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1870-1937)

書城自編碼: 30330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者: 潘庆中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469339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1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編輯推薦:
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分析近代上海的6次金融危机
內容簡介:
本书对1870-1937年间近代上海6次主要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及影响进行了历史回顾与实证分析,并对危机过程中行业工会行为与政府作为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研究这段时期的制度变迁,以及在危机前后和危机过程中市场主体和监管者的成败得失,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来回顾、理解并加以分析,认为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当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信贷肆意扩张带来的投机炒作,同时货币政策失误、市场监管滞后和苍白无力的救市措施也是近代上海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
目錄
目录
第一章研究基础1
第一节晚清民国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2
一、 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2
二、 银价变动与宏观经济4
第二节相关的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和模型5

第二章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9
第一节中国的宏观经济概况11
一、 经济总量11
二、 贸易发展14
三、 工业发展26
四、 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27
第二节近代上海的宏观经济概况33
一、 上海工商业的发展33
二、 上海金融业的发展37

第三章近代上海6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41
第一节1883年倒账风潮42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42
二、 危机的原因44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45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45
第二节1897年贴票风潮45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46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18701937)目录二、 危机的原因47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47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48
第三节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48
一、 危机的背景48
二、 危机的演变发展和主要事件点49
三、 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51
四、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52
五、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52
第四节1921年信交风潮52
一、 危机的背景与演变发展52
二、 危机的原因54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54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55
第五节1924年金融动荡(齐卢战争)55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55
二、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57
三、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57
第六节1935年白银危机57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57
二、 危机的原因和结果58
三、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59
第七节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潮60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60
二、 危机的原因64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65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65
第八节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66
一、 危机的背景和发展演变66
二、 危机的原因69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70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70
第九节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71
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过程71
二、 危机的原因74
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74
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76
第十节国内外金融危机的对比金融危机的内在逻辑77

第四章近代上海的货币制度与银行体系81
第一节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84
一、 银两制度84
二、 元两并用85
三、 废两改元86
四、 法币改革87
五、 上海的洋厘和银拆88
第二节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的季节性89
一、 国际贸易的季节性90
二、 分账清账制度91
第三节近代上海的汇划清算制度92
一、 汇划制度概述92
二、 汇划制度的演变和发展93
三、 汇划制度的历史意义95
第四节银行与钱庄95
一、 钱庄96
二、 外资银行与华资银行98
第五节中央银行100
一、 辛亥革命之前中央银行的变迁100
二、 辛亥革命之后中央银行的变迁102
第六节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107
小结109

第五章银价变动、货币收缩与金融危机111
第一节银价变动与货币收缩: 总量分析114
一、 货币存量(M2)的主要构成114
二、 银价的变动127
三、 资本流动134
第二节危机、货币及银价变动: 对比分析137
一、 银货净流入的影响137
二、 银价变动的影响137
三、 纸币的作用142
第三节银价冲击、货币存量与金融危机: 回归分析145
一、 研究思路145
二、 数据说明146
三、 平稳性检验152
四、 银行存款与金融危机的回归分析153
五、 银价变动与银行存款、货币存量M2的回归分析156
小结156

第六章金融机构、资产价格与信贷成本161
第一节金融危机与金融机构162
一、 钱庄162
二、 交易所和信托公司165
三、 金融危机与工业发展166
第二节恐慌、危机对信贷成本的影响170
第三节危机、资产价格和信贷成本的计量分析:
Granger检验与SVAR172
一、 研究思路172
二、 数据说明173
三、 单位根检验173
四、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174
五、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178
小结191

本书总结194

参考文献200

附录A中国国际收支平衡估计表(19031936年)206
附录B上海等城市华商纱厂纱锭在全国纺织行业中的比重
(18901936年)210
附录C上海华商部分企业及设备统计(18811936年)214
附录D上海各大银行钱庄平均库存总数(1917年1月1933年9月)216
附录ESTATA 程序221
附录F中国对外贸易值及其指数(18641936年)231
附录G中国的汇率、国外银价、物价指数与中国金银的输出入
(18901936年)237
附录H上海金融统计(19131936年)241
附录ISVAR的脉冲反应图和方差分解图246
附录J白银外流状况下的中国银钱比价17981850年252

