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內容簡介: |
《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12卷,系晋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全书主要由《素问》、《灵枢》、《明堂》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
该书类集《素问》、《灵枢》之论以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之总括,复采《内经》、《明堂》针灸治疗之法以为治,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成为*部系统性针灸学的经典。从隋唐时期以来,针灸学术即以此为基础,非仅在国内不断发展,还传播到邻近各国,对于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早传本,而且还是《黄帝明堂经》惟一完整传本,对考察古代针灸腧穴的源头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一、《针灸甲乙经》作者与版本
《隋书经籍志》所记黄帝甲乙经十卷条下未注明作者,《旧唐书经籍志》则注日皇甫谧撰。而先于此,初唐时杨上善、杨玄操已明确指出《甲乙经》一书的编者为皇甫谧。关于《甲乙经》的成书年代,据传世本序文,当成于魏甘露年间(256259年)。《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12卷,系晋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259)年间。全书主要由《素问》、《灵枢》、《明堂》三部古医经类集而成。
该书类集《素问》、《灵枢》之论以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之总括,复采《内经》、《明堂》针灸治疗之法以为治,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成为*部系统性针灸学的经典。从隋唐时期以来,针灸学术即以此为基础,非仅在国内不断发展,还传播到邻近各国,对于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早传本,而且还是《黄帝明堂经》惟一完整传本,对考察古代针灸腧穴的源头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一、《针灸甲乙经》作者与版本
《隋书经籍志》所记黄帝甲乙经十卷条下未注明作者,《旧唐书经籍志》则注日皇甫谧撰。而先于此,初唐时杨上善、杨玄操已明确指出《甲乙经》一书的编者为皇甫谧。关于《甲乙经》的成书年代,据传世本序文,当成于魏甘露年间(256259年)。
宋林亿校本《甲乙经》自北宋刊行后,南宋、金、元均未见重刊,现存*早刊本为明万历吴勉学校刊《医学六经》本。此本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收入吴勉学校刊《医统正脉》丛书中,现存此书多系清代书坊重修本,断版缺字较多,并可见较多的补版。又有明代蓝格抄本,与六经本非出自同一底本,可校补前者脱误之处颇多,但此本非精抄本,前后体例不一,错乱、残缺之处也不少。《四库全书》本与余云岫所引之所谓嘉靖本相吻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故校勘《甲乙经》一书,当以六经本为底本,以明抄本作主校本,以四库本作参校本。至于所谓抄正统本者,问题很多,作伪充古之迹显然,不宜再作为校勘《甲乙经》的依据。
该书前六卷主要论述脏腑、阴阳、气血、经脉、腧穴、诊法、刺法刺禁等,相当于基础理论,可视为全书的总论,其中卷三腧穴辑自《明堂》,其他各篇多辑自《素问》、《灵枢》;后6卷则以病证为纲,论述各科诸疾的针灸治疗,可视为全书的各论部分。
|
目錄:
|
卷之一
精神五脏第一
五脏变腧第二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五脏五官第四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目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剔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互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剔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总计六百五十四穴
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共直鼻中发际旁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神庭曲差本神头维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
凡八穴第二
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
强间脑户风府
头直夹督脉备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
凡十穴第三
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月卤空凡十穴第四
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穴名索引
|
內容試閱:
|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