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編輯推薦: |
1 参考资料紧跟学术前沿,更具科学性。本书借鉴了国内外多种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优秀教材的理论体系,紧跟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教材内容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2 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的逻辑联系,更具系统性。现有的著作及教材,均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割裂开来研究,实际上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是紧密联系的,创新思维关注个人层面上的创新能力提升,[2][4]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4][3][1]前言创新管理在于创造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3 案例穿插灵活合理,更具实用性。已有的大部分教材将案例作为独立的板块进行分析,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采用这种编写体系的优点,同时进一步将一些创新小故事穿插在理论知识部分,帮助读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读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4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更具可读性。针对读者的挑战心理,编者选取了一些经典的、极具思维开发性的创新思维训练小游戏编入本书中,以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并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及MBA学生使用。读者可以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了解如何开发和培养个人的创新思维,如何对企业进行创新管理以及创新思维在创新管理中的运用。本书是编者依据已有研究进行编写的,若有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出。
|
目錄:
|
第一章创新1
第一节创新的含义与特征1
第二节创新的类型4
第三节创新的模式11
参考文献16
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17
第一节创新思维17
第二节创新管理20
第三节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的比较25
参考文献30
第三章打破常规思维32
第一节思维定势与偏见32
第二节破除思维定势与偏见38
第三节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43
参考文献58[2][4]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4][3][1]目录第四章创新思维开发工具60
第一节头脑风暴法60
第二节思维导图法63
第三节六顶思考帽法67
第四节世界咖啡法72
参考文献78
第五章制定创新战略80
第一节创新战略的选择80
第二节影响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85
第三节创新战略与风险管理90
参考文献100
第六章创新型组织102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型组织102
第二节创新型组织的构建105
第三节建立创新管理部门113
参考文献123
第七章有效沟通126
第一节有效沟通的内涵126
第二节有效沟通的方式132
第三节化解组织沟通的障碍143
参考文献148
第八章创新激励机制149
第一节创新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149
第二节创新激励机制的实施156
参考文献166
第九章创新绩效的评估168
第一节创新绩效评估的定义、原则与作用168
第二节创新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174
第三节创新绩效评估的方法181
参考文献191
第十章创新管理新趋势194
第一节创新管理理念的未来发展194
第二节创新管理的未来趋势197
参考文献204第一篇个体创业案例1
个体创业案例简介3
案例1.1萍乡花蝴蝶飞天成长案例5
案例1.2揭阳市忠香茶业创业成长之路9
案例1.3广州齐天下创业案例14
案例1.4貌似空间: 第一个吃螃蟹18
案例1.5广州品圣贸易公司的成长22
案例1.6埃沃: 以创新带动发展26
案例1.7许记批发部成长历程32
案例1.8港美纸品包装的兴起与失败35
第二篇组织创业案例39
组织创业案例简介41
案例2.1TCL的并购式内部创业成长42
案例2.2雷军的再创业神话: 小米手机52
案例2.3腾讯公司微信业务的内部创业案例61
第三篇集群创业案例71
集群创业案例简介73
案例3.1阳江刀剪产业集群75
案例3.2广州长腰岭裘皮产业集群85
案例3.3广州中大纺织商圈市场集群96
案例3.4南海区西樵纺织产业集群101
案例3.5佛山南海日用五金之都104
案例3.6银鹰公司的认知合法性建设108
案例3.7集群中的转型升级漠海工贸112
案例3.8阳江佰伦: 打造文化旗舰116
案例3.9力王实业: 自力更生,王者不败118[2][4]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4][3][1]目录案例3.10永光的自我超越123
案例3.11长腰岭冠通服装的升级之路128
案例3.12恢弘皮草在创业初期的战斗史132
案例3.13聚晟布行的成功之路135
案例3.14雅简花边借集聚之力成长138
案例3.15花边城汕头小哥的追梦之路141
案例3.16借德国品牌,打造中国赛米控144
案例3.17隆润纺织厂发展之路148
案例3.18南海沃源五金的十年征程151
案例3.19华兴纺织的创业案例154
案例3.20金沙嘉轩五金拉闸的成长路158
案例3.21南海的客人: 天隆纺织公司161
第四篇综合性案例165
综合性创业案例简介167
案例4.1阿里巴巴公司168
案例4.2华为公司198
参考文献230
|
內容試閱:
|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创新作为企业软实力之一,在当今的竞争模式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对于企业而言,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管理,这就要求企业成员具有创新思维,企业管理者需要用创新性的思维去管理企业的创新活动,将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创新价值。尽管大部分人都知晓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对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创新只是开发新的技术,企业的创新管理就是开发出足够多的新技术并将其整合在一起。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创新的一些误解,编者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优秀教材的编写体系,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理顺了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阐述了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相比于已有教材,本书的亮点在于:1 参考资料紧跟学术前沿,更具科学性。