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102.4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5.8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42.7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5.7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102.4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6.2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7.9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1 追求体系的严密性。在体系设计上,立足于全面反映银行管理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使学生能够把握现代银行业务运行机理与管理特点。2 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吸纳*的、较为成熟的银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尤其是将全球金融危机给银行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较为全面地予以介绍,力求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反映出来,突出新颖性。3 强调能力培养。坚持以提高学生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管理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结构安排上,开篇引导性的章前导读,启发读者思考;生动活泼的知识扩展的嵌入,扩充了知识面,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习思考题的设计力求涵盖本章基本内容,帮助夯实基础。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介绍,对银行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管理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力求在科学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前提下,贴近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反映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本书运用大量的国内外银行管理实例,致力于使读者全面系统地掌握商业银行管理的基本知识框架,并透彻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为便于学习和掌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引发学习兴趣,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学习效果,并在每章前配有本章精粹、章前导读、核心概念栏目。此外,每章中还配有知识扩展,每章后配有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及案例分析栏目。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银行从业人员阅读使用。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商业银行导论1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起源、性质与功能2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2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4
三、商业银行的功能5
第二节商业银行组织架构6
一、商业银行外部组织形式6
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9
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11
第三节商业银行监管与存款保险12
一、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13
二、存款保险制度16
第四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6
一、电子化17
二、多元化18
三、国际化19
本章小结19
复习思考题20
案例分析民生银行事业部改制20
第二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23
第一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概述24
一、银行资本的概念24
二、多维度的银行资本管理体系27
第二节监管资本管理30
一、监管资本的构成30
二、资本充足性33
三、《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
充足率的规定34
四、监管资本管理方法37
第三节经济资本管理40
一、经济资本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
作用40
二、经济资本计量分析41
三、经济资本配置43
本章小结47
复习思考题48
案例分析中国工商银行的注资与上市48
第三章商业银行负债管理51
第一节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概述52
一、银行负债的概念及构成53
二、银行负债管理的基本概念53
第二节商业银行存款的管理54
一、存款的种类和构成54
二、存款的成本和定价57
三、存款的经营管理61
第三节商业银行借款管理64
一、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管理65
二、商业银行长期借款管理67
三、不同借款种类的选择70
第四节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及价格72
一、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的基本
概念72
二、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的主要定价
方法73
本章小结76
复习思考题76
案例分析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高息
揽存的教训77
第四章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与流动性
管理81
第一节商业银行现金资产概述83
一、库存现金83
二、托收中的现金83
三、在中央银行的存款83
四、存放同业的款项84
第二节现金资产的管理84
一、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
原则84
二、库存现金管理85
三、存款准备金管理85
四、同业存款管理88
第三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88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及流动性管理
概述89
二、流动性需求和供给89
三、流动需求与来源协调管理94
本章小结97
复习思考题97
案例分析英国北岩银行挤兑案98
第五章贷款管理概述103
第一节贷款种类及其组合104
一、贷款的概念及贷款业务的
重要性104
二、贷款的种类105
三、贷款组合106
第二节贷款的政策与程序108
一、贷款原则108
二、贷款政策111
三、贷款的决策程序112
第三节贷款的质量分类115
一、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115
二、贷款分类116
第四节不良贷款管理117
一、不良贷款管理的三道防线117
二、不良贷款处置的一般模式118
本章小结121
复习思考题122
案例分析浙江托普公司不良贷款成功
清收的启示122
第六章企业贷款管理125
第一节企业贷款的种类与特征126
一、企业短期贷款127
二、企业中长期贷款128
三、中小企业贷款129
第二节企业贷款的操作流程130
第三节企业贷款的评估132
一、企业贷款理由分析132
二、贷款企业信用分析133
三、企业贷款还款能力分析134
第四节企业贷款的定价144
一、企业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145
二、贷款定价方法146
本章小结149
复习思考题149
案例分析中国建设银行针对中小企业
的信贷工厂模式149
第七章消费贷款管理155
第一节消费贷款的种类与特征156
一、消费贷款的种类157
二、消费贷款的特征159
第二节消费贷款信用评估159
一、个人信用调查160
