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年9月--1937年6月)

書城自編碼: 307809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张宪文,庞绍堂 等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29591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19/24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0.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編輯推薦:
1.经典。本套书前身为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承担的国家"七五"社科重点基金项目,由省内外学术单位的13名学者历10年合作完成。
2.详尽。从1931年到1945年,对14年中国抗战历程做了全方位全视角的讲述。
3.图文并茂。本版除了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增订外,还增加了许多老照片,由文到图,由图到文,多维度地展现了14年中国抗战史。
內容簡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织了一幅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图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抗战史巨作。《中国抗日战争史》*卷时间跨度为1931年9月1937年6月,内容涉及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淞沪抗战、伪满洲国的成立、长城抗战、华北事变以及西安事变等,主要讲述了日本持续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關於作者:
张宪文,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等。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约60年。出版《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专题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十余种。多次主持国家及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部省奖励,并出国访问讲学。
目錄
前言

总论

第一部分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

第1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华政策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及其早期侵华活动00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独占中国野心的显露009

三、东方会议与日本大陆政策的发展013

四、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冲击016

第2章 九一八事变

一、日本加紧侵华准备021

二、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形势026

三、万宝山惨案与中村事件030

四、柳条湖事件034

第3章 东北的沦陷

一、国民政府的不交涉、不抵抗政策044

二、东北的沦陷049

三、全国抗日运动的兴起055

小结061



第二部分 日本持续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第4章 淞沪抗战

一、一二八事变065

二、第19路军奋起抵抗068

三、《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075

第5章 日本侵华与国际社会

一、日本侵华与世界大国的应对079

二、国联调查团的活动082

第6章 日本对东北的殖民统治

一、伪满洲国的成立089

二、日寇对东北的殖民统治095

第7章 东北义勇军的自发抵抗

一、东北人民的早期抗日斗争101

二、东北义勇军的兴起和鼎盛103

三、东北义勇军的困境106

第8章 长城抗战

一、日军侵占热河108

二、长城沿线的防守115

三、《塘沽协定》的签订123

第9章 察哈尔抗战

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建立129

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活动及其解体132

第10章 东北抗日联军的坚韧战斗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37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正式建立141