本书借鉴了国内外多种关于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优秀教材的理论体系,紧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教材内容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2 关注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的逻辑联系,更具系统性。现有的著作及教材,均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割裂开来研究,实际上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是紧密联系的,创新思维关注个人层面上的创新能力提升,[2][4]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4][3][1]前言创新管理在于创造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3 案例穿插灵活合理,更具实用性。已有的大部分教材将案例作为独立的板块进行分析,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采用这种编写体系的优点,同时进一步将一些创新小故事穿插在理论知识部分,帮助读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读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4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更具可读性。针对读者的挑战心理,编者选取了一些经典的、极具思维开发性的创新思维训练小游戏编入本书中,以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并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本书依照总分的编写思路,详细介绍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就个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管理者的创新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书共十章。在第一章中,详细介绍了创新的含义与特征、创新的不同类型以及创新的模式等,重点对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分别阐述了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的定义,并区分了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紧接着对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剖析,引出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培养组织的创新思维、制定组织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组织、沟通与激励、创新绩效的评估。本书的剩余部分即依照此脉络进行组织。第三章详细剖析了阻碍创新思维培养的因素,并提出破除相应障碍的方法等。第四章中深入探讨了几种创新思维的开发方式,通过阅读这一章,读者可以了解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第三、四章旨在重点介绍如何培养组织的创新思维。第五章着重介绍了如何制定制胜的创新战略,通过阅读这一章,读者能够了解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创新战略制定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创新战略中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态度。第六章将创新管理从管事过渡到管人,介绍了建立创新型组织的方法,通过阅读这一章,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建立创新型组织以及创新型组织的目标,并介绍了进行创新管理的专门部门。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如何促进团队更好地沟通以及如何激励员工进行创新,通过阅读这两章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促进团队沟通的方式及技巧,推动员工进行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九章是创新绩效的评估,这是创新管理的最后一步,对创新绩效进行评估,这一章全面阐述了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第十章主要探讨了创新管理的未来趋势,根据现实状况展望创新管理的发展,让读者了解创新管理的发展方向。本书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及MBA学生使用。读者可以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了解如何开发和培养个人的创新思维,如何对企业进行创新管理以及创新思维在创新管理中的运用。本书是编者依据已有研究进行编写的,若有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出。
编者2017年3月20日
第三章第三章打破常规思维学习目标: 理解思维定势的含义、类型;理解偏见的含义、类型;掌握破除思维定势、偏见的方法;了解创新思维的主要方式。第一节思维定势与偏见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强调新,包括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技术等。如何才能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就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常规思维是指存在确定规则可遵循的日常思维,主要表现为思维定势,或对事物存在偏见。一、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称为惯性思维,原是心理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uller于1889年提出,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倾向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的形成通常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生活经历、个人偏好有很大的关系。而习惯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会以极大的惯性约束和规范我们的思维,形成条条框框。思维定势对于问题解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根据面临的问题迅速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因此,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便捷性、敏捷性,提升思维效率,帮助人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碍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尤其是在情境发生变化时,若把思维定势绝对化、固定化,势必成为束缚思维创新的条条框框,成为创新的思维枷锁,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阻碍创新的思维枷锁有许多,最常见的有从众型思维枷锁、权威型思维枷锁、经验型思维枷锁、书本型思想枷锁和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五种。