二、信用评估指标体系161
三、个人信用评估方法162
第三节消费贷款定价165
一、影响消费贷款定价的因素165
二、消费贷款定价模型167
三、消费贷款实际利息计算方法168
本章小结175
复习思考题175
案例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176
第八章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179
第一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标
与工具180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标181
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
工具183
第二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益
与风险186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益186
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风险187
三、商业银行证券投资风险的
测度190
第三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管理
与策略191
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191
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策略194
第四节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199
一、美国银行经营体制的演变
历程199
二、中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形成
过程200
三、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201
本章小结203
复习思考题204
案例分析南京银行打造债券市场特色
银行204
第九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207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概述208
一、中间业务的含义208
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209
三、中间业务的性质及其变化209
四、中间业务的分类211
五、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
意义213
第二节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213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214
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214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216
四、基金托管类中间业务217
五、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217
第三节有风险的中间业务218
一、担保类中间业务218
二、承诺类中间业务219
三、金融衍生品交易类中间业务221
第四节财富管理224
第五节其他类中间业务225
本章小结226
复习思考题226
案例分析汇丰的私人银行业务
运作之道226
第十章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管理231
第一节国际业务概述232
一、银行国际化的内涵232
二、银行国际化的动因233
三、银行国际化所面临的风险
及其管理234
四、银行国际化的路径234
五、银行国际业务的组织机构235
第二节国际信贷业务236
一、银团贷款237
二、短期贸易融资239
三、中长期贸易融资241
四、项目融资245
第三节国际结算业务249
一、国际结算工具250
二、国际结算的基本方式252
第四节其他国际业务254
一、外汇买卖254
二、国际保理257
三、国际租赁259
本章小结260
复习思考题261
案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内外联动
机制设计261
第十一章电子银行业务管理265
第一节电子银行及其特点266
一、电子银行的定义266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267
三、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区别267
四、电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联系270
第二节电子银行的发展过程271
一、电子银行的发展过程概述271
二、电子银行的发展模式272
三、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273
第三节电子银行的主要业务273
一、网上银行273
二、电话银行275
三、手机银行276
四、自助银行277
五、家居银行277
第四节电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管理278
一、电子银行的风险的定义
及特征278
二、电子银行的风险分类279
三、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282
本章小结286
复习思考题286
案例分析安全第一网络银行286
第十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91
第一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292
一、商业银行风险292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93
第二节信用风险的计量与管理295
一、信用风险概述296
二、信用风险的计量与管理概述297
第三节市场风险的计量与管理306
一、市场风险概述306
二、市场风险的计量与管理概述307
第四节操作风险的计量与管理313
一、操作风险概述313
二、操作风险的计量与管理概述316
本章小结319
复习思考题320
案例分析法国兴业银行巨额亏损案320
第十三章商业银行营销管理325
第一节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总体
框架327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
及特点327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基本
框架329
第二节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及定位330
一、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含义331
二、商业银行市场细分的方法331
三、有效市场细分的条件337
四、商业银行市场定位337
第三节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组合339
一、产品策略340
二、定价策略342
三、分销渠道策略346
四、促销策略349
第四节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350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350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352
三、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353
本章小结354
复习思考题355
案例分析招商银行一卡通品牌
战略实施355
第十四章商业银行并购管理359
第一节并购动机361
一、商业银行并购的内在动因361
二、商业银行并购的外在动因362
三、银行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363
第二节并购方式364
一、合并364
二、现金购买式并购365
三、股权式并购365
四、混合证券式并购365
第三节并购收益、成本与风险366
一、并购收益366
二、并购过程中和并购后的成本367
三、银行并购风险368
第四节商业银行并购影响371
一、国际银行并购的影响371
二、新一轮跨国银行并购对中国
商业银行的影响372
本章小结374
复习思考题374
案例分析德意志银行并购信孚银行374
第十五章商业银行绩效评价379
第一节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原则381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381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382
第二节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385
