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学者方卫平教授儿童文学探究之路的一次全面回顾和总结。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印制精美,编校考究
|
內容簡介: |
本文集从理论现象批评图画书儿童文化五个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些见解和看法,系统全面地对作者近三十年来的儿童文学观进行了梳理,可以说是对作者之前所从事的儿童文学研究的总结和清算。作品线性感和时间性强,理论全面系统,既有相关的理论探讨,也有文化现象、作家作品研究等,是作者学术理论的一个精粹展示,同时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關於作者: |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享受图画书》《童年写作的重量》《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 等;选评有最佳儿童文学读本最佳少年文学读本系列等;主编有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 系列、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等。
|
目錄:
|
理论
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2
从发生认识论看儿童文学的特殊性13
经典经典意识23
儿童文学文本结构分析 33
恐怖美学及其艺术策略42
童年写作的厚度与重量
当代儿童文学的文化问题49
儿童文学作家的思想与文化视野建构
关于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种思考64
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73
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82
现象
论当代儿童文学形象塑造的演变过程88
少年小说:对新的艺术可能的探寻104
近年来儿童文学发展态势之我见
兼与陈伯吹先生商榷116
当代原创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美学思考
以三部获奖长篇儿童小说为例124
商业文化精神与当代童年形象塑造
兼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艺术革新144
一份刊物和一个文学时代
论《儿童文学选刊》159
青春期文学叙事的觉醒167
冰波童话的情绪变调173
我们所不知道的童年更深处
重新解读班马178
批评
早慧的年代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一190
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201
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218
西方学术资源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兼谈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理论译丛230
批评的品格
序周晓《少年小说论评》239
母题批评学术伦理
序《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246
我们思想舞台上的优雅舞者254
图画书
图文之间的权力博弈
图画书中的禁忌与童年美学建构262
论当代西方图画书中的画面视角升降技巧及其启示273
寻回心灵的诗意
图画书《最后的胜地》解读285
一场时空与生命的旅行
读荷兰图画书《黄气球》292
儿童文化
重新评价中国儿童文学300
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编撰自述:
一个学科建设的野心307
做一个洞悉儿童文化的教育者314
从视像的洪流中拯救童年
兼谈推行儿童视觉媒介教育的必要性320
从世界中来,到世界里去
谈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的出版326
原创动漫:通向经典的艺术之途331
电子媒介促进少儿期刊革新337
作家工作室:如何才能赢得这个时代341
附录
学术年表346
总结与清算(代后记)
方卫平教授谈他的儿童文学研究历程354
主编小记 方卫平
|
內容試閱:
|
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一、寻找逻辑起点
每一理论体系的构筑都必须首先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理论出发点:这一出发点不仅提供了理论自身逻辑衍发的起始,而且也预示着理论展开过程中的运思方向和整体面貌。那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肯定,它与普通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如果我们重复儿童文学是文学,儿童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我们可能什么也没说(当然这种强调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并在这个意义上认定儿童文学研究是不同于普通文学理论的一个专门学科的话(普通文学理论是构筑儿童文学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普通文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用悬挂法存而不论,而去寻找和确定自己的理论起点并由此展开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童年这一概念,是我们所有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的出发点。主要理由如下:
1.从儿童文学理论的系统化的方法(逻辑手段)来看,它运用的是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而儿童观(即童年观)的变更是导致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最直接而重要的历史契机,因而它也是儿童文学理论的运思契机。
我们知道,理论系统化的逻辑手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公理化的方法,即选择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命题作为公理,由此导出其他定理,使之系统化,就可以建立公理化的演绎系统。另一种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即按照对象发展的历史规律性来确定理论系统的逻辑顺序。这种逻辑顺序不过是对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纯态的、概括的再现。
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看,儿童文学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起点,也就应该是儿童文学理论展开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在历史上也应该是最初的东西。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22页)从中外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历史过程看,儿童观的变更无疑是促成这种自觉的直接历史动因。所以,我们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也应该从这里开始。
2.从整个儿童文学活动系统看,它是成人作者与少年儿童读者之间的艺术对话和交流。在这里,成人与儿童、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遇、联系和融合,决定了这一活动与成人文学活动的根本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儿童的参与,或者说,全部儿童文学活动系统内部的特殊性,首先都是由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
从时间上看,儿童文学活动作为一个过程,总是创作活动在前,文本居中,接受活动在后。但从整个传达、流动和接收的动态过程看,首先是儿童接受心理对创作心理的潜在制约,其次才谈得上创作者借助作品参与对接受者审美心理的塑造。因为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并非仅仅存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阶段,而是在读者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苏联文艺理论家梅拉赫认为,艺术家从最初的构思到创作的完成,始终不断地要在创作中同想象中的读者打交道,即作家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的接受模型,并且都得依靠一定的接受模型来进行创作。儿童文学这一概念本身,说明它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接收者是儿童。儿童文学作品要成为儿童读者的审美对象,就必须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审美心理,因为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的审美客体,其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儿童审美心理机制的作用。所以,未来小读者的影子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过程。安徒生说,我在纸上所写的,完全和口里所说的一样,甚至连声容笑貌都写了进去,仿佛我对面有一个小孩在听一般。 ① 读者接受模型的这种制导作用,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必须熟稔儿童心理,因此,儿童文学创作是一种自觉的导向目的的活动。在这里,童年观念的确立无疑是重要的。
于是,我们确定了我们理论思考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