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1.本书既是通俗的民俗读本,又具备专业研究水准,雅俗共赏。像本书把番禺地区民俗放在现代民俗学的概念框架下进行解读的图书不多见。在描述和考察中,尽量避免表面化、碎片化的描述,而是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民俗事象,期望对各种关系的理解尽量能够做到融会贯通。2. 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方法,针对各种民俗现象对相关非遗传承人、老一辈村民等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其内容体现在书稿之中,形成鲜活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番禺文化丛书》包括《番禺历史文化概论》《番禺丹青翰墨》《番禺人杰》《番禺民俗》《番禺建筑》《禺山乐韵》六卷,从渊源概说、书画艺术、历史人物、民俗风情、历史建筑、传统音乐等方面,对番禺地区自古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构建,让当代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了解番禺这个古老又趋新的地方。《番禺民俗》以现代学术概念为工具,通过考察、描述民俗事象与自然、社会、超自然世界的关系,以此呈现番禺地方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自然、社会、超自然世界的模式化生活。番禺地区的人民正是在这些具有结构性的模式化生活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本书既是通俗的民俗读本,又具备专业研究水准,雅俗共赏。同时在描述和考察中,尽量避免表面化、碎片化的描述,而是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民俗事象,期望对各种关系的理解尽量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的特色是充分运用田野调查方法,针对各种民俗现象对相关非遗传承人、老一辈村民等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其内容体现在书稿之中,形成鲜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广泛征引地方文献材料,体现民俗的历史性、延续性。
|
關於作者: |
刘晓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
目錄:
|
前 言
第一章 一方水土一方人第一节 沧海桑田第二节 从百越土著到北方移民第三节 民田区、半沙民区、沙田区第四节 番禺的时序节令
第二章 因地制宜 生生不息第一节 从天然沉积到人工围垦第二节 从住民耕沙到各族杂居第三节 稻渔两利
第三章 食在广州 味在番禺第一节 殊方异食第二节 不时不食第三节 不鲜不食
第四章 出会扮色 娱神娱人第一节 酬谢神恩第二节 合纵连衡第三节 庆叙亲谊第四节 争奇斗巧
第五章 游龙探亲 赛龙夺锦第一节 龙舟盛景第二节 龙船扒得快 今年好世界第三节 趁景斗标
第六章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第一节 番禺之山 其始为舟第二节 精雕细画 沙湾遗韵第三节 染采刺绣 缕金错彩
|
內容試閱:
|
前 言在广东工作生活近20年,尽管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一直有所关注,也一直想选择一个合适的田野点,开展长期的田野调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2015年年初,承蒙委托方和项目负责人的信任,受命撰写《番禺民俗》一书。因为此前从未对番禺地区进行过研究,担心自己无法按时完成,内心不免忐忑。但心中的夙愿还是驱使我硬着头皮接受此任务,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珠三角地区的自然、社会、历史与文化。珠三角地区历史文献丰富,前人对番禺的社会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我的写作主要基于以下思考:如何在借鉴、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避传统民俗志面面俱到的事象描述方式,而是通过考察、描述民俗事象与自然、社会、超自然世界的关系,以此呈现番禺地方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应对自然、社会、超自然世界的模式化生活。番禺地区的人民正是在这些具有结构性的模式化生活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这一思考,缘于笔者对民俗的基本理解。笔者以为,民俗既是人们世代传承的历时性生活,也是世世代代的人们践行的模式化生活,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结构性。我们今天所感受的、实践的民俗生活,是不断变迁、历经世代层累积淀形成的;而这种变迁,又是在既定的框架之中,为既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超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所限定。当然,这些关系又是相互交织混融、难以截然分立的。之所以对这一复杂的关系做出如此分类,是为了把握和分析的便利。正是这一缘故,笔者在描述和考察中,尽量避免表面化、碎片化的描述,而是以一种整体性视野观照民俗事象,期望对各种关系的理解能够尽量做到融会贯通。饶舌这么多,说白了,笔者的思路就是以现代学术概念为工具,阐释中国人的本土智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时间紧,涉及面广,本书最后呈现的文字,只能代表笔者曾经尝试过、努力过,最终效果如何,敬请方家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