一、资产负债表385
二、损益表386
三、现金流量表387
第三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388
一、盈利性指标388
二、流动性指标391
三、安全性指标393
四、发展能力指标395
第四节商业银行绩效评估方法397
一、比率分析法397
二、杜邦分析法398
三、经济增加值法399
第五节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与信用
评级403
一、监管评级403
二、信用评级405
本章小结406
复习思考题407
案例分析中国工商银行财务报表
分析407
参考文献416
|
內容試閱:
|
第2版前言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快速迭代的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短短数年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大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猛发展,尤其在最近两年更呈现出井喷之势,进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运营形态。为了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写作理念,本书第2版时,对一些章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力求强化基本概念、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圆融互补的理论架构,进一步凸显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视角前沿、案例经典的写作特色,以期达到好学、好懂、好用的阅读效果,充分体现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原理与业务特点。本书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1追求体系的严密性。在体系设计上,立足于全面反映银行管理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使学生能够把握现代银行业务运行机理与管理特点。2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吸纳最新的、较为成熟的银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尤其是将全球金融危机给银行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较为全面地予以介绍,力求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反映出来,突出新颖性。3强调能力培养。坚持以提高学生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管理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结构安排上,开篇引导性的章前导读,启发读者思考;生动活泼的知识扩展的嵌入,扩充了知识面,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习思考题的设计力求涵盖本章基本内容,帮助夯实基础。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博士担任主编,撰写提纲并统稿。参与写作的人员有宋玮、吴梦竹、孟恩图雅、俞少君、管青青、廉俊、王雪扬、戴燕红、韩成、罗丽敏。由于学识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宋 玮 前言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上市改革的逐步完成,银行业规范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同时,国际银行业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从监管架构到业务范围、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外银行业发生的巨变,客观上要求银行管理教材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教学内容,以反映更加鲜活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本书致力于全面介绍商业银行制度,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的经营与管理,风险与营销管理,并购以及绩效管理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原理与业务特点。本书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1追求体系的严密性。在体系设计上,立足于全面反映银行管理的完整知识框架,致力于使学生能够把握现代银行业务运行机理与管理特点。2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吸纳最新的、较为成熟的银行管理理念与方法,尤其是将全球金融危机对银行管理所带来的影响较为全面地予以介绍,力求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反映出来,突出新颖性。3强调能力培养。坚持以提高学生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管理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结构安排上,开篇引导性的章前导读,启发读者思考;生动活泼的知识扩展的嵌入,扩充了知识面,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习思考题的设计力求涵盖本章基本内容,帮助夯实基础。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博士担任主编,撰写提纲并统稿。参与写作的人员有宋玮、吴梦竹、孟恩图雅、俞少君、管青青、廉俊、王雪扬、戴燕红、韩成、罗丽敏。由于学识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本章精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概述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落地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起草的巴塞尔协议III,确立了全球统一的银行业资本监管新标准,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9年前全面达标。据此,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8日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管理办法分10章、180条和17个附件,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管理办法主要体现了五方面要求:建立了统一配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严格明确了资本定义;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范围;强调科学分类,差异监管;合理安排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管理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商业银行应在2018年底前全面达到管理办法规定的监管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提前达标。同时,管理办法设置了资本充足率过渡期内的分年度达标目标。在管理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将加快推动银行业资本工具创新,不断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健全资本管理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促进银行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提高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切实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12-06-08