三、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144

四、北方少数民族的早期抗日斗争147

小结150



第三部分 华北危机与全面抗战的准备

第11章 华北事变

一、日本在华北的军事与经济扩张155

二、日本策动华北自治160

三、华北走私与经济掠夺163

第12章 国民政府抗战的准备

一、对日政策的转变167

二、对日军事方略的策订175

三、加紧国防建设178

四、整编军队181

五、交通事业的拓展184

六、筹建西南西北后方基地186

第13章 绥远之战

一、日伪势力侵入察绥189

二、绥远军队成功反击192

三、蒙古族抗日斗争的开展196

第14章 西安事变与国内和解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199

二、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联合206

三、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和平解决208

四、国共谈判与内战的停止211

五、七七事变前夜的中日关系214

小结219
內容試閱
前言张宪文(一)1986年,国家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重点研究项目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战争研究课题,可是没有人申请。规划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宗一研究员在南京开会时,动员我认领这个题目,我答应了。他说,可以资助您5万元经费。我说,太多了,写一本书哪里需要这么多钱,三四万元就够了,否则朋友会笑话的。因为那个年代,还是万元户时代,5万元就等于5个万元户。最后,国家规划办批准了3.5万元经费。这笔钱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由于这是一个大型项目,一个人在短期内无力完成,因而我组织了由年轻学者参与的学术团队,开始改变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庶几已经定型的观念,运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思想,在课题中多方面反映国共两党、两军、两个战场共同抗战的历程,于1991年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延到2001年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该书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01~200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虽然该书完稿至今已经20余年,但是我们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史料运用、学术观点,都是比较科学的,真实地反映了全面抗战的历程。以今天的认识来观察,仍然不失为一部严谨的、尊重历史的学术著作。(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回顾抗战研究历程,总结学术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抗战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抗日战争研究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下的抗战研究,时间大约自1949年至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前。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政党团体团结抗敌的结果。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建设新中国。可是,国共两党在建什么国、如何建国、能否建成由各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以致很快由政治分歧而矛盾激化,再次转入内战。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对待国共两党曾经团结抗日的认识上,产生了极为对立的观点。国民党认为,共产党在敌后游而不击,趁抗战抢占地盘,发展自己的力量;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实施不抵抗主义和片面抗战路线,丢失大片国土;国民党发表何应钦撰写的小册子《谁领导了抗战?》和《八年抗战之经过》以及蒋纬国编著的《抗日御侮》,绝口不提共产党的抗日。虽然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进行了上千次的大型战斗,而国民党只谈正面战场;共产党则强调抗日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强调人民战争,强调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主体作用。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战争认识的严重分歧,对两岸学术界和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这一时期,台湾方面,学者们编辑出版了一批专题研究著作,如李云汉著《宋哲元与七七抗战》(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梁敬錞著《史迪威事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和《开罗会议》(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等,影响最大的有吴相湘著《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下册,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但是也主要论述正面战场。大陆方面,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国共两党的军事档案,均未开放。这一时期,有一些口述史料出版,如专讲中共军事斗争的《星火燎原》系列,以及涉及国民政府军事活动的政协文史资料,还有一些讲述抗日根据地的小册子等。历史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正面战场,顶多有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以后的许多重大战役,虽然多数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国民党官兵浴血抗敌、英勇牺牲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纪念的。这方面的内容在教材中销声匿迹。学生们对正面战场的历史认识,大多只知道有个豫湘桂大溃退,一溃千里。实际上豫、湘、桂是三个省,哪有三个省的大战役,它仅仅是连续作战而已。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地位突出起来。青年一代,只知道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影视片对他们的影响甚大,如《平原游击队》《鸡毛信》等。从19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研究抗日战争的论著极少。1961年出版的李新等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是1956年高等教育部提出的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材,由一批著名学者合著,其内容较何干之、胡华编的两部中国革命史有较大进步,但实际上其学术体系,包括第三卷抗日战争内容,仍然是中国革命史思路和框架,却被批评为国民党家谱。文革之后,出版了第一部《中国抗日战争史稿》,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两位教授合著,其内容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史学体系和观点。当时,中国学术界专门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寥若晨星。虽然曾经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或参加过抗日斗争的人很多,但他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的认识却是片面的或模糊不清的。第二阶段,是初步开放阶段,时间自1985年至2005年。198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这一阶段是对抗日战争认识的转折点,不仅研究者逐渐多起来,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很大进步。转折点的重要推动者是胡乔木。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历史陈列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抗日战争馆。1984年,胡乔木指示军事博物馆抗战馆的历史陈列,不能只反映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活动,而应将国民党抗战和正面战场内容加进去,以全面反映国共两党共同进行了抗日战争。同时,还建议在卢沟桥畔宛平城建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共中央批准了胡乔木的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制定了抗日战争馆的陈列改革方案。作者也有幸参与了这一方案的讨论。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研究,特别是对国民党和正面战场的研究。198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国宣传系统发布了一个文件,其中说: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工农商学兵、海外华人华侨,共同进行的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战争。文件同时指出,为抗日战争殉国而献出生命的国民党官兵,都值得我们纪念。胡乔木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这一文件精神,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认识的发展,体现了由人民战争观向民族战争观的转变,对国共两党、两军、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5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在北京和全国若干主要省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各地研讨会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谁领导了抗日战争。