后记254
內容試閱
前言
金融危机由来已久,按照《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的定义,金融危机是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利率、不动产价格、股票债券价格、金融机构数量)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变化。最早的金融危机可以追溯到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郁金香狂潮不仅使著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遭受了沉重打击,也让荷兰的经济陷入混乱,加速了荷兰走向衰落的步伐。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地频繁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也频繁爆发导致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的金融风潮,其中几次金融风潮不仅规模大,而且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制度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完全可称得上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日益高昂,2007年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祸及全球,危机9年后的今天依然余毒未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飞速发展,2001年加入WTO之后更是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虽然国内没有爆发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是局部的投资炒作和小范围的危机一直都存在,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兰花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和海南发展银行倒闭、2008年沪深股指缩水70%,等等。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高涨、地下金融和理财产品的泛滥、地方财政资源的枯竭等诸多问题的凸显,人们对我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的忧虑日益增长,如果真的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术界、业界和政府机构对金融危机历史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研究抽象出的金融危机新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保证今天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18701937)前言近代上海的几次金融危机(18701937)为我们研究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及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一方面,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和金融中心,其中全国工业资本和产值的六成以上出自上海,80%的银行设立在上海,上海的股票和外汇金融市场规模雄踞亚洲第一,上海是全球仅次于芝加哥的第二大期货交易中心、全球最大黄金现货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远东第一金融中心。可以说,上海是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和金融中心,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不仅关乎上海的金融和经济稳定,也关系到全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甚至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上海在旧中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才使得研究上海的金融危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以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除了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优点之外,还有相对独立性的优势。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虽然中国经济在飘摇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全国统一的市场远远尚未形成,工商业和金融业也在区域间相互分割,作为近代工商业发源地和金融中心的上海也相对独立于其他地区,这为我们单独考察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今看古,用现代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和实证方法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近代上海的危机;同时,从古看今,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金融危机的原因、传导机制、发展过程,以及行业公会和政府的作为、结果及影响的研究分析,抽象出一般规律,对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和行业监管有直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上海金融市场在18701937年这段时期内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不仅如此,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有货币变迁问题。至1843年开埠之前,上海仍为松江府辖下一县,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在这近10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松江府的小县城迅速崛起成为远东最大的通商口岸和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典当、票号和钱庄到现代银行、信托公司和交易所,金融监管从度支部到农商部,再到中央银行。这些制度的变迁为我们验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和进一步发展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其中货币本位的制度变迁尤其值得深入研究。这段时期内,经历了从银两本位到银元本位,再到信用本位的变迁过程。在现代经济学文献里,要么是研究银本位和金本位,要么是研究信用货币,很少有研究由金属本位向信用本位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作用和应对、政府的作用和应对都值得加以深入研究。关于我国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是孤立地研究其中一次的危机,而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爆发原因、演变机制和后果影响,多是从一个角度来论述,没有进行全面的研究。再者,大多数有关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字描述,没有从宏观数据或者微观数据上对论点作出有力的支撑和分析,更没有运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观点研究我国近代的金融危机。传统的观点认为,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来源于帝国主义对上海金融业的控制和我国自身落后的银本位制度,国际银价的波动直接影响货币用银的存量、货币收缩和金融危机。通过比率分析和计量分析发现,1912年华资银行和钱庄的银行存款已经是外资银行的2.5倍,华资银行和钱庄早已取代外资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1935年法币改革前华资银行和钱庄的存款量已经达到外资银行的6倍多;随着银行业的发展,纸币和银行存款可以有效地缓解货币用银存量的波动,银价的波动和白银的净流出不会必然导致货币收缩和金融危机,尤其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银行存款成为影响货币收缩和金融危机的关键变量,而不是银价变动带来的白银存量变动。银价的波动并不是近代上海金融市场信贷收缩、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只能说是诸多因素之一。本书对18701937年间近代上海6次主要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及影响进行了历史回顾与实证分析,并对危机过程中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为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研究这段时期的制度变迁,以及在危机前后和危机过程中市场主体和监管者的成败得失,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视角来回顾、理解并加以分析,认为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根源是当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信贷肆意扩张带来的投机炒作,同时,货币政策失误、市场监管滞后和苍白无力的救市措施也是近代上海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趋势亦在逐步加强。因此,本书同时选取了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辅助研究素材穿插在文中,旨在希望通过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和影响进一步了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和得失教训,希望能提炼出更具借鉴性和实用性的经验,这对于我们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的章节安排上,第一部分为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书写作主旨。第二部分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本书分析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首先描述了清末民初中国宏观经济的概况,分别从经济总量、贸易发展、工业发展和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四个方面总结了这段时期宏观经济的情况;然后介绍了清末民初上海经济的宏观概况,着重从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和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两个方面概括了上海特有的宏观背景。第四部分回顾了近代上海主要的6次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史上的3次金融危机,在归纳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危机演变发展的过程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了金融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措施和作用。近代上海的6次金融危机分别是1883年倒账风潮、1897年贴票风潮、1910年橡胶股票风潮、1921年信交风潮、1924年金融动荡和1935年白银危机;3次世界金融史上的金融危机分别是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潮、1907年美国银行业危机和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通过分析这3次危机并与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相比较,更好地总结和归纳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第五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清末民初上海地区的货币制度和银行体系,分别从货币制度、上海金融市场的季节性、上海的汇划清算制度、银行与钱庄的发展演变、中央银行的发展、上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六个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为进一步理解和分析近代上海的金融危机奠定了研究基础。第六部分通过描述统计和回归计量分析,研究了银价变动和白银存量的变动对货币收缩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七部分以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为研究工具,分析了资产价格、信贷成本、白银存量、货币存量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的第八部分是对全书内容的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给出了该研究以后的改进思路。