账面资本 监管资本 经济资本 核心资本 附属资本 资本充足性 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表外项目 外源资本 内源资本 资本配置 经风险调整的资产收益率 经济增加值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概述商业银行资本对银行经营管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资本管理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本类别不同,其管理原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管理时,首先必须确定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和类别。一、银行资本的概念商业银行资本,是指银行投资者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和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从本质上看,属于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才算是资本,它代表着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同时也代表着投资者对所欠债务的偿还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资本的内涵则更为广泛,除了所有者权益外,通常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因此,商业银行资本具有权益和债务的双重属性,它能在保证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提高银行的内在价值。一银行资本的作用商业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在保证银行长期生存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1银行资本是一种缓冲器。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能够用于消化这些损失。在银行管理层发现银行存在的问题并恢复银行的盈利性之前,银行资本能够吸收财务和经营上的损失,降低银行破产的风险。2银行资本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消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对银行财务能力的疑虑。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才能使借款人相信银行在经济衰退时也能满足其信贷需求。3银行资本为银行注册、组建、新业务的扩张和新设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一家新的银行需要启动资金来购置提供金融服务所需要的一切。当银行不断成长时,银行也需要额外的资本来支持其增长并承担提供新业务和建设新设施的风险。资本的注入使银行在更多的地区开展业务,建立新的分支机构来满足扩大了的市场和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4资本作为规范银行增长的关键因素,限制了银行资产的无限膨胀,有助于保证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监管当局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规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银行必须按照监管当局和金融市场的要求,使其资本增长与风险资产的增长保持一致。二银行资本的分类常用的银行资本概念包括账面资本Book Capital、监管资本Regulatory Capital和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1.账面资本账面资本,又称会计资本,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主要包括股本、资本盈余、留存盈余、法定公积金、长期资本票据与资本性债券、资本准备金、损失准备金等。账面资本对应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净资产,是真实存在的资本,代表着股东的实际权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银行账面资本=银行总资产的账面价值-银行总负债的账面价值=权益资本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金 未分配利润 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金。在账面资本的管理上,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银行希望拥有的资本越少越好,因为银行这样就可以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增加股东收益。2.监管资本监管资本,是指监管当局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与其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业务特点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出来的、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由于监管资本必须在非预期损失发生时随时可用,因此其强调的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和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对其所有权的归属没有严格的要求。以监管资本为基础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监管部门限制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工具。3.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在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通常要面临三个层次的资产损失:一是预期损失,即银行从事业务的平均损失;二是非预期损失,即预期损失的潜在波动值,表现为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三是极端损失,也叫灾难性损失,是超过预期和非预期临界值的损失。经济资本,就是银行内部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应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持有的资本。经济资本是一种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的资本,银行整体风险水平越高,所持有的经济资本也越多。从图2-1中可以了解到,经济资本并非对预期损失的提取,而是对非预期损失的提取。预期损失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大数定律统计得出,较为稳定,一般通过产品定价来转移或通过提取损失准备金来弥补。另外,经济资本是与一定的置信水平相对应的。在特定置信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由经济资本来吸收,超过该置信水平的损失便是极端损失或灾难性损失,这些损失不能被经济资本所吸收。
图2-1 银行损失分布4.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区别与联系1账面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区别1存在意义不同。账面资本是从财务或资金管理者角度衡量的资本,是会计意义上的资本。而对于作为衡量和控制银行业务风险总量的管理工具而言,经济资本是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是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上的资本概念。2管理内容不同。账面资本管理是指与股东权益的维护、资本投资和融资政策、资本结构优化有关的财务活动。经济资本管理则是指通过对银行各业务单元经济资本的计量、配置和考核,从而进行风险约束和组合管理,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3风险相关度不同。经济资本是银行根据内部风险计量模型计算得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与风险相关。相比之下,账面资本只是账面上的资本,不直接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挂钩,但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遭受的损失最终则会反映在账面资本的减少上。当银行面临破产时,账面资本具有对各类损失进行清偿的作用。