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一说共产党领导,一说国民党或国民政府领导,一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不一而足。作者在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学术报告。事后得知在讨论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与会者不赞成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怎么能说国民党还抗战呢?这反映出1984年至1986年是处在抗日战争认识的转折时期,其中包括对两党、两军、两个战场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对抗日战争认识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外交特别是国民党军政人物的评述和判断。如国民党领袖蒋介石,长期以来被陈伯达等戴上了几顶大帽子:人民公敌国贼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集团投机革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总代表等。也是在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前后,对蒋介石才慢慢地给予了客观的真实评价,若干不恰当的帽子才慢慢地摘掉。大约在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重庆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国民政府为什么能够在西南大后方坚持抗战八年,它的经济战略如何?希望学者们研究。后来,这个任务交给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该校的教授们曾到南京搜集史料,编著出版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研究》。在这一转折时期,1984年作者与陈谦平利用原始军事档案,写出了《简论台儿庄战役》的论文,是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第一篇反映正面战场的文章。同时,我们也开始编写大陆第一部全面反映正面战场各次重大战役的专著《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自1985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在中国内地,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版了何理著《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三卷本的《抗日战争史》以及刘大年主编的《民族复兴的枢纽》等。作者主编的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也于20世纪80年代末写出了初稿。这一时期,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汪伪和伪满史、抗日战争的大后方、敌后财政经济史和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均成就斐然,成果发表和出版很多,并在学术观点上有了很大改进,认识更加实事求是。档案史料的开放使用和编纂,都有很大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文献材料,也陆续编辑出版。1995年9月,在台北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大陆有31位学者出席。研讨会体现了海峡两岸学者对抗战历史的认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是两岸抗战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第三阶段,是思想全面开放,抗日战争研究走向繁荣的阶段。时间自2005年至今。这一时间,各地开展了日军暴行史的调查研究。19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日军侵华罪行史的研究,先后设立了近百个课题组织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推动了日军细菌战研究、强掳劳工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慰安妇研究等。2000年初,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战损失的调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5年9月,中国共产党再次举行盛大集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报告全面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肯定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开展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在研究日本侵华和纪念抗日战争的相关活动中,有两件事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一是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首次国家公祭仪式,这对于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罪行、追思遇难同胞、捍卫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其二是北京国家档案馆公布了在抗战中殉国的烈士名单,不仅有共产党人,也包括国民党官兵将领。这一做法体现了抗日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民族战争,为国家民族付出生命的国共两党的烈士,都值得我们纪念。2015年,适逢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和俄罗斯联合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中国许多省市也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或学术研讨会。同时,学术界也推出了一大批有关抗战史的著作。台湾学者出版了6卷本、约200多万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步平等主编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大型丛书21卷。为揭露日本侵华历史罪行,我们联合各地高校、档案馆、抗战纪念馆的学者,编纂了《日本侵华图志》25卷。该书收入日本侵华罪行照片达25000张,全面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的历史罪行。这种图文并茂历史图书的编纂出版,显示我国史学工作者对历史载体认识的转变。此外,前述由作者等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也将在修订后于20162017年先后以精装版和平装版再版。(三)抗日战争的研究,从战后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和海峡两岸政治形势的起伏,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和复杂的历程,终于基本摆脱了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的制约,逐步走向繁荣。研究成果反映出学者们的观念更加趋向于实事求是,在众多历史问题的认识上,两岸历史学者基本达成一致。从已有的研究成果观察,军事史、战争史、抗战经济史、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已较深入、广泛。但是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尚待拓展研究和深入探讨。第一,关于如何看待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和所谓不抵抗主义问题。关于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把它公开视为国策,对此应该如何判断和认识。我们认为,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而言,蒋介石政府认为在战争中只有后方安定了,才能集中力量对付敌人。问题是蒋介石安内指的对象是谁和如何安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蒋介石是采取消灭异己力量的办法,达到安内的目的。这个异己力量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和与蒋介石持不同政见、立场的国民党内外的军政势力。在日本强敌面前,蒋介石不是调整自己的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军政力量共同对敌,而是企图消灭异己力量,单枪匹马地去应对日本的侵略,这从政治战略上说显然是错误的,也是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在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蒋介石在军事战略、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调整。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达了坚决抗战的决心,也受到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赞扬。不久,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显示了蒋介石在与中共团结抗战方面,向前跨出一大步。对国民政府控制下不同的军事政治力量,在抗战的旗帜下,也表现了合作的态度,如川军、桂军等军事力量,都走上了抗战的第一线。这些都体现了蒋介石政治战略的变化和进步。在军事战略方面,1937年8月,南京的国防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和持久消耗战的战略方针。