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編輯推薦: |
一位17岁少年的文史心得,一份求学赤子的家国情怀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个17岁少年所撰写的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论文、随感结集,分为历史、杂论、游学三篇,其历史篇,主要是对礼治、商鞅等方面的考释;杂论篇则主要是作者对历史、文学的杂感,包括《为什么要学历史》,《读的三种境界》等,游学篇主要是作者少年支教以及游历哈佛、南极等地的文章。从本书可以见其较为渊雅的知识、充满锐气的文笔,体现了当代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爱国强国之志。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亲自撰序推荐,对其奖掖有加,认为本书少年的纯真执着与文笔的练达成熟俱在,令人大感青绿新颖。从治学态度和学识积累上看,实属难能可贵。
|
關於作者: |
葛良一,1999 年9 月出生,现就读于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二(AP)班。国家二级运动员(乒乓球),钢琴演奏级,爱好先秦历史、传统文学与写作,在学校先后创办历史社与国学社。2015 年1 月以《商鞅变法对当今中国法治的启示》一文获得广东省佛山市举办的中国梦 法治路征文比赛二等奖(系唯一获奖的学生),并发表于《佛山研究》。
|
目錄:
|
历史篇
礼制浅考 2
商君再考 11
秦亡新论 48
杂论篇
商鞅变法对当今中国法治的启示 84
为什么要学历史 88
重读中国文明史 90
中国语文教育改制论 93
读《红楼梦》的三重境界 154
管窥《红楼梦》的文化价值 156
健体说 159
析中国古代美女于文明之价值 161
纪褒姒 164
悼黛玉 167
游学篇
黄坑小学支教有感 170
入庠序犊子初遇挫 探寒舍彝俦洗风尘 174
哈佛夏校记 180
南极游记 189
后 记 210
|
內容試閱:
|
殷殷热血少年心
为《少年强国志》序
孙皓晖
这本书,跳动着一颗炙热的少年强国之心。
这本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个求学赤子的家国情怀。
初识葛良一小友,是在几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良一的父母朋友群,多有《大秦帝国》书友。大约受此感染,高小的良一就酷爱《大秦帝国》,并写下了不少碎片文章。进入中学,良一思维水平快速增长,凡读书必写笔记感受,颇见论说功底,亦不乏思想火苗丛林般地闪烁。其中,就有读《大秦帝国》的几篇笔记。聚会初识,小良一虽也拘谨,却不失健谈,我们就《大秦帝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历史文化问题进行了杂说式的沟通,其少年睿智让我很是感慨。自此之后,我与良一小友成了忘年交。每年春节,良一小友都会来海南与我一叙。
良一小友的这本书,是他课余的一系列杂感随笔的合集。少年的纯真执着与文笔的练达成熟俱在,令人大感青绿新颖。从治学态度和学识积累上看,实属难能可贵。例如,对礼治源流的梳理,对商鞅变法的剖析,都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眼光与学术功底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是良一受我的《祭秦论》影响,写出了《秦亡新论》。其中,查阅了《史记》《汉书》《管子》《晋书》《太平寰宇记》等一系列史料,对历史上的秦代的赋税劳役的征发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证,进行了诸多数据与事实的对比辨析,在文中对田租二十倍于古口赋二十倍于古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不尊重史实的言论尽皆驳斥。良一小友的这一文章,跳出了一般的历史考据,运用了文明发展史的理念,有一定的高度。
我欣喜于良一小友这样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不盲从于教科书,他们正在走出历史的误区,以客观和文明的理念,对中国文明最重要的根基时代进行重新审视,并将最终确立中国文明复兴一代的基础认识。
我不识君,君不识我,君之热血,殷殷荐我。
这是《大秦帝国》中年青的商鞅被一位素昧平生的风尘布衣舍身相救之后,在其墓前的热泪悼辞。最简短的表白,最大义的担当。这是说,有价值的交往,其意义不在利益的离合,而在道义的同一。
祝愿良一小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017年3月10日于海口积微坊
前 言