因此,银行为了保持稳健经营,必须保证自身所拥有的可以用于冲抵风险损失的会计资本多于基于非预期损失计量得到的经济资本。2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区别1经济学含义不同。从可用资本的角度看,监管资本的范围要大于经济资本。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的作用在于消化和吸收银行的损失。银行用于备抵贷款、租赁和证券损失的准备金,某些长期性、用于缓解兑现存款压力的债务也通常被列入监管资本的范围之内。相比之下,经济资本的范围则较小,因为经济资本总量一般不能超过会计资本,而会计资本的范围又比监管资本要小。2存在状态不同。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按一定的口径计算的资本,可以看作银行为抵御业务风险实际拥有的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但由于在实际的计算中通常要扣除一些项目或进行系数折扣,这也使得监管资本具有一定的虚拟成分。经济资本则与监管资本不同,它是根据风险状况所计量的银行应该拥有的资本,是一个管理上的资本概念,其数量会随着银行业务资产风险的变化而变化。3风险精度和敏感性不同。与监管资本相比,经济资本在风险计量上具有更高的精确性。首先风险加权资产不能对银行风险进行准确测度,而且资本充足率并不能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统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有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而实际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会出现风险管理能力较高而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经济资本则反映了市场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求,是银行为了承担自身风险而需要配备的资本,对风险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敏感性。研究表明,非预期损失具有更强的风险预警功能,对潜在损失的扩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4政策导向不同。经济资本考虑了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充分反映了资产组合对分散风险的作用。相比之下,监管资本只是对资产组合的分散效应进行了粗略估计,并没有准确的计量,以致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而制定的风险政策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二、多维度的银行资本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三种资本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商业银行管理的不同参与者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对于不同的银行经营参与者而言,资本概念不尽相同,资本管理原则和方法也不同。一四类不同的银行资本观银行经营的不同参与者对银行资本的态度不尽相同,科学的资本管理体系应该包含多维度的资本观,如图2-2所示。对司库而言,任何实缴资本,包括股东权益、次级债务、混合资本工具等都是他们所关心的重点,此外,资本的可得性、投资方式和总体资本成本的最小化,是其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图2-2 多维度的银行资本观相比司库,监管者对银行资本的定义较为狭窄,通常只包括所有合格的实缴资本,如即将到期的次级债务只有一部分能被当作资本。他们关心的是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资本以保证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不受损失。风险管理者关注的是各种损失的风险,而不是谁将承受损失的成本。对风险管理者而言,如何根据银行头寸的风险状况预测潜在损失的规模、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业绩评估的准确性等问题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股东一般只关心自己的投资,即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股本溢价等,他们更关注的是银行资本投资的回报率。1.司库的资本观账面资本司库负责管理银行的实物资本。这些资本包括银行发行的所有资本工具,不论它们是否被列入监管标准的资本范畴。在管理这些资本时,司库需要关注资本的可获得性和投资的方式。资本的可获得性往往取决于银行的发展战略、业务性质和资本充足率的期望水平。司库还要考虑对资本如何进行投资。由于银行筹集的资金和管理风险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银行筹集资本的目的和使用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此外,司库也需要尽可能降低资本的成本。一般来说,银行最好尽量利用债务来满足资本需求,因为债务要比权益资本更加灵活和廉价。对于试图提高股价的管理层来说,持有高额的股东权益而缺少投资项目是十分不利的。虽然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认为,如果管理者找不到收益不低于权益资本成本的项目,就应该将权益归还股东,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那么容易。以某些国家为例,归还股权必须征得每一位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同意,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不过,目前许多国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股票回购,这就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回购股票来减少股东权益。作为一种弥补资本短缺的短期方法,债务的灵活性同样十分有用。当银行没有足够的资本来达到当前目标时,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将利润再投资后归还债务来实现资本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鉴于债务融资的快捷和简便,银行通常会选择债务进行融资。近年来,银行发行了必要时可以转化成股权的债券类似可转换债券,但发行者可以决定何时转换,投资人则不同,即在发行者陷入财务困境时,可以强制性地转换成股权。2.监管者的资本观监管资本外部监管者的资本观包括实际可用的监管资本和监管资本要求两个方面,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首先,所有的资产都是根据与自身相关的风险而加权计算得来的。担保和互换等表外业务头寸通过转换系数转换为资产等价物进行计算。其次,银行需要保持不低于风险加权资本总额8%的资本。监管者需要关注银行整体的资本水平,该资本水平是通过计算资本充足率详见本章第二节得到的。由于这种方法需要适用于各种银行业务、法律体系和会计实践,因此比较笼统。由于监管者和分析专家都认为给银行设定资本充足率下限十分重要,因此对上述方法的透彻了解是进行有效资本管理的基础。3.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风险资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就是风险资本,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内,用于弥补给定时间内资产价值与其他头寸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风险管理者关注发生损失的风险,而不是公布的比例或资本的构成。风险管理者在对机构承担的风险进行度量时,必须依靠详细的统计模型和最新的财务数学方法。由于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常常用于经济基本的配置,因此任何对于资本管理有所涉及的工作人员都要对上述模型和方法有所了解。4.股东的资本观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股东的资本观,它根植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对风险、收益和资本的综合考量。实际上,至少在银行整体的层面上,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基本上是等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还包含了商誉,即经济资本=风险资本 商誉。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股东的资本观和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类资本观合并,即以经济资本为基础来分析风险管理中的各类问题。二银行资本管理体系完整的银行管理应该充分考虑银行经营活动中不同参与者对资本的态度。通常在资本管理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充分考虑信用评级、监管要求、股东回报和承担的风险等因素后,对要求的资本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估;2统一银行内部对资本的定义,按要求将资本分配到各个业务单元;3制定一种方法,使得监管要求与内部监管资本的估计一致,可用资本与现在和计划的监管资本一致,并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4建立并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能够在内部机构进行资本配置,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平衡。