1. 从众型思维枷锁从众型思维枷锁源于从众心理。在社会互动中,人们无不以不同的方式影响那些与他们互动的人。个人往往易受别人的诱惑而不相信自己的认知成果,旁人能促进或阻碍某人完成某项任务,遵从的压力能迫使个人接受大多数人的判断。不仅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如此,而且即使在明确无误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类似现象,因为在心理上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大多数,认为大多数人的知识和信息来源更多、更可靠,正确的概率更大,在个人与大多数人的判断发生矛盾时,个人往往跟从大多数,从而怀疑、修正自己的判断。从众心理往往容易扼杀创新,这与创新求异的基本特征相违背。一个社会越强调遵从传统,从众型思维枷锁越稳固。在枪打出头鸟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往往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肯太平,也不愿鹤立鸡群,免得生出事端。[2][4]创新思维与创新管理[4][3][1]第三章打破常规思维2. 权威型思维枷锁一个社会需要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社会秩序,没有法规,没有行为规范,社会就要乱套。社会的稳定有序往往基于人们对权威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权威的必要服从。如恩格斯在批判反权威主义者时所说: 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他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然而,如果把权威绝对化、神圣化,对权威的崇敬之情就会变成对权威的迷信、盲目推崇,权威型思维就会变成遏制创新的枷锁。不恰当地引用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观点论是非、一切以权威的观点为最高准则、不敢越权威的雷池一步,这都将不利于创新的实现。3. 经验型思维枷锁人的一生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诸如生活的亲身感受、实践的直接知识、传统的习惯与观念等。经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可以凭借经验指导在相同条件下的相同实践活动,提高某些习常性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同时,经验也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思维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离开了经验,理论思维就无法进行。但经验又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它只在一定的实践水平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而且,即使在适当的范围内,它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也是有限的。恩格斯说过,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黑格尔也指出,经验并不提供必然性的联系。因此,一旦拘泥于狭隘的经验,势必极大地限制个人的眼界,从而阻碍思维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就成了创新思维的枷锁。4. 书本型思维枷锁书本型思维定势是人们不顾实际,一味从书本出发,书本上怎么说就怎么做。事实上,书本知识同经验一样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社会离不开书本知识,创新思维也要基于必要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如若迷信书本,唯书本是从,无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甚至用书本知识去裁剪活生生的现实,那就会禁锢思想。此时,书本就会成为创新思维的枷锁。尽管书本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但创新思维源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而非单纯源于知识的积累,如若没有运用知识的智慧,只是单纯的积累,那最多成为知识的活辞典,而不会成为创造者。此外,书本知识也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但如若拘泥于某个领域的知识,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就会限制眼界,束缚视野,不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5. 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在自我模式为中心这个概念中,个人的思考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团体的思考以团体为中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思考以本国本民族为中心,等等。特定的主体总是以其自身为中心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任何主体所理解的客观世界都基于该主体所处的时空。对于同样的客体,由于特殊的瞬间和特殊的方位,可导致特殊的认识角度,形成特殊的认识中心,从而获取特殊的信息。不同的主体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兴趣和利益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例如,对古松这一事物客体,不同的主体就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去反映: 木材商人观察到的是一段价值多少元的木材;植物学家观察到的是一种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观察到的则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一旦把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绝对化,凡事一概站在自身的立场,用自身的眼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并一味排斥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点、他人的利益,便形成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枷锁,就会产生思维定势,阻碍创新思维。必须跳出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理解自我之外的许多观念和事物,提升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二、 偏见偏见是束缚创新思维的另一因素。