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編輯推薦: |
★ 扩大研究范围,发掘冷门材料
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晚清小说,研究者们大多只就其中*著名的文本(如所谓四大谴责小说)展开论述,而缺乏对其他作品的观照。《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长期被冷落的重要作品,深度诠释其背后意涵,极具开创性。
★ 视角独特,纵横贯通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抓住了贯穿晚清小说写作中的七大关键概念,在将大量材料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既对同时代的若干作品进行了横向比较,又将其放在整个文学史的框架下进行纵向论述,突出了晚清小说与新文学的异同及其对后者的影响。
★ 逻辑缜密,一叶知秋
《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运用现代文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文本分析,论述严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同时,作者还细致讲解了晚清小说家们叙事技法的变化、观念的变迁、思想的变革,读者可小中见大,看到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
|
內容簡介: |
随着清朝在军事、政治上的挫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荣光破灭,传统天下观崩坏,新的世界观建立。作为时代结构一环的小说,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聚焦1902至1911年间的小说文本,从空间想象、冒险精神、忠义观念等意识的转变入手,展现了晚清小说家们的焦虑与思索,讲述他们在激荡的变革时代如何将中国置入世界的坐标,重新找寻中国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新概念地图。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晚清小说中崛起的国民理念如何影响、启发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全面展现晚清至民国的政治、社会、文化转型。与很多前辈学者仅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泛泛而论不同,本书作者发掘了《狮子血》《痴人说梦记》等一批极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作品,并抓住其中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颇具开创性,荣获2016年台湾中研院年轻学者研究著作奖。
|
關於作者: |
颜健富,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文学、现代小说,曾获清大教师学术卓越奖励、宝岛文学奖、花踪文学奖等多项荣誉,发表《城市进出记:鲁迅与许寿裳、顾颉刚的敌友关系》《易尸还魂的变调:论鲁迅小说中的体格、精神与民族身分》等论文,主编《革命启蒙抒情: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思录》。
|
目錄:
|
序言
导言
一、概念地图的转变
二、晚清新小说方案
三、从身体到世界
四、各章结构安排
(一)世界
(二)乌托邦
(三)身体国体
五、各篇章出处
第一章 世界想象:广览地球,发现中国
一、前言:思考的起点
二、晚清文艺圈:我愿共搜索世界之奇境异境
三、异域表征:话说天下五个大洲
四、范式转移:远游叙事
五、末日未来记:以世界坐标重观中国
六、结语
第二章 冒险精神:何迥《狮子血》支那哥伦波的形塑
一、前言:泥砖匠的堆砌
二、哥伦布传播:从宗教人格到冒险精神
三、杂混伎俩:支那哥伦波的形塑
四、绕行地球:东亚病夫的正名
五、开荒拓野:非洲场景的突破
六、结语
第三章 忠义争夺:论晚清水浒传的忠义堂与新旧世界
一、前言:聚焦忠义
二、水浒精神:遮蔽与彰显
三、争夺:忠义难两全?
四、正名:忠义堂变轨
五、认同:新旧两个世界
六、结语
第四章 小说乌托邦:概念旅行、叙事展演与文学史反思
一、前言:现实与理想的对照
二、概念旅行:乌托邦的翻译
三、叙事展演:小说乌托邦
四、文艺脉络:乌托邦视野的发生
五、新小说话语:乌托邦书写的位置
六、结语
第五章 仙人岛转调:论旅生《痴人说梦记》的空间想象
一、前言:旅生的痴人说梦记
二、地理大发现与晚清知识界
三、父子关系:从仙人岛转向镇仙城
(一)寻找者的身份
(二)寻找动机
(三)交通装备
四、新地理观:天下为家天下无家
五、如何现代?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先声
六、(反)解放的图景:乌托邦?反乌托邦?