第二节 监管资本管理监管资本管理是基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管理。监管资本管理主要包括资本构成和资本充足性两个方面。这些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都得到了重点阐述和充分体现。一、监管资本的构成为使国际银行体系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基础,由西方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于1988年7月底通过了旨在统一对国际银行体系进行监管的标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资本协议》。《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国际标准,并提出了合格监管的资本范围,对国际银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9年,为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该协议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工具的不同特征,将监管资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一核心资本核心资本也称为一级资本,由股本和公开储备两部分构成。1.股本商业银行股本包括普通股和优先股,是银行股东持有的主权证书。通过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获得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稳定的资本。普通股是一种主权证书,是构成银行资本的核心部分。普通股代表持有人享有对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包括处置和分配税后利润盈余、参与制定和修改银行有关章程、任免董事会成员、决定银行经营政策方针等权力。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以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失,激励公众信心。尽管如此,就商业银行而言,发行普通股并不是最具吸引力的筹资方式。一方面,银行必须面对因利润增加而向股东增发红利的压力;另一方面,发行普通股的成本一般比较高,且会引起股东权利的稀释,通常会受到大股东的阻挠。所以,银行在决定是否通过发行普通股筹资时,必须考虑到其他资本的可得性、未来所需资本的灵活程度等重要因素,通过各种筹资形式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具有债券和普通股的双重属性,它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的、在收益和资产分配上比普通股具有优先权的股票。常见的优先股主要有固定股息优先股、可调整股息优先股和可转换优先股三种形式。与普通股不同的是,优先股股东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一般没有干预权和决策权,其资本成本也比普通股低,银行对股东支付的股息通常是固定的,在红利分配的总量上小于支付给普通股股东的股息。另外,优先股还可以提高银行的财务杠杆系数,在正效应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普通股收益率。基于上述特点,发行优先股成为国外大银行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2.公开储备公开储备是银行权益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从银行税后利润中提取。一般包括资本盈余和留存盈余两部分。资本盈余,也叫股本盈余,是指商业银行溢价发行时,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按面值所确定的应缴纳的股本金,即溢价收入。除此之外,资本盈余还包括银行资本的其他增值部分,如因接受捐赠而增加的资本等。资本盈余是调节银行资本金、制定股利政策的一个重要项目。当银行决定增加注册资本金时,可将资本盈余划转股本实现或部门实现。当银行盈利水平较低时,也可动用资本盈余来发放股利。留存盈余,也称保留盈余或未分配利润,是指税后利润中应分给股东而未分的部分。因此,留存盈余属于银行产权的一部分,是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留存盈余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股利政策和税率等因素。通常情况下,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留存盈余越多;股利支付率越高,留存盈余越少;税率越高,留存盈余越少。留存盈余也具有调节资本金、影响股利政策的作用,同时还会对银行对外投资规模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银行计划将留存盈余股本花掉,采用高额股利支付率并扩大资本规模,即便银行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银行的留存盈余也会减少。二附属资本附属资本也叫二级资本,主要包括以下5项。1未公开储备。未公开储备,又称隐蔽储备,是指虽未公开,但是已反映在账面上并被银行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按照国际惯例,由于未公开储备缺乏一定的透明度,许多国家并不承认未公开储备是可接受的会计概念,也不承认其为资本的合法成分,因此未公开储备通常被划归为银行的附属资本。2资产重估储备。资产重估储备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计入资产负债表内的银行自身资产的正式重估。在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监管会计条例,银行可以就某些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估,以便和变化的市值保持一致。二是具有隐蔽价值的资本名义增值,是以历史成本价格反映的银行持有的长期证券。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这些资产是审慎作价,并充分反映价格波动和强制销售的可能性时,这种储备才可以列入附属资本。3普通准备金。普通准备金也叫普通呆账准备金,是指为了防备目前尚不确定的损失或当出现损失时可以随时用以弥补,但不能用于确定损失或某项特别资产价值明显下降的部分。4混合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工具是指带有股本和债务双重性质的资本工具。这些资本工具和股本极为相似,它们能在不必清偿的情况下承担损失、维持经营,可被列入附属资本。加拿大的长期优先股、英国的永久性债券工具和美国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务工具均属于混合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债券2005年12月23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并按照规定计入附属资本。一、混合资本工具的特点混合资本债券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期限较长。混合资本债券的期限一般至少为15年,而长期次级债券的期限通常在5年以上。②发行之日起10年内不得赎回。10年后银行有一次赎回机会,但行使赎回权需得到银监会的批准;如果10年后银行未行使赎回权,可以适当提高债券利率,但提高的次数不得超过一次。③可延期支付利息。当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时,银行可延期支付利息;若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之和为负且最近一年内未支付普通股现金股利,银行必须延期支付利息。