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成都是一个古城

書城自編碼: 301713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名家作品
作者: 李劼人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00864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4/22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40.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暗黑历史书系·巴黎伦敦血色历史(伦敦巴黎双城记,城市社会生活的另类书写)
《 暗黑历史书系·巴黎伦敦血色历史(伦敦巴黎双城记,城市社会生活的另类书写) 》

售價:HK$ 179.4
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 国之重器: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

售價:HK$ 79.4
人鱼陷落:完结篇
《 人鱼陷落:完结篇 》

售價:HK$ 60.7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中国近代史-大有文库丛书 》

售價:HK$ 40.3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心理游戏——温暖的艺术互动魔法 [美]艾丽卡·柯蒂斯 》

售價:HK$ 135.7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2024出国留学蓝皮书 》

售價:HK$ 79.4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 》

售價:HK$ 687.7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中国二战史研究七十年(1950—2019) 》

售價:HK$ 667.0

 

編輯推薦: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推荐
★李劼人女儿李眉导读复活一个古城的经脉
★集萃两个世纪的闲适 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文学经典 名家小全集 李劼人小全集
名家导读 小巧便携 全面完备 精品集锦
一本书读懂一个作家 一套书读懂一个时代
內容簡介:
《成都是一个古城》是李劼人散文的精选、对成都文化的介绍文章等。全书依内容的异同归类排列,同类中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 李劼人的散文,内容丰富,涉及民国时期生活、文化、内战纪实,成都民俗文化等多方面,语言幽默风趣,又充满深刻思想的闪光,实为文学史上高品质的散文作品。此次全面地集结成集,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關於作者: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建国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目錄
成都是一个古城001
追念刘士志先生022
唉!讲演054
可恶的话061
嘉游杂忆067
《乱谈》三则074
热闹中的记言078
危城追忆081
法之鸡零谭132
说说嘉乐纸厂的来踪136
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148
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变213
成都的一条街285
话说成都城墙292
李劼人年谱317
內容試閱
回忆我的父亲(代序)
李眉