第三章近代上海6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近代上海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分析(18701937)第三章近代上海6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当今世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金融冲击很容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在世界范围内传递。本部分首先对18701937年近代上海六次主要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及影响进行了历史回顾与实证分析,并对危机过程中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为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进一步对比世界金融史上其他三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尤其就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危机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对危机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值得借鉴其成败得失,这对于我们当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和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节1883年倒账风潮〖*45〗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方兴未艾,政府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官督商办和官商合营,各地创办了许多工矿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一些洋务企业开始在上海发行股票,以此筹集资本。期初这些股票在上海金融市场很受欢迎。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洋务企业经营不善、常年发生亏损,之后这些股票的股价猛烈下跌,钱庄等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资不抵债。诸如开平矿务局的股票从1883年5月的每股210两跌到了10月的70两,到1884年竟然低于30两;轮船招商局的股票从1882年9月的253两暴跌到1884年的34两。引自于晓华: 《胡雪岩的倒台和中国1883年金融危机》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除于各地开设阜康银号、胡通裕票号外,也从事多项商业投资,其中以丝业投资为主。他以自己控制的众多钱庄和票号为后盾,欲打破洋商对中国蚕丝出口业的操纵。大约从光绪六年(1881年)五六月新丝上市后,胡雪岩即陆续收购大量生丝。到1883年5月底,胡所囤积的生丝已达14 000包,为此他已垫付资金约2 000万两。当年浙江气候欠佳,影响养蚕业,估计生丝供应量将较往年减产。因此,胡和丝业同行齐约坚持高价售卖。上海丝价一度抬高到伦敦市价之上。一向操纵生丝贸易的外商,对胡所标价格采取了抵制态度。不料,这一年意大利生丝丰收,洋商停止买进新茧转向意大利贩运,以致上海生丝交易严重低落。1883年1月,著名丝栈如金嘉记、朱永盛等商号先后因周转失灵,亏蚀达150万两以上,拖累钱庄达40家,上海金融市场出现颠簸不定的征兆。1883年年底逢中法纠纷升级,进入战争状态,动荡的时局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上海市场丝价又频频下跌。1883年9月初,上等4号辑里丝每包价格为427.5~428.5两;10月跌为382.5~386.3两;到11月15日,更进一步跌到375~376两的最低价。到11月下旬,胡忍痛将生丝大量出售给外商,每包卖价低到372.5两,亏蚀极大。由于胡所经营的银号周转失灵,1883年12月1日,胡在上海开办的阜康钱庄倒闭。受其牵累,上海其他吃倒账的钱庄银号形势更加危急,但是票号、外资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拒绝再伸出援助之手,双重打击之下钱庄银号只得大批关闭。在倒账风潮中,上海78家钱庄银号关闭了68家,而停业的商业行号也有三四百家之多。与此同时,胡雪岩在各地开办的钱庄银号也纷纷倒闭,致使各地的金融业同样受到了猛烈冲击。当时地产大王徐润扩大了在房地产上的投资,盛极一时。而18761879年,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连续5年发生特大旱灾,各省经济遭受重创,上海作为通商总汇,百货毕集,行销于内地者每年不少于千百万,但在1882年上海百货,无不跌价三五成,相应的国内房地产市场购买力急剧下降。