偏见是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从哲学角度而言,偏见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人们在观察和理解事物时,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从客观而言,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任何观察工具对观察对象的介入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对象改变从而达不到绝对准确;从主观而言,观察受制于选择,选择取决于价值,价值却存在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弗洛姆E.Fromm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逻辑、语言和经验,三者构成了网状系统,只有那些能透过网状系统的事实和知识才能被我们看到和理解,因此不同的网就形成了不同的偏见。这与解释学提出的一切理解都受制于前结构理论先于观察不谋而合,所以,伽达默尔Gadamer的偏见是理解的前见似乎定下了人类的宿命。偏见有许多种类型,从产生偏见的原因来看,偏见可以分为利益偏见、位置偏见、文化偏见三种类型。利益偏见,是指一种无意识的偏斜对公正的微妙偏离。利益偏见更普遍的情况是所谓的鸡眼思维,也就是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所说的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譬如,一个毫无修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作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再如,大多数的恋人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世上最好的人,大多数孩子也都会得出结论说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利益偏见思维模式。位置偏见,是指因所处的位置、生活状况而无意识产生的微妙偏离,而对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坐标体系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其鲜明的烙印,连老黑格尔Hegel也不忘说: 同一句格言,出自青年人之口与出自老年人是不同的,对一个老年人来说,也许是他一辈子辛酸经验的总结。同样,处于不同的年龄位置也会导致不同的见解,这与站在不同的物理位置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是一样的。例如,在创新过程中,在同一个课题组里,课题组成员都会强调自己完成的那部分是多么重要,并且过高地评价其在创新项目中的创造性贡献。再比如,某些企业会出现部门间相互计较职能高低,在工作沟通中,埋怨别人不配合其工作等情况。这些其实都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导致的双方偏见思维。文化偏见,是指每个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对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著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美国人与中国人》一书中十分严肃地举了一个例子: 在一部小国电影中,一对青年夫妇发生了争吵,妻子提着衣箱怒冲冲地跑出公寓。这时,镜头中出现住在楼下的婆婆,她出来安慰儿子: 你不会孤独的,孩子,有我在这儿呢。看到这儿,美国观众爆发出一阵哄笑。中国观众却很少会因此发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所透出的文化差异是明显的,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婚姻是两个人的私事,夫妻感情是任何别的感情无法替代的。而中国观众却能恰当地理解母亲的意思。每个人都受到自己所在地域、国家、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的影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宗教、习俗的烙印。因此,要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站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形成新的思路与方法,就需要破除偏见。思考31村子中有50个人,每人有一条狗。在这50条狗中确定有病狗这种病不会传染。于是人们就要找出病狗。每个人可以观察其他的49条狗,以判断它们是否生病,只有自己的狗不能看。观察后得到的结果不得交流,也不能通知病狗的主人。主人一旦推算出自己家的是病狗就要枪毙自己的狗,而且每个人只有权利枪毙自己的狗,没有权利打死其他人的狗。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枪响。到了第三天传来一阵枪声,问有几条病狗,如何推算得出?答案解析:第一种推论:1 假设有1条病狗,病狗的主人看到其他狗都没有病,那么就知道自己的狗有病,所以第一天晚上就会有枪响。因为没有枪响,说明病狗数大于1。2 假设有2条病狗,病狗的主人会看到有1条病狗,因为第一天没有听到枪响,是病狗数大于1,所以病狗的主人会知道自己的狗是病狗,因而第二天会有枪响。既然第二天也没有枪响,说明病狗数大于2。由此推理,如果第三天枪响,则有3条病狗。第二种推论:1 如果为1条,第一天那条狗必死,因为狗主人没看到病狗,但病狗存在。2 若为2条,令病狗主人为a,b。a看到一条病狗,b也看到一条病狗,但a看到b的病狗没死,故知病狗数不为1,而其他人没病狗,所以自己的狗必为病狗,故开枪;而b的想法与a一样,故也开枪。由此,为2时,第二天2条狗必死。3 若为3条,令主人为a,b,c。a第一天看到2条病狗,若a设自己的不是病狗,由推理2,第二天看时,那2条狗没死,故狗数肯定不是2,而其他人没病狗,所以自己的狗必为病狗,故开枪;而b和c的想法与a一样,故也开枪,由此,为3时,第三天3条狗必死。4 若为4条,令狗主人为a,b,c,d。a第一天看到3条病狗,若a设自己的不是病狗,由推理3,第三天那三条狗没死,故狗数肯定不是3,而其他人没病狗,所以自己的狗必为病狗,故开枪;而b和c,d的想法与a一样,故也开枪。由此,为4时,第四天必有4条狗死。由此递推,狗是在第三天死的,故答案是3条病狗。第二节破除思维定势与偏见要形成创新思维,第一步便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偏见等常规思维对我们思想的束缚。但基于不同常规思维的特点,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 破除思维定势〖*3〗1. 破除从众型思维枷锁破除从众型思维枷锁,需要提倡反潮流精神。反潮流精神,就是在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时候,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能够顶住周围多数人的压力,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附和其他人。一般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强的人,大都具有思维反潮流的精神;而思维从众倾向比较强的人,创新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真理往往首先被极少数人所发现,然后才会慢慢地被传播、普及,最终成为普通民众都接受的常识。所以要想破除人们的从众心理要从以下做起: 当面对新情况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就不必顾忌多数人的意见,不必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这样才能真正打破封闭、开阔思路,获得新事物、新观念。