自由著述


从我上小学起,每次在填写学生登记表一类的东西时,父亲总是在家长职业一栏内填上自由著述几个字。什么是自由著述呀?我弄不懂,问父亲,他爽朗一笑:著述吗?写书嘛。你不是天天都看到我在写字吗?自由吗!我不当官,不攒钱。想写就写,想读就读,起居无时,怡然自得。当时,我年纪还小,对他的话,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好像很喜欢自由著述这个行道。那时,他大约40岁出头,《死水微澜》还没有开始写。
以后,我年龄渐长,常常听见父亲讲他以前的事,才慢慢地悟出父亲选择自由著述这条道路对他的确是较为合适的。
父亲在中学时代,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巨大社会变革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作为这次革命的前奏,四川省的保路风潮即争取铁路民办权利曾引起全国的注意。那时候,父亲正在中学念书,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保路运动,初步感受到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又苦难重重的国家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后。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俗积重难改,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翻滚横流。成都地处西南边陲,封建势力、军阀、哥老会、奉洋教的帝国主义追随者,种种恶势力竞相争夺,和全国的封建势力、军阀遥相呼应。这一切引起了父亲的深思。恰巧在这个时候,父亲中学毕了业。家里没有钱供给他继续上学,一个做县官的亲戚把父亲带去做县衙门的秘书。父亲在县衙门中工作近两年,看到了社会的许多阴暗面,其丑恶程度简直使他大为吃惊。他没有想到经过了辛亥革命,清朝末期的种种腐朽东西在这里又改头换面的出现了。他十分愤懑。决心不再跨入官场,要用自己的笔来鞭挞社会的黑暗。
这样,父亲从1921年开始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写了100多篇揭露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评论、杂文等等。这些就构成了他早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父亲28岁。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新鲜空气使他精神为之一振。同年底,他就离开了残废的母亲和新婚八天的妻子到法国勤工俭学去了。行前,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到法国将学什么?他回答:还是学文学吧,这个天地好像很广阔,我的兴趣,我的性格,还是学文学好些吧!
父亲善于思索,但性格却很开朗、豪放,谁要是同他开诚相见,他就会滔滔不绝,一见如故。他一到法国,住在贫民区的学生公寓,左邻右舍都是些工人、小职员。这些法国人乐观、爽朗、善良、健谈,同他很合得来。以后很多年,父亲一直怀念在法国这一段时期的生活。特别使他难以忘掉的是1921年他得了一场急性盲肠炎和腹膜炎的经历,他在免费的平民医院里住了62天,病得九死一生,但却获得了中国穷学生和法国贫贱者阶层的无比宝贵的同情。大病初愈,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中篇小说,用日记体载记下这几十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小说的题目就叫《同情》。
在法国四年多,父亲接触了大量的法国文学艺术。研究了知名和不知名作家的作品。他说:要懂得法兰西近代小说的真相,最好的方法,便是从各家的作品上去探讨。他觉得这好比是读千赋而后作赋,阅千剑而知使剑的办法。
1935年,父亲开始创作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为背景的三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少年时代在历史激流中的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法国名家著作的启示,浑然一体地融合在这几部著作中。
父亲在写作这几部长篇小说前后,虽然做过一些其他的事,如教书,开过小餐馆,当过造船厂厂长,经营过一个小小的造纸厂,但是,几十年间,他立志于自由著述的思想始终未曾改变。不管他做什么事,他的创作和翻译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
1924年,他从法国回到成都不久,一些依附于军阀的留法同学很想把他拉入政界。那个时候,留学生很吃香,当官很容易,军阀和旧官吏们都喜欢用他们来装潢门面。可是父亲回到故乡不久,就说:我要闭门著书,不问外事。著书是真的,外事却没有不问。他当报馆编辑,写评论时,对军阀颇有抨击,因而,惹怒了一个军阀,报馆被封,他和几个同事还被抓去关押了几天。为这件事,父亲后来还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叫《编辑室的风波》。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却做了13年共产党的官!1950年,成都解放刚半年多,父亲被委任为成都市副市长。委任书刚送来,他就把它退了回去。这件事使好多人大为不解,有人问他:你不喜欢共产党?不愿意向共产党合作?他哈哈大笑,说:什么话?我早就同共产党合作了,而且合作得很好。这确实不假。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一成立,父亲就参加了协会的领导工作,整整十年间,他同党配合得很好,至今还有一些同志在怀念这一段往事。成都解放前夕,父亲代表成都文艺界写了一份《欢迎解放军入城》的宣言,热情洋溢,流露出久盼解放的心情。成都一解放,父亲就当选为市人民代表,他是极为高兴的。
