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机械工程材料第2版

書城自編碼: 31263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王章忠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08796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1-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28/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7.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HK$ 65.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內容簡介: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教材。本书主要讲授零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材料学基本理论和材料知识,介绍了各类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加工工艺及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并结合实例说明了选用材料的原则和方法。全书共分14章,包括: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材料的结构、材料的凝固与结晶组织、材料的变形断裂与强化机制、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钢的热处理、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表面技术、工程材料的选用与发展。在附录中列出了材料工程相关标准名录和材料学主要相关Internet信息资源,各章后均附有分析应用型习题,全书引用*国家标准,并力求教材体现“宽、精、新、应用”的特色,旨在重点培养学生选材用材的能力。
本书主要供机械工程、仪器仪表、能源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兵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力学、管理工程、环境工程等各类专业大学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及业余职工大学的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有关专业科技人员参考用书。
關於作者:
主编王章忠
副主编乔斌丁红燕
参编姜世杭刘新佳
主审潘冶陶杰
目錄
目录
第2版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1
第一章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意义6
第一节材料性能依据6
第二节材料的使用性能7
第三节材料的工艺性能21
第四节材料的环境性能22
习题23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25
第一节结合键25
第二节晶体结构理论26
第三节晶体缺陷理论30
习题34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与结晶组织35
第一节概述35
第二节纯金属结晶36
第三节合金的结晶与相图40
第四节铸态组织与冶金缺陷51
习题53
第四章材料的变形断裂与强
化机制55
第一节材料的塑性变形55
第二节金属的冷塑性变形58
第三节金属的热塑性变形64
第四节金属强化理论简介67
第五节材料的断裂69
习题71
第五章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72
第一节纯铁和铁碳合金中的相72
第二节铁碳合金相图分析73
第三节铁碳合金成分、组织与性能
的关系及应用81
习题84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85
第一节钢的加热及组织转变85
第二节钢的冷却及组织转变90
第三节退火和正火99
第四节淬火与回火102
第五节钢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
处理工艺110
第六节热处理新技术和新工艺117
习题120
第七章钢铁材料122
第一节钢中常存杂质元素对其
性能的影响122
第二节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123
第三节钢的分类与牌号126
第四节结构钢129
第五节工具钢144
第六节特殊性能钢154
第七节铸铁162
习题172
第八章有色金属材料174
第一节铝及其合金174
第二节铜及其合金179
第三节其他有色金属及合金182
第四节轴承合金185
习题186
第九章高分子材料187
第一节概述187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的性能190
第三节常用高分子材料191
习题200
第十章陶瓷材料201
第一节概述201
第二节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201
第三节陶瓷的生产工艺与粉末冶金202
第四节常用陶瓷材料204
习题207
第十一章复合材料209
第一节概述209
第二节增强材料及复合增强原理210
第三节常用复合材料213
习题219
第十二章功能材料220
第一节概述220
第二节电功能材料222
第三节磁功能材料225
第四节热功能材料227
第五节传感器用敏感材料229
第六节智能材料与结构231
习题235
第十三章材料表面技术236
第一节概述236
第二节电镀和化学镀238
第三节化学转化膜技术240
第四节表面涂敷技术242
第五节气相沉积技术247
第六节高能束表面技术简介249
习题251
第十四章工程材料的选用与发展252
第一节零件失效分析252
第二节材料选择原则254
第三节典型零件选材与工艺分析265
第四节材料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275
第五节新材料研究的发展趋势277
习题280
附录281
附录A材料工程主要相关国家标准
名录摘281
附录B材料学主要相关Internet信
息资源摘283
参考文献287
內容試閱
第 2 版 序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争夺白炽化的挑战下,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胜利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使高等教育理念、定位、目标和思路等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正在逐步形成以科学发展观和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异军突起,超常发展,1999年已见端倪。当时我们敏锐地感到,这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崛起,必须有相应的应用型本科教材来满足她的教学需求,否则就有可能使她回到老本科院校所走过的学术型办学路子。2000年下半年,我们就和机械工业出版社、扬州大学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淮海工学院、南通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常州工学院、江南大学等12所高校及出版社在南京工程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了策划编写出版机电类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问题,规划出版38种,并进行了分工,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得到江苏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2001年5月开始出书,到2004年7月已出齐38种,还增加了3种急需的教材,总册数已达45万册。每种至少有2次以上印刷,最多的印刷了5次、发行量达25万册。据调查,用户反映良好,并反映这个系列教材基本上体现了我在序言中提出的四个特点,符合地方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的教学实际,较好地满足了一般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用户的评价使我们很高兴,但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实际上这一轮机电类教材存在的问题还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们应当为过去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而高兴,同样,我们更应当为今后这些进步和成绩的进一步发展而正视自己,我们并不需要刻意去忧患,但确实存在值得忧患的现实而不去忧患,就很难有更美好的明天。今后怎么办?这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亟待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受教育者高度负责的精神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必须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的新起点上,坚持以国家新时期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质量第一、多样发展、打造精品、服务教学”的方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下一轮机电类规划教材修订、编写、出版工作做大、做优、做精、做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材修订、编写和出版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推进大众化过程中崛起的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它除应恪守大学教育的一般办学基准外,还应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就是要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工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既不能简单“克隆”现有的本科院校,也不能是原有专科培养体系的相似放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仍要思考如何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既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从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考虑,多类型、多样化地培养人才,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坚持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岗位实务,按照“本科学历+岗位技术”的双重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根据这样的要求,“强化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优化综合素质”应当是工作在一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质量要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应用型的课程和内容,用学科型的教材难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与应用型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在知识结构上,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四类知识在纵向上应向应用前沿拓展,在横向上应注重知识的交叉、联系和衔接。在能力结构上,要强化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还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工作。能力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成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根本。
探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还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延伸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新的调整和组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强调培养“三创”人才,就应当用“三创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等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选择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学形式来实现。