所谓持久消耗战即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这一方针与中共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向国民党军委会提出的持久作战原则以及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国民党的方针虽然提出的时间较早,但是共产党的方针较完整、全面、科学。蒋介石的这一军事战略思想,其本质仍是消极防御的方针,是与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远远达不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和保卫国土的目的。蒋介石的军事战略思想虽然是保守的、消极防御性的,但是总体上说,随着中日战争的发展,他逐步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对蒋介石所谓不抵抗主义问题,应如何认识?蒋介石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中,在不同阶段表现了不同的对日政策和不同的战略、策略。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阶段,蒋介石的对日政策,基本上是采取妥协、退让,谋求通过谈判以求解决冲突的方针,从而未进行真正的抵抗准备。过去,我们一直批判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甚至上升为不抵抗主义,而且从战争行动上也给人以不抵抗的判断。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蒋介石命令东北军和其他部队实施不抵抗的文件。在九一八事变后短短的四个多月时间丢失了东北大片国土,蒋介石因此受到国人的普遍批评、谴责、抗议,他是无法辩解的。研究蒋介石的不抵抗问题,首先应该观察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的形势。当时,中国是弱国,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大国,日本是小国。这种对比形势的改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在军事上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不讲求军事策略,调动力量与敌人进行拼死斗争;一是不作任何准备,在敌人面前不作任何抵抗;一是实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妥协政策,实施以达到消灭敌人为目标的战略性撤退,在运动转移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所应采取的正确战略方针,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这种战略性的撤退。1931~1933年间,国民政府军事机关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作战方案(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但仅仅是书面上的构想,并未实施和部署。在整个东三省作战期间,蒋介石缺乏明确的、坚定的抗战态度和周密细致的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目标的战略部署。因此,在战争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军队不抵抗或软弱的抵抗或不战而退。观察抗日战争初期特别是东北战场的战争,中方采取的战略、策略和战术,必须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即敌强我弱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虽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给蒋介石戴上不抵抗主义的帽子,可是缺乏战争准备和未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战略撤退或转移,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战争初期,反蒋的群众运动、谴责蒋介石的呼声不断涌现,反映了广大民众对蒋介石软弱的抗日政策的反弹。总之,对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甚至加上主义的帽子,应当从中国面临的国情和中日军事经济力量对比而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应一棍子打死。战争中期之后,蒋介石逐步转向积极的抗战态度,从多个方面积极备战、迎战。第二,关于日本侵华罪行的研究。我们认为,侵略和反侵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日战争历史的研究,从中国人民积极组织抵抗的角度研究多,出版的著述也多,研究队伍也较庞大。然而,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侵华罪行,揭露与研究甚少。事实上,日军随着战争的进展,不仅给中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而且犯下了种种残暴罪行,诸如实施大规模的细菌战和化学战,虐杀战俘和强掳劳工,对中国许多大中城市实施无差别轰炸,在南京实施极端残暴的大屠杀,在华北等地实行三光作战制造无人区,对中国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财富进行掠夺和破坏,在广大的日军占领区实行严密的社会控制,等等。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十分猖獗,不断否认侵略战争的性质,否认侵华罪行,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日本侵华罪行历史的研究,揭露其真实面貌,显得日益紧迫。然而,我们的研究工作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其中有些罪行史的研究,史料匮乏,研究力量十分薄弱,有关部门应该引起关注。日本罪行历史的研究,以南京大屠杀为例,二十年前国内只出版了约200万字的史料,远不能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南京地区组织了约100余人的研究团队、翻译人员,花了十年时间,远赴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搜集史料,掌握了英、日、法、德、俄、意、西班牙及中文约5000万字的原始文献,翻译、整理出版了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尽管日本右翼不断抵赖,这4000万字的铁一般的证据是无法否认的。第三,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研究。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抗日军事史的研究,但是,对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及后果,关注不够。事实上,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导致了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严重挫折,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譬如:日本侵华造成了中国社会人口的巨大变化。其一是大规模战争、遍及各地的自然灾害和不断爆发的各种严重瘟疫,造成中国人口大量的非正常死亡,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其二在一般情况下,国家人口的自然流动是正常现象,然而日本侵华战争却造成中国人口大规模非正常的被动迁徙。当时有短距离的从城市向乡村或山区流动,这种情况多属暂时的逃亡或投亲靠友。可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广大沿海地区各省人口向内地尤其是西南地区大规模流动,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带来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大量掠夺中国的经济财富和文化财产,使中国经济蒙受严重损失和破坏。许多沿海地区的工厂企业,被迫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勉强维持生产。战争也打乱了教育事业正常的教学秩序。华北、华东地区众多的大学、中等学校和文化事业机关,被迫迁往西南、西北地区的城市甚至边远农村,在简陋的校舍环境中,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国的大好河山,在日军的铁蹄下,被踏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大后方、沦陷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上海孤岛以及日据台湾等。在日占地区,日本侵略者实施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统治政策。人民的生活无法安居乐业,各种灾难不断降临,广大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极度的不安和恐慌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日本侵华导致中国人民思想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其中,大多数人,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为保卫祖国,奋不顾身,直至献出生命,为国捐躯,表现了高尚的爱国精神。也有的人,面临强敌,为保存自己,不惜卖国求荣,充当了汉奸;也有的人,大敌当前,不惜采取软弱逃避的态度,置国家与民族危难于不顾;有的人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感到无能为力,采取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态度。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许多人在努力支援抗日战争,为保卫国家民族作贡献。但是也有人生活依旧,早上进茶馆,晚上入澡堂。有人形容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想,侵蚀着中国人民,影响着优秀的中华文明。日本侵华带来的中国社会大变动,虽然也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大团结,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但是中国也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使中国人民更加认清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