没有想到,委任书又送回来了。这一下,父亲认真思索了一番,终于,他接受了委任,一直到他去世。后来,我曾向他提起这件事,问他为什么退回委任书,为什么又接受?他十分坦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我只是想恪守年轻时候的誓言。再说,我年纪也大了,时间不太多,想集中精力写一点像样的东西,以了心愿。他停了停,若有深思地说:清朝时候的官,我看过,民国时候的官,我也看过,真是腐败透顶。共产党的朋友,我认识不少,都是好人哪!我们这个国家,国民党搞不好,看来,只有共产党来。我参加工作,时间是要花费一些,不过,我要写作,我相信共产党是会支持的。
小雅
1930年,父亲在成都大学当教授。当时学校校长张澜是一个进步人士。他主张共和、民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四川的军阀割据。父亲很钦佩张老先生。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四川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们逮捕和枪杀了一些中共秘密党员和进步青年学生,其中就有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张澜先生也受到军阀的排挤、威胁,在成都无法安身,决意离开。父亲平日支持张先生的言行,张先生一走,他自知在成都大学也待不下去。那么,干什么呢?
父亲从小对一切都井井有条,穿着朴素、整洁,他的手稿向来是工整的,同学们给他一个外号叫精公。他也很讲究吃,对菜的做法也有一些研究。母亲做得一手好菜,在亲戚、朋友中相当知名。这一点父亲的朋友刘大杰在1946年写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到劼人家去喝酒,是理想的乐园,菜好酒好环境好。开始是浅斟低酌,继而是高谈狂饮,终而至于大醉。这时候,他无所不谈,无所不说,惊人妙论,层出不穷,对于政府社会的腐败黑暗,攻击得痛快淋漓。在朋友中,谈锋无人比得上他。酒酣耳热时,脱光上衣,打着赤膊,手执蒲扇。雄辩滔滔,尽情地显露出他那种天真浪漫的面目。这段回忆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我父亲的性格。
由于母亲有一手做菜的手艺,因此联想到经营一个小餐馆,既可解决一家四口的生活,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经过一番准备,父亲在自己租住的家门旁另租了一大间房子,一隔两间。前间约20多平方米,临街,作餐厅;后间约十几平方米,作厨房。餐厅粉刷一新,临街的门窗漆成蓝色。门上挂着一块招牌:小雅,字迹清秀,是父亲的手笔。
小雅来自《诗经》。《诗经》中这部分诗歌多是辑录古代民间传诵的反抗暴政的歌谣。餐馆取名小雅,可见餐馆主人的用心。
小雅的开业,在成都引起了轰动,新闻界也很注意。开业那天,成都各报都当做一大新闻来报道;标题更是各式各样,有的是:文豪作酒佣,有的是:大学教授不当教授开餐馆。
实际上母亲是餐馆的主持人。她帮助几个厨师安排菜肴、点心、面食的品种花样。每天亲手做六种主菜,每周变换一次花样,这些菜别具风味,极受顾客欢迎。因此,生意十分兴隆,整天座无虚席,小小的餐馆门前经常停放着有钱人的小汽车和装备得很华丽的私人人力车。
餐馆开了一年多。李劼人做生意赚了钱的说法渐渐传了开去,这就给我家带来了一场灾难。
当时,成都土匪横行,他们同哥老会、军界串通一气,结成一股恶势力,走私、贩毒、抢劫、绑架,无恶不作。
193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保姆带着刚满四岁的弟弟一去不回。到了晚上,家里明白出了事,全家顿时陷入极端悲痛和恐惧之中,亲戚、朋友四处找人,打听消息,毫无下落。半个多月后,一个亲戚通过一个军官,找到一个哥老会头头,才打听出弟弟被土匪绑架到成都远郊一个地方。
这个哥老会的头头没有子女,经这位亲戚从中斡旋,父亲答应等孩子放回来后,拜他为干爹。于是,这个人就传出话:拿600块银元去取人。
父亲没有积蓄,开了一年多餐馆,表面上生意很好,实际上除了付给堂倌的工资,解决一家的生活外,所剩无几。赎人要600块银元,加上请客送礼,打通关节,总共要1000块银元,父亲实在没有办法。这时候,父亲一个朋友慨然相助,拿出1000块银元借给父亲,不要利息,不限还期。
经过许多波折,1931年农历除夕前夕,弟弟赎回来了。
小雅呢,自从弟弟被绑走,就关了门。父亲和母亲也无心再经营这个行业,只有另找谋生的办法。
那个哥老会的头头成了弟弟的干爹后常来我家走动,经常讲些哥老会的内幕,父亲对这些很感兴趣,又仔细观察研究了他和他的三朋四友。以后,在父亲的一些小说中,就出现了这些人物的影子。
菱窠
从成都市中心往东约八公里,有一个小镇,名沙河堡。从沙河堡往南,走过半华里泥土小路,就能看见一片果林,面临着一个大水塘,这里就叫菱角堰。
1939年春天,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成都,城里的人纷纷向城外疏散。一些用竹、木、草临时搭盖起来的房子遍布了成都的近郊。当时,大家都把这类房子叫做疏散房子。
