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关于本书
全面覆盖移动回传相关技术,包括IPMPLS电信级以太网,以及其在3GPP移动网络的应用(LTE、HSPA和GPRS等)。
本书关注回传技术,从无线网侧看,其吸收了移动网络和传输网络技术的观点,本书重点是移动回传特定功能,这对于为移动系统、IP MPLS和电信级以太网构建现代化的高性价比分组网络至关重要,并介绍了此过程所需的关键功能、同步、弹性、QoS和安全性等。读者可以从无线侧的角度以及从数据中心和更多IT方面的角度看待这种具体应用的网络技术。本书弥合了无线和回传视角之间的差距,以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解。
本书分为两部分,在讨论更专业化的领域前介绍了该专题的原理。第1部分给出了一个网络级概述,目的是介绍移动网络应用、其协议、接口和回传特性。第1部分还介绍了与无线网络相关的关键分组网络技术。第2部分提供了同步、弹性、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并提供了基于第1部分给出的网络视角下的移动运营商自营和租用移动回传网络案例的示例解决方案。
本书特色
•覆盖无线网络和分组移动回传网络的独特视角;
•包括了构建基于分组的移动回传的内在经济动力和如何向其演进的场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阐述现今高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构建高性价比的分组网络所需要的技术以及成熟的方案,话题涵盖了移动回传的关键传输技术IPMPLS以太网,同时给出了LTEHSPAGPRS等3GPP移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无线网侧的读者可以理解移动回传是如何为无线网络服务的,本书结合了无线网络和核心网的传输技术,特别介绍了移动回传的关键传输技术IPMPLS电信级以太网,也阐述了重要的技术问题网络同步、网络恢复、QoS、网络安全。核心网侧的读者也将受益于来自无线网侧的视角,特别是那些关注移动回传在数据中心以及IT领域中的应用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Thomas Dei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杜塞尔多夫, 德国
Jouko Kapane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Esa MetslThomas Dei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杜塞尔多夫, 德国
Jouko Kapane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Esa Metsl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José Manuel Tapia Pérez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Antti Pietiline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Jyri Putkone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Juha Salmeli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 芬兰
Erik Salo
独立顾问公司
埃斯波, 芬兰
CsabaVulkn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布达佩斯, 匈牙利
|
目錄:
|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原书致谢
缩略语表
作者名单
第1章绪言1
1.1为什么读本书1
1.2什么是“移动回传”2
1.3本书的目标和范围2
1.4本书的结构3
第1部分移动和分组传输网络
第2章移动回传和“分组”时代5
2.1回传网络、层和成本5
2.1.1回传网络层级5
2.1.2回传网络成本分布5
2.2既存系统7
2.2.1回传基本技术7
2.2.2回传拓扑7
2.3移动回传网络的变革驱动力8
2.3.1移动业务发展和通信量增长10
2.3.2移动网络趋势11
2.3.3回传网络的性价比改进13
2.3.4更低的运营成本14
2.4基于分组的回传网络16
2.4.1物理网络和拓扑16
2.4.2逻辑网络和协议层16
2.5向分组技术网络演进16
2.5.1基于分组的回传网络的演进策略17
2.5.2实施转型和网络演进19
第3章3GPP移动系统21
3.1 3GPP 21
3.1.1无线技术和回传21
3.1.2组织22
3.1.3规范22
3.1.4版本23
3.2 2G 24
3.2.1电路交换业务25
3.2.2分组交换域27
3.2.3 Abis 28
3.3 3G 29
3.3.1电路交换业务31
3.3.2分组交换业务31
3.3.3 3G空中接口信道33
3.3.4 FP、MAC和RLC协议34
3.3.5 HSDPA HS-DSCH 和HSUPA E-DCH 36
3.3.6 Iub接口38
3.3.7 Iur接口39
3.3.8 Iu-cs接口39
3.3.9 Iu-ps接口40
3.3.10 GTP-U 协议40
3.4 LTE 42
3.4.1架构42
3.4.2分组交换业务44
3.4.3空中接口45
3.4.4 S1接口45
3.4.5 X2接口46
3.4.6承载46
3.4.7移动性管理47
3.4.8与2G和3G共存48
3.4.9语音支持48
3.4.10自动配置和自动优化49
3.5小结50
参考文献50
第4章分组网络53
4.1移动回传网络应用53
4.1.1回传服务53
4.1.2接入、聚合和核心55
4.1.3 3GPP 回传指南55
4.1.4组网和回传 56
4.2标准化57
4.2.1 IEEE 57
4.2.2 IETF 58
4.2.3 ISO 58
4.2.4 ITU-T 58
4.2.5 MEF 59
4.2.6 IPMPLS论坛59
4.3物理接口60
4.3.1高数据速率60
4.3.2以太端口60
4.3.3 E1T1JT1 61
4.3.4 SDHSonet 62
4.4 PPP和ML-PPP 63
4.4.1 E1T1JT1承载PPP 63
4.4.2 ML-PPP 64
4.4.3基于SonetSDH的PPP 65
4.5以太网和电信级以太网66