2. 破除权威型思维枷锁要破除权威型思维枷锁,需要学会审视权威。首先,要审视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社会上有一种权威泛化现象,即把某个专业领域中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其实,权威一般都有专业局限,某专业领域中的权威,一旦超出本专业领域,不一定能成为权威。其次,要审视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权威除了有专业性,还有地域性。适用彼时彼地的权威性意见,不一定适用于此时此地。因此面对某种权威性论断时,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套用。再次,要审视是不是当今的权威。权威是具有时间性的,不存在永久的权威。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不能与时俱进的权威也将被时代淘汰。最后,要审视是否是真正的权威或权威结论。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借助某种力量包装出来的权威,如靠政治地位、经济力量、媒体炒作等渲染而登上权威宝座的,并非真正的权威;二是即使真的是权威,但其结论的得出是出于某种利益需要,这种结论未必具有真实性。3. 破除经验型、书本型思维枷锁破除经验型思维枷锁的关键是冲破经验的狭隘眼界,把经验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又称为逻辑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顺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类型。我们要掌握事物的一般辩证本性、深层全面本质和普遍规律,只靠经验思维是不行的。因为经验思维具有局限性,如经验思维只坚持事物的个性和事物固定的特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联系上,实际上并未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而理论思维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因而较之经验思维更深刻、更全面,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破除书本型思维枷锁的途径在于增长运用知识的智慧;在于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于善于超越有限的专业领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4. 破除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破除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的根本途径在于跳出自我,多与人交流,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自身之外的事物和现象,在自我与非我的跨越中开阔视野。许多新思想、新观念的提出,归功于自我中心型思维枷锁的破除。例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地球伦理观念的提出,归功于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眼界;国际间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归功于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以意识形态为中心处理国家关系的眼界。思考32据说在古代一个王国里,有一条奇怪的法律条文。按照这条法律条文,被处以极刑的犯人,在临刑前仍然有一次选择生命的机会。即在一个箱子里放上两个纸阄,其中一个写有生,另一个写有死。然后让临刑的犯人任意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纸阄,并当众验证。如果犯人所摸出的是生阄,则立即释放: 如果犯人所摸出的是死阄,则即刻被处死。有一位大臣遭人诬陷,被判处死刑。但诬陷他的人仍然担心他在临刑前的生死选择中摸出生阄,于是便贿赂有关官吏,将箱子里的两个纸阄全部写上死。这个阴谋家以为这样一来,无论这位大臣摸出哪一个纸阄,都是必死无疑。但这个阴谋被这位大臣的一个好友探知了,于是他想办法把秘密面告这位大臣,要求他在临刑前的生死选择中,当场戳穿这个阴谋家的丑恶嘴脸。然而,当这位大臣得知这个消息后,竟谨慎地嘱咐好友将消息封锁,认为这一下自己必生无疑了。结果是,这位大臣在临刑前的生死选择中,从容不迫地摸出一个纸阄,重新获得了生命。你知道这位大臣是如何如愿以偿的吗?摘自《聪明人玩的118个创新思维游戏》二、 破除偏见弗兰西斯培根曾把人的认知看成是某种受控行为,即人们往往被一些自己并未察觉的假象或称偶像所干扰,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些假象主要有四种: 一是种族假象,由于人们的本性而产生的谬误看法,人总是从自己的感知和思维方式出发去判断事物。二是洞穴假象,人总是在自己个性和环境的影响下观察与理解事物,类似于柏拉图的洞穴假象,即人所看到的常常只是洞穴中自己的影子。三是市场假象,人在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就像市场中的交易一样被滥用了,由此便会生出诸多谬误。四是剧场假象,各种貌似真理的权威思想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无论今天的哲学再对假象作何种归纳,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由假象所导出的观察和判断会失真,从而产生偏见。虽然从哲学上我们无法彻底超越偏见,但在具体方法上,我们并不会放弃寻求公正的努力。对于创新而言,从思维方法上,寻求对偏见的有限超越是有益的。虽然偏见有不可超越性,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偏见的影响,以下就是破除偏见的几种方法:1 超越有限经验超越有限经验是破除偏见的有效方法之一。你手里有一张报纸,看完之后将它对折,第二天再对折一次,以后每天对折一次,两个月后,你能想象一下报纸大概有多厚吗? 假设理论上可以做到多次对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超越我们日常经验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张薄薄的纸和60天有限的时间,因此,当要求大家具体想象一下多次对折后的厚度时,有的人回答说大概有桌子这么高,有的说也许有四层楼那么高,有一个人说: 我知道,这和印度人将谷粒放入棋盘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它的厚度说不定能达到喜马拉雅山那么高呢。到底有多厚呢?我们知道对折60次后的层数为2的60次方,如果按100层纸厚1厘米计算,对折30次的厚度大概是107 374米,已经相当于12座珠峰,再对折30次,将是什么样的厚度呢?看来只有上帝知道了。这样我们就看到,大多数人总是习惯于凭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这种经验一般而言是感性的、朦胧的、自闭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局限性。个人的经验永远只能是具体的,而一切的具体都是有限的。经验无法达到完全归纳,一切有限的经验归纳在无限的事实面前其比值永远趋向于零。问题在于人们总是用近乎零的经验来臆断,建立在有限归纳基础上的演绎可以是科学的,但是将偏于一隅的经验强迫性地放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却只能是愚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