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信用资本——开启未来金融的密码

書城自編碼: 31106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金融/投资
作者: 滕达
國際書號(ISBN): 9787121329463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08/30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算法图解(第2版)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9.6
《你的信用价值百万:玩转实体和虚拟信用卡》
+

HK$ 92.3
《金融基石:全球征信行业前沿》
+

HK$ 60.9
《信用创造》
+

HK$ 72.0
《征信与大数据》
編輯推薦: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从货币交易向信用交换的切换期,并经历着从信任小圈子到信用大网络的变革,如何驾驭趋势、顺应大潮?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读懂过去,看清未来。
人类文明历史几千年来,金融一直表示黄金的融通及其延伸的产业。如今我们正在进入信融时代,即信用与信息化的融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社交网络、信息化系统、大数据等已然在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很多传统的行业、法规、规则都在被快速改变。比如传统的征信体系与信息收集与评价体系正在被颠覆,由此带来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都会基于此进行快速变革。它们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革命?
而由海量的各类信息产生的数据隐私、数据归属等问题均处于目前法律的灰色范围,迅猛的技术发展与严谨的立法过程将成为未来领域的主要矛盾。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在即将到来的信融时代,我们该如何提前准备好我们的生活方式?本书为你一一道来。
內容簡介:
信用是什么?人类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利用不同的手段,将底层的信任与关系变为信用?随着电子、通信和数字技术发展,结合当下热门的Fintech技术,人类会再次组织起什么样的超大规模信用网络?除了基因,数字信用为什么会是人之为人的证明?在骗子和大数据满天飞的时代,为什么数据的归属比财产权更为重要。当你想通了这一切,让我们漫游智慧金融时代,感受数字信用社会的生存法则。
關於作者:
滕达,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具备理工和经济双背景,是科技、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发烧友,目前在某大型企业中负责智能终端产品的技术与产业研究工作。
目錄
目录
第一篇信用:从远古一路走来
第1章从古老的信用到现代金融3
1.1从人情到借贷3
1.2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4
1.3信用的背书:抵押5
1.4从信用借贷到现代金融的诞生6
1.5丰富的信用产品7
第2章信用与支付革命9
2.1无限信用的权杖9
2.2支票:随心所欲的钱包10
2.3银行卡大爆发12
2.4银行卡的小伙伴:POS机13
第3章生产信用的车间15
3.1信用审批的流水线15
3.2房贷:福利式授信16
3.3面向线上的虚拟信用卡17
3.4电子化信用审批向审批算法的进化17
第4章美国式信用社会20
4.1美国三大征信局20
4.2FICO评分方法22
4.3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23
4.4古老又年轻的美式征信24
第5章P2P:去中介化的信贷26
5.1P2P的诞生与人人贷的翻译26
5.2个性化利率与高效放款28
5.3P2P贷款与金融监管29
5.4疯狂的P2P30
5.5共赢理念与征信技术31
第6章信用:点滴之处,乾坤之间33
6.1割裂的信用网络33
6.2芝麻信用问世34
6.3大信用网络的背书35
6.4信用不大器,细节定成败35
6.5To be or not to be37
6.6我们的征信之路39
第7章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41
7.1征信大幕开启41
7.2八张牌照八仙过海42
7.3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43
7.4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44
7.5数字信用社会降临45
第二篇从个人数据到数字信用
第8章时空位置与个人身份49
8.1苹果手机中招49
8.2位置信息决定信用卡额度和保险费率50
8.3前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1