梁启超谓:少年强则国强。本书即取此义而命名。虽任公之语蜚声,然乍闻少年强国之说,多人嗤之以鼻,一笑了之,谓此乃乳臭未干之小子狂言,讵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秦孝公继位年仅21岁,然已抱定强秦之志。始皇帝继位仅13岁,然已胸怀统一之志。梁启超投身康有为门下年仅17岁,已立志振兴中华。孝公有志,故可以商鞅变法化孱羸为桀鸷。始皇帝有志,故可以蹴踏六国一统天下。梁启超有志,故可以维新变法,鼓吹新民。可见行与不行,全在信念。有志无志,不关年庚。古人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即此意。有志愈早愈善,有志向方有明晰之前路,故有志少年不可诮。
人为何而读书耶?周恩来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吾以此言为至理,人需有志而后再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一国之民则当有一国国民之责任,此责不可推诿。而不同年龄则责任之轻重又有别。有强国之志之少年如何作为方可尽国家一员之责任?吾以为有二:一曰格物,二曰感格。所谓少年强国之志者,莫过于治国平天下。《大学》谓治国平天下之基础者为格物,即钻研各物之意。故有强国志之少年自身需先孜孜于学,博学多识。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皆堪为楷模。而所应学者甚广,何者可以培养少年之爱国强国之心耶?曰历史、文学而已。历史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学为国民之精神,爱国心之甘露。愈读历史、文学则愈知国家文化传统,愈欲传承之、发扬之,自然爱国。既然爱国,自欲强国。所谓感格者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即自身有得而后推诸他人。自身有爱国强国之志,同时感格同俦同生此志向,于是人人推诸他人以使人人有志,则人人皆尽国民之责矣。
吾所悲者乃当今有诸多不爱国者。此类人崇洋媚外,不曾稍读古书而对中国文化大肆嘲讽,空言喋喋,无补于社会,枉为吾国之国民。
鉴于此,笔者以历史、文学方面之觳薄论述,并记以些许杂感,合成此书,欲使吾侪稍得所感。若可借此而使吾国少年产生读中国历史、文学之兴趣,并由此生发爱国之心,则幸莫大焉!
吾亦稍尽格物与感格之责矣。
2016年8月25日
为什么要学历史
史也!史也!此乃梁启超昔年任清华大学导师时之两叹。风卷云残,烨烨雷电,倏忽已有百年之隔。然平旦自思,虽跨越百年风尘内心仍不可息息平静。史学所蕴涵之学问綦为繁复,恰似卉园之中百木蓊蔚,奇花熌灼。其博大精深,其瑰奇奥诡,不一而足。屏心窒气而思索历史之渊博,不得不为其精妙所摄魂夺魄。
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崛起皆是一段辛酸坎坷的荆棘之路。无论是秦人之崛起乃至一天下,还是罗马人之崛起而立帝国,其中苦难艰辛皆不胜枚举。批一民族国家之崛起史,观先人如何披荆斩棘,于自身资质之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当代现代史大家徐刚先生曾言:当今之世,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文化却日益继日地沉沦。诚哉斯言!若将当代喻为纸鸢,则历史恰如筝线也。不学历史则犹如筝线绷断,而人如无方之民矣。当今多有人于历史不屑一顾,喻为沉疴旧习而不闻不问,而自诩为时尚。却焉知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新之理。即欲出新亦非源于基础?旧的亦是新的,其之所以日新,正所以全其旧也。
世人常将文史哲并列。历史既然居中自是左右逢源,承上启下。学史文功自然增益,而又作为哲学之根基。放眼当今文学名典,何家又不是字里行间充蕴历史。骚人才士吟歌作对,何人又不是诗词赋曲博采众典。史之于文,其分量未可小觑。论哲学则与历史又似唇齿之密了。哲学之形成无外乎事件反复之规律。事件即历史,历史即佐证。哲学家之哲学理论脱离历史即荡然无存了。
大凡成功人士皆需能言。谈笑之间,豪兴之际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莫不起烘云托月,画龙点睛之效乎?若言正式演讲则博古通今更显文化了。陶冶的是才情,增益的是智慧,此即历史之功效也。未入历史的大染缸,那学识闻见便不禁总是花凋木孤,管窥蠡测。
学习历史则可以明了人类发展之轨迹,对于事务演变之规律便可知晓,古人所谓格物是也。但通晓历史,则可解释当今种种乱象产生之原因,若历史知识觳薄则靡知社会之演变。为政之人必学历史,因其于历史中可以搜得古人瑰玮之见解以施诸今世,且演变之规律了然于胸方可不违大势正确治理国家。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多浮躁,鲜有平心静气抱卷而诵者。故浮躁之人多学低才浅,不耐学习。若一人博学多识则断难有浮躁之态,因已入学习之门,不再孜孜于肤浅之事务。历史便可起此充实学问之作用,或可作为浮躁社会之调剂。
我国对历史学习之力度尚不足,学生对于国家文化、脉络或不尽了然。若能知晓学史之重要性,则历史学习之风兴可跷足而待。题一诗云:
千年智慧悉收储,欲新还需先学古。
古今递嬗几何多,读史总可觇脉络。
ize:12.0pt'' 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