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从杭州地名的流变观照一座老城的变迁足迹 跟随杭城活地图寻梦一份城市的乡愁
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各处地名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杭州更是如此。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作为吴越西府、南宋都城和明清的浙江省会,杭州曾创造出七百年前世界上*美丽华贵的天城传奇,临安的繁华富庶、清丽风雅至今令人追忆和回味。作为古城、名城,杭州城垣、街巷及西湖景区的地名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富深厚,已然成为一项专门的学问。被誉为杭城活地图的钱益知先生生前一直从事杭州地名普查工作,孜孜不倦地研究杭州各处地名历史和掌故,为人们保留住了这一份宝贵的老杭城记忆。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杭城活地图钱益知先生遗作,初名为杭州地名史话,是考察历史悠久的杭州城各处地名前生今世的珍贵作品。从杭州地名探源、城垣街巷及河道桥梁地名、南宋皇城及城内诸山、西湖及各景点地名、西湖湖区景点地名、西湖北山景点地名、西湖西山景点地名、西湖南山景点地名等八大方面较为详尽地考述了各处地名的来历,间以地名的考证、掌故、名人轶事、文人题刻等,并配以插图,集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趣味性为一体。
|
關於作者: |
钱益知(19292012),浙江淳安威坪坑田村人,族谱记载为吴越王钱镠的38世孙。14岁小学毕业考入淳安师范,1946年在邻村小学教书,曾任小学校长。1949年10月考入杭州市人民政府干部培训班,1950年分配到杭州市民政局工作,历时41年。建国初期民政局什么都管,政权建设、婚姻、*、行政区划等等,钱老做的*多的是行政区划,每天骑车穿街走巷。尤其是1981年杭州市开展地名普查,钱老参与了全过程,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访问了不少杭城的父老乡亲,深入探索了杭州的地名文化。由于对杭州的街头巷尾状况了如指掌,被誉为杭城活地图。
|
目錄:
|
目录
杭州城垣街巷及河道桥梁地名
杭州城垣考 隋代杭州城垣 五代吴越国杭州城垣 南宋杭州城垣 元末、明、清杭州城垣 城垣拆除和城门遗址杭州明清十城门正阳门和六部桥沧桑说旗下杭州街巷地名志趣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太庙巷边话古今河坊街 府前街 司前街 清河坊大井巷 新宫桥惠民路与苏合香丸苏东坡与王朝云在杭轶事扇子巷古代制扇一条街岳王路孝女亭风波桥三元坊祠堂巷清风桥石灰桥湖墅路清和桥上的民间传说机场路西溪路景芳亭 景芳路河船艘艘织城中纵横杭城河流和桥梁地名 中河与桥 东河与桥 东河支流横河与桥 浣纱河与桥 浣纱河支流与桥 小河与桥 茅山河与桥民物阜蕃井为先杭城古井地名
南宋皇城及城内诸山沧桑落寞凤凰山风光旖旎玉皇山巍巍吴山襟江湖吴山脚下话鼓楼吴山第一庙施公庙吴山迤逦话城隍吴山第一峰紫阳山吴山大观和伍公山吴山几处古地名探源秀削玲珑石更奇
西湖及各景点地名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西湖之地名沿革杭州景点地名丰富多彩趣说西湖景点综评南宋西湖十景地名南北高峰双插云小瀛洲与三潭印月四时月好最宜秋晓烟初破话苏堤花港观鱼鱼嘬花曲院风荷映日红砌玉铺琼话断桥塔耸雷峰夕照红南屏晚钟送祥和柳浪闻莺的变迁元钱塘八景清西湖十八景西湖新十景的由来
西湖湖区景点地名西湖三山孤山、丁家山、夕照山挺然独峙话孤山蓬莱瀛屿话孤山西泠景观甲孤山孤山尽处话西泠桥孤山三泉今何在梅林归鹤话孤山湖心平眺风光美清逸幽静话阮墩碧水盈盈映三堤白堤白沙堤白乐桥苏公堤与东坡肉杨公堤西湖三贤: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 白居易
|
內容試閱:
|
序言
杭州地名探源
杭州历史悠久,其地名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的地理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变迁、人文掌故、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的社会交往,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杭州,别名武林,本为秦代会稽郡之钱唐县,唐朝因其与国号相同而改唐为塘。杭州地名的由来有三说:一曰唐者,途也;钱,古篯(jiān)姓。秦汉间有钱姓者居此,筑堤捍水,而遂系之以唐因以为名(见《西湖游览志余》);二曰《汉书》《晋书》的地志皆有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北魏阚骃曰:武林山出泉水,入东海。所谓武林水之泉水,即今灵隐山南北两涧所合之水。秦代时,西湖犹为海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筑塘以捍之,故曰泉塘;三曰《水经注》引《钱唐记》云:防海大塘,在县(今杭州市西灵隐)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之而去,塘因以成,故改名钱唐也。然而,当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钱塘江两岸,从远古至秦汉都是越人聚居区,钱塘一名当来自越语。上述三种解释,是望文生义的越语汉解。 杭州一名始见于隋朝。《隋书地理志》有载:余杭郡,平陈置杭州。杭是专名,州是通名,州同郡、府都是行政区划名称,不具有另外意义。杭州因州治初设在余杭县而得名,因此必须解释余杭之含义。据志书及有关资料记载,杭之含义有三:一是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于此,乃以为名(见《郡国志》);二是杭,方舟也,殆今之浮桥。禹至此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见《西湖游览志余》);三是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见《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隋开皇十年(590),移州治于钱唐县的柳浦西凤凰山麓,唐以后,钱塘县遂专以杭州之名。然而,当代著名的地名学者陈桥驿教授认为,余杭和浙江的余姚、上虞、鄞县、诸暨等县,以及瓯江、甬江、姚江等都是越语地名。正如清代李慈铭在其《越缦堂日记》中所说:盖余姚如余杭、余暨(萧山的古县名)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于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今嵊州市)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不详。然而,《越绝书》说: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可见,将余杭解释成夏禹出航,实为牵强附会,但流传已久,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