七、结语
第六章 身体国体观:病体中国的时局隐喻与治疗淬炼
一、前言:身体国体观
二、身体时局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小说诊断学:回春妙手,救国良医
四、魂体对比法:化分我旧质而铸我新质
五、结语
第七章 国民想象:从晚清到鲁迅小说的新中国与铁屋子
一、前言:国民反思
二、国民奇观:词汇的流变
三、觉醒与昏睡:从新中国到铁屋子
四、梦想与噩梦:从未来到过去
五、救赎框架:国民的功能论
六、结语
结语
引用书目
|
內容試閱:
|
序言
研究晚清小说,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个人断断续续研究了二三十年,至今未能成书。最近读完颜健富教授的大作后,决定放弃写专书的计划,因为我发现晚清文化的最关键性问题,在颜教授此书中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我乐观其成,不必再费心力了。
我认为晚清文学的最大难点是:这个时期(自1895年至1911年,特别是20世纪初的10年)受到政治和社会潮流的影响,生产了大量的文本,包括小说、诗词、翻译和其他次文类等,在风起云涌的印刷文化机制书店和报章杂志推动之下,为中国文学传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更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奠定基础。然而,这个改变,表面上却看不出来,也不受当时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视,由于它的文体仍然是旧的,文言白话兼用,但文字一般并不精炼,新的文类也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后世学者必须花很多工夫整理、研究和评估,才能还其真面目。
多年来致力晚清文学和文化的学者不少,特别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成绩辉煌。然而这些资料性的研究只能算是初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轮廓,也为文本的细读和分析做准备。前辈学者(包括阿英和鲁迅)大多只能泛泛而论,或选其中最著名的文本(如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和《老残游记》)为例,但对于其他大量不见经传的作品则避而就轻或略而不谈,有待年轻一代学者进一步探讨。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可谓是此中的里程碑,他把晚清所有的重要文本搜罗几尽,分门别类详加分析,成绩有目共睹。然而,此书仍然不免沧海遗珠,而且方法的背后是文学理论而非历史,所以对于某些关键性的问题未能兼顾。
什么才是最关键性的问题?简而言之,我认为就是晚清文学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改变,二者皆直接与历史背景有关。颜教授此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把晚清小说中空间他用概念地图这个名词来概括的问题分析得十分透彻,他下了极大的功夫,找到以前被学者忽略的文本,加以细读,发前人所未发的洞见。本书的第一章《世界想象:广览地球,发现中国》,就出手不凡。晚清的世界观是由五大洲的模糊印象急剧发展为万国的想象,并由此进入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这一大转变,可谓惊天动地。颜教授从大陆名学者如邹振环、熊月之、葛兆光等人著作出发,继续深入,从奇境和异域的分析及远游的叙事方式分研究入手,一步步展示出晚清的新世界观。最后又讨论梁启超译自日文的《世界末日记》(只差没有参考Camille Flammarion的法文原著),并引出大量学者忽略的文本和资料。颜教授不但开展了一个晚清小说研究的新视角,而且为这一代的学者建立了一个新的典范。
这个叙述空间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且蕴含几个阶段和层次。一般学者大多总结为家国想象,意指晚清小说已经建构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然而它由何而来,如何建构,却语焉不详。其实在晚清文化的语境中对于国家国体和民族的论述,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见本书第六章),并没有完全体现西方学者所谓的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模式。中国如何从传统的大一统帝国演变成现代的民族国家?在晚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如何显现?这是一个大问题。