父亲有一个朋友,在菱角堰经营果园。他把果园的一角廉价卖给父亲,作为修建疏散房子的地方。于是父亲就自己设计,找了几个泥瓦匠、木工,赶修了几间茅草顶、黄土墙的房子。
房子不大,连院子在内一共两亩多地。面临着菱角堰,院内有十几棵苹果树、几棵柠檬树、几棵桃树和梨树。院子周围,刺藜作墙,屋前屋后,一丛丛玫瑰、月季和蔷薇。院外,柳树和桃树相间,一直伸延到菱角堰周围,这是父亲初到那里时亲手种下的。
我家从来就是租宅而居。父亲从小吃够了搬家之苦,他最痛心的是家里积存的书和资料,每搬一次家就丢失一些。疏散房子建好后,他十分满意这个地方和这几间茅草房,决心一辈子住在这里。他在院子大门门楣上题了菱窠二字,就是说,这里是菱角堰的一个窠。每年,他总要积蓄一点钱来修整房子,慢慢地,菱窠从临时的疏散房子成了永久的住宅。
父亲在菱窠住了24年。解放前11年,解放后13年。解放前的11年,日子比较难过。特别是1948年至1949年这两年。
父亲自抗日战争以来,积极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活动。据陈翔鹤同志的回忆,父亲当时并不管组织工作或日常工作。但他却自始至终从不曾放松过他领袖群伦的理事职责。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一去同他商量,他就会一马当先,毫不退缩。每次开大会,我们必定推他作主席,而他不管有无危险,也从不推辞。发言时,更是精神奋发,声如洪钟,把我们事先商量好的话,全都说了出来,可以说他是替大家在发言。这在特务横行、白色恐怖日甚一日的蒋管区,确实是十分难得的。这些活动早已引起了特务们的注意。1948年,父亲又在成都一家报纸上发表了连载长篇小说《天魔舞》,揭露国民党买办官僚资本家的腐朽和特务的横行。父亲自己说:这部小说写得并不精炼,可是却受到了官方的警告。
那个时候,国统区的进步学生运动正蓬勃开展,我和弟弟在大学校里也参加了反对蒋介石统治的学运。
1948年冬天,成都笼罩着白色恐怖,特务到处抓人。弟弟受到追捕,躲到亲戚家,我没有跑掉,被逮捕关押在特务私设的监牢里。父亲到处找人说情,总算把我保释了出来。但是,菱窠却从此不得安宁。
特务三天两头借故到菱窠来,可能是监视我和父亲的行动,也可能是看弟弟到底是不是在家。
恐怖、愤怒、压抑充满着菱窠。好几次,父亲气得要把特务赶出去,可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们强咽着气硬把父亲拉住。
好容易盼来了成都的解放!1949年12月28日,下午,父亲兴冲冲地从城里回来,一进门就扬着手中红字印刷的号外,大声嚷道:快看,快看,解放军要入城了。这天晚上,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要母亲做几个可口的菜,把弟弟接回家,大家围坐在一起,他高举着酒瓶说:都喝酒,庆祝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13年,日子过得很顺畅。父亲每天进城到市人民政府工作,参加一些政治活动和文艺界的活动,一回到家,就到自己的书房兼卧室里翻阅各类报纸、杂志和史料,少年和中年时代的许多往事重又在他脑子里浮现。他开始考虑一个宏大的创作计划。
1954年,作家出版社要重新出版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父亲决定修改后再付印。于是,他集中精力,大量阅读了中外名著,重新研究有关史籍资料,进行调查访问,征求读者意见,为再创作进行着紧张的准备。《死水微澜》改动不大,《暴风雨前》改写和重写的地方较多;《大波》完全是另起炉灶,重新写过。
他那时已经年过60,但是精力相当充沛。他自信能够写到85岁。他打算写完《大波》约120多万字后,再写一部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动态的长篇小说,已定名为《激湍之下》。接着改写《天魔舞》。然后,再写一部反映解放后人民生活的长篇,完成一套反映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小说史。
由于生活安定,父亲在精心进行创作的同时,就着意把菱窠修缮了一番:把草屋顶改成瓦顶,把原来存放小杂品的小阁楼改建成宽敞明亮的楼房,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十个大书橱和几十个小书匣,存放着他几十年来,特别是解放以来购买的两万几千册书籍、装订成册的解放前后的报纸、杂志和两千多件中国字、画。
父亲不是收藏家,在他购存的书中,珍贵版本极少,但却种类庞杂。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外文学名著、地方志等等最多,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常识书籍。这些,全是为了创作而准备的。
父亲很喜爱他的这个小小的书楼。在家里的时间,除了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外,就是在这个书楼上浏览书籍了。有一次,他颇含深意地对母亲说:我这个人一辈子没有什么东西,就是存了这一点书和画,我死了以后,你把它捐献给国家。
1962年12月12日,父亲心脏病发作。在离家去医院的时候,他对母亲说:大波还没有写完,过几天,我们就回菱窠。在医院里,他在昏迷中还不停地喃喃自语:我这部书还有30万字30万字。是的,《大波》还剩下30万字没有写出来,《大波》以后的几部已有具体计划的长篇小说还来不及动笔,父亲就离开了菱窠,离开了他住了24年的家,再也没有回来了。


