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本书记录了许多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朴素简约的语言描写出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让人感喟人生无常的同时,更让人不自觉地对他们所赖以生存的特殊年代产生情感共鸣。而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将浓浓的乡愁化为抢救乡土文化、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
|
內容簡介: |
本书撷取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密切的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分匠作、加工、服务、文娱、其他等5类加以叙述。从童年视角、个人记忆切入,并通过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有场景,有人物,有加工技术,有风俗习惯,血肉丰满、生动鲜活。作者将老手艺、老行当的内容当作历史,确保其相关技术的真实性;同时采取散文的笔致,娓娓道来,文字相当有感染力,具有文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书中配有相应的漫画插图,使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可以赏玩、遥想手艺人的情境,文图相得益彰。
|
關於作者: |
王向阳,一九六八年生于江南的一个千年古镇浙江浦江郑宅的一户木匠世家。一九八六年游学杭州大学,一九九三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直供职于传媒界,任主任记者。酷爱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和乡土散文,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戏剧的钟摆》《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梨园趣闻录》《乡愁中国》等。
|
目錄:
|
匠作石 匠...2泥水匠...7木 匠...14箍桶匠...22解 匠...27花 匠...32漆 匠...39篾 匠...43铁 匠...50白铁匠...55镴 匠...60铜 匠...64银 匠...69弹 匠...74染 匠...80瓦 匠...86棕 匠...90钉秤匠...94裁 缝...99砌灶头...104加工打笠帽...110打 扇...114烧石灰...119烧 炭...123腌火腿...129烧烧酒...134索 面...140做豆腐...144捞豆腐皮...149打白糖...153爆米花...158服务补缸补碗补锅...166修伞补鞋...171修钢笔...177杀 猪... 182杀 牛...187阉 猪...190牵公猪...194牙 郎...198剃 头...201接 生...206做 媒...211收拾老人...215牙 医...219巫婆神汉...223看 相...227算 命...231看风水...235文娱写 对...242刻 印...247錾 字...251画 像...255说大书...260说小锣书...265琴锣说唱...269唱新闻...273杂 耍...279其他鸡毛兑糖...286卖小鸡...291贩 树...296养 蜂...301撑 排...306挑 脚...311后 记...317
|
內容試閱:
|
回溯故乡的小路(代序)这些年,当我回到故乡,在田间小径行走,四面鸟语鸣啾,野草蓬勃,然而村庄却难掩寂寞。记忆里头乡村的生活场景,那些摇着拨浪鼓走村串巷的人,那些携带刨子、锯子、斧头、墨斗的木匠,那些在秋天水稻收割前缝补竹簟的篾匠,那些在农闲时节的晒场上声情并茂哼唱道情和说书的人,那些过年前挥舞剃刀忙得不可开交的剃头匠,都不知道哪里去了。村道上空空荡荡,半天不见一个人影。中国的乡村,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时代发展的列车滚滚向前,所有人都在拼命向前奔跑,许多事物就被抛在了身后。传统中国里的人情与手工,以及由此产生的缓慢而诗意的生活方式,如同渐渐漫漶模糊的风景,越来越远,直至消逝不见。每一个曾在村庄里行走的手艺人,都成了非遗。王向阳先生和我一样,从乡村道上走出来,走进了城市。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反复折腾的七十年代,亲历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走进了高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可以说,他完整地目睹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他是两栖人,一脚踩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浙江浦江郑宅,另一脚踩在日新月异的都市杭州,他身心徘徊,两地游走,更能体会社会变革潮流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与人潮的流转;此外,他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又兼是资深媒体人,心中自有一份道义,肩上更有一份担当。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份道义与担当,让他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那渐渐消逝的一幕幕图景。那些生活图景,不仅是王向阳自己的生活,过去的记忆,更是一页页历史,一道道文化。王向阳对故土的深情,对文化的打捞,不是怀旧,而是传承;不是为过去,而是为未来。少年时,我们都在逃离,拼命朝前赶;中年后,我们开始回归,开始关注内心。王向阳年过不惑之后,身边的亲友一个个出国移民,他却想回家了,回到精神的故乡与物质的故乡。这些年,王向阳先后写出了《六零后记忆》《最喜小儿无赖》《乡愁中国》等好几本书,可以说,他的写作,是为自己铺一条回乡的道路。王向阳的语言平实无华,甚至有些拙朴,读他的文字,如与乡野山邻饮酒对谈,散落的人物与旧事,经他一一拾掇起来,乡间的泥土气息、俚俗气息、庄稼气息,就在文字里弥漫出来,沉实而内敛,让人读了安稳踏实。在这本书里,王向阳写着一个个匠人的故事。这些年里,书写匠人的图书、影像作品也很多,有的着眼于呈现匠人令人赞叹的技艺,有的注重挖掘其执着坚韧的匠心,有的则致力于搭建传统匠人与现代商业之间的桥梁,而王向阳这一本,则是在书写匠人本身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光阴与苦乐,他们的到来与走失。我的朋友草白,写过一篇文章《劳动者不知所终》,她在文中说:在我还小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劳动者他们是走村串户的货郎,炸爆米花的外省男人,弹棉花的驼背,以及做衣服的,收长头发的,阉猪的过着动荡或半动荡的生活,在大地上奔走,以不同的方式养活自己及家人,艰辛却充满尊严。是的,他们是一个个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是瓦匠、棕匠、钉秤匠,他们是烧烧酒、烧炭、做豆腐的,他们是一个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一个个面容模糊的普通人。那时候没有非遗,他们只是自己生活的缔造者。他们行走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风雨兼程,且歌且行,为自己也为别人,在身后留下一行浅浅的足迹。现在,王向阳循着这些浅浅的足迹回溯故乡。他的内心踏实又丰富。他拨开纷乱的人潮,穿过寂然的荒野,走上那条宁静又温暖的小路。是为序。周华诚二〇一六年立夏,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