一般学者往往直接借用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的理论,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已经筑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想象社群,其根据就是安德森书中所讨论的印刷文化,特别是报纸。然而作为一种现代媒体的报纸又如何用来展现这个想象社群?安德森自己在书的第二章中分析得也不够完整,仅仅借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共时性(homogenous time)的观念,又语焉不详。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牵涉到一种时空相应的共时性,而这种共时性的主轴是一种社群共有的现时(jetztzeit)的时间观念和价值。换言之,新的空间的想象必须和现代性的时间观念连在一起才有意义,二者是互补互动的。安德森是研究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的历史学家,他在书中只用了一本菲律宾的小说为例,也只谈小说开头的一个宴会,消息传出来人人皆知,这是基于空间的叙述。他并没有仔细讨论这本小说的叙事技巧和文体问题,换言之,就是如何把叙事的想象时间和现实的时间挂钩的问题。他更没有谈菲律宾小说的叙事技巧,只略略带过这本小说如何打破西班牙小说传统的问题。小说可以用报纸作为媒体连载,但其形式不等同于报纸,所谓想象,势必要依赖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这当然是一个大问题,在安德森的下一本书《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中才做了补充。
研究中国文学的不少学者立刻借用安德森的理论,似乎有点仓促而草率。其实晚清小说的坐标系统仍然是传统的老大帝国,小说中的中国的空间观念更是从传统演变出来的。晚清的大量翻译和小说的贡献在于:它把想象的中国版图和世界的观念和想象接轨,用作者颜健富的说法,就是以末日记与未来记的极端叙事场景,将中国置入世界的坐标,重新想象评估定位中国的位置(页60)。这一过程,在各种小说的新文类(或可称之为新创的次文类)中逐渐展现,从远游到冒险到乌托邦和仙人岛,琳琅满目,在颜教授书中皆有精彩的分析和描述。对于此类小说,颜教授在第二章《冒险精神:何迥〈狮子血〉支那哥伦波的形塑》和第五章《仙人岛转调:论旅生〈痴人说梦记〉的空间想象》中,以两本不受重视的文本为例做了极为细致的解读。而第四章讨论的正是乌托邦的概念旅行和由此而生的叙事问题,从西方乌托邦的传统脉络一路推演下来,经由严复、梁启超和马君武的翻译,进入晚清小说的叙事语境,并举出大量文本资料为例。我认为这一章是本书的精华。第六章《身体国体观:病体中国的时局隐喻与治疗淬炼》则把域外的乌托邦世界收入中国,而进一步讨论国家和国体,和与之相关的国民和国民性(第七章)问题。虽然大部分的篇章皆曾以单篇学术论文在学术刊物发表,但纳入本书后,自成体系,可见这些表面上单独的课题是互相连贯的,不仅如书名所言,织成了一个概念地图,还隐含了一个论证(argument),几乎无懈可击。从我的研究立场看来,只差没有仔细讨论上面所说的叙事时间问题,以及它如何和叙事空间连接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关于乌托邦的资源相当匮乏,因为传统的时间观念不是直线向前进行的,在朝代更替的轮回(cyclical)观影响之下,中国传统的乌托邦模式不是前瞻未来世界,而是对于过去的憧憬,如《桃花源记》。除此之外,中国一向以中土自居,对中土以外的世界兴趣不大,虽有不少神话传说,但描写依然不足。天朝的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天朝之西是昆仑群山,天朝以东是海,传说乃仙岛所在。晚清作者把这些异域或奇境和西方的海洋世界接轨并赋予现代意义,已经很不简单。但如何在叙事上展演?这不仅是观念的改变问题,也牵涉到小说叙事的时空模式和方法。
我认为晚清小说家在空间想象方面的发展远远超过时间转换的描述,前者的开展时有新意,而后者似乎没有随之而改变。这一个矛盾现象,使得晚清小说在总体上既进步又退步,王德威以英文involution一词概括,这是一种文学理论的语言,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以视之为时空落差的问题。在此我只能简单地提出几点假设和论证,希望以后继续深入研究。我的初步假设是:随着地理思想观念(也就是空间观念)的改变,晚清小说中叙事方法势必自觉或不自觉地也调整和改变,但策略如何?
意大利学者莫瑞提(Franco Moretti)认为:文学形式的进化(他自认是文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信徒)不是突变,而是渐变,而且变的不是主要文类,而是往往不受注意的枝节;小说作者不是建筑大师,而是泥砖匠(bricoleur),其新意也往往不自觉地出现在这种浑水摸泥、堆堆砌砌(bricolage)的叙事方式之中,而取得另一种新的作用,他称之为重新转变文体功能refunctionalization。 我觉得莫瑞提的这个理论倒颇适合晚清小说的叙事实践。总体而言,晚清小说在形式和语言上还谈不上全然创新,然而在某些小节上是否可以窥见一点变革的端倪呢?
|
|