8.4GPS:由冷战带来的位置变革52
8.5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53
8.6通过大量位置信息推论人群身份54
8.7亟待加密的位置数据55
8.8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56
第9章变换的位置:个人出行数据与信用58
9.1从远方到内心深处58
9.2常旅客计划59
9.3延伸的常旅客计划61
9.4从出行数据到数字信用62
9.5旅行与性格64
9.6信用采集:万里之外无差别65
第10章流水与账单:过往的金融实力67
10.1银行流水:金融数据档案67
10.2信用卡账单68
10.3从账单分析到授信69
10.4电子账单时代70
10.5从O2O到线下移动支付72
10.6由电子账单到消费金融72
第11章图谱中的数字信用75
11.1网络搜索与知识图谱75
11.2从知识图谱到兴趣图谱77
11.3解析个人图谱数据80
11.4兴趣图谱数据的智能解析82
11.5从个人图谱数据到数字信用83
11.6受约束的传统职业评级84
11.7兴趣图谱的局限性85
第12章浏览器:从上网行为到数字信用87
12.1浏览器:通往互联网之门87
12.2Cookie:浏览器的脚印88
12.3用户行为与数字信用90
12.4浏览器的移动化涅槃92
12.5浏览器的另一条进化之旅95
12.6HTML 5:智能化交互内容96
第13章 人-机-人交流衍生的数字信用99
13.1从符号产生到互联网言行99
13.2输入法的数据库:可以量化的人类言行100
13.3从输入内容到个性化词库101
13.4从输入数据到数字信用102
13.5从文字输入到意识与心理105
13.6文字输入的局限性与富媒体化交流106
第14章Web 2.0时代:从微博内容到数字信用108
14.1有人气的互联网市井108
14.2字里乾坤:从微博内容到国民情绪109
14.3字里乾坤:从Twitter到个人职业111
14.4从个人职业到数字信用112
14.5内容分析:发现相近的内容114
14.6基于内容建立的社交圈子115
14.7从草根到大V:无冕的内容之王118
第15章即时通信:可量化的人际关系数据120
15.1地位崇高的群主120
15.2发现社交位置121
15.3社交位置的不确定论122
15.4不可阻挡的社交位置计算124
第16章政府数据:全体公民的信用背书126
16.1透明的公民126
16.2政府信用管理:从公章到数字化128
第三篇蕴含在社交关系中的数字信用
第17章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灯塔133
17.1保罗?埃尔德什:从图论到社交网络的数学家133
17.2科学界的参考系135
17.3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规则136
17.4社交网络参考系137
第18章世界真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的信用背书140
18.1我们的关系原来这么近140
18.2从人情关系到社会资本142
18.3无中生有的信用143
18.4可测算的封闭网络143
18.5熟人网络下的信用体系144
18.6社会资本的传统测量方式145
第19章从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时代148
19.1从乡村到地球村148
19.2 地球村2.0时代149
19.3分隔度塌陷与再部落化151
19.4几亿人的村落生活152
第20章量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数字化155
20.1 位置的三层含义155
20.2从社交网络位置到数字信用156
20.3社交网络数据157
20.4社交网络位置的测算158
20.5测量社交网络位置:联系与沟通159
20.6测量社交网络位置:网络效应161
第21章量化复杂性:静态关系网络与动态关系网络163
21.1从口口相传到史志族谱163
21.2从《三国志》中抽象社交网络数据164
21.3从历史记录到电话本、通信记录169
21.4 电话黄页是社交网络的中心吗170
21.5运营商与社交软件工具172
第四篇复杂的隐私监管与数据所有权
第22章无意智的手机: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177
22.1离不开的手机177
22.2身旁的幽灵178
22.3密不透风的监控与隐私窃取180
22.4隐私数据的救兵181
22.5秀隐私182
第23章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权知道吗184
23.1隐私是什么184
23.2隐私的分类分级186
23.3隐私权与社交圈187
23.4隐私连接即密钥188
第24章数据归属191
24.1数据的灵魂191
24.2数字财产192
24.3可使用可传播194
24.4聚沙成塔:数据的连接权195
24.5数据战争197
第25章实名制:数字信用的基石198
25.1身份是一种约定198
25.2历史悠久的身份伪造与滥用199
25.3无实名,不信用200
25.4信用归属唯一性201
25.5实名与加密202
25.6加密与数据归属203
第26章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与永远蹒跚的法律制约206
