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解决集群格拉伯赫锁定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集群企业介于集群学习和全球价值链学习之间的超地方网络外部知识获取路径,洞察了企业超地方网络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邻近性对企业构建超地方网络进行外部知识获取的影响机理,为企业构建超地方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
關於作者: |
张冬丽,1972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就职于河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系统绩效评价、地区规划、知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省部级社科奖,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目前在研课题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3
1.2 研究意义 .........................................................................................................5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8
1.4 研究内容安排 ...............................................................................................11
第二章文献综述....................................................13
2.1 集群相关研究综述 .......................................................................................15
2.2 邻近性的研究综述 .......................................................................................22
2.3 外部知识获取 ...............................................................................................38
2.4 现有研究述评 ...............................................................................................45
2.5 本研究的必要性 ...........................................................................................47
第三章主体邻近性与外部知识获取:模型构建与假设....................51
3.1 研究概念的界定 ...........................................................................................53
3.2 邻近性与超地方网络关系分析 ...................................................................66
3.3 主体邻近性与外部知识获取 .......................................................................77
3.4 关系学习的中介作用 ...................................................................................85
3.5 知识默会性的调节作用 ...............................................................................95
3.6 概念模型 .......................................................................................................97
3.7 假设总结 .......................................................................................................98
第四章主体邻近性与外部知识获取模型测量研究.......................101
4.1 问卷设计 .....................................................................................................103
4.2 量表设计 .....................................................................................................104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15
第五章问卷检验...................................................117
5.1 问卷内容及数据处理 .................................................................................119
5.2 效度分析 .....................................................................................................122
5.3 信度分析 .....................................................................................................129
5.4 小结 .............................................................................................................133
第六章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135
6.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137
6.2 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138
6.3 结构方程模型 .............................................................................................142
6.4 讨论与总结 .................................................................................................162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175
7.1 主要研究结论 .............................................................................................177
7.2 理论共献与实践启示 .................................................................................179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185
附 企业关系与企业外部知识获取情况调查问卷 ..........................................186
参考文献 ..............................................................................................................191
取得的科研成果 ..................................................................................................219
|
內容試閱:
|
集群是企业在某地域范围内的聚集,因为各种与生产有关的要素随企业的聚
集而聚集,产生了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快速学习、以信任降低合作风险等等诸多
好处,产业集群对于当地地方发展的贡献令各地纷纷重视集群的发展,以各种政
策、措施、优惠扶持建立集群或推动集群的发展。研究者和实践界在集群的发展
过程中多强调集群的本地经济与社会嵌入性,强调对本地要素的聚集性,本地创
新支持等等问题,希望集群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剂良药,集群可以快速实
现地区跨越式发展。事与愿违,观察国内众多集群,无论是资源、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集群,还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与当地的经济联系与其发展并不
如预期。或者说,当地对集群企业发展的支持并不足以使集群良性发展,直至升
级。辨析其中的问题,会发现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地区经济及科技教育基
础均薄弱,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来看,大多是粗放的、资源型的集群,集
群带来的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本地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相应
的,本地科技、教育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撑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
即使有些地方科技、教育基础较好,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有利支撑,还取决于行业
与技术是否符合,机制体制是否匹配等问题,这类地区的集群企业由于自身能力
增强,要求变高,更容易通过发展超地方关系,或全球关系,来获得创新活动的
支撑,其与本地资源交换减少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发展产业集群,不宜一味的
强调集群的本地聚集性,甚至过于强调集群的网络本地嵌入性,笔者认为,跳出
集群发展的地区桎梏,将会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解决集群停滞不前,甚至逐
渐衰退的现实问题。企业从集群外部、甚至地区外部建立企业网络,对于集群企
业的发展有很多好处,当然也有相应的难度,本书以超地方网络为研究切入点,
力争为地区集群企业超地方网络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围绕超地方网络视角下集群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途径这一基本问
题,构建了超地方网络情境下主体邻近性、关系学习、知识属性对企业外部知识
获取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结构方程模型,对概
念模型进行了检验。
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外部知识获取活动是企业动员其社会资本所进行的外部
活动的一种,企业外部知识的搜寻活动受企业外部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邻近性
关系扩展了企业外部关系的种类,有可能形成各种结构洞,使企业成为联系不同
网络的桥梁,从而获得各种信息;邻近性由于组织联系、历史联系、人员关系而
形成的距离接近,也是信任形成的过程,信任使企业各种形式的外部知识取得活
动增加,包括有形知识传递,有载体的知识传递,人际交往的知识传递和团队的
合作,各类活动的可能性增加,有利于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企业成功地开发与管
理与其他组织间各种关系的网络能力被视为一种核心能力网络能力,网络能力
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企业能力。组织、认知和关系邻近性转换为社会资本,增强
了企业网络能力,从而促进了企业外部知识获取活动。
本书还发现了超地方网络视角下,关系学习在主体邻近性与外部知识获取的
关系中的桥梁作用。认知、关系、组织邻近性为企业跨地方获取外部知识提供了
条件,但是合作双方的有效信息分享和享有共同的目标、愿景、沟通对于外部
知识的获取过程也具有重要影响。邻近性成为社会资本的最初来源,通过关系学
习,催化了邻近性向嵌入性的转变,各种邻近性逐渐转换为企业社会资本,成为
企业获取资源的工具。
本书提出,企业超地方网络的构建需要利用各种邻近性进行社会资本的储
备。企业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来源广泛,企业网络关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
之一。企业网络关系是企业超地方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应重视超地
方网络中的各种邻近性,利用邻近性进行企业网络的初步资本储备。在书中详细
阐述了组织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关系邻近性、行政邻近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的
范围与界定以及其对企业组织的重要意义。这一视角及研究领域是以往研究者所
未能清晰梳理与提炼的。
本书对于集群领域的研究者和政府决策人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
参考价值。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河北工业大学康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衷心
感谢。
研究永无止境,深感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为已有的知识的体系添砖加瓦即是
无比荣幸,更是困难重重。本书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