徐润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钱庄和银行贷款及股票质押贷款,随着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派出军舰,封锁上海港口,并扬言发起地面进攻,剑拔弩张之下,上海市道大坏,百业凋敝,银根紧缩,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同时由于受到金融风潮影响,与徐润有资金往来的钱庄停止放账的同时,又想方设法结收旧账,暂时停止贷款,以求自保。银根紧缩,逼还借款,大买办徐润资金链断裂,只能抛售产业还债,损失惨重,以致破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也遭遇了一场危机,中国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小幅萎缩。在危机之前,18711873年中国出口1.1亿元,但是18811883年,中国的出口下降到1.08亿元,下降了2%(严中平等,1989)。当时,中国出口最主要的两个贸易伙伴为英国和香港,所占比重分别为33.3%和25.4%,接近60%(严中平等,1989)。二、 危机的原因上海发生的这场倒账风潮主要是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国际经济低迷,出口受阻,中央财政受挫,直接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中法战争和华北连年灾荒影响了上海市场的繁荣,一时间人心鼎沸,纷纷迁避。最后,华商商业和金融机构本身所具有的资本基础薄弱、对外依赖性强、风险防范能力差等弱点,也是酿成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上海市面银根紧张、钱庄资金链断裂是导致1883年金融风潮爆发的导火索。当时上海的华商商业多倚赖传统钱庄放款周转,此类钱庄通常规模较小、底本薄,其营业资本除个人零散存款外,大多是从外商银行、洋行所借的短期贷款,俗称拆放。在当时,中国钱庄用外资银行资本做生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也使得上海金融市场的主导权被外国资本所控制。1883年,危机初露之时,外商银行独善其身,突然收缩贷款,钱庄外强中干的本质暴露,左右支绌不成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告破产倒闭。造成上海市场银根紧张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刚刚引入的西方金融体制盲目追捧,资本市场对各类新开办洋务企业的过度投资。而投资者缺乏投资素质,管理和盈利能力都非常有限,所发行的股票只能靠市场的投机炒作红火一时。同时,当时清政府没有中央银行,无法进行货币调控和金融管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钱庄和银行倒闭。行业协会起初还能起到一些中央银行的职能,但危机发生后钱庄自顾不暇,银行和票号独善其身,难以形成抗拒危机的统一力量,在客观上导致了危机的蔓延和加深。1883年的金融风潮对华商商业和传统金融机构钱庄的打击尤其严重,暴露了这一金融体系本身缺乏实力、过分依赖外国资本和风险防范能力弱等缺陷。加上监管者缺乏监管能力,金融机构缺乏长远眼光和风控能力,让市场呈现泡沫式繁荣。一旦泡沫破裂,最终难逃股价惨跌、投资失败的命运。这也昭示了在缺乏坚实工业支撑和良好社会环境保障的前提下,商业与金融市场也很难保证持久的繁荣与独立。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这场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爆发的大规模金融风潮,大批商号、金融机构的倒闭和股票的暴涨与狂跌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后果。上海物价下跌,存银骤减,商业凋敝。南北市大钱庄从年初78家降至年底只剩10家;南北市行号栈铺受拖累而闭歇的不下三四百家。上海的金融风潮不仅震动了江浙城市,也迅速向内陆城市蔓延,对全国经济造成剧烈冲击。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1. 政府由于一定的政治原因,政府加速红顶商人胡雪岩破产,使金融危机发酵。出现危机后,政府应对反应较慢,直至1884年年初,北京著名的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四个字号倒闭,官府不得已只好靠限制取银来维持市面。但北京钱业已经备受打击,无力回天(潘晓霞,2007)。2. 行业协会钱庄整体遭受冲击,自顾不暇无法相助,但票号、外资银行独善其身,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进一步收紧银根,拒绝再伸出援助之手,自身资本金薄弱的钱庄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量外资银行资金拆借的支持,加之对外放款又面临巨额的倒账,最后造成了大批钱庄歇业。