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9.8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38.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7.7
《
耕读史
》
售價:HK$
112.7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HK$
124.2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9.7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4.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9.9
|
內容簡介: |
本书全面介绍了通信系统中相关的交换技术。其内容包括: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我国电话网的结构,数字程控交换技术,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移动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NGN与软交换技术,IP多媒体子系统及其应用以及光交换技术。
|
目錄:
|
前 言
第1 章 交换技术概论1
1. 1 交换的基本概念1
1. 1. 1 为什么要引入交换1
1. 1. 2 交换机完成的四种接续类型3
1. 2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4
1. 3 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5
1. 3. 1 人工交换机阶段5
1. 3. 2 机电式自动交换机阶段6
1. 3. 3 程控交换机阶段7
1. 3. 4 软交换阶段8
1. 4 主要的交换方式8
1. 4. 1 电路交换8
1. 4. 2 分组交换8
本章小结9
习题9
第2 章 电话通信网11
2. 1 通信网概述12
2. 1. 1 通信网的概念12
2. 1. 2 通信网的基本组成12
2. 1. 3 通信网的分类12
2. 1. 4 电话通信网13
2. 2 电话网的结构13
2. 2. 1 我国的本地电话网13
2. 2. 2 我国的长途电话网15
2. 2. 3 国际长途电话网16
2. 3 路由及路由选择16
2. 3. 1 路由16
2. 3. 2 路由选择17
2. 4 电话网的编号计划18
2. 4. 1 本地网的编号方式18
2. 4. 2 国内长途电话的编号方式18
2. 4. 3 国际长途电话的编号方式19
2. 4. 4 特服电话20
2. 5 智能网21
2. 5. 1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21
2. 5. 2 智能网的典型业务22
2. 5. 3 智能网的结构24
2. 5. 4 彩铃业务的流程26
本章小结27
习题27
第3 章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29
3. 1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组成30
3. 2 数字交换原理和数字交换网络32
3. 2. 1 语音信号数字化和时分多路
通信32
3. 2. 2 数字交换原理和基本接线器34
3. 2. 3 数字交换网络39
3. 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与接口42
3. 3. 1 用户模块42
3. 3. 2 中继器45
3. 3. 3 信令设备46
3. 4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49
3. 4. 1 程控交换软件概述50
3. 4. 2 程控交换机软件系统的组成53
3. 4. 3 交换软件中程序的优先级55
3. 4. 4 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56
3. 4. 5 软件设计语言59
3. 5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59
3. 5. 1 话务量59
3. 5. 2 呼损的计算及呼损指标60
3. 5. 3 呼叫处理能力61
本章小结62
习题62
第4 章 信令系统65
4. 1 信令系统概述65
4. 1. 1 信令的基本概念65
4. 1. 2 信令的分类66
4. 1. 3 信令方式68
4. 2 用户线信令70
4. 2. 1 用户话机发出的信令70
4. 2. 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70
4. 3 No. 7 信令系统概述71
Ⅵ
4. 3. 1 No. 7 信令系统的特点与应用71
4. 3. 2 No. 7 信令系统的分层结构72
4. 4 No. 7 信令系统的消息传递部分76
4. 4. 1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76
4. 4. 2 信令链路功能77
4. 4. 3 信令网功能83
4. 5 No. 7 信令系统的用户部分87
4. 5. 1 电话用户部分和ISDN 用户
部分87
4. 5. 2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90
4. 5. 3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98
4. 5. 4 移动用户部分100
本章小结103
习题103
第5 章 移动交换技术105
5. 1 概述106
5. 1. 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
特点106
5. 1. 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分类107
5. 2 GSM 系统的基本组成108
5. 2. 1 GSM 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
功能108
5. 2. 2 GSM 系统的接口110
5. 2. 3 移动通信系统中位置信息的表示
方法110
5. 3 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计划111
5. 4 移动交换的呼叫处理过程112
5. 4. 1 鉴权与加密112
5. 4. 2 位置登记与更新113
5. 4. 3 移动呼叫处理的一般过程114
5. 4. 4 切换116
5. 4. 5 短消息处理流程118
本章小结120
习题120
第6 章 数据交换技术122
6. 1 分组交换概述122
6. 2 分组交换的原理与技术123
6. 2. 1 分组交换的分类123