26.1 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206
26.2披露隐私数据207
26.3隐私的武器208
26.4技术的缰绳与立法的码农210
第27章智能终端:不只是你的贴身秘书211
27.1嵌入身份认证的手机211
27.2手机:高科技的信物213
27.3终极的智能手机214
第28章信用有效期与加密强度216
28.1变化中的人类216
28.2数据的年轮:加密强度与征信有效期217
28.3时间的本质220
第29章数字信用:从约定开始的博弈222
29.1 举重若轻的约定222
29.2不断细化的诈骗分工与法律博弈223
29.3从危害影响到数字信用管理223
29.4被割裂的互联网与没有终极真理的博弈224
第五篇组织的信用评级
第30章威力巨大的评级228
30.1米其林餐厅与债券评级228
30.2制造危机的评级229
30.3评级的艺术231
30.4评级服务的价值233
第31章发现市场的引力235
31.1信息牵引市场价值235
31.2中小企业评级236
31.3去中心化时代的企业征信238
31.4区块链与云征信239
31.5管理者:改变企业信用的原动力240
31.6 老赖:企业家精神的B面241
第32章组织评级:是否卓有成效243
32.1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243
32.2耗散:公司的活力244
32.3宗教与企业精神246
32.4评级:从企业诞生到企业精神248
32.5挖掘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风气249
第六篇数字信用社会漫游
第33章即将再次消失的钞票255
33.1为什么有钱就了不起255
33.2千姿百态的货币256
33.3纸钞筹码与信用的本质258
33.4Fintech:约束信用的外力260
第34章比特币与区块链263
34.1人人认可的记账系统263
34.2新式的我欠你信物264
34.3人人皆银行266
34.4记账全靠算力267
34.5区块链实现数字契约268
34.6主权货币下的电子货币体系270
第35章免税的信用遗产与返璞村落型社交271
35.1孔子的千年信用271
35.2信用不灭的遗产272
35.3无法青史不留名273
35.4需要纳入统计的信用275
35.5 我欠你的欠条货币与社会化信用体系276
35.6客观的数字信用277
第36章数字信用社会构想279
36.1线上的权利279
36.2两个空间的权利281
36.3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282
36.4 我是我与你是你283
36.5终将智慧的网络与设备284
后记286
参考文献288
內容試閱
前 言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被车船店脚牙坑害的经历,同样,在生活中总能看到没有井盖的井口、随意损坏的共享单车等,皱皱眉头却无可奈何。只因为缺少统一的信用体系,有些人即使做坏事也丝毫不会对其有任何影响。
生活中缺少统一的信用体系,为了避免风险,建立信任的方式只能是先不信任对方,通过检查、收押金等手段建立短暂的信任。2016年,北京地铁客流量30亿人次,为了保证所有乘车人的安全,所有人都必须接受安检。假设每人每次的安检时间为10秒,每年所有乘客安检累计浪费掉的时间相当于952年,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安检队伍付出的时间。
整个社会为信任二字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中华曾经有着重言诺行的良好传统,借助对文化与道德的约束,以及家族、村落和熟人网络的连接,让人们主观上鄙视失信,客观上,失信会让自己和家族在整个圈子中蒙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加速流动,不诚信的事情处处发生。传统的信任机制缺乏对陌生人和公共财产的约束,割裂的信用体系与简单和粗放的管理手段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如果做坏事还不用负责,那么不讲信用、害人利己的现象的发生就是必然的。
这个时代需要新的信用文明,需要用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方式建立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信任机制。过去的信用很像一个人的档案,大多来源于人们主动的、有目的的系列记忆或记录。这些信息通过口口相传多人评价权威认可等手段,可变为有效用的证明。金融体系将这些手段规范成征信这项业务,通过对体系完整、标准统一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算,为个人或组织的金融信用评估出量化的结果,使金融体系依托信用,行之有效地运转。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人与人再次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连接网络,重新构建的信用体系的约束与边界渐渐成型。每人在网上都留下了大量数据,借助计算机算法,便可以得出一个类似金融信用的结果。区别于传统纸质文件类的证明与档案,这些信息更多的是人们无意识的、被动地留在网上。这些数据更加客观,而且信息量极大,多以分散的形式存储在网络上的不同角落。
