构成与分配,都是在努力发现教育不平等的规律。本书研究主题与一般研究教育不平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力求通过理论建构中国当代教育不平等的地区差异的基本规律,并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来实证研究。
尽管各工业化国家教育不平等有着较为一致的逻辑,但是由于各国工业化路径选择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教育体制、历史文化规范不同,教育不平等存在不同的特点。就国内各地区的教育不平等情况也是一样,尽管我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制度框架相似,政府管理方式趋同,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地域文化的不同,同样地对教育不平等的状况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巨大变迁,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分层与社会分层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教育分层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研究结论是相同的:随着教育扩张,地位教育层次的教育短期内的入学机会的巨大增长没有减轻阶层传递的优势,管理阶层和专业技术阶层的代际传递明显。但是,过去的研究仅仅考虑了地区之间存在着教育选择的差异,预设了在不同地区之间,相同的阶层在教育利益上的相对比较优势是相同的,忽视地区发展差异对教育分层的影响;其实,在中国的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阶层分化与教育扩展的程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阶层之间通过教育维持优势地位的能力是不同的;中国的区域差异发展正好为我们研究教育的阶层优势维持机制提供了充分的经验研究材料。众所周知,个人教育利益的优势不仅与个人的家庭阶层背景有关,也受教育外部的制度环境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等教育的外部宏观结构因素的不同,对阶层教育优势的影响如何,成为教育不平等研究的重点。相同阶层背景特征的个人在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获得是否具有不变性,不同地区的外部环境的结构因素是如何影响家庭背景对个人教育获得的作用的机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同时,本研究还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同西方国家的研究进行对话,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最大化维持假设是在西方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学校教育主体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教育扩张更多是在相对较长时期内逐步实现的情况下内生的需求不断推动的;而中国的教育扩张是在国家政策的干预下产生的,期间正处于社会阶层地位不断分化的过程中,并且由于中国政治管理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社会阶层结构与西方国家的社会阶层结构有着巨大差异,对不同阶层教育优势作用的影响相对更加复杂。国内的相关研究对制度的分析,大多仅局限于教育制度本身,试图通过不同时期教育制度变迁因素来解释教育不平等的原因,而忽视了教育制度之外教育扩张本身和社会结构加速分化等其他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以往的阶层教育不平等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已经关注到了地区差异的影响,但是只是在建构模型时把地区作为虚拟变量,只是知道了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对区域层次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缺少研究。
本书试图在以往研究关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制度变迁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差距形成过程中,影响阶层教育获得的区域结构与制度环境因素和影响的机制。将区域间的教育规模扩张、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水平的差异看作是变化的维度,通过建立多层logit回归模型,建立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因素与个人层次因素的联系,揭示区域差异对个人受教育年限、高中与大学升学转换中个人性别、父亲政治身份、家庭背景对教育不平等趋势的影响。
本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区域层次影响阶层教育获得的制度环境因素分析。其次是,与以往的研究面向不同,本书不只是研究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而是研究同样的家庭背景在不同地区对子女教育获得的比较优势的不同;着重研究教育不平等的宏观社会结构因素,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水平对家庭背景在子女教育获得的相对优势的变化。
我们认为,对转型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教育的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不同社会群体博弈的后果,也是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可以说,现代教育肇始于城市化发展中的移民社会化问题和市场需求引致资本社会化后科层制组织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解决。现代化逻辑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来体现的,只要市场化这一制度化条件在起作用,就永远交织着教育竞争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只要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区域教育不平等就不可能消除。
研究国家通过社会转型,市场化推进带动城市化发展的社会中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意义重大。
首先,对中国转型期城市化加快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条件下,区域教育不平等的研究,可以比较地区之间不同程度的教育规模扩张、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分化水平对阶层教育获得模式的影响。同时,可以检验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否会出现西方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教育获得的自致性因素增加的现象,也可能出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阶层教育获得的两极分化趋势;或者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分化而出现教育不平等的新的影响机制。从而可以为国家下一步的区域教育改革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次,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管理也从原来的集中统一向分权多元治理的方式转变,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化机制都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研究教育不平等机制与经济社会条件的关联,将有利于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教育领域改革的认识。通过用教育外部的环境变量来解释教育不平等,可以在一个更加广泛的社会制度背景条件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制度环境对微观个人教育获得的影响机制。分析教育不平等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将有利于加深对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认识,有利于从更高的层面来分析和制定教育的平等化和均衡发展的政策。
再次,通过对不同地区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家庭阶层背景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国教育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社会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从而在政治、文化制度层面形成破解我国教育不平等发展的机制。研究上述问题也有利于我们从理论高度提出解决有关跨区域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措施,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制定教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最后,本研究采用多层回归方法,将区域教育扩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作为中心问题来研究,可以减少原来忽视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异给教育不平等带来的误差,把阶层差异与区域差异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区分出来,也是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