一九八一年五月北京
原载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文学》英文版


 成都是一个古城
成都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古城。还在三千多年前的部落时代,已有相当高的文化。那时部落号为蚕丛氏,国名叫蜀。蜀就是蚕蛹的古义。以氏族和国度名称来看,可说中国蚕丝的发明便在这地方。
蚕丛氏时代的蜀国幅员相当庞大。川西大平原是它的根据地。但那时川西大平原尚是一片沼泽地带。由灌县漫溢出来的岷江江水,尚无一定过流河床。所以在蚕丛氏以前的部落号为鱼凫氏,它的意义就是说明了那时代的人民还生活在水中。
蚕丛氏后为开明氏。这时的蜀国与秦国有了交通。公元前三一六年,蜀国在秦岭南部开辟通道,可以驰行车马。之后,秦国遂派大兵侵蜀,灭开明氏。那时统率大兵的是秦大夫张仪和司马错。
蜀灭之后,张仪和司马错为了统治和镇压土著人民,便相度地势,在重要地点筑了三座土城,专门用来屯驻军队和官吏。这三座土城,一为邛城,在今邛崃县;一为郫城,在今郫县;一为成都城,在今成都旧城内。据书籍所载,成都城因土质恶劣,筑成了又圮,圮了又筑,直到公元前三一○年方才筑成。并因曲折不规矩颇似龟形,故在早又叫龟城。后来不知在何年代又在龟城之西筑了一座较小的城,用来居处平民和商贾,称少城。龟城称为大城。
尚在秦朝时代,蜀国改为蜀郡。曾有一郡守李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水专家。他在四川的功绩人人皆知。治理灌县的都江堰,成都城外的两条河也是他疏治的。于是,四川西部平原的积水才有固定的排泄河床,并成功建了沟渠网。成都城外两条河因地形关系都是由西北并流向东南,到今九眼桥地方才合而为一。从这时起,交通更为方便。秦朝时代最为考究的能走四匹马并排拉车的驰道,已纵横于川西地方。从而手工业也发达起来了。成都城南便有了两处手工业集中的小土城,一为专门造车的车官城;一为专门用川西特产蚕丝制锦的锦官城。经过若干年这两座城都消灭了,但因制锦为成都特殊的手工业,故成都又称锦官城,简称锦城,并把城外两条河之一称为濯锦江,简称锦江。其余一条呼为流江,又呼沱江。
到西汉武帝时代(公元前一四一年至公元八七年)为了沟通西南少数民族(即今茂县专区、西康、云南、贵州省的大部分),以成都为重点,遂在公元前一一五年扩大成都大城、少城。经以前少少几道城门开辟为十八门,而使四川许多地方都筑了城,并以成都为模范,造了许多防御工事,如楼橹雉堞之类。
西汉之末,中国大乱。公孙述据蜀称王(公元二四年)。到公元三六年为东汉大将吴汉所灭。这是成都建城后第一次城下之战,也是第一度作为帝王之都。
成都第二次作为帝王之都是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代。从蜀汉先主刘备于公元二一一年攻入成都算起,到公元二六三年后主刘禅出降于魏国大将钟会之时止,成都作为蜀汉都城四十八年。
直到现在尚确可指为蜀汉遗迹的只有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筑坛即皇帝位于五担山之南的那座差不多已将坍平的、由开明时代遗留下来号称五担山的土丘和可能作过蜀汉丞相府第中的一口水井,即今东城锦江街的诸葛井,以及曾经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桑园,并且是刘备的陵墓所在,即今城南外面的武侯祠和昭陵(一般称为皇坟)。
蜀汉时的成都,仍然是大城少城两座城,仍然是大城住官吏,少城住平民商贾。蜀汉的宫殿也在大城。当时蜀汉全国人口不上二百万,成都是国都,据估计两座城的人口绝不会超过十万。这是张仪筑城之后五百七十年中人口最盛的一个时期。