研究课程体系,必须看到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缺乏国际性,那么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应当研究课程的国际性问题,增设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加快与国外同类院校的课程接轨。要努力借鉴国外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做法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在教材编、修、审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进行活生生的“人”的教育。一所大学使得师生获得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这所大学成功和水平的标志。同样,我们修订和编写教材,提供教学用书,最终是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使学生获得谋生的手段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修订、编写教材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师生的需要和追求放在首位,努力提供教的方便和学的便捷,努力为教师和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教和学的风格和特色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还能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热情,为教和学的持续发展服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应是教学的权威。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双向互促过程。因此,修订、编写教材对于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和思想水平、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决不能丢失自我,决不能将“枷锁”移嫁别人,这里“关键在自己战胜自己”,关键在自己的理念、学识、经验和水平。
二、坚持质量第一,努力打造精品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大学教材不同于学术专著,它既是学术专著,又是教学经验之理性总结,必须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学术专著的错误充其量只会贻笑大方,而教材之错误则会遗害一代青年学子。有人说:“时间是真理之母”。时间是对我们所编写教材的最严厉的考官。目前,我们的教材才使用了几年,还很难说就是好教材,因为前一阶段主要是解决有无问题,用户还没有来得及去总结和反思,所以有的问题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暴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今后,更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用航天人“一丝不苟”、“一秒不差”的精神严格要求我们自己,确保教材质量和特色。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须重新明确主编和参加编写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实行主编招标和负责制,把好质量第一关;第二,教材要从一般工科本科应用型院校实际出发,强调实际、实用、实践,加强技能培养,突出工程实践,内容适度简练,跟踪科技前沿,合理反映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把好教材编写或修订计划的评审关,择优而用;第三、加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规范管理,确保参编、主编、主审以及交付出版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要求,实行环节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第四、确保出版质量;第五、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奖优罚劣。对经过实践使用,用户反映好的教材要进行修订再版,切实培育一批名师编写的精品教材。出版的精品教材必须和多媒体课件配套,并逐步建立在线学习网站。
三、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教学”的原则,努力扩大教材使用范围,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下一轮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必须加快吸收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外省市同类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有关企业参加,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建设好应用型本科教材。同时,要相应调整编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特别要注意充实省内外的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有关企业专家。
四、建立健全用户评价制度
要在使用这套教材的省市有关高校建立教材使用质量跟踪调查,并建立网站,以便快速、便捷、实时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我们的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精品服务,实实在在地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同时也努力为造就一批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优良服务。
本套教材的编审和出版一直得到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省教育厅和各主编、主审和参加编写高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今后,我们应一如既往地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为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作出新的贡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作出新的努力。
普通高等教育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机电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
主任教授邱坤荣
2005年10月
第2版前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材料》王章忠主编,2001年5月第1版的修订本。适用于机械工程、仪器仪表、能源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兵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力学、管理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工程材料类课程的教材。
修订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应用、发展终身学习、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本书在保持《机械工程材料》第1版的体系、结构、特色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原书第一、二、四、五、六、十二及第十四章重新编写。增加了材料的环境性能、离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结构、材料的断裂、智能材料与结构、价值工程选材原则、材料与环境及新材料研究应用发展趋势等内容;进一步扩大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知识面;强化了材料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注重材料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强调“大材料”的概念,全面介绍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并注意突出金属材料重点;倡导“大工程”意识,培育“材料、设计、制造”一体化理念;为便于持续学习,在附录中还列出了材料工程相关标准名录和材料学主要相关Internet信息资源。全书共分14章,建议教学时数为40~60学时。
编写和修改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资料并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但因条件所限,未能将所有参考文献全部列出,在此对全部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
全书修订工作由王章忠教授完成,淮阴工学院丁红燕编写第五、六章。由东南大学潘冶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杰教授主审。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与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10月第1版前言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材料》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
为满足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目标,适应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书重点强调培养学生合理选用材料、正确加工材料的能力,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宽、精、新、应用”的特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教学内容选择宽而精,加强针对性与应用性。本书主要讲授零件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要求,以及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材料学基本理论和材料知识,介绍了各类工程材料(重点是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加工工艺及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并以实例说明了选用材料的原则、方法与步骤。
本书在内容处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①全书始终贯彻执行正确选用材料,合理加工材料的指导思想,倡导“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侧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材料应用技能。②考虑到此书为非材料工程专业用教材,故对某些基础理论进行了必要的精简。③注意增加了与高新技术或产业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如功能材料、材料表面技术等,力求反映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最新情况。④在教材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力争使其更具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应用性。⑤充分考虑了材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材料选用、材料技术经济评价、材料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共14章,由南京工程学院王章忠编写绪论、第一章、第十二至十四章及第七章的第一至六节,淮海工学院乔斌编写第二至四章及第七章第七节,江南学院刘新佳编写第五、六章,扬州大学姜世杭编写第八至十一章。全书由王章忠主编,东南大学潘冶教授主审。
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教材和资料,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左健民教授的有益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1年1月于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