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以基督教之心性教化重建欧洲文明
★以爱之在引领人之认识之在与意愿之在
★以超教派视野成就的基督教欧洲思想大家
|
內容簡介: |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
關於作者: |
马克思?舍勒18741928,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价值伦理学、哲学人类学与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视为现代德语学界传奇人物。在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海德格尔视其为全部现代哲学最重要的力量。早年执教耶拿大学、慕尼黑大学,参与现象学运动。19191927年,任科隆大学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执教法兰克福大学不久,因中风猝然辞世。著有《同情的形式和本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论人类的永恒性》、《价值的??一争高下。初看起来,舍勒提出所谓实事现象学(Sachphnomenologie),以情性(Gem
|
目錄:
|
编者前言 1
死与永生 1
位格永生信仰的跌落 1
死的本质和认识论 9
永生 43
位格延续的哲学信仰之类型 65
附录:死与永生 70
爱的秩序 90
一、周遭,命运,个体使命和爱的秩序 92
二、爱的秩序之形式 103
三、爱的种类及其实现的要求 131
爱与认识 136
绝对域与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 169
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的可能性和自我传达的理念 169
绝对域、形而上学癖、绝对者之形而上学,以及对上帝之自行传达的信仰 203
上帝之自行传达的形式 255
附录:绝对域与上帝理念之实在设定 272
|
內容試閱:
|
在舍勒看来,现代性的根本问题是欧洲传统的共同体精神的彻底破碎,从而,重建欧洲文明的共契精神,是舍勒致力于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凭靠现象学哲学,舍勒力图重新恢复基督教思想中的心学传统所谓theologia cordis[心的神学],由此发展出自己的现象学的宗教哲学。
舍勒提出,基督教神学中有一个注重心性教化的神学传统,这个传统从圣保罗经德尔图良(Tertunian)、奥古斯丁一直发展到帕斯卡尔。然而,由于中世纪经院神学凭靠亚里士多德主义建立起一种神学的理智主义传统,心的神学长期蔽而不明。启蒙运动之后,改革宗教的神学大思想家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发展出一种情感神学,力图扭转经院派神学建立的理智主义传统。然而,在舍勒看来,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带有康德的主体主义性质,不仅损害了基督教神学中的心学传统,也损害了欧洲文明的传统共契精神。为此,舍勒写了《宗教问题:论宗教更新》(Probleme der Religion:Zur religisen Erneuerung,250页)一书,对施莱尔马赫的情感神学施展现象学的哲学批判。
1916年,舍勒接连写了内容上相互关联的《死与永生》、《爱的秩序》和《爱的认识》这三篇论文让我们可以看到,舍勒对宗教问题的探究基于人类各大文明宗教的比较视野,而且关切的问题是现代人的生存意识。《死与永生》提出的问题是:为何现代人不再信仰个体永生,没有永生信仰的现代人如何直观或经验自己的生与死。通过对现代人的死感意识的现象学分析,舍勒首先指出,现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样直观到自己的死,而是判断自己的将死,自己的死不再是一种直观经验,而是一种知识。随后,通过对死感的在体性现象学分析或对死本质的现象学直观,舍勒提出,人的在死感不是知识,而是生存感觉;在死的方向性感觉包含着将在的现在的主体时间。基于这一现象学而非启示神学的分析,舍勒最后力图基督教传统的身位永生信仰。如所周知,关于在死感的哲学探究,在舍勒之前有生命哲学(狄尔泰、西美尔),在舍勒之后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著名的在死论本体论。如果将舍勒在这篇论文中的在死论现象学与生命哲学或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比较,我们就能更好地看到舍勒的现象学宗教哲学的特质。
舍勒的现象学宗教哲学的基本命题爱的秩序这个命题尽管来自基督教的心学传统,却是一个宗教哲学命题而非基督教神学。从自中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史中可以看到,西方哲人把人视为认识之在和意愿之在,热衷于探究人的认知能力和意志能力。康德哲学尽管提出了著名的知、情、意三位一体的认识论学说,也并没有把人的情感视为人的认知能力。在《爱的秩序》中,舍勒提出,人作为爱之在优先于人作为认识之在和意愿之在,试图从形而上学角度论证一种爱感的本体论。基于这种爱感优先的本体论,《爱与认识》力图建立一种哲学的爱感认识论。通过比较希腊宗教、印度宗教和基督教的爱理念,舍勒提出,唯有基督教的爱感论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和潜能。
《绝对之域与上帝理念的实在设定》(1919)一文从批判康德的宗教哲学出发,凭靠现象学立场来重建自然神学,最能体现舍勒的宗教哲学的现象学性质。该文的基本论题出自传统的自然神学:不带启示前提的哲学能否证明启示真理的意涵。传统的经院派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为工具来证明基督教的启示真理,在启蒙思潮中,这种通过哲学理性来证明启示真理的所谓自然神学式证明遭到康德的尖锐批判。凭靠现象学哲学,舍勒既批判传统的经院派,也批判康德的批判,通过对神性的绝对之在的现象学分析,实现了对启示(上帝的自我传达)的现象学式自然神学证明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对现代不信者的不信意识和虚无主义信仰的现象学分析。
在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基督教思想的发展做出过实质贡献并对基督教神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人非舍勒和海德格尔莫属。然而,海德格尔直接涉及宗教问题的论述极少,甚至显得刻意回避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宁可亲近异教的神。与此不同,舍勒的现象学哲学不仅不掩饰其基督教思想的来源,还从现象学哲学论述中推导出基督教神学的结论。我们不能说,海德格尔是一个基督教思想家,却必须说舍勒不仅是哲学家,也是基督教思想家。显然,舍勒的基督教思想具有超教派的性质,或者说不是从教会生活的需要出发,也不是为教会生活服务的,即便其中包含有关于教会的论述。舍勒虽然本人是天主教徒,对大公精神传统有深切的认信,指责新教主义对欧洲传统的精神共契的破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也激烈批评圣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智主义神学传统,肯定路德对神学的心学传统做出的贡献。舍勒曾公开表示,他对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教派有同等的热爱,并主张两大教派相互重新认识事实上,在舍勒的思想中,天主教神学和新教神学的要素都有。在现代思想语境中,舍勒的宗教哲学尝试的是一种超逾教派立场的基督教神学,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由于将基督教思想要素注入现象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舍勒堪称西方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最后一位基督教欧洲的思想大家。
刘小枫
1998年5月于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2013年8月重订于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