行业协会在危机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第二节1897年贴票风潮倒账风潮之后,上海钱庄极力振作,10余年后渐复旧观。然而1897年,上海钱庄不按常规经营,利用贴票的方式高息揽储,在资金链断裂的冲击下,遭遇了又一轮大批钱庄的倒闭,史称贴票风潮。一、 危机的背景和演变发展先来介绍一下近代上海以钱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固有的脆弱性参考孙建华: 《近代钱庄的投机性和金融脆弱性: 原因与反思》,载《黑龙江史志》,2009(2)。。首先,钱庄作为传统银行的逐利本性是其参与投机的内在动因,加之战乱频发、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和正常长期商业投资渠道的缺乏,很多钱庄资本转向金融市场,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的价格来投机牟利。同时,高利率也的确引诱了钱庄参与投机活动,如下面讲到的由于鸦片贸易向钱庄高息借款所诱使钱庄从事的高息揽储投机活动,再加上缺乏法律制约,疯狂投机也就不可避免了。其次,钱庄资金结构具有短期性,因为钱庄是传统小型金融机构,通常是独资或者合伙的出资形式,并承担无限责任,其资本金来源和规模有限。但是,钱庄的放款规模却很大,导致钱庄应对危机的能力很差,加上钱庄有年末分红分账过年的传统,需要在年末回收贷款,所以从10月份开始银根季节性变紧(到来年45月份是收丝和茶的季节,市场上又银根松弛),这样更降低了抵御危机的能力。同时,晚清和民国落后的货币制度和银钱业行规为钱庄投机操纵市场提供了制度土壤,主要体现在钱庄可以通过操纵洋厘和银拆两市来牟取投机利益。贴票是一种高息揽储的做法,为上海潮州郑姓商人的协和钱庄所创。一方面,当时鸦片贩卖利润丰厚,资金短缺的鸦片商贩常常以很高的利息向钱庄借款;另一方面,合会盛行。合会是我国民间信用借贷的一种互助组织,但在上海盛行的种种名目的合会,实际上成为一种变相的赌博方式,不少人从钱庄借入高利贷从事合会投机。钱庄资金供不应求,乃以倒贴现的方法吸收社会存款,之后转手高利贷给商户或者合会投机者,赚取利差,一时众多钱庄群起效仿。起初贴票利率为20%~30%,为以广招徕,各贴票钱庄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后来利率甚至高达50%~60%。对普通民众而言,确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于是许多人拿出毕生的积蓄,甚至变卖首饰衣物,向亲友借钱,去钱庄换取一张张贴票。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吸收了大量资金。发行贴票本质上是高息揽储,是钱庄的债务融资。债务融资本无可厚非,但后来杠杆率愈发膨胀(贴票资本金比率甚至达到10 000%),就昭示了危机。到1897年11月,由于贴票发行过多,不少贴票钱庄出现到期不能兑付现金的违约现象,同时由于经营贴票的钱庄过多,而且大多数钱庄没有预留足够的准备金,一时间无法应对大量的退票和提款,导致钱庄之间无法互相通融调剂,资金链断裂,一个月内几十家钱庄倒闭,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波及未发行贴票的钱庄和票号。兑现贴票产生的流动性紧缺殃及其他行业,致使上海出现了严重的货物滞销和企业倒账的情况,形成了严重的金融风潮。二、 危机的原因风潮发生的原因与当时上海金融市场的畸形发展与繁荣有关。这主要表现在贴票业务的出现始于满足金融需求的创新,而由于金融机构投机行为,信贷扩张,高息揽储,准备金不足,导致钱庄资金链断裂,无法承兑贴票而倒闭,最终形成风潮。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政府金融监管不严,钱庄杠杆率失控;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普通民众乃至金融从业者都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和危机意识,从而卷入贸易投机甚至金融赌博。三、 危机的结果和影响程度这次风潮不仅导致钱庄大批倒闭,加上年关,上海金融市场银根缩紧,银价骤涨,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周转,整个经济濒临停滞。钱庄发行贴票时受蛊惑者不乏下层民众,一旦不能兑付,牵连人数众多,民生凋敝,引发社会动荡。同时,也正是这场危机让中国早期的银行家们对金融动荡有了直观的认识,促成了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成立,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银行通行则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银行业和银行监管准则悉数诞生。四、 危机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为和效果1. 政府初期缺少监管,听之任之,对贴票欺诈的打击乏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