成都第三次作为帝王之都,是在公元三○四年到三四七年,当中国西晋到东晋的时候,也是四川和成都在历史上最为衰败的一段时间。那时正是少数民族散处中国,纷起割据,由陇西侵入到四川来的巴氐人李氏。侵入原因是由于饥荒,侵入人数不过三万。李氏夺得政权自立为蜀主,当地人民不能相安,四川土著曾经一次举族流亡到湖南湖北等地去的便达四十万家。因此,川西平原和成都人口在这四十三年当中减少得很厉害。所以在公元三四七年东晋朝大将恒温溯江伐汉时,如入无人之境。并且在灭李氏之后,便因成都人口太少,用不着分住两城,仅保留了一座大城,而将少城拆为平地。这是成都筑城以来第一次大变更。经过二百三十五年的南北朝,虽然变乱频频,但四川却因是边疆地方,尤其是成都偏在西陲,没有遭到许多大兵灾,人口反而渐渐增多了。因此,隋统一中国之后,在公元五八二年,隋文帝杨坚封他第四子杨秀为蜀王兼益州总管。他到成都时,便感到一座城太小。据书籍记载,杨秀遂附着大城的西南,增筑了一道城墙,说是通广十里,也称少城。不过与琴汉时少城不同之处在于附着大城而非与大城相犄角。杨秀所筑少城,也是土城,而所取土就在少城内。取土既多,其地遂天然成为一个大池,名摩诃池,在唐宋时是有名的胜境,不亚于今天北京的三海。元、明时,已渐淤塞。清代二百八十多年中还剩有水光一曲。最近四十年来,已无踪影,只是摩诃池的名字还在。成都在唐宋二朝都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大都会。当时全国最富庶繁荣的,一是扬州,一是成都。尤其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公元七一三年到公元七五五年),所谓天下四大名城(长安,成都,扬州,敦煌),成都便居第二。成都恰又处在当时首都长安之南,故在李隆基逃避安禄山之乱,迁居成都时,还一度将成都改称为南京。稍后中国大诗人杜甫从甘肃避兵到成都,所作诗还题为南京道上。而且唐朝二百八十三年中(公元六一八年到九○五年),西川节度使大都是由负有全国威望的大臣出任。又因常与西藏云南少数民族作战,今天的茂县专区和西康省的西昌专区,都是那时的战场,成都是兵粮转运据点,故又是当时的重镇。在公元八五七年南诏国(今云南省大理地方的白族,后即更号大理国)大兵从会理、西昌越过大渡河,由宜宾、乐山沿岷江攻到成都城外,大肆杀掠,四郊人民避入城内,不但无屋可居,据史书言,连摩诃池的水都喝干了。南诏兵围城一个半月,才被战败向新津退去,这是成都遭受外患的第一次。又在公元八七四年南诏大兵又进攻,前锋达于新津县,成都又一度恐慌,四郊居民又纷纷入城。据史书载:数十万人蕴积城中,生死共处,污秽郁蒸,将成疠疫。这是成都遭外患的第二次。距上次不过一十七年。因此,在公元八七五年,唐朝大臣高骈调任西川节度使到成都,把南诏兵逐回大渡河南岸之后,便建议在成都城外当西南一面,再筑一道罗城。
这时成都城只算是一座城。原来的大城和杨秀附着西南增筑通广十里的少城,已是混而为一,通名为子城。虽然比起原有一城大了许多,但其中既容了一片很大的摩诃池,又因唐朝信奉佛教、道教,在城内修建了许多占地极大的崇宏寺、庙、观、宇,如今天尚部分存留的大慈寺、文殊院,已经没有了的石牛寺、严真观、江渎祠,便是一例,因而容纳人民居住的坊和作商业交易的市,便非常不够。即在两次遭受外患以前,当公元八○○年前后韦皋作西川节度使时,便曾在南门内外锦江之南修建过一片可容纳一万户的廛闬楼阁,名为新南市。但据史书记载,人口的增加也不能拿今天的情况来推想。因为就在唐朝极盛时代,全中国人口不过五千一百多万,四川绝不会占其十分之一。因为在公元九六五年,后蜀主孟昶投降北宋时所缴的户籍才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九户,从前的户要大些,平均每户八人计,也不过四百二十余万,即以十人以上计也不过五百五十余万。但唐朝末年和五代时候,还因中国大乱,四川是比较安定的地方,长江一带和陕西甘肃等地许多人家不断逃到四川,所以才增加了那么多人口。据这种理由来估计,在唐朝的四川人口绝不会达到四百万。成都固然是繁华地方,也是重镇,那时的人口也不过是占总数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当两次外患,四郊居民纷纷躲入城内,连摩诃池水都不够供给,然而据史书记载也止数十万人而已。
就因为连二十万人都不够容纳的成都之城,所以在公元八七六年高骈便相度地势在西北角上先筑了一道长九华里的高堤,即今天的九里堤,当时称为縻枣堰。把原来的两条像衣带一样的、经由西北流向东南的内面一条河流,即称为流江又名沱江的,从这堤下另掘了一道河床,使它分由西北向正北绕正东流向今天的九眼桥,与剩下的那条外面流的锦江仍然在今天安顺桥口合流。其次,便在干涸的河床南岸,用当时由四郊坟墓掘得的砖石,砌成了一道周长二十五华里的罗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