④债券到期后,若银行无力支付索偿权在本债券之前的银行债券,或支付本债券将导致银行无力支付索偿权在本债券之前的银行债券,可以延期支付本债券的本金和利息。⑤银行倒闭或清算时,混合资本债券索偿权位于长期债权之后,先于股权资本。二、混合资本债券发行条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①实行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偏差小;②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③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④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⑤最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三、计入附属资本的条件计入附属资本的条件为:①重估储备、一般储备、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等附属资本总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100%;②若未实行赎回权,在债券到期前最后5年,其可计入附属资本的数量每年累计折扣20%;③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四、交易范围及其监管关于混合资本债券的交易范围及其监管规定如下:①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混合资本债券与长期次级债券之和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0%;②混合资本债券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与交易;③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必须向银监会提出申请,发行与交易还须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督管理;④商业银行提前赎回混合资本债券、延期支付利息或延期支付债券本金和应付利息时,必须事先得到银监会的批准;⑤银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对商业银行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资料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内容整理5长期附属债务。主要包括不可赎回优先股以及普通、无担保的、初次所定期限在5年以上的、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次级债务工具。这些附属债务一般不会超过核心资本的50%,并应当有足够的分期摊还要求。三资本扣除项1商誉。商誉是指在未来能给商业银行管理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是商业银行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行业平均获利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由顾客形成的良好声誉,商业银行卓著的经营管理等优势产生的无形资产。2商业银行对未合并报表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3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本投资。二、资本充足性近年来,资本充足性已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关于银行资本风险话题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在于资本充足性是保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一资本充足性的定义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的能保障银行正常经营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资本量;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资本的要求。因此,银行资本充足性包括资本数量的充足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两方面的内容。1.资本数量的充足性资本数量的充足性通常受银行经营规模和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等因素的影响。金融监管部门一般从维护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来要求资本数量,其规定的开业许可资本量是对银行资本的最低限额。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对银行资本数量多少的观点也不同,小额存款人因其在银行倒闭时能获得全额偿付,他们往往不太关注银行资本是否充足;而保险存款人的态度则恰好相反。另外,银行家对风险的态度不同,对资本数量的要求也不同。尽管银行家、债权人和监管部门对资本数量的态度不同,但银行必须维持监管部门规定的最低资本限额,以保证自身经营的稳定性。然而,银行资本数量充足性并不代表银行资本越多越好。高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过高的资本成本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过多的资本也会使银行失去较多的投资机会,缺乏吸收存款和收回贷款的能力。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数量的充足性是指资本适度,并非越多越好。2.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是指构成监管资本的各个部分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增强其经营管理能力和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由于核心资本是银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金,为保证商业银行的安全性,金融监管部门对其核心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重做了严格的规定。二资本充足性的度量指标目前,最常见的用于测量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与存款比率是传统上用于衡量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指标,表明银行资本对存款的耐力程度,银行为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必须将该比率保持在一定数值之上。由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通常来自贷款和投资的变现能力不足,该指标也逐步被资本与总资产比率所替代。2.资本与总资产比率资本与总资产比率将银行资本量与总资产额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能力。但是,该指标并未考虑资产结构对资本的影响,忽略了风险不同的资产对资本需求量的不同影响。以短期证券、短期贷款为主体的资产结构的风险远在长期贷款和投资占主导的资产结构之上,它们对资本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而资本与总资产比率并不能反映上述差异。3.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随着银行风险资产的增加,银行原先的资本与资产的比率会显得越来越不足,因此该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银行资本是否充足。一般认为,该比率至少要保持在15%。这里所指的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银行第一线、第二线准备金在内的资产。该比率并未将给予资本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更好地体现了资本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能,比资本与存款比率和资本与总资产比率更具科学性。然而,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并没有考虑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以及不同风险资产对资本的不同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