6. 2. 2 分组交换网络的结构125
6. 2. 3 常用的分组交换技术126
6. 3 计算机网络协议结构127
6. 3. 1 分层协议概念127
6. 3. 2 OSI 参考模型128
6. 4 IP 技术130
6. 4. 1 IP 概述130
6. 4. 2 以太网133
6. 4. 3 IP 传输层的功能138
6. 4. 4 域名系统140
6. 4. 5 IP 网络层的功能140
6. 4. 6 IP 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146
本章小结147
习题147
第7 章 NGN 与软交换技术149
7. 1 NGN 与软交换网络概述149
7. 1. 1 NGN 与软交换网络的概念149
|
內容試閱:
|
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包括终端、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三部分. 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因此. “交换原理” 是通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书旨在给读者一个整体的交换框架. 而不拘泥于具体的技术细节. 本书以电路交换技术和No.. 7 信令系统作为理解交换系统的基础. 进而由浅入深地讨论数据交换技术、移动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IP 多媒体子系统和光交换技术. 本书突出各种交换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实现方式. 使读者从其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具体实现方式中理解其基本原理. 本书规划授课学时为40 学时. 为了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参考. 章节内容安排偏多. 但各章节内容之间既有相关继承性. 又有一定的独立性. 授课教师可针对不同基础及需求的学习对象进行灵活调整.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1 理论知识与经典案例相结合本书穿插介绍了众多导入案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缩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距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2 内容编排系统完整. 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本书的编排体例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特色. 以全新的视角和体例.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通信网络中用到的各种交换技术. 内容新颖. 体系完整. 编排有趣. 结构合理.3 针对学生特点.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同时. 还需要具体、直观、形象、感性经验的支持. 本书以感性的图像、图片、案例为切入点. 由浅入深地介绍相关知识. 在编排中. 力求做到科学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全书共9 章. 第1 章交换技术概论. 主要讲解交换的基本概念. 先解释在通信网络中为什么需要交换机. 然后讲解电话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讲解了电话交换机的发展历程. 使读者从中体会交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最后从技术角度讲述目前的一些主要交换方式. 第2 章电话通信网. 详细介绍我国固定电话网络长途网和市话网的结构、路由及路由选择和编号计划. 通过本章的学习. 读者可对固定电话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并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业务和实际案例. 了解固网的技术特点. 第3 章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主要讲解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框架及各部分的功能. 软件系统的特点和组成以及程控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第4 章信令系统. 从信令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以及信令分类出发. 重点介绍No.. 7 信令系统的基本实现原理. 第5 章移动交换技术. 讲解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系统组成、编号计划及呼叫处理的一般过程. 第6 章数据交换技术. 介绍几种数据网络的交换方式. 重点介绍IP 技术. 第7 章NGN 与软交换技术. 从NGN 与软交换的基本概念出发. 介绍NGN 与软交换网络的核心部件、基本功能以及所使用的重要协议. 并从网络结构、协议等方面比较了传统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差异. 最后对NGN 和软交换网络的发Ⅳ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第8 章IP 多媒体子系统及其应用. 主要介绍IMS 的体系结构及通信流程. 第9 章光交换技术. 介绍几种常见的光交换技术的概念和实现原理.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近专业的教材. 还可作为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交换原理基本知识的参考书.本书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教师编写. 其中第1、3、9 章由赵瑞玉编写. 第2、5章和6.. 4 节由赖小龙编写. 第4、7 章由易红薇编写. 第8 章由喻婷编写. 第6 章6.. 1 ~6.. 3节由王宝珠编写. 席兵、刘文晶、曹文静参与了收集资料、整理图表等工作. 全书由赵瑞玉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易红薇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