借助计算机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让这些数据转化为标准化的信息,再变为有通用效用的证明,成为提升人们交往及经济活动效率的新式信用。虽然这些数据可能存储在全球不同的角落,但是由这些数据推断出的个人信用,随着时代发展,会如同我们的身高、相貌、行为,时时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区别于通过传统征信方式获得的信用,本书将当下以广泛数据构建的信用称作数字信用。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Fintech(金融科技),虎符、铜钱、银票、纸钞、养儿防老、随份子等都曾是过去的Fintech。当前,高速的互联网、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超级计算、大型存储技术、数字加密、分布式网络等底层科学技术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当前热门的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货币与合约、生物认证等数字工具,这些技术的二次重构又将促进数字信用、数字货币、数字认证的发展。
数字技术必然推动金融与资产向全数字化转变,这也将为人工智能与自动处理技术提供极其广阔的空间。未来的银行、投资、司法、中介等各个行业都将依此进行重新定位,他们的核心业务也将向上游或下游转移,而将交易、分析等环节交给计算机来处理,社会将迎来下一个颠覆式的革命。
1996年,多利羊的诞生让人们认识了克隆技术。有些人认为这动摇了人存在的根基,也不断质疑和想象克隆出的自己与真实自己的差别。数字信用或许可以帮助解答这个问题,真实的自我不仅是基因上的我,更是过往行为和经历的我。如果此刻克隆出一个我,那克隆的我和我的区别是:他并没有购买过某件东西,没有到过某个地方,没有支付过某笔款项,不知道某张银行卡的密码,也没有与某个朋友进行过某次交谈。只有真实的我拥有过去独特的经历,代表这些信息而存储下来的数据也仅与我的记忆、意识、理念相联系。这些数据决定了我下一刻可能的行为。我是我不仅仅因为我是基因的我,还包括经历的我,数字信用是经历的我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何保护好经历的我,在书中也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最近降维打击的概念十分流行。此概念最初源于科幻小说《三体》中一种星际间的打击方式。引申这种思路,在互联网与智能时代,本书中所提到的消息、资讯甚至是知识等层次的信息,都可能被降维到数据和算法这个层次,通过自动化或智能方式进行处理,而不必使用传统的层次递进式方法处理与加工。
与此同时,从金融角度看,钱将升维成为信用。几千年来,在钱的概念产生后,就束缚了很多人。不管是葛朗台还是你的某位朋友,都可能被钱这个虚拟的想象符号拖累了人生真正的意义。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即将取代钱而成为主角的信用,可能会颠覆货币时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信用概念慢慢走向人类舞台中央的时候,必然会巩固和重塑金融概念的真谛。
除了这些遥远的概念,借助数字信用,未来社会人与人建立信任的成本大大降低,沟通交往效率会得到提升,幸福感会增强。同时,也是人与组织建立信任的方式,成为下一阶段提升经营效率和带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思维。当今的市场和经营思路,更多的是用防小人的经营管理办法,为了避免部分客户钻空子,耗费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而疏于对大多数值得信任的人的认可。通过利用好用户的各类数据,以智能征信的方式,将用户数字信用档案与自家公司的服务产生连接,让目标客户进入服务的白名单,减少审核、检查、押金等环节浪费的时间和资源。
本书从构思到出版,用了3年多时间。在写作过程中,我就见证了很多想法变为现实。数字信用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初的设想,有些理念构思在写作时还是科技构想,等读者读到时,就已成为现实。当前社会创业者和工程师践行创新理念的速度,已快过人们探讨这些理念的速度。
从内容上可以将本书分为四部分:一、信用是什么,即第一篇;二、信用从哪里来,以及信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处理方式,包括第二篇、第三篇、第五篇;三、数据时代信用面临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即第四篇;四、信用将引导我们向何处去,即第六篇。本书整体沿用了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思路。谨希望本书内容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不足之处,也恳请指正。
滕 达
写于2017年9月1日凌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