4.5.1电信级以太网66
4.5.2以太网和以太网桥接67
4.5.3以太网链路聚合69
4.5.4 VLAN 69
4.5.5业务类别70
4.5.6 VLAN案例70
4.5.7以太OAM 71
4.5.8提供商桥接72
4.5.9提供商骨干桥接73
4.5.10基于MPLS的电信级以太网73
4.6IP与传输层协议73
4.6.1 IP 74
4.6.2 IP地址和分配77
4.6.3转发79
4.6.4路由协议80
4.6.5 DS 81
4.6.6ARP 81
4.6.7 ICMP 82
4.6.8 UDP 82
4.6.9 RTP 83
4.6.10 TCP 84
4.6.11 SCTP 86
4.6.12 IPv6 86
4.7 MPLSIP应用87
4.7.1 MPLS 架构88
4.7.2 LDP 88
4.7.3 BGP 89
4.7.4 MPLS Ping 90
4.7.5 MPLS 层3 VPN和MP-BGP 91
4.7.6伪线仿真93
4.7.7 MPLS 层2 VPN-VPLS94
4.7.8 MPLS-TE 98
4.7.9 MPLS-TP 99
4.8小结99
参考文献100
第5章回传传输技术103
5.1传输系统103
5.1.1 OSI模型103
5.1.2接入方案103
5.1.3 PDH 104
5.1.4 SDH 106
5.1.5 SDH保护108
5.1.6 OTH 109
5.1.7 NG-SDH 110
5.1.8 ATM 110
5.1.9混合TDM分组传输111
5.2无线回传技术111
5.2.1无线波传播112
5.2.2频率和容量114
5.2.3网络拓扑116
5.2.4可用性和故障可恢复性117
5.2.5性能118
5.2.6其他无线技术119
5.3有线回传技术119
5.3.1 DSL技术119
5.3.2光技术121
5.3.3以太网接口123
5.3.4 EFM 123
5.3.5 DOCSIS 124
5.4汇聚和骨干层124
5.5移动回传专线服务125
5.5.1以太服务和SLA(MEF)126
5.5.2租用以太网服务129
5.5.3 IP作为回传服务130
5.6小结130
参考文献131
第2部分移动回传特性
第6章同步133
6.1蜂窝网络同步基本要素133
6.1.1频率精度133
6.1.2时间精度134
6.2 TDM网络中的频域同步135
6.2.1 TDM网络中的同步架构135
6.2.2 PDH 136
6.2.3 SDHSonet 136
6.2.4 ATM 137
6.2.5 OTN 137
6.3分组网中的频域同步137
6.3.1 ACR 137
6.3.2 NTP 138
6.3.3 PTP 138
6.3.4频域同步的ITU PTP通信框架141
6.3.5同步以太网142
6.3.6链接不同的同步技术142
6.3.7 ITU分组网络中与频域同步相关的推荐总结143
6.3.8 TICTOC 143
6.4 TDM网络和同步以太网中的同步测度144
6.4.1稳定性测度144
6.4.2 TDM漂移规格与基站时钟准确性的关系145
6.4.3 TDEV 146
6.5分组同步基础与测度148
6.5.1频域同步的分组计时原理148
6.5.2频域同步的报文延时测度152
6.5.3双通道消息处理157
6.5.4延时跳动157
6.5.5测试报文计时从端157
6.6分组计时网络的拇指规则158
6.7时间同步159
6.7.1 GNSS 159
6.7.2时间同步中的PTP160
6.8小结160
参考文献161
第7章网络弹性162
7.1简介162
7.1.1重建与保护162
7.1.2恢复163
7.1.3可用性163
7.1.4 MTBF和MTTR 164
7.1.5提升可用性165
7.1.6网络故障165
7.1.7人为错误166
7.2本地以太网和弹性166
7.2.1以太网桥接167
7.2.2生成树操作167
7.3电信级以太网169
7.3.1电信以太网169
7.3.2MEF服务170
7.3.3以太网OAM170
7.4 IP层171
7.4.1 VRRP 171
7.4.2负载共享172
7.4.3路由协议
|
內容試閱:
|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通信向移动端迁移,出现了移动网络上的流量爆炸。今天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网络都在努力满足这些变化在性能和成本上的要求,通常都是通过大量投资HSPA+和LTE等技术来提高空中接口容量的。在移动网络的端到端架构中不能忽略的是在确定这种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成本中起主要作用的传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没有比移动回传更合适的标题。
由于技术的既然演进,以及更大容量和有效的分组网络技术对遗留网络的快速替换,都使得服务提供商的传输策略变得更复杂。由于过去投资的沉淀效应和新投资的容量与效率的竞争,带来了多种技术共存的环境。
此外,基于分组的通信提出了不容易克服的技术挑战。不是所有的分组技术都可以应用于移动回传,并且需要仔细检查底层技术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及其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力。两个相关的例子是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与基于E1的传统网络相比时,IP网络在这两个域中表现非常不同。此外,移动网络为回传制造了特定问题。一个相关示例是在移动环境中的同步需求,以便实现用户从一个基站到另一个基站的切换并且防止干扰。然而,IP网络的设计最初并未考虑这些需求,因而需要修改以适当处理。类似地,在IP环境中,不保证传送所有分组,这种缺乏保证对移动通信提出挑战。在建立回传网络时,还存在其他技术和非技术挑战,当这些因素聚合后,导致人们得出结论,建立能够充分处理高并发要求的高级回传网络的一般规则是不可能找到的。最后,每个网络都必须被标识和部署为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
读者现在持有的书在讨论这些主题以及审查、评估在移动网络或分组网络域中可用的技术,以达成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创新被认为是结合多学科的结果,这正是本书的编者所做的。
Hossein Moiin
首席技术官
诺基亚通信网络公司
埃斯波,芬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