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智慧散发着无尽魅力,着实令人着迷。古代作家试图在谚语和寓言故事中寻觅智慧的足迹,当代作家则希望能够揭示智慧的本质。人类以不同的方式解读智慧,在大千世界中追寻其踪迹。智慧因其罕见而令人珍视,它堪比宝石,价值连城。有些人始终不愿相信人类掌握智慧,他们认为究其本质,智慧是神圣的,非凡人所能触及。即便对人类来说智慧并非遥不可及,但它绝非唾手可得,人们仍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回望历史,顾问、法官、治疗师、魔术师、预言家、诗人以及发明家等等,无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智者可能并不是位高权重、富甲一方,但他们却是社会精英。智者可能并没有撼天动地、威名远扬,但是那些赫赫有名的人士往往会寻访智者指点迷津。虽然在智慧的汪洋大海中可能存在神秘莫测的领域,但其实很多时候智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紧密相关。有的圣人淡泊名利、远离尘世,向往恬静安宁的生活。但对于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本书主要介绍智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在其撰写过程中,我主要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在大量历史材料中,选材得当实属不易;第二,关于智慧并没有官方定义。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有必要阐明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关于选材问题,我并非只考虑自身兴趣,而是力求做到取材广泛,论述有力。按照以上原则,我力图选取更多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地域及文化来展现智慧的魅力。此外,每一章节都从不同角度解读智慧。
对于任何涉及范围较广的主题而言,应对选材问题都无法避免。但是,并非所有事物都有明确的定义。顾问、法官、治疗师、魔术师、预言家、诗人、发明家都才华出众,与众不同。他们技艺超群的原因可能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然而,不管怎样,关于智慧的确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一些现有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揭露这一问题的本质。例如,亚里士多德将智慧视为对第一原则的认知。通晓这些知识,我们便能基本了解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智慧与知识密切相关,知识越广博、越深刻就越能展现个人智慧。另外,西塞罗认为智慧是灵魂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认为智慧与心理或精神健康息息相关的想法也绝非少见。然而圣奥古斯丁并不认同上述观点,他认为智慧即要秉承一颗虔诚的心,崇拜上帝,甘于献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三者观点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对细节的描述,而是这些差异也至关重要。本书尚有一些论述智慧定义的例子未列其中。
既然没有明确的定义,自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判定到底何谓智慧。为此,有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难题:第一,选择并坚持某一个特定观点,即使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该观点;第二,接受他人对智慧的理解。我希望找到这两者的契合点。为了取材更为广泛,我认为,如果某人或某事在某个时候被广泛认为是明智的,我们则必须认真思考这一现象; 另外,我将结合自己对智慧的理解进行选材,并以合理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我试图发现自身的智慧观与几千年来数百万人的智慧观的共通点。我之前并未谈到自己对智慧的理解,因此接下来,我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
我认为,智慧是关于人的学问。即智慧源于智者,并体现在智者身上。虽然这不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但也绝非只有我自己持有此观点。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些富含哲理的言论通常与智者有关。虽然,并不能确定是否真是他们所言,但人们的这种做法印证了智慧源于智者这一观点。据说所罗门王因著有3000条箴言而享有盛誉。虽然这种说法可能属实,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然而《圣经》的次经之作《智慧之书》(the Book of Wisdom)又名《所罗门的智慧》(the Wisdom of Solomon)绝非出自他的手笔。因为直到他逝世几百年后,这本书才问世。人们把这部作品归功于他绝非偶然:其作者在文中埋下了大量的线索,以引导读者得出这一结论。后来一些作者希望通过所罗门来确保他们作品的可信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至理名言似乎总要归功于智者。即使在所罗门时代,也是如此。《苏鲁巴克给儿子朱苏德拉的指示》(The Instructions of Shuruppak to his son Ziusudra)是一种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本。该书将很多至理名言归功于传奇国王苏鲁巴克。该文本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500年,比所罗门的生辰还要早一千多年。
但是,究竟是什么使智者如此明智呢?最近的研究得出的其中一个结论认为,智慧和应对生活难题的能力使智者越发明智。但是,究竟是什么削弱了我们应对生活的能力?在这个经典的研究《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56)中,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写道:应对生活状况中的每一次失败,最终必将归咎于意识的受限。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大多数人几乎和梦游一样,这种观点在很多不同的精神传统中可以找到。英雄探索的典型结果是某种觉醒,即他们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世界。这种新视角新颖、独特。神秘主义者、巫师、英雄对世界的理解更深刻,因此能够更好地处理世间难题。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用著名的洞穴理论讲述了这个观点。柏拉图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待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这些影子是由洞穴外的东西投影而成,但只有那些设法离开洞穴并置身于光芒中的人才能发现。洞内人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洞外人知道那只是影子而已。无论我们以隐喻还是字面意义来理解智慧和感知之间的联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中都会遇到这一主题。智者目光长远、视野广阔清晰。正因为如此,在整个历史中,人们才会向智者寻求建议。
建议的形式各式各样。聪明人不一定是那些向人请教如何造船、如何为篱笆涂漆、如何修鞋的人。与智慧相关的建议往往都是非专业化、非技术化的。聪明的人能生活得更好,且能做出正确决策。这也许指的是应对难题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对智慧的这种理解仅是冰山一角。亚里士多德曾经从繁荣的角度谈到了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个更加高尚的概念。而在生活的最高境界,我们可能会遇到佛教徒所说的启蒙。不幸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给我提供所谓好建议的人都是阿谀奉承,毫无建设性。我们经常难以辨别到底谁是提供良策的人,这个问题在智慧研究中非常普遍。历史的页面上零散地记载着假先知、泥脚英雄和所谓的梦想家的故事,结果证明这些梦想家一直在向错误的方向努力。时间可能会帮助人们甄别优劣,而当代研究正在寻求根据客观标准来确定智慧的方法。但是要想达成一致意见,要想科学地理解智慧以及辨识智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我相信智慧主要与人相关,在随后的章节中会提及很多人。然而,智慧的研究不仅仅与人相关。就《所罗门的智慧》而言,我们根本不知道该书的作者是谁,但它与智慧息息相关。此外,许多其他假名或匿名作品与智慧也都密切相关,所以不容忽视。对于那些认为智慧只属于神祇的人而言,问题在于人们如何才能获得智慧。这时,人们会诉诸各种途径,比如占卜。占卜与智慧一直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必须表示尊重。因此,有些章节主要介绍一些特定的个体,有些章节以专题的形式论述,其他的章节则结合了这两种方法。
本书在研究人类智慧小史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这本书从许多不同的专题和历史角度,对智慧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章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使材料易于管理。同时,材料在不同章节的安排也是基于务实的原则。此文的选材虽然广泛,但不够详尽。遇到我相对熟悉的地区和时期则取材更加容易,而相对于那些我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领域,则另当别论。
最后,在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词语,尤其是名字,它们都不是英语,由此带来了音译的问题。虽然我力图将它们与其他音译版本保持一致,但结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有时为了把熟悉的事物呈现给读者,就必须使用一些非正式的表达。对于汉字和中文名字,我采用了音译法。其中,偶尔会有偏差。若无其他注明,所有《圣经》翻译则均出自《圣经新英文译本》(New English Bible)。这幅水墨画出自日本画家剑圣(Kensai)之手。福禄寿是日本七大幸运之神之一,尽管他可能起源于中国。福禄寿与幸福、财富和智慧息息相关;同时,也与长寿的寓意密不可分,通常以一位慈祥老人的形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