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李光坡是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的胞弟,与其兄长位极人臣不同,他有意远离仕途,一生主要从事经学研究,尤其是对三礼的研究获得了李光地和四库馆臣的赞赏。对其皓首穷经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康熙皇帝曾赐联予以嘉奖。本书内容博杂,既有阐发学术观点的专论,又有日常应酬之作,是研究李光坡生平学行的重要文献。
此外,本书经李伟国先生(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中国辞书学会顾问、上海史学会副会长等)全文审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研究清代著名礼学家李光坡生平学行的重要文献。《皋轩文编》十卷,为其子李锺份自雍正元年(1723年)光坡逝后开始编纂,得文140余篇,雍正三年(1725年)刻成。卷首及正文末分载汪漋之序、李锺份跋。卷一为杂著,为光坡哲学文选,就《易经》、《周礼》及《皇极经世》等经典文献及性论、太极、五行、历算、禘袷之礼展开讨论,颇多创见。卷二、三为序、传、跋文之汇集,其中《易》、《礼》诸书序言尤其重要。卷四至卷九等分别为寿序、书札、碑铭、行状、叙祭之文,且多为代笔之作。卷十则为诗歌汇集,虽仅寥寥数十首,但皆步韩愈后尘,文辞、风格、意境可观。
《泉州文库》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决定将地方文献丛书出版工作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着手对分散庋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及民间的古籍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泉州文库备考书目》二百六十七家六百一十四种,以后又陆续检索出遗漏书目近百家一百八十余种。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后筛选出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余种著作,组成一套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风貌、反映泉州千余年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丛书,取名《泉州文库》。本书是研究清代著名礼学家李光坡生平学行的重要文献。《皋轩文编》十卷,为其子李锺份自雍正元年(1723年)光坡逝后开始编纂,得文140余篇,雍正三年(1725年)刻成。卷首及正文末分载汪漋之序、李锺份跋。卷一为杂著,为光坡哲学文选,就《易经》、《周礼》及《皇极经世》等经典文献及性论、太极、五行、历算、禘袷之礼展开讨论,颇多创见。卷二、三为序、传、跋文之汇集,其中《易》、《礼》诸书序言尤其重要。卷四至卷九等分别为寿序、书札、碑铭、行状、叙祭之文,且多为代笔之作。卷十则为诗歌汇集,虽仅寥寥数十首,但皆步韩愈后尘,文辞、风格、意境可观。
《泉州文库》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决定将地方文献丛书出版工作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着手对分散庋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及民间的古籍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泉州文库备考书目》二百六十七家六百一十四种,以后又陆续检索出遗漏书目近百家一百八十余种。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后筛选出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余种著作,组成一套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风貌、反映泉州千余年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丛书,取名《泉州文库》。
《泉州文库》始唐迄清,原著点校,收录标准着眼于学术性、科学性、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权威性,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和著名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优先。所录著作涵盖泉州各县(市、区),包括金门县及历史上泉州府属同安县,曾在泉州任职、寄寓、活动过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则取其内容与泉州密切相关的专门著作。文库采用繁体字横排印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旧椠秘籍,堪称温陵文献之帜志。
另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特为本丛书题签。
|
關於作者: |
李光坡16511723,字皋轩,一字耜卿,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大学士李光地的胞弟。清代著名礼学家,又精通历算。他长期家居不仕,中年以后,放弃科举业,授徒讲课,专心治学。平生论学,以程朱为主。著有《周礼述注》二十四卷、《仪礼述注》十七卷、《礼记述注》二十八卷、《皋轩文编》十卷、《离骚注》、《古易校本》等。他不仅是清初礼学研究的重要人物,且是理学过渡至汉学